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有學生的孩子注意了 手機問題成了家長們的必修課

2020-09-19 知否小紙條

中學生使用手機背後是「自律」還是「放縱」

疫情期間因為網課很多中學生需要使用手機來聽課或者交作業,家長們也積極地配合學校要求讓孩子在這期間也不能有絲毫的放鬆。問題是在疫情期間孩子們似乎已經養成了使用手機的習慣,尤其是春節期間某遊戲甚至因為人數太多導致伺服器瀕臨崩潰,現在隨著開學那麼我們的學生使用手機的這個習慣還存在嗎?


因為一場疫情,更加劇了學生使用手機的分層,最上面一層的學生自律、有主見,最下面一層的學生貪圖享樂放縱自己。與很多家長想像中不同的是,雖然會在開學的時候會讓孩子把手機交出來,孩子一般也會聽話照做,但是開學之後許多學生還是有自己的一部備用機來躲過家長和老師的檢查。這個時候很多家長都會苦惱,孩子在學校裡面又管不到,回家之後又逮不住,說有說不得,罵又罵不得。

小紙條一般在用這樣的方式提醒學生們要自律不要放縱,而這樣的提醒背後更多的是成年人的擔憂:沒有了監督和管控,孩子們會在自律和放縱中選擇後者。

玩不玩手機到底誰說了算

「×××、×××來了嗎?」

「晚上7點,一起上線開黑,咋樣?」

很多中學生在學校的時候都會面臨這樣的問題,「我的同學都在玩,我如果不玩會不會不合群」,「其他同學都有手機,就我沒有手機,你們有沒有考慮過我的感受」,不難看出現在不僅是成年人有壓力,很多初高中生都會有自己的一份「壓力」,並且作為家長的我們看到問題的角度都是「你這樣玩手機肯定會影響學習」,所以很多時候家庭的矛盾就會激發出來了,孩子覺得我們家長管得太多,一點都不考慮孩子的感受;作為家長的我們覺得孩子整天偷偷玩手機會影響學習,時間久了學習成績肯定會下滑。



成年人的擔憂不無道理,畢竟十幾歲中學生的自制力有限,再加上非常時期沒有了老師的監督、沒有了考試的壓力,有些孩子確實在放縱自己。翻看高一某學生的朋友圈,延遲開學這段時間,她每天最後一條信息基本都是第二天凌晨發出的,而且通常跟遊戲有關。
初高中的孩子都處於一個價值養成階段,這個時候往往分不清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作為家長的我們應該有監督以及督促孩子改正的義務。很多家長在向我諮詢我的孩子為什麼經常偷偷玩手機的時候,我都會反問家長一個問題:孩子什麼時候開始偷偷玩手機的,一開始玩手機的時候您做了哪些事情呢?往往這個時候家長會因為沒有及時幫助孩子改正壞習慣感到愧疚。


不管是孩子在學校還是在家裡玩手機,我們作為家長的都應該秉持著 讓孩子發現玩手機帶來的影響 這種心態去溝通和改正,不應該直接拿起「我是家長,你得聽我的」這種殺威棒去命令孩子。相信我,如果這樣做後果就是孩子會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所以嘗試著好好溝通,讓孩子看到玩手機帶來的影響,並讓孩子自己去承擔帶來的後果。

中學生真的在放縱自己嗎?中學生自己的答案

開學第一個周小紙條去與幾位學生交流發現,學生每天用手機的平均時間在5小時左右,孩子們在玩手機的時候內心也會感覺到「不安靜」,因為一想到其他同學都在學習,自己就會感覺到慌張,但是手機放在那裡自己又抵擋不了誘惑,一玩一天就過去了,網課也沒有認真聽講,感覺浪費了很多時間。所以不少同學都主動下了時間管理的軟體,到了設定好的時間後手機就會鎖屏僅保留通訊功能,自己去強制要求自己控制玩手機的時間。相比多數成年人與手機每天形影不離來講,孩子們在這一方面表現是比成年人好的。可以看出孩子們也在和自己」握手言和「。

但是對於少部分自覺性較差的孩子來講,家長的強有力介入還是有必要的。小紙條在溝通中也發現,有部分孩子會熬夜玩手機,不管是遊戲還是刷劇都佔據了較多的時間,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的家長主動出擊找孩子去溝通了,讓孩子認識到玩手機會帶來的嚴重後果。

相關焦點

  • 六成小學生有手機 家長應該給孩子買手機嗎?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六成小學生有手機 家長應該給孩子買手機嗎? 一份報告顯示,目前中國未成年人擁有自己手機的人數明顯增多。從數據來看,被調查未成年人有自己手機的比例率達到73.1%。其中城市未成年人擁有自己手機的比例達75.4%,農村達67.6%。
  • 寫給家裡有學生的家長
    今天是兒童節,首先想到的是在疫情面前如何保護好自己的孩子,學校遲遲沒有開學,考慮到的是兒童的疫情如何防控?如果學生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學生一定是安全的,問題出在路上和家裡。路上如果不乘坐公共運輸工具,可以說相對來說是安全的,那麼就差一個關鍵環節:在家裡,家長是關鍵因素,在此呼籲家長們多多自律,儘量不去或少去公共場所,切記戴口罩!因為我們不知道誰是病毒感染攜帶者!
  • 問題滿滿?家長們需要注意這幾點問題
    今年疫情背景下,經歷前半年的長時間假期,很多的家長都感慨:「孩子變得越來越沉迷手機了,成績也嚴重下滑!」面對這樣的問題,張老師深入淺出,從與眾不同的角度來闡述這個問題的本質:1.手機是什麼?手機=父母的陪伴:社會壓力越來越大,很多父母都在拼命工作而忽略了孩子,沒有父母的陪伴,很多孩子是電子產品陪伴下長大的。手機=朋友:現在社會孩子尤其是獨子家庭孩子的朋友變得越來越少,沒有朋友,電子產品就成了孩子的朋友。
  • 學生上課玩手機被勸退:孩子沉迷手機,「三十六計」中有方法
    有的父母為了嚴防死守孩子玩手機,即使老師要求用到手機的時候也看管得很嚴,但孩子們依舊沉迷其中,趁父母不注意就切換到遊戲界面,很多家長也是無可奈何。 我們都知道,孩子沉迷手機,不僅僅影響到學習成績,最重要的還可能影響身體健康和發育。有的孩子為了逃避父母的監管,大半夜地不睡覺偷偷玩手機,這對孩子的身體發育和視力是有很大傷害的。
  • 老師把學生手機沒收了,家長卻說:不可能,我沒給孩子買手機
    雖然說孩子不敢反抗,但是他們內心也想玩,所以如果父母不在家,他們就會跟爺爺奶奶要手機玩。那關於手機的使用,我們家長該如何引導呢?《高情商養育》這本書裡提供的意見我覺得很不錯,家裡有孩子的家長完全可以借鑑。
  • 學生們的「腦洞」有多大?老師看完孩子們的課本想叫家長
    與人說,孩子的想像力總是最豐富的,他們總能把最平平無奇的東西「化腐朽為神奇」,但很多家長並不這個認為,家長希望孩子能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將來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可事與願違,並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理解孩子渴望創造的心理,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理解父母的用心良苦。「媽媽三天沒打我」熊孩子的想像力有多大?
  • 用溝通代替打罵,北京東城上線「好家長」必修課
    新京報訊(記者 戚望)「孩子不聽話,家長該批評孩子嗎?」「孩子在學校被同學欺負了,該不該叫孩子『打回去』?」,12月24日,北京市東城區正式上線「好家長」必修課,用溝通的方式代替打罵、批評,解決親子間的問題,家長可通過「東城德育通」APP或登錄東城區數字德育網觀看課程。據了解,這是北京東城「家校社協同育人」項目的重要環節,當天,東城朝建學區的中小學還分享了「家校社協同育人」經驗。
  • 一部手機廢了一個孩子!孩子遊戲成癮,家長們該怎麼辦?
    前幾天,有位媽媽過來諮詢孩子沉迷手機的事情,兒子還在上小學三年級,不僅沉迷遊戲不能自拔:每天晚上凌晨開始躲在被窩裡打遊戲,還偷偷花錢買皮膚、偷偷用家長的錢打賞網絡主播,然後再把微信轉帳記錄給悄悄刪掉。這僅僅只是在小學三年級,以後的小升初,還有中高考,這50分的差距將有可能變成100分,甚至更多!東東媽媽最頭痛的問題,就是孩子太容易能玩到手機了。
  • 孩子玩手機 家長沒轍了 專家:玩物喪志的表象在學生 根源在家長
    對他們而言,手機不僅僅是一種通訊工具,手機裡的各種遊戲更是有著難以拒絕的誘惑。同時,QQ、微信等各種社交軟體的普及,也影響了學生們的學習和健康。近日,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作業發群裡不想讓孩子看手機都難「作業都布置在微信群、QQ群,家長稍不留神,孩子就玩起了遊戲。」
  • 開學防騙應成為家長「必修課」
    開學啦,不少家長又要為孩子交各種費用了,這時候騙子盯上了學校的班級群,家長一定要擦亮眼睛,因為假「班主任」可能就潛伏在你的身邊。很多學校的班主任為了便於跟學生家長溝通,建立了交流群,而假班主任也伺機而動,潛入班級群在群內發布學費交費信息,讓家長儘快交費。很多家長看到後都在群內直接轉帳給了假班主任。9月1日,對於大多數學校來講成為秋季開學日。
  • 我的世界成瑞典學校必修課,中國家長們急了?網友:比王者榮耀好
    在眾多中國家長眼中,網路遊戲絕對不算是什麼好東西,既影響孩子的學習又浪費時間,時間長了還會影響視力,可以說有百害而無一利。只是,該玩還是得玩,因此大部分家長都會為孩子們報一些課外興趣班,學一些音樂、舞蹈、繪畫等,這些都比遊戲要的好多。可誰想到,在歐洲的一所學校反其道而行,居然鼓勵學生玩遊戲,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 第三講 如何設計孩子的學習空間|睿智家長必修課第二課
    《睿智家長必修課》由德稻教育研究院傾力推出,面向國內迫切希望提升家庭教育方法和理論的家長,科學解決居家帶娃各種難題。本課程德稻教育研究院榮譽院長、南加州大學終身教授金雁教授領銜設計。金教授同時也是一位哈佛家長,以其對東西方教育的深刻觀察和體悟,和對深度學習、認知科學的深厚功底,感性共情、理性分析,深入淺出、突破認知邊界。
  • 家長心聲:能否把遊泳納入必修課?
    心聲:希望中小學生增加遊泳必修課在我省各地各部門紛紛出招預防中小學生溺水的同時,家長們則希望增加遊泳必修課。南昌市東湖區的章女士認為,每年都會有溺水事件,防護措施做得再好,也有百密一疏的時候。「像新餘開展遊泳技能培訓這種是比較好的,我們也希望相關部門能將遊泳作為一門必修課,增加到中小學生的課程中。」章女士表示,如果孩子有基本的遊泳能力,相信每年的溺水事故會相應減少。在採訪中記者發現,期盼增加遊泳課不僅是章女士一人的想法,也是廣大家長共同的心聲。在省教育廳官微發布的防溺水安全知識中,「禾水一粟」「冰清涼」「圓圓」等多名網友也紛紛留言,希望學校儘快開設遊泳課。
  • 濟南大千教育:家長們要醒醒,別讓手機替代了父母和孩子的位置
    父母在孩子面前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時刻記住自己是孩子的榜樣,以身作則來教育孩子。身處現代社會,日益加快的生活節奏讓家長們倍感壓力。工作的壓力與生活上的繁瑣,讓家長們都都快喘不過氣了。結果都是一些小孩子的「小事」,時間久了會讓家長們感到不耐煩,最後扔給孩子一部手機,讓孩子自己去玩。
  • 家長一切為了孩子,卻毀掉了孩子前程:接受失敗是每個人的必修課
    無數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暢通無阻,卻忘了接受失敗也是人生的「必修課」。從作業到考試,從選專業到找工作,從談戀愛到結婚,有些家長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懷,逐漸升級成了替孩子做選擇,為孩子鋪路。漸漸地,他們從「直升機父母」升級成了「掃雪機父母」。
  • 書法、編程、勞動,下學期成必修課?
    北師大株洲附屬學校是為數不多開設了編程課程的學校,但並不是必修課,而是以選修課加社團的方式開設,有興趣的學生,可以報名加入。為了解決師資問題,該校還與湖南工業大學開展合作,外聘了一些教師教學。相對而言,開展編程教育的培訓機構卻很多。記者在神農城、中心廣場等地看到,這些培訓機構主打機器人和編程培訓,根據不同的課程設置,價格從數千元到數萬元不等。
  • 教育部對手機「下手了」,學生們欲哭無淚,家長拍手叫好
    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也越來越進步,「上到九十九,下到剛會走」的人,可能都擁有屬於自己的手機。作為學生,當然也不例外。由於今年特殊情況的影響,學生們都在家上了一段時間的網課,自然而然也離不開手機。雖然現階段學生們都已經回到學校上課了,但是依然還是會有很多學生把手機帶入學校。
  • 教育部呼籲取消英語 青島學生報班學英語成必修課
    張女士告訴記者,她的孩子上小學三年級後開始參加英語輔導班。  「現在把英語的基礎打好了,不僅有利於以後的英語學習,就是以後考大學、出國都有優勢。」學生家長劉女士介紹說,學生上一二年級的時候,英語只有兩節課,很難學到系統的東西,更不可能學得很紮實。採訪過程中,記者了解到不少小學生家長比較捨得在英語課外班上投錢,一些家長甚至不惜花上萬元,讓孩子參加外教授課的輔導班。
  • 關注| 小學生玩手機成常態?「低頭族」的家長們都該聽聽這背後的原因
    聞所未聞的「手機網吧」,讓孩子和手機這兩個詞再次成為了社會關注點。小學生玩手機的情況到底有多普遍,孩子們用手機又做些什麼呢?我們的記者和一個小學六年級班級的學生們,開展的互動,或許能給出一個答案。小光是一名在讀的六年級學生。他告訴我們,自己幾乎每天都能夠接觸到手機。對於班上的學生來說,平時不玩手機反倒成了一件奇怪的事情。為了證實小光的說法,記者也和班上的同學們展開了一場互動。在現場,超過三分之一的孩子們舉手表示,擁有自己的手機。
  • "職業體驗"或成中小學必修課 會給學生帶來啥收穫
    這樣的新規定,對於中小學生來說,會有哪些新的收穫呢?教育部最近印發的《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指出,綜合實踐活動是從學生的真實生活和發展需要出發,從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轉化為活動主題,通過探究、服務、製作、體驗等方式,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跨學科實踐性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