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召開在即,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同仁醫院醫聯體心臟植入式電子裝置(CIED)社區隨訪項目今天(10月21日)在長寧區啟動。作為國內首個心臟起搏器遠程隨訪創業孵化成果,該項目藉助「網際網路+醫療」技術,依託同仁醫院醫學團隊,攜長寧區內網際網路創新企業美領美勵,以第二屆進博會上亮相的「明星產品」CareLinkExpressMobile心律失常患者遠程隨訪一體機為基礎搭建社區醫療服務網絡。長寧區10家社區的心律失常患者率先受惠於這項隨訪服務。
數據顯示,國內醫療機構每年新植入約10萬臺心臟植入式電子裝置,累積數量超百萬臺,如果所有術後患者都集中於各地三級醫院進行日常隨訪,三級醫院的診療壓力將持續增大,進一步加劇醫療資源分配不平衡。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心律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張澍教授談到,眾多心律失常患者術後其實面臨著「隨訪難」的尷尬,上海長寧區的醫療衛生主管部門和醫療機構靈活運用「網際網路醫療」思維,創新社區分級診療模式,讓患者在家門口的社區醫院就近解決基本醫療需求,很有意義,值得跟進。
「上海心臟植入式電子裝置患者遠程隨訪及智慧管理高峰論壇」與項目啟動儀式同步召開,我國心臟起搏電生理領域的知名專家圍繞「加速區域醫療中心建設」「推動基層醫療機構雙向轉診發展」「新常態下的網際網路醫療商業模式開發」等主題分享經驗,交流想法。
長寧區作為上海首個「網際網路+生活性服務業」創新試驗區,致力於提升區內數字經濟的先發優勢,以本次落地的社區遠程隨訪項目為例,大虹橋社區的心律失常患者通過社區信息終端採集心臟起搏器運行數據,通過雲端傳輸至經治醫院的醫生手持終端,心內科醫生通過數據分析和判讀及時為患者提供後續診療建議。這一創新的商業模式一方面可以減輕「大醫院」的門診壓力,更有效配置門診醫療資源,另一方面海量患者數據的存儲及後續智能化分析,也將推動我國心律失常疾病基礎研究。
中華醫學會起搏和電生理分會副主任委員、同仁醫院心血管內科邱朝暉主任介紹,以心臟起搏器植入患者為例,採用遠程隨訪系統可以減少患者45%的院內門診隨訪次數,持續監測還能降低心理壓力,提高生活質量。資料顯示,遠程隨訪可降低約35%的急診急救情況,術後3年再住院率減少約20%,整體住院時間也縮短18%。
阜外醫院張澍教授談到,從學科發展角度考慮,所有心臟起搏器植入患者都應該應用標準隨訪管理策略,努力將社區遠程隨訪監測和每年至少一次的常規隨訪相結合,這也是國內外相關診療指南和共識所提出的最高級別推薦,「作為學會代表,我們感動於長寧區各級領導和政府機構對於推動遠程醫療發展的重視,也樂見越來越多類似美領美勵這樣的網際網路創新企業能開創新的商業模式。」
據了解,以國際領先的美敦力公司MyCareLink遠程隨訪平臺為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心臟植入設備遠程監測網絡平臺,已服務於全球84個國家、14000家醫療機構管理的160萬患者。此次美領美勵公司與同仁醫院合作,利用長寧區「互+生」模式,於2019年第二屆進博會召開前夕在大虹橋社區試運營了部分遠程隨訪一體機,並在此基礎上不斷完善社區醫療關鍵節點網絡,加強區域內心律失常患者的溝通、教育,患者已逐步接受了社區遠程隨訪這一醫療服務新模式。
在該服務框架下,患者不需要個人購買相關產品,也不用像以往一樣去大醫院排隊檢查,只要和社區醫生預約,定時在社區衛生中心進行檢查,所有數據都會後臺傳輸到區級醫療中心的心內科電生理團隊。社區醫院引進相關平臺後,也拓展了自身業務範圍,能更好地開展社區慢病的隨訪管理。區級醫療中心通過這個項目在提高患者滿意度的同時,能得到更多更精準的術後隨訪大數據。
作為區域醫療中心,在完善區內網絡建設的同時,同仁醫院還積極推廣面向兄弟省市邊遠地區患者的醫療服務模式。2020年9月,同仁醫院與美領美勵公司一起在地處中越邊境的雲南省金平縣人民醫院投放了一套遠程隨訪設備,金平當地的心臟起搏器植入患者不再需要輾轉5個小時至省城醫院進行隨訪和參數調整。智慧醫療讓邊陲小城的人民和上海大虹橋社區市民享受到同質化的高質量醫療服務。
國內心律失常起搏電生理領域的眾多專家及社區代表共百餘名嘉賓與會。
作者:唐聞佳,本文轉載自文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