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蘭:大腦用進廢退,「輸在起跑線上」的說法沒有科學依據

2020-12-25 騰訊網

我是在2016年的一個TED裡知道洪蘭老師的,這個演講視頻當時紅遍網絡。在演講中,她介紹男女大腦的不同,幽默風趣,深入淺出,一下子拉近了腦科學與生活的距離。她通過對人腦的研究,給家長們提出很多科學且接地氣的養育建議。

10月中旬,在一場由世外教育集團主辦的「世家家庭教育高峰論壇」上,我第一次見到了「真人版」的洪蘭老師。現場,她發表題為《大腦的秘密:從腦科學談兒童教育》的演講,毫不意外又刷新了我對大腦和教育的認知。

本文由藍橡樹編輯整理。轉載須獲得授權。如果喜歡藍橡樹的文章,請記得要把我們「設為星標」哦!

........................................

藍橡樹教育日曆2020年正式發售

點擊下方圖片即可參與團購

大腦沒有一個地方可以受傷

我們每個人都有四個腦葉:額葉、頂葉、枕葉、顳葉。其中,黃色的前腦最為重要,我們做計劃、定策略、控制情緒都由前腦掌管。

1969年,美國發生了一起校園槍擊案,死了27個學生,兇手是個功課很好的年輕人,他當場被警方擊斃。事後,警察發現兇手書包上貼著一張字條,上面寫著「請務必解剖我的大腦」。

解剖出來一看,他的前腦上長了拳頭大的腫瘤,這個瘤使他有了暴力傾向,使他殺人無數。現在的神經犯罪學,便是從大腦結構來研究犯罪動機的科學。

有時我們發現一個孩子突然間成績一落千丈。原因可能是家庭變故,或遭受霸凌,但還有一種可能我們不能忽略——腦病變。

前腦不能受傷,不管孩子多調皮都不能讓他頭去撞牆。

圖中藍色的聽覺皮質也很重要,它控制我們的聽力,聽力的重要性遠超想像。實驗發現,在89分貝噪音環境下長大的老鼠,學習能力受損、智商減低。這也是為什麼在機場的工作人都戴耳罩(噴射機起飛的音量高達121分貝)

圖中綠色代表的是視覺皮質後腦(枕葉)——眼睛壞了,你也看不見了。

總而言之,大腦沒有一個地方是可以受傷的。

大腦是不斷發展的,不存在「起跑線」之說

過去說大腦定型了就不能改變,神經細胞死了不能再生,這些觀點現在都推翻了。

圖中這個形狀像海馬的橘色部分叫「海馬回」,主管記憶。失憶症、阿爾茲海默症等都與它的損傷退化有關。

海馬回的橫切面是這塊叫做齒狀回,新長出來的神經細胞都在這裡。

1998年,有個老人患有鼻咽癌,治療時需要注射放射性水去追蹤癌細胞的擴散。3天後老人不幸過世了。解剖他的大腦後發現,齒狀回處的神經細胞是發亮的,意味著在注射了放射性的水後,新的神經細胞生長出來了。

這個實驗推翻了神經學祖師爺卡哈在1913年說的「大腦定型以後不能改變,神經細胞死了不能再生」的論斷。大腦神經細胞的生長貫穿人的一生,「三歲定終身」、「輸在起跑線上」沒有科學依據。

大腦用進廢退

圖中是猴子的五個手指頭,手指對應的上方區域是運動皮質區,也就是管手的地方。

圖中1管大拇指,2管食指,3管中指。通通找到地方以後,把它中指的腦區切掉,過了三個月後你來找第三個指的地方已經被圖2、圖4瓜分掉了。這意味著大腦是用進廢退,大腦的資源是不夠的,你不用別人馬上拿來用。

所以,五個指頭裡面哪個指頭比較靈活?是食指,因為食指佔的地方最大。也就是說,你用得多它佔地就大,因為神經多了,它就會比較靈活。

那麼哪一個行業的人,他的小拇指跟食指一樣大?答案是:音樂家、鋼琴家、小提琴家。

有科學家在德國做過一個實驗,用核磁共振掃描十二個小提琴家的大腦發現,這群人因為右手拉弓,左手按弦,左手的小拇指跟食指一樣大。大腦會一直因為外界的需求而改變,這個改變很快。

還是這雙猴子的手,找到相應的腦區,然後把3、4指的皮縫起來,使它動作同步。過了三個月,把線拆掉,結果指3和指4一起動了。

對大腦來講,你倆都同步運動了三個月,顯然是同一個東西,現在拆線也分不開了。這就是大腦一直不停地因為外界需求而在改變。

但是,這個改變要主動!

圖中這位女性是個電影明星,叫Patricia Neal,她在1964年的時候拿過金像獎,那一年她38歲。但很不幸,一年後她中風了。

她左腦整個壞掉,右邊的視覺皮質也壞掉了,所以她右眼帶著眼罩,半邊身體癱掉。醫生說,「這麼嚴重的中風,你這輩子不可能再上舞臺了。」

可她非常不甘願從事業巔峰掉下來,所以下決心一定要再回舞臺。經過四年復健,她不僅重回舞臺,還拿到了艾米爾獎。

每一個人都是過去經驗的總和

我個人比較反對早教。因為知識改變得很快,你的孩子以後離開學校進入社會用到的很多知識,很可能是現在尚未發明的知識。所以,與其教孩子一些未來可能用不到的東西,還不如教他做人做事的道理。

比如孩子兩三歲時喜歡摔東西發脾氣,家裡沒有管,以後進學校,老師便非常痛苦。五歲以後,再去嘗試關掉情緒窗戶,就來不及了。

但管教也要有方法,尤其要制定規矩和限制——有規範,孩子才會有安全感。

最怕就是父母沒有給孩子規範,孩子不知道你的底線在哪。比如有時做一件事情,正好父母打牌贏了很高興,他說給你一百塊買玩具;有時候打牌輸了,明明還是同一件事情,卻賞了孩子一個耳光……孩子將無所適從。

重要的是,在打孩子罵孩子之前,先反省一下:他是你教的,你怎麼教,他就怎麼形成。

意猶未盡

........................................

【藍橡樹家長圈】家長的圈子決定孩子的人生高度!和數萬家長一起,學習最新最全教育理念和方法;與數百位牛爸牛媽暢聊教育;線上線下家長沙龍提前佔座。

長按複製ID, 添加好友, 申請加入

相關焦點

  • 臺灣腦科學和心理學家洪蘭:發展孩子大腦最好的三個方法,運動...
    2017年10月29日下午,在「金蘋果論壇」現場,洪蘭教授給大家帶來了一場關於孩子大腦發展密碼與教養的藝術為主題的講座。關於孩子的大腦開發,關於愛的科學與藝術,洪蘭教授告訴大家:逼迫式學習難以成就孩子,孩子想學,偷著學學得最快;沒有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人生是馬拉松,跑到終點才是贏家;運動、遊戲和閱讀是發展孩子大腦最好的三個方法……她說,孩子是上天給你的福賜。
  • 教育家洪蘭:發展孩子大腦的辦法除了閱讀,還有2種也管用
    在教育家洪蘭看來,不存在「輸在起跑線上」、「3歲定終身」的說法,因為人的大腦是一直在發展變化的。人生是馬拉松,爭的是終點,而不是起點,成功的人不是贏在起點,而是贏在轉折點。大腦不停因應外界需求而改變神經網路連接,它的神經迴路是可以改變的。而情緒是改變大腦最快的工具。
  • 「贏在起跑線」最有科學依據的說法
    贏在起跑線最有科學依據的說法是第二語言的學習要趁早。大腦科學的研究告訴我們:人的大腦中有一塊專門負責語言的布羅卡斯區域(Broca&34;learning:在心理語言學中是指人在習得母語後有意識地學習第二語言的過程。
  • 洪蘭:透過大腦科學看人生
    今天下午,洪蘭教授登上「揚州講壇」,主講「AI與人腦——從21世紀的腦科學看人生」。洪蘭,美國加州大學河濱校區實驗心理學博士,在加州大學爾灣醫學院神經科和耶魯大學哈斯金實驗室接受博士後訓練,曾任教於加州大學河濱分校以及臺灣多所大學。
  • 「腦開發新浪潮」襲來,腦科專家洪蘭:這3個方法更有效
    前兩天接二寶從幼兒園回家,手裡就接到了好幾張全腦培訓機構的宣傳單,宣傳標語個個讓我心動:「想讓你的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嗎?」「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孩子的現在決定著孩子的未來!」「孩子6歲之前大腦開發錯過了以後就沒有了!後悔都來不及!」
  • 洪蘭教授:想讓孩子成績好,開發大腦很重要,試試這3個方法
    但世界上卻沒有這樣的藥物存在,雖然沒有這樣的藥物存在,但是卻有真正的好方法能夠開發孩子的大腦,幫助孩子提升記憶力和專注力。,記憶力專注力提升這方面,臺灣著名心理教育學專家洪蘭教授就就曾研究過她發現:逼迫式學習難以成就孩子,孩子想學,偷著學學得最快;沒有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人生是場馬拉松,跑到終點才是贏家;運動、遊戲和閱讀,是發展孩子大腦促進記憶力專注力
  • 科學家洪蘭:這3種方式,可以激活孩子大腦,在家也可以做
    在智力方面,沒有哪個正常的孩子是「輸在起跑線上」的,哪怕先天就是笨一些也沒有多大的問題,通過一些科學的訓練都是可以改善的。臺灣著名科學家、教育學家洪蘭就曾對此做出過說明。一個健康人類,在出生時,他的大腦與其他人並沒有什麼明顯的區別。而在一個人從小到大的成長過程中,接受怎樣的教育,通過怎樣的訓練,生活在怎樣的環境中,大腦發育後的智商水平就有了明顯的差異。那麼,在孩子早期教育中,我們應該用怎樣的方式促進他的智力發育呢?
  • 著名腦科學家洪蘭:鍛鍊大腦的最佳方式有3種,在家也能輕鬆完成
    所以說到開發大腦,洪蘭教授絕對算得上權威專家。 對於家長來說,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但孩子剛出生時笨一些真的就是輸在了起跑線上了嗎?對此洪蘭教授否定了這樣的觀點,並表示通過反覆的鍛鍊大腦,也能夠讓孩子在接下來的成長道路上進行反超。
  • 著名腦科學家洪蘭:鍛鍊大腦的最佳方式有3種,在家也能輕鬆完成
    對於家長來說,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但孩子剛出生時笨一些真的就是輸在了起跑線上了嗎?對此洪蘭教授否定了這樣的觀點,並表示通過反覆的鍛鍊大腦,也能夠讓孩子在接下來的成長道路上進行反超。其實在當今社會,孩子所需要的營養都跟得上,所以只要沒有一些先天疾病,每個孩子幾乎都沒有太大的差距
  • 【教育文摘】洪蘭: 激活孩子大腦最好的三個方法: 運動、閱讀和遊戲!
    今天,洪蘭教授將用腦科學告訴各位家長的是:學習沒有起跑線,大腦終生具有可塑性;逼迫難以成就孩子,孩子想學的時候學得最快;大腦是個有限的資源,很少人得天獨厚樣樣好;運動、遊戲和閱讀是發展孩子大腦最好的三個方法……
  • 腦科學家洪蘭:激活孩子大腦最好的3個方法,在家也能輕鬆完成
    人類的大腦給我們的感覺是非常神秘的,但是當我看過洪蘭教授的TED演講,對人類的大腦有了簡單的了解。洪蘭教授,她是我國著名的心理學博士,同時她也是腦科學專家,而且她還是神經科研究所的所長,所以,對腦部研究以及教育領域她都有著較高的知名度。
  • 洪蘭教授直言:想讓寶貝讀書好,家長從小就要注意開發孩子大腦
    但是實際上,我們都知道世界上是沒有這樣的特效藥存在的,而且比起讓孩子花錢吃藥這樣的方式,洪蘭教授說每個孩子的智商都差不多臺灣著名心理教育學專家洪蘭教授就就曾研究過她發現:逼迫式學習難以成就孩子,孩子想學,偷著學學得最快;沒有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人生是場馬拉松,跑到終點才是贏家;運動、遊戲和閱讀,是發展孩子大腦促進記憶力專注力提升最好的3個方法。
  • 著名腦學家洪蘭:激活孩子大腦發育,除了閱讀還有這2種方法
    現在的家長越來越重視早期教育,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很多父母早早的就給孩子報各種興趣班,開發大腦潛能等等。家長們這種「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你過早的開發或者強迫孩子上學,反而起到反效果,孩子大腦不僅沒有得到開發,反而出現厭學的情況,孩子的大腦是有限的
  • 洪蘭教授:腦科學揭示的5個教育秘密,你都知道了嗎?
    因為,這可能造成孩子大腦生理機制的損傷。而大腦一旦損傷,人就會在生理機制上遭遇障礙,日後再怎麼通過後天的教育努力,希望也是非常渺茫的。不存在「輸在起跑線上」「3歲定終身」等說法。因為,人的大腦一直在發展,一直在變化,大腦有可塑性,「它的神經迴路是可以改變的」。「人生是馬拉松,而不是百米衝刺」。「沒有不可教的孩子。」一個早期被診斷為重度自閉症的兒童,醫生診斷為永遠不能說話。孩子的媽媽經過思考,決定辭掉工作,自己回家帶孩子。
  • 中國臺灣地區第一位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訪談: 腦科學揭示的教育秘密
    中國臺灣地區第一位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1、後天教育可以改變大腦父母不能打孩子,特別是打孩子的頭部。因為,這可能造成孩子大腦生理機制的損傷。而大腦一旦損傷,人就會在生理機制上遭遇障礙,日後再怎麼通過後天的教育努力,希望也是非常渺茫的。
  • 著名教育家洪蘭:激活孩子大腦發育,除了閱讀還有這2種方法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智商高,於是,從孩子出生那一刻起,家長就已經開始規劃怎麼教育孩子,才能讓他們贏在起跑線上,不過,對於孩子智商問題,家長不能急功近利,「偽早教」是錯誤的教育方法,這只會給孩子無限的壓力。
  • 著名教育家洪蘭:激活孩子大腦發育,除了閱讀還有這2種方法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智商高,於是,從孩子出生那一刻起,家長就已經開始規劃怎麼教育孩子,才能讓他們贏在起跑線上,不過,對於孩子智商問題,家長不能急功近利,「偽早教」是錯誤的教育方法,這只會給孩子無限的壓力。
  • 洪蘭: "激活孩子大腦最好的三個方法: 運動, 閱讀和遊戲! "
    她告訴大家,大人是需要知道孩子的大腦是怎麼回事:以下這張圖上不同顏色代表的區域其實都有不同的功能,比如黃色的部分是額葉,也具有大腦發展中最高級的整合功能,紫色和灰色交接的地方,是聽覺值。洪蘭告訴大家,大腦的重要性因此,父母不能打孩子,特別是打孩子的頭部。
  • 著名腦科學家洪蘭:激活孩子大腦,有3種方式,在家也可完成
    所以在大腦研究的領域,這位洪蘭教授可以說是權威專家。 然而在生活中我們總能聽到什麼「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種話,但實際上孩子天生笨一點並沒有太大的關係,因為這些經過反覆的訓練都是可以改善的。
  • 著名腦科學家洪蘭:激活孩子大腦,有3種方式,在家也可完成
    然而在生活中我們總能聽到什麼「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種話,但實際上孩子天生笨一點並沒有太大的關係,因為這些經過反覆的訓練都是可以改善的。二、閱讀俗話說得好:「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句話並非沒有道理,經常閱讀會讓大腦更具思考能力,同時也會改變大腦結構,擁有與常人不同的能力,這點科學家們已經證實,不識字、沒有閱讀能力的人,大腦就是和經常閱讀的人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