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 PHOTO/圖)
發表在《美國醫學會·兒科學》的一項研究表明,氟化物在子宮內作為一種潛在的神經毒素與兒童智商的下降有關,尤其是男孩的智商受影響更大。但也有研究人員認為,這項研究中的性別差異難以解釋。
氟化物的攝入歷來就頗具爭議,氟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但如果攝入過量的氟化物,又會引發氟斑牙等問題和疾病,近幾年也不斷有研究將氟化物攝入與兒童認識行為關聯起來。
2019年8月,發表在《美國醫學會·兒科學》(JAMAPediatrics)的一項研究再一次提出了氟化物在子宮內作為一種潛在的神經毒素作用的問題。研究稱,孕期氟暴露水平的增加與兒童智商的下降有關,尤其是男孩的智商,受影響更大。
新研究的發表在科學界引發了不小的爭議,究竟是否需要在飲用水中額外添加氟化物預防齲齒,各方說法不一。
對胎兒智商的影響
給牙齒塗氟、使用含氟牙膏是預防齲齒的重要方法,一些國家和地區甚至會在供水系統中添加氟化物。如今,大約2/3的美國人飲用含氟自來水,澳大利亞、巴西、加拿大、紐西蘭、西班牙和英國的部分居民也飲用這種水。在墨西哥,政府則是通過向鹽而不是水中添加氟化物來減少蛀牙。
氟化物的作用一方面可以減少齲齒的發生,但另一方面,攝入過量的氟化物似乎還會引發更為嚴重的健康問題。2018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達拉拉納公共衛生學院助理教授莫特薩·巴什(MortezaBashash)就發現,孕婦尿液樣本中氟化物含量越高,墨西哥兒童的智商就越低,注意力缺陷多動症的風險也就越大。文章發表在2018年12月出版的《國際環境》(EnvironmentInternational)上。研究指出,當孕婦尿液中氟化物含量超過0.8mg/L後,兒童在智力測試中的得分就會下降。
此次新研究給出了兒童智商下降的具體數值。研究評估了近600對加拿大母子,追蹤了母親懷孕期間的氟化物暴露情況,方法是檢測她們懷孕12、19和33周時尿液中氟化物的含量,並以此評估整個孕期尿液中氟化物的平均濃度,作為產前氟化物暴露的指標。研究人員還通過調查母親們的飲料攝入量(包括自來水)來估算她們每天的氟化物攝入量。在近600名女性中,約40%生活在飲用水含氟的城市,她們的尿液中氟含量的平均值為0.69mg/L,而生活在沒有含氟水的城市的女性的尿液中氟含量的平均水平為0.4mg/L。
在這些女性分娩三到四年後,研究人員對她們的孩子進行了與年齡相適應的智商測試,並控制相關變量,如父母的教育水平、出生體重、孕期飲酒、家庭收入以及環境毒物暴露程度等。尿液測試結果發現,母親每增加1mg/L的氟化物攝入量,兒子的智商會下降4.5分。使用第二種測量氟化物攝入量的方法(母親們自己報告她們在懷孕期間喝了多少自來水和富含氟化物的茶)發現,每升氟化物增加1mg,男孩和女孩的智商都會下降3.7分。研究人員承認,他們不確定為什麼這兩種方法之間存在性別差異,但這可能是因為男孩和女孩在子宮內吸收環境毒素的方式不同。
研究人員充分意識到這項研究發表後會引發爭議。他們自己也承認,可能存在未知的暴露影響了研究結果,如自我報告是一種不太被廣泛接受的方法,因為它被認為不太可靠,容易出現不準確的回憶。所以他們希望在這項研究的基礎上,能啟動進一步的研究。
文章中特別強調了氟化物對男孩智商的影響。研究人員表示,還需要進一步調查男孩是否更容易受到氟化物神經毒性的影響。如果這項工作能站得住腳,它可能會對公共政策產生嚴重的影響。
有爭議的問題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將飲用含氟水減少齲齒譽為「公共衛生領域最偉大的成功事件之一」。現在,氟化物在飲用水和牙膏中非常常見,所以《美國醫學會·兒科學》(JAMAPediatrics)的編輯委員會認識到,發表這篇論文可能會引發爭議。專家們對這一發現的可接受性意見不一。
美國牙科協會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公共衛生政策是建立在科學證據的綜合權重基礎上制定的。在七十多年的研究和實踐經驗中,絕大多數可信的科學證據表明,社區供水的氟化物添加計量是安全的,社區水氟化的推薦濃度(0.7mg/L)對公眾是有益和安全的。自1945年社區用水系統和牙膏中添加氟化物以來,美國的蛀牙率顯著下降。今天,即使有廣泛使用的含氟牙膏,社區氟化水仍然可以有效地減少兒童和成人超過25%的齲齒發生率。聲明中稱,「我們歡迎這項研究,也歡迎對這一問題進行進一步的科學研究,看看這些發現是否可以通過證據更加確鑿的方法得到複製」。
美國兒科學會環境健康委員會主席阿帕納·博勒(AparnaBole)在接受CNN採訪時說,這項研究結果中的性別差異使其難以解釋。在這一點上,該研究中給出的性別差異是有問題的。目前來看,這項研究本身不會改變該使用氟化物預防蛀牙的任何建議,但他也表示,這項研究做得很好,評論也很周到。倫敦國王學院轉化神經科學教授GrainneMcAlonan也表示,雖然這些發現在統計上具有重要意義,但在實際意義上卻不能說明太多問題。大多數生活在低氟區和高氟區的居民,其攝入氟化物的平均水平相差遠不到1mg/L。非氟化地區人群尿液中氟化物平均水平為0.4mg/L,而在較高的地區,尿液中氟含量約為0.7mg/L,差異僅為0.3mg/L。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教授帕梅拉·德恩·貝斯滕(PamelaDenBesten)在寫給CNN的郵件中提到,氟化物仍然是預防齲齒的安全有效的工具,不過也要警惕氟中毒的問題。在另一篇社論中,哈佛醫學院神經學教授大衛·貝林格(DavidBellinger)寫道,研究結果還需要重複,沒有人能確定氟化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是,「儘管有這些考慮,氟化物是一種神經發育毒性的假設現在必須引起重視。」
頂著巨大輿論壓力刊出這篇文章的《美國醫學會·兒科學》主編迪米特裡·克裡斯塔基斯(DimitriChristakis)為了確保文章的準確性,在決定刊發文章之前對研究成果進行「額外審查」,並在期刊上同步刊登了編者按。他寫道,鑑於調查結果的性質及其潛在影響,編輯部對其方法及結果的提出進行了進一步的審查。科學探究是一個反覆的過程。很少有一項研究能提供確鑿的證據。這項研究既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來測試產前氟暴露與認知發展之間的關係。
不斷降低的標準
1973年,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根據1962年的公共衛生服務飲用水標準,制定了瓶裝水的質量標準,包括允許的氟化物含量。這些標準要求每升水含有1.4~2.4mg氟化物。2015年,美國聯盟醫療體系(PHS)建議將為牙齒健康添加氟化物的社區供水系統中氟化物含量推薦值改為0.7mg/L。因為現在瓶裝水在家庭應用中比自來水更常見,所以FDA最近提議降低瓶裝水中氟化物的允許含量,以符合PHS的標準。FDA新規定將把美國國內包裝和進口瓶裝水中允許的氟化物含量降至最高濃度為0.7mg/L,略低於FDA目前允許的0.8~1.7mg/L的標準範圍。國際瓶裝水協會表示,支持FDA修改瓶裝水中添加氟化物質量標準的提議。該規定考慮了人們飲食中氟化物的多種來源,將進一步降低患氟斑牙等的風險,同時仍能提供最佳氟化物水平,幫助預防蛀牙。
FDA方表示,0.7mg/L的水平是在平衡了氟化物在預防蛀牙方面的好處和導致氟斑牙的風險後給出的數值。但一些科學家和環保組織認為,提議的上限仍然過高。
「目前,有越來越多的科學研究表明氟化物對神經有毒性,兒童的智商與他們在子宮內接觸氟化物的水平有直接聯繫,這是我們最大的擔憂。」美國環境健康研究項目的研究主任克裡斯多夫·諾伊拉特(ChristopherNeurath)接受媒體採訪時說。
諾伊拉特2019年發表了一項關於氟斑牙的研究,該研究基於全國健康和營養檢查調查數據,發現「氟斑牙的發病率」比十年前「大幅上升」。研究中超過30%的青少年患有中度至重度氟斑牙(另有35%的兒童表現出較輕的症狀)。氟斑牙是明顯的氟中毒症狀,但還有其他一些不可見的跡象和對健康的不良影響要嚴重得多,如影響兒童認知行為。所以文章建議說,在牙膏中加入氟化物,已經滿足了預防齲齒的需求,因此沒有必要額外從飲食或飲水中添加並攝取氟化物。
南方周末特約撰稿祝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