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張澍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中國青年網北京3月4日電(人民政協報記者 李木元)京城最好的心血管病醫院是哪家?絕大多數人都會說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怎麼衡量其好?全國政協委員、阜外醫院心律失常診治中心主任張澍列舉了3個數字:阜外醫院一年開展的開胸手術13000多例,全世界第一;介入手術15000多例,世界第一;心律失常手術8000多例,還是世界第一。
"阜外醫院的確蜚聲中外了,可這一定是好事嗎?"身為阜外人的張澍並沒有多自豪,"這麼多患者都集中到了阜外醫院,說明我們的分級診療沒做好!"
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這是分級診療模式的基本要求。但張澍表示,儘管近年來我國分級診療模式建立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基層首診在全國絕大部分地區還是做不到,人們看病依然很"自由";轉診是轉上多,轉下少;上和下也沒有做到有效聯動。
以北京為例,全市醫療機構門診患者中,69%是本地患者,31%是外地患者,外地患者中來自河北的最多,每年超過820萬。"這裡有多少是真正需要到北京大醫院的,恐怕不多!"
至於原因,張澍認為首先體現在:優質醫療資源分布不均,大城市過於集中,基層過於薄弱,社區醫生和鄉醫、村醫不能有效起到"健康守門人"的作用。其次是管理體制的問題。"哪家大醫院不注重門急診人次的考核,不強調床位周轉率?財政支持不夠,醫院要正常運轉怎麼辦?"再一個就是醫療聯合體"貌合神離",沒有實現真正的共享共建、上下互動。
如何切實推動分級診療模式的建立?張澍認為長遠來看,上海的家庭醫生模式是必然趨勢。國家應大力培養全科醫生,解決了人才問題,這一模式才能真正落地。
關鍵問題是強基層。張澍認為,像阜外醫院這樣的大型三甲醫院,更重要的職責不是門診治療,而是在做好臨床研究的同時,幫助強基層,比如輸出技術、建設協同中心、為基層培養高素質人才等等。
要想讓更多的患者留在基層,不再往北上廣等大城市跑,加快建設區域性醫療中心是一項重要舉措。
據悉,國家衛計委已經將全國分為七大區域,在每個區域開始建設專科醫療中心和專科研究中心。"區域性醫療中心既可以截留大量患者,又可以強化對基層的技術指導,這樣可以有效緩解大城市三甲醫院的壓力。"張澍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