地處魯北平原的德州市,秋糧種植以玉米為主。近幾年玉米市場價格監測信息顯示,受各方因素共同影響,自2015年8月份開始,德州市玉米價格持續弱勢運行。2019年6月開始,玉米價格出現回暖跡象,三季度玉米價格持續走高;10月份,受新糧大量上市的影響,玉米價格出現季節性下跌,但是仍大幅高於2017年、2018年同期。
為了更好地了解德州市玉米市場當前價格情況,了解農民的實際問題和收益情況,準確判斷後期價格走勢,為政府及上級價格主管部門科學決策提供依據,按照山東省價格監測中心《關於開展2019年秋糧生產和市場調查的通知》要求,近期我們將夏津、武城2個縣4個村小組、8個玉米種植戶、4家玉米加工及收儲企業、共計1800餘畝玉米種植面積作為調查對象,採取走訪調查和問卷調查相結合的方式,對今年秋糧的生產種植情況、價格收購情況、成本收益情況、糧食出售及後市市場預測等各個環節進行了詳細調查,認真聽取了農戶及企業對當前糧食市場存在的問題及建議,並對相關問題及建議進行研究、總結。
基本情況分析
1、秋糧生產狀況概述
受農業供給側改革政策影響,今年德州市秋糧種植面積與去年基本持平,產量增加。2019年,德州市秋糧種植總面積790.28萬畝,與去年基本持平;預計單產466.71公斤,預計總產368.83萬噸。其中:玉米播種面積782.38萬畝,預計總產366.52萬噸,預計單產468.47公斤。
根據《山東省關於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糧食產業經濟的實施意見》,德州市積極調整農業結構,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保證傳統糧食作物供給的基礎上,全市適當調減玉米種植面積,鼓勵發展大豆等間作模式,增加其他作物種植面積,構建規模適度、生產集中、資源高效利用的糧經飼三元結構。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德州市大豆種植總面積6.54萬畝,預計總產1.54萬噸,預計單產234.84公斤。
8月份,德州市遭遇了颱風極端天氣,據統計,全市農田積水面積2.8萬畝,玉米倒伏37.2萬畝,災情發生後,全市各級農業農村部門技術人員第一時間深入一線,持續加強農業生產指導,做好種子、農藥、化肥等救災物資的調劑準備,及時組織專家和基層農技人員深入一線為農民提供技術指導服務;同時,積極協調了農業保險承保機構儘快定損理賠,幫助農戶科學快速恢復正常生產生活秩序。由於補救措施及時得當,此次災害對德州市秋糧生長影響不大,加之農戶科學種植的意識不斷增強,因地制宜推廣優良品種,依靠科技適當使用土壤配方和農家肥量,改善土壤,綜合因素導致德州市玉米產量和質量較去年相比有了顯著提高。
2、玉米成本、收益分析
雖然德州市今年玉米種植總面積與去年基本持平,但是玉米總產上漲,質量提高,今年玉米市場銷售價格較前兩年偏高,因此畝淨利潤、現金收益均呈現不同程度上漲。
(1)玉米畝生產成本基本持平
從種植戶抽樣結果來看,今年德州市玉米種植總成本與去年相比基本持平:今年每畝生產總成本659.25元,較去年659.75元減少0.5元,降幅0.08%。其中:人工成本226.5元/畝,較上年238.88元/畝減少5.18%.
由於今年德州市天氣乾旱,灌溉費用增長明顯:灌溉成本48.75元/畝,較上年43.75元/畝增長11.43%;農藥成本32元/畝,較上年31元/畝增長3.23%.
(2)玉米收購價上漲,種植戶現金收益增加
按當前(農村到戶收購價,不考慮自營地折租和種糧大戶租金)玉米市場價格0.92元/市斤計算,2019年平均每畝玉米產值為1001.65元,收益(淨利潤)為342.4元。與去年畝產值851.95元(去年同期玉米市場價格為 0.88元/市斤)相比,產值上漲了149.7元,漲幅為17.57%。
抽樣調查結果顯示,今年玉米種植畝淨利潤342.4元,比去年192.9元/畝上漲149.5元/畝,漲幅77.5%。主要受主產品產量提高及市場價格拉動的雙重影響,今年農民種糧積極性有所提高。
(3)與其它農作物比價及收益對比
以夏津縣為例,在不考慮自營地折租和種糧大戶租金與人工費的情況下,2019年新玉米平均價0.92元/斤,小麥平均價1.18元/斤,玉米/小麥比價0.78;玉米平均畝收益462.5元,小麥平均畝收益(預計)579.8元,玉米/小麥的收益比0.8;籽棉平均價3.2元/斤,玉米/籽棉比價0.28,籽棉平均畝收益(預計)1109.2元,玉米/籽棉的收益比0.42。
玉米價格情況分析
1、今年以來玉米價格走勢
從15年開始,國家降低臨儲收購價格,且收儲標準較往年嚴格,加之市場經濟環境不佳,造成玉米零售流通價格降至低谷,市場恐慌情緒較重,玉米市場交易冷淡。根據德州市8個縣市區價格監測信息顯示,今年上半年,德州市玉米價格延續18年低迷走勢,價格持續在0.91元/斤附近徘徊;三季度,受市場餘糧減少的影響,玉米價格出現大幅上漲,價格一度漲至1.01元/斤,達到2015年10月份以來的最高價;10月份,受新糧大量上市的影響,玉米價格出現季節性下跌,但是仍大幅高於近幾年來同期水平。
對於近兩年玉米價格相對較低的情況,其主要原因是市場糧源的飽和造成的。全國範圍內玉米及糧食供需形勢供大於求,各類糧食企業庫存均有富餘,且玉米周邊及下遊產品市場並不景氣,市場收購主體呈觀望狀態,收糧積極性較低。
另外,受國際市場的影響,我國進口玉米及高梁等替代品進口量增加,也抑制了玉米等糧食價格的上漲;同時,近兩年國家取消了玉米最低收購價政策,把玉米價格放歸市場,採取價補分離的補貼方式來代替過去的最低保護價政策,收購 方掛牌收購價格較低且收購標準較嚴格,進一步打壓了玉米價格。相關部門數據顯示,11月份,國內玉米市場價格總體呈現先漲後跌態勢,但波動幅度有限。截至11月末,全國主要糧油批發市場二等黃玉米交易均價為1855元/噸,較10月末上漲5元/噸。按照往年規律,預計12月份玉米上市進度將加快,出現集中售糧的概率加大,玉米市場供應壓力依舊明顯。
2、新玉米開秤價格及後期走勢預測
按市場規律,新季農作物上市初期,價格會出現較為明顯「季節性下跌」現象,但我們從相關部門了解到,玉米收購初期,個體糧商坐莊收購價0.90—0.945元/斤之間,加工企業收購價在0.94—0.96元/斤之間(依玉米水分定價),開秤價格比18年略漲。行情呈季節性下跌,相比陳玉米下跌幅度在0.065-0.10元/斤之間。
截至12月5日,個體糧商坐莊收購價0.87—0.95元/斤之間,加工企業收購價在0.95—0.99元/斤之間(依玉米水分定價),整體延續趨弱走勢,下跌幅度在0.005-0.01元/斤之間。
據了解,德州新季玉米長勢良好,至收穫無大的自然災害發生,玉米品質相對較高。隨著玉米水分的自然降低和飼料企業需求相對較高的影響下,預計近期價格維持強勢的可能較大;然而,隨著東北玉米上市量的增加,在衝擊本地玉米市場行情的情況下,也對德州地區玉米市場起到了一定影響,後期生豬存欄及飼養市場等情況,將會對玉米市場走勢起到一定作用。綜上所述,預計後期玉米價格也從上市以來的上漲而趨於平穩。應密切關注國家調控、拍賣、天氣及玉米市場政策信息,這些因素都將對玉米市場後期走勢形成一定影響。
當前玉米出售及收購情況
1、德州市玉米收購情況
截止12月5日,德州市累計收購玉米34.87萬噸,比去年同期增加6.15萬噸。最低收購價0.925元/斤,最高收購價0.985元/斤。
2、農戶售糧情況
從調查情況看,受今年物價上漲等因素影響,農戶惜售情緒尤其濃厚,持糧觀望的方法成為大多數農戶的共同心態。另外,大部分農戶認為隨著水分減少,玉米質量將得到進一步提高,價格仍將繼續上漲。在綜合因素共同影響下,今年德州市玉米收購進度雖然較往年有所改善,但仍存在很大空間。
3.糧食企業收購情況
通過對德州市夏津、武城兩個縣的4家糧食收購、加工企業調查結果顯示,今年玉米收購價格較往年偏高,已收購比例73.33%;收購數量雖不盡相同,但大多數企業後市看漲。其中,計劃收購量30000噸,比去年減少4000噸,降幅11.76%;當前實際收購數量22000噸,比去年減少三成。
以夏津縣益慧飼料有限公司與邦基玖瑞(德州)農牧有限公司是兩家飼料加工企業為例,夏津縣益慧飼料有限公司今年新玉米平均價格為每市斤0.99元,去年同期平均價格每市斤0.98元,漲幅1%.今年以來,玉米收購數量19800噸,去年同期25576噸相比,下降了5776噸,降幅22.5%.夏津縣邦基玖瑞(德州)農牧有限公司今年玉米平均價格為每市斤0.96元,去年同期平均價格每市斤0.94元,漲幅為2.1%.今年以來,玉米收購數量16000噸,去年同期80000噸相比,下降了64000噸,降幅80%.
玉米深加工企業受玉米價格上漲趨勢,普遍持觀望的態度。目前多數加工企業玉米庫存水平偏低,多採取「隨用隨採」策略,動態調整收購價格。採購與銷售保持相對平衡,企業不再盲目增加玉米庫存,而是維持較小的周轉量,此舉既減少了資金佔壓,又防止了玉米價格波動造成虧損。
當前糧食生產存在問題
1、糧食價格較低,與當前物價水平不相適應
近幾年來,國內物價總體呈上升趨勢,糧農對玉米價格上漲預期較強。雖然今年玉米價格較往年有所上漲,但刨除生產成本、人工成本等上漲因素,同其他商品和服務價格及生產資料價格增長的幅度相比,與農民的期望值相比,差距很大。然而玉米價格一旦上漲過大,將會導致飼料加工企業生產成本相對提高,養殖戶負擔過重。因此,引導糧價至合理區間,對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發揮重要作用。
2、農民種植規模小,糧食生產商品化程度低
農戶分散種植率較高,受資金、知識水平、機械化程度等因素制約,種植模式多停留在傳統耕作方式上。近幾年人工成本不斷提高,糧食種植成本也逐年遞加。同時抗風險能力低下,極大地影響了農民種植積極性。
3、儲備糧輪換節奏不協調
部分調查對象表示,當前中央儲備糧和地方儲備糧輪換收購時間和節奏不匹配、不協調,有時會對市場糧價信號產生誤導,彼此產生了內耗,造成了價格信息不對稱,影響了收購價格和市場。
相關政策建議
針對農戶及企業存在的問題,我們對當前糧食市場提出以下相關政策建議。
一是加快土地流轉。在堅持「依法、自願、有償」的前提下,推進土地經營權流轉,使農田向種糧能手集中,發展規模種糧,鼓勵種糧大戶拓寬經營範圍,提高種糧效益。
二是加大農業基礎建設投入力度。提高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和農田水利基礎建設的支持力度,加強排澇抗旱抵抗各種自然災害的能力,實現糧食的可持續發展。
三是加大科技培訓與宣傳力度。利用農技推廣體系的技術優勢開展多層次、多形式、全方位的技術培訓活動,讓農民認識到科學種田是提高產量的有效途徑,也是增加農民收入的根本措施。同時,通過科技培訓,進一步增強農民實施標準化的意識和能力,使農民撐握先進的糧食增產增效技術,做到每個農戶都有技術明白人,提高農民科技素質和種田積極性。
四是加強價格走勢預測分析。今年以來,糧食價格持續弱勢運行,特別是新玉米上市後,價格跌入低谷,並創下近幾年新低,農民惜售心理嚴重,多選擇延長售糧時間,等等看看伺機待售,市場成交量較小,後期市場價格走勢是影響農民售糧的主因,因此,加強價格走勢預測分析,及時、準確發布市場價格信息,引導農戶合理存儲、適時出售,避免存儲不當帶來不必要的損失。
(德州市發展改革委 湯樹靜、袁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