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班把遙控器都帶出來了」:好媽媽,從不指望孩子自覺

2020-10-04 凱叔講故事

作者 | 李核桃


孩子不自覺,是一種什麼體驗?


被同學的朋友圈逗樂了!


原本不愛說話的她,被生生逼成了話癆。


原本耿直不玩心眼兒的她,變成一個悄悄把網線拔松一點的心機媽媽。


為了杜絕孩子看電視,原本只能放鑰匙和手機的通勤小包,誰能想到裡面還能藏下一個遙控器!


要一個孩子自覺有多難?不如趁早死了這條心吧!


想起去年廣西高考狀元楊晨煜,總分730分,創下廣西理科最高分的歷史紀錄。

這麼優秀的孩子,小時候也是個不省心的。


媽媽在談到教育孩子經驗時說:

「一定要在孩子沒有自主思考能力的時候,監督他養成習慣。


這個過程很痛苦,你得時時刻刻監督著他,留意著他。給他定型以後,後面的路就好走了。」


再聰明的孩子,家長不監督,也難成大器。何況更多孩子天生並沒有學霸腦呢?


在教育的路上,家長千萬別心存僥倖,自以為孩子會自覺。


更別心存有偷懶心理,以為孩子會主動學習。


自覺的孩子,都是從小就「養」出來的。


別高估孩子的自覺性


綜藝《放學後》中的彭相翰,寫作業特別拖拉,每天寫到十一二點。


倒不是作業量有多大,而是他老開小差。

放學後,媽媽還沒下班,他到家開始寫作業。


才寫兩個字,眼睛咕嚕嚕一轉,便拿起手機給媽媽講條件:「我要是全部寫完之後,可不可以休息一會兒啊?」


一番談判後,他重新回到書桌跟前,然後這裡瞅瞅,那裡看看,咬咬指甲,在紙上畫個圈圈,就是不寫作業!


最後,他打開了電視!

媽媽回家看到是,作業攤著,電視開著,孩子笑眯眯地看著。


盛怒之下的媽媽立即關掉電視,讓他先寫作業。

彭相翰再度坐回書桌跟前——但也只是坐著而已。


作業在桌上,貓膩在桌下。他的腿上悄悄夾著課外書或者什麼玩具,媽媽看不見時他就玩一會兒,媽媽走過來他趕緊藏回去。


媽媽只好坐到一旁,死死盯著他。

這下他老實了不少,但也只是老實坐著而已。


他一會兒嘟嘟嘴,一會兒用筆搗搗耳朵,一會兒打打哈欠,一會兒搓搓紙團,一會兒切切橡皮……反正就是不寫作業!



作家蘇心說:「孩子就是孩子,他們自律性很差,沒有幾個孩子能管住自己。


不要以為你去上班了,他會在家裡學習;你去睡覺了,他還在學習;你看他老老實實坐在那裡,說不定正在玩遊戲呢!」


有時候,孩子就像一個偷偷摸摸的小毛賊,總是想法設防尋找大人的監管漏洞,家長一個疏忽,他就得逞了。


千萬別高估孩子的自覺性!


別低估家長監督的威力


前不久,杭州一個媽媽吐槽:假期老人帶娃,我培養的好習慣都要沒了!


孩子跟著媽媽時,每天學習各科知識,英語在看牛津樹,語文在看繪本,數學也有學思維課。

而跟著爺爺奶奶時,每天出去溜達一圈,然後大部分時間是玩手機。


孩子跟著媽媽時,還能做一些簡單的家務活,會收拾自己的玩具。

而跟著爺爺奶奶時,屋裡玩具散落一地,奶奶承包了所有家務。


孩子跟著媽媽時,會騎行、做運動、跳跳繩、遊遊泳,努力提高身體素質。

而跟著爺爺奶奶時,之前的運動項目一件都不會做,爺爺奶奶也不監督他做,他唯一的運動,就是跟著爺爺奶奶下樓溜達溜達……


同一個孩子,是否有大人監督,無論生活習慣還是精神面貌,完全兩重天。


千萬別低估家長的監督威力!


有網友說:小時候,每天台燈上貼著10個紙條,上面寫著父親當天會檢查的功課。


在識字的年齡,父親每天督促她抄成語、抄古詩、背誦。

在能閱讀的年齡,父親列書單,每天督促她完成閱讀計劃,並摘抄其中的精彩段落。


在父親的嚴格監督下,她慢慢養成了讀書的習慣,以至於現在幾天不讀書,感覺就像幾天沒洗澡一樣難受。


世上本沒有自覺的孩子,父母在後面監督得多了,孩子便慢慢養成了自覺的習慣。


那個從小就懂得自我約束的孩子,一定是在更早的時候就被嚴格約束過了。



教育孩子,一定有痛苦的成分


女兒的同學晴晴,從去年開始讀書打卡,如今已經堅持到300多天了,羨煞一眾老母親。



要知道,老師最開始在班群發布讀書打卡任務時,全班22個孩子,只有當天全部完成了,第二天就有幾個同學疏忽了。


一周後,只有十六七個孩子還在堅持。一個月後,依然堅持讀書的,就寥寥無幾了。


堅持三個月以上的,鳳毛麟角。而晴晴是唯一一天不落讀書的學生。


晴晴媽媽說:「每天監督孩子學習,這個過程真的很辛苦,身累倒是其次,主要是心累。」


有時候,媽媽催晴晴好幾遍,晴晴才磨磨蹭蹭坐好,懶洋洋找到閱讀篇目,有一搭沒一搭地讀一會兒。


媽媽嚴厲一些,孩子就讀得認真一些。媽媽散漫一些,孩子就會開小差。


媽媽得一直坐到孩子跟前,陪著她讀,跟她一起讀。


甚至在孩子不願意讀的時候,媽媽率先讀上十幾分鐘,孩子才願意跟著讀。


人們常說:養成一個好習慣,只需堅持21天。


監督孩子一個月才發現,21天根本不夠,210天也未必行!


復旦大學教授錢文忠說:「教育裡面一定有痛苦的成分,這是百分之百的。」


養成習慣的過程很痛苦。


一天放縱,有可能每一天都會放縱。

一天不練琴、練字、練舞,可能以後每一天都會偷懶。


這個過程,孩子和家長的努力,缺一不可。



特別狠心,才特別愛


在《妻子的浪漫旅行4》上,吉娜哭著對十歲的自己說:「好好聽父母的話,一定要努力學習,少玩一點沒問題……」



她小時候很想玩,可還是每天被逼著練琴好幾個小時,無論生日、聖誕節、新年,從不間斷。


孩子哪有不愛玩的?她一方面心疼小時候的自己,關切地問她手指疼不疼,但更多的是感激。


感激堅持練琴成就了更好的自己,感激堅持練琴讓她與朗朗結緣,感激鋼琴成就了如今美滿幸福的家庭。


哪有什麼一夜成名?其實都是百鍊成鋼。


每個橫空出世的孩子,背後都有日以夜繼的學習。


而支撐著那個沒有定性的孩子堅持下去的,就是父母同樣夜以繼日的鼓勵、監督和約束。


每個努力學習的孩子背後,一定站著更努力監督孩子的父母。


每個孩子前進的一小步,背後都浸透著父母跨一大步的汗水。


知乎有個扎心問題:

「你今天逼了孩子,明天他有了本事但是埋怨你當年太狠心。

你今天沒有逼孩子,明天他一事無成然後埋怨你當年沒逼他。

你想要哪個埋怨?」


想要與眾不同的結果,就要經過與眾不同的努力。


有遠見的家長,會監督著孩子拉琴畫畫練劈叉,會陪著孩子夏練三伏、冬練三九,會一天不拉地跟在孩子身後做苦哈哈的監工。


他們對孩子狠心,對自己更狠心。


這不是為了給孩子添堵,也不是跟自己過不去,而是深知:愛和尊重雖然是最好的教育,但不是全部。


監督的過程很辛苦,但堅持下去,一定會有驚喜。


每個有出息的孩子背後,一定站著用心良苦的父母。



作者:李核桃,社科圖書編輯,正走在婚姻路上,探求著育兒密碼。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我上班把遙控器都帶出來了…」:好媽媽,從不指望孩子自覺
    為了杜絕孩子看電視,原本只能放鑰匙和手機的通勤小包,誰能想到裡面還能藏下一個遙控器!要一個孩子自覺有多難?不如趁早死了這條心吧!自覺的孩子,都是從小就「養」出來的。:假期老人帶娃,我培養的好習慣都要沒了!
  • 「我上班把遙控器都帶出來了……」:好媽媽,從不指望孩子自覺
    原本耿直不玩心眼兒的她,變成一個悄悄把網線拔松一點的心機媽媽。為了杜絕孩子看電視,原本只能放鑰匙和手機的通勤小包,誰能想到裡面還能藏下一個遙控器!要一個孩子自覺有多難?不如趁早死了這條心吧!想起去年廣西高考狀元楊晨煜,總分730分,創下廣西理科最高分的歷史紀錄。
  • 教育路上,不要指望孩子能自覺
    在我看來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在於他缺乏自覺性,因此在教育的道路上,家長永遠不要單純指望孩子能「自覺」!,什麼事情都要我監督他。」我對她說,在教育孩子這條道路上,永遠不要指望孩子能自覺。一直都很認可一句話:好孩子都是管出來的,熊孩子都是慣出來的。
  • 永遠不要,指望你的孩子能「自覺」
    洞見(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1000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
  • 在教育路上,永遠不要指望孩子能「自覺」
    其實,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有想過這個問題。在我看來,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在於他缺乏自覺性,因此在教育的道路上,家長永遠不要單純指望孩子能「自覺」!下面大家可以看看,班主任怎麼說。一直都很認可一句話:好孩子都是管出來的,熊孩子都是慣出來的。想培養出一個熊孩子很簡單,由疼愛到溺愛,孩子被嬌慣放縱久了,就會變成熊孩子。而想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也很簡單,那就要給他恰到好處的管束!
  • 致家長:在教育路上,永遠不要指望孩子能「自覺」
    其實,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有想過這個問題。在我看來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在於他缺乏自覺性,因此在教育的道路上,家長永遠不要單純指望孩子能「自覺」!一直都很認可一句話:好孩子都是管出來的,熊孩子都是慣出來的。想培養出一個熊孩子很簡單,由疼愛到溺愛,孩子被嬌慣放縱久了,就會變成熊孩子。而想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也很簡單,那就要給他恰到好處的管束!
  • 一生E本致所有家長:在教育路上,永遠不要指望孩子能「自覺」
    在我看來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在於他缺乏自覺性,因此在教育的道路上,家長永遠不要單純指望孩子能「自覺」!我對她說,在教育孩子這條道路上,永遠不要指望孩子能自覺。以前的我,也曾以為孩子就要放養,這樣她從能擁有更多自由的空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後來我慢慢發現,要教育出一個優秀且自覺性高的孩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 好孩子都是管的,熊孩子都是慣的:教育路上,永遠別指望孩子「自覺」!
    孩子的身上,往往藏著一個家庭的體面,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上付出了多少,在孩子的言行上表現的一清二楚。每一個熊孩子都是家長慣出來的,每一個好孩子都是家長悉心培養出來的。千萬別指望孩子能夠天生優秀,每個孩子優秀的背後都浸透著父母的汗水。
  • 教育路上,永遠不要指望孩子「自覺」
    在我看來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在於他缺乏自覺性,因此在教育的道路上,家長永遠不要單純指望孩子能「自覺」!01家庭教育不要指望孩子自覺經常聽到家長說:「我家那小子做事情總是不自覺,什麼事情都要監督他。」最近,我家鄰居也經常在為教育她兒子的事情煩惱,她總跟我吐槽說:「我兒子的自覺性真的太差了,總要時刻盯著他才行。」就拿吃雪糕這件事來說吧,早上已經吃過一根雪糕,而且保證一天之內不會再吃的。沒想到下午又看到他偷偷地躲在房間裡吃雪糕,還以為躲起來父母就不會被發現。我對她說,在教育孩子這條道路上,永遠不要指望孩子能自覺。
  • 我出門隨身帶著遙控器,媽媽:要相信孩子,但也別高估娃的自制力
    在接受記者採訪的時候,楊晨煜的媽媽表示,想要培養出來一個足夠優秀的孩子,一定要在他還沒有自主思考能力的時候,監督他養成習慣,培養他的自制力。我們可以信任自己的孩子,相信他足夠聰明,足夠優秀,但是千萬不要高估了他的自制力,認為自己的孩子會自覺學習,甚至會主動學習。那些你眼裡「別人家自制力強的孩子」,都是父母從小監督出來的。
  • 好孩子都是管的,熊孩子都是慣的:疫情路上,永遠別指望孩子「自覺」!
    孩子的身上,往往藏著一個家庭的體面,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上付出了多少,在孩子的言行上表現的一清二楚。每一個熊孩子都是家長慣出來的,每一個好孩子都是家長悉心培養出來的。千萬別指望孩子能夠天生優秀,每個孩子優秀的背後都浸透著父母的汗水。生活中,我們最怕遇到熊孩子,關於熊孩子的三大怕:出行坐車坐飛機遇到熊孩子,看電影遇到熊孩子,熊孩子到你家玩。
  • 教育路上,永遠別指望孩子「自覺」
    經常聽到家長說:「我家那小子做事情總是不自覺,什麼事情都要監督他。」最近,我的閨蜜也經常在為教育她兒子的事情煩惱,她總跟我吐槽說:「我兒子的自覺性真的太差了,總要時刻盯著他才行。」就拿吃雪糕這件事來說吧,早上已經吃過一根雪糕,而且保證一天之內不會再吃的。
  • 真正聰明的家長從不會指望孩子「自覺」,看鋼琴大師郎朗就明白了
    文|西紅柿媽媽 相信很多家長看到那些超級自律的孩子,都會心生羨慕,熟不知所有的孩子,都不可能是天生自覺的。 為什麼他們最後自律自強了?其實也是百練成剛的結果,看看這一位寶媽「痛的領悟」,你就能明白了!
  • 真正有遠見的父母,從不指望孩子自覺,「長期督促」才是王道
    父母都希望自家孩子長大後,足夠優秀,足夠璀璨,就像有句話說的:願他們長大後有勇氣徵服星辰大海,也有情懷去細數滿天繁星。為了這個心中所願,不少父母都是能出多大力就出多大力。畢竟孩子可是一家人的希望,若干年後很多事情也要指望這個現如今的小娃娃。大道理父母也都懂,不過真到實踐中,不少人就凌亂了。
  • 90%的中國家長都痛苦:這件事,千萬不要指望孩子「自覺」
    讀書讀到貓都困了、狗也倦了、公雞都準備開始打鳴了,家長已經口乾舌燥、眼底烏青,孩子依舊生龍活虎、神採奕奕:「媽媽,我不困!」「託馬斯全旋」式大轉彎:「媽媽,我好睏!」那麼在孩子的成長和學習過程中,到底是靠自覺還是靠監督?
  • 「總打扮」的媽媽和「從不打扮」的媽媽,養出來的孩子差距大
    文/荔枝媽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孩子,尤其是在家全職帶孩子的媽媽,對於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有些女人生完孩子後,可能覺得人生有著落了,就不愛打扮自己了,家裡家外穿著睡衣晃悠,頭不梳臉不洗的,而媽媽的這種行為一點點影響著孩子。
  • 致家長:在孩子成長道路上,永遠不要指望孩子能夠「自覺」
    我們經常會聽別人說,自覺是一種習慣,自覺就是自律,自律就是自由。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多家長都為孩子不夠自覺而苦惱過,大家都或多或少的想過這個問題,在孩子學習和成長道路上,是要靠自覺還是要靠家長的監督呢?答案當然是離不開父母的監督。孩子之所以是孩子,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如果家長對孩子放任自流,只能導致孩子缺乏自覺性,難以自我約束。
  • 家長請注意:這件事,千萬不要指望孩子「自覺」
    「就你這個媽,我還能要嗎?」渡劫成功,欣慰的看著孩子整理好書包,雞飛狗跳的一天終於結束了?天真!2、崩潰技能之二——晚不睡早不起睡前三件套:讀書、撓撓、媽媽抱!讀書讀到貓都困了、狗也倦了、公雞都準備開始打鳴了,家長已經口乾舌燥、眼底烏青,孩子依舊生龍活虎、神採奕奕:「媽媽,我不困!」
  • 愛打扮的媽媽和從不打扮的媽媽,培養出來的孩子,18歲後差距明顯
    可想而知,逢年過節親朋好友相聚一堂時,少不了要把兩個孩子拿出來對比。而兩位媽媽的不同風格,最終導致兩個孩子18歲後差距明顯。頭幾年,許女士忙得不可開交,孩子也沒什麼時間帶,都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幫忙照顧。等女兒上幼兒園大班,許女士的生意也有了起色,能騰出時間來親自帶女兒了。
  • 那個可怕的媽媽,擁有了一個可以控制兒子的遙控器
    不是因為我中彩票了,而是看了一部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在這部劇裡,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這部劇共十集,講了五個情節上幾乎沒有關聯的故事,每集都不長,四十多分鐘。我想重點講一講《茉莉的最後一天》。優等生、乖學生茉莉在某天突然毫無徵兆地跳樓了。茉莉的爸爸是系主任,媽媽是留美碩士,生小孩兒後,媽媽做了全職太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