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年夜是每年年底最後的一天晚上,過了24點就要跨入另一個年頭了,如陽曆的12月31日晚上、陰曆臘月月盡的晚上。跨年夜怎麼過?千人有千人的過法,但萬變不離其中的是特期盼來年好運、財源滾、恩恩愛愛、前途光明。
我們更喜歡跨年夜家人圍在餐桌旁包餃子吃餃子,因為餃子象徵著家庭和睦幸福,正如『團結就是力量』。
說起吃餃子在我國有幾千年的歷史,都是哪些日子習俗要吃餃子呢?
兒子說,除夕肯定要吃餃子,相傳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也就是24點,這時已經是農曆正月初一新的一年開始,吃餃子是取更歲交子之意,而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吉祥如意、家庭和睦之意。 另正月初五也吃餃子俗稱破五也要吃餃子,說的是從初一到初五幾天之內禁忌較多,人們不可輕舉妄動,如不掃地不倒垃圾不用刀切東西等等,但一過破五就過了年禧可以不再禁諱了,所以要吃餃子以表示祝賀。
女兒說,立秋也吃餃子,民間素有開如進入秋季,有貼秋膘一說,立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人們當然忘不了吃餃子了。還有冬至吃餃子喝羊湯,冬至節有秋收冬藏的含義,我國過去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利用冬至這一天要休息一下,順便犒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另一種說法是冬至吃水餃醫治凍耳朵,傳說古代一位叫張仲景的名醫在奇寒的嚴冬用水餃醫治凍傷的故事,由此人們為紀念他在「冬至」這天吃水餃表示紀念。
我說呀,跨年夜最好的是包餃子吃餃子更能體現家庭的和睦,幸福快樂的生活,因為平時都在忙工作。所以我準備了3類12種餃子,這不就成餃子薈萃了嗎。
先做四種配菜。都是家常菜韭菜、大蔥、胡蘿蔔,柿子椒可能有些意外。分別把它們清洗乾淨,大蔥、韭菜、柿子椒切碎,需要注意的是切不能剁,胡蘿蔔切絲後再切碎最好瀝下水。這之後用香油分別拌下拌勻,使每粒菜都裹上油,而後加1.5%的鹽拌勻,就可以和羊肉或牛肉或大肉拌餡了。
再做羊肉、牛肉、大肉基礎餡。首先把肉分別泡在清水中泡出血水,撈出瀝乾水分放攪拌機中攪拌成肉泥,攪拌前要加入姜一起攪碎。羊肉放1.5%的鹽1%的胡椒粉1%的孜然粉再加入50%的羊湯,最後潑入混合香油醃製半小時,就可以與上述四種蔬菜任一一種拌成餡,肉與菜的的比例一般是1:1為好。牛肉餡做法一樣只是調料改為黑胡椒粉既可。大肉做法同樣相同,只是香辛料改為五香粉(家庭版)既可。
最後和面。用高筋粉,用55%水與之拌勻和成團,或手揉三四次或用揉面機壓十五六次,統一的目的是要達到麵團外表光滑細膩,之後靜醒半小時,再搓條分劑擀成片包上配製好的餡料做成餃子,開水下鍋,點水三次既可裝盤蘸上蒜泥紅油汁食用了。
上述拌肉餡時可打入紅醬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