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山區,「歸雁們」做起外貿生意

2020-12-19 西部網

沿海地區一度是外貿型企業落戶的首選。而記者近期在陝西採訪發現,隨著政策紅利不斷釋放,越來越多的外貿型企業正在秦巴山區「安家」。

「月薪4000元,每天工作8個小時,周末雙休,離家挺近。」45歲的徐勳俠正在機器前趕製服裝樣品。曾在福建泉州等地務工的她,如今回到家鄉陝西省安康市白河縣,在一家名為益成服飾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裡工作,對自己的「歸雁生活」,她頗為滿意。

白河縣位於秦巴山區深處,這家公司包括管理人員在內,大多是當地召回的「歸雁」。

益成公司負責行政工作的陳學梅說,公司2019年正式開業,主營外貿服裝,當年產值1800萬元,今年儘管有疫情影響,產值也達到了2000萬元。「我們還在鄉鎮設立了兩個小廠,招聘了二三十名老鄉。」她說,公司員工平均工資達到2500元。

從「遠走高飛」到「落腳家鄉」,最吸引「歸雁們」的當屬一系列暖心政策。「當地招工比較方便,生產成本低,而且還有各類獎補政策,比如今年水電補貼就有10萬元。」陳學梅說,「這些錢我們用來培訓新員工、發放獎金,節省支出,也讓員工得到實惠。」

白河縣委書記陳暉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白河縣圍繞招商引資不斷出臺各種優惠政策,覆蓋項目、場地、人才等多方面,產業類型不斷豐富。尤其是今年疫情期間,全縣實行「一個重點項目、一名縣級領導牽頭、一個部門負責、一套班子服務、一個方案落實」的工作機制,幫助企業解決難題,不斷加快經濟復甦步伐,目前多項經濟指標增速都由負轉正。

位於白河縣的陝西聚創燈飾有限公司同樣是一家外貿型企業,主要製作加工彩燈等文創產品。「我們剛做完一批價值500萬元的訂單,現在手上還有1000萬元的訂單正在趕工。」公司負責人胡濱說,「這些貨物會統一發到沿海港口,然後運往國外。」目前,聚創燈飾採用「社區工廠+家庭工坊」的模式,已在當地鎮街孵化公司6家。

「在山區發展,除了實打實的低成本,還有一對一的貼心服務。」胡濱說,「我一直想直接做出口業務,但手續比較複雜,得知我的想法後,招商局的幹部找到我,準備帶我去辦。」

記者採訪發現,不僅在白河縣,秦巴山區裡外貿型企業正越聚越多。今年12月8日,首列「安西歐」中歐班列就從位於秦巴山區的安康市順利首發,滿載43個貨櫃、700餘噸貨物,一路駛向歐洲。

胡濱相信,在當地政府的幫扶下,自己公司的彩燈也將坐上中歐班列,直接開啟「跨國旅程」。

編輯:秦秦

相關焦點

  • 陝西秦巴山區硫鐵礦區汙染調查
    在漢江流域上遊山高溝深的秦巴山區,這裡植被茂密,是漢江流域重要的水源涵養區,而日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在秦巴山區走訪調查發現,漢江上遊多條支流因硫鐵礦採礦汙染多年。本文圖片均為澎湃新聞記者 刁凡超 製圖 龔唯多位專家及官員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表示,若想治理磺水就要從源頭治礦,但對於連片貧困的秦巴山區而言,缺資金仍然是治理缺乏動力的首要問題,缺系統化治理的牽頭部門也是這些遺留礦區久拖未治的重要原因。
  • 中國西部秦巴山區正實現以「綠」生「金」
    新華社西安11月26日電題:中國西部秦巴山區正實現以「綠」生「金」新華社記者 薛天在中國版圖的西部,秦巴山脈綿延千裡,其所在的秦嶺—淮河一線,將中國地理版圖劃分為南北地區。山脈所處區域被稱為秦巴山區,這裡遍布崇山峻岭、河流湖泊,生態物種豐富,大部分地方依然保持著原始森林的樣貌。但同時,秦巴山區也曾是中國貧困程度最深的連片特困地區之一。「山大溝深、交通不便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因為沒有選準產業發展的方向。」
  • 秦巴山區的「忙碌年」
    新華社西安1月18日電 題:秦巴山區的「忙碌年」  新華社記者薛天、張晨俊、邵瑞  冬日暖陽,灑向秦巴山區的溝峁山梁。殺年豬、燻臘肉、灌香腸、宴親朋,臨近春節,在陝西安康旬陽縣,家家戶戶都忙碌了起來。
  • 答好「三道題」,秦巴山區的他們這樣告別貧困!
    秦巴山脈,雄渾壯闊古往今來,多少文人騷客為她傾注筆墨但山重水複,難養一方又有多少與貧困抗爭的慷慨悲歌久久迴響搬進社區,斬斷窮業從犧牲環境獲取眼前利益到護綠興業踐行「兩山」理論吊栽木耳、高山蔬菜、有機茶園特色產業方興未艾如何發展的思考題鄉親們終於求索到答案
  • 我的家鄉在陝西|秦巴山區闖出的「改革先鋒」
    其中,有一位來自陝西安康,從秦巴山區闖出來的「改革先鋒」,他就是深圳證券交易所籌備者之一、第一任副總經理(法定代表人)——禹國剛。△改革先鋒、資本市場發展的實踐者 禹國剛今晚(6月28日)21:10,陝西衛視《我的家鄉在陝西》節目邀請禹國剛從深圳回到家鄉安康,回憶家鄉往事,體驗鄉情、鄉味 ,感受安康的發展變化。
  • 秦巴山區的石板房:藏在山林裡的原始民居,有人遺棄有人堅守
    而石板房是秦巴山區極有代表性民居,有著幾千年歷史,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和特徵。可是,如今石板房並不是隨處都能看見,尤其是在陝西安康境內的紫陽、嵐皋、鎮坪、平利等石板房比較集中的縣裡,傳統的民居文化正在漸漸地被現代文明所蠶食,伴隨著移民搬遷工程的推進,山裡的人們逐漸告別了大山深處的家,走進城鎮,住上了樓房,導致石板房越來越少。
  • 秦巴山區91.3萬人摘掉「貧困帽」
    秦巴山區連片特困地區跨河南、湖北、重慶、四川、陝西、甘肅六省市,是國家扶貧開發攻堅戰主戰場中涉及省份最多的片區。在我省,涉及十堰張灣、茅箭、鄖陽、丹江口、鄖西、房縣、竹山、竹溪和襄陽保康縣。 這幾年,秦巴山區湖北片大力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就業扶貧、教育扶貧、健康扶貧、兜底保障等精準扶貧工程,全方位、多維度解決貧困問題。
  • 今日陝南西部和秦巴山區有弱雨雪天氣
    預計今天白天:全省陰天,陝南西部有小雨(0~1mm),秦巴山區有小雪(0~1mm)。今天晚上:陝北陰天轉多雲,關中、陝南陰天,陝南西部有小雨(0~1mm),秦巴山區有小雪(0~1mm)。
  • 在秦巴山區旬陽的農民伯伯,你知道農副產品的銷量意味著什麼嗎?
    大家好,我是創業者李孟,本名李孟;我就是來自秦巴山區旬陽的人,(看到這個開頭我有點想笑,感覺有點像很多要募捐的文章一樣,其實不是,我先聲明),自從2016年在西安上學之後,我幾乎常年都在外地生活工作了,走過了湖南、河南、蘇州、北京、西安等很多城市,在我們那裡18歲到35歲在外地打工的人還是蠻多的!
  • 【好人好事】:「好教授」碩果滿秦巴
    三十餘年,10多個專利、160多篇論文、10多部教材、20多項國家和省部級項目,陝西理工大學三級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李新生將全部的心血傾注於陝西省漢中市的秦巴山區深處,致力於科研成果的產業轉化。
  • 鳳堰古梯田:深藏在秦巴山區的清代古梯田 阡陌交通宛如世外桃源
    位於漢陰縣漩渦鎮的古梯田,距今已經有250多年歷史了,而且這裡連片的梯田面積竟然有1.2萬餘畝,這規模也是秦巴山區最大的,遠遠望去一片片的水稻在丘陵上起起伏伏,景象也是十分壯觀的。漢陰鳳堰古梯田包括鳳江梯田和堰坪梯田,依山傍水分布在海拔500米至650米之間的秦巴山區,連片梯田共有1.2萬餘畝。這裡種植的農作物以水稻、油菜、玉米為主,一年兩熟。
  • 秦巴山區硫鐵礦開採汙染後續……
    陝西秦巴山區硫鐵礦開採汙染後續治理與生態修復工作有了新進展。
  • 陝西石泉:「歸雁」領飛富山鄉
    在中壩小鎮的庖湯會上,遊客們不僅能「吃好喝好」,還能欣賞和體驗花式唱拳、古法榨油、傳統木工、手工打鐵等內容。遠處的秦嶺青山依舊,作坊小鎮內遊人如織。今年50歲的陳國盛,是中壩作坊小鎮的創立人。他曾經是名下崗職工,1998年開始自主創業。他說:「多年來在外面打拼,我一直都想回到自己的家鄉,帶領鄉親們一起致富。」
  • 在秦巴山區穿梭了六十餘年
    列車長向寶林看著鄉親們買賣豌豆。去燕子砭賣桃的老鄉。孩子們在「通學座位」閱讀。馬文豪、劉森、王義博三位小朋友在上學途中。秋季學期開學前,列車為孩子們舉辦「開學第一課」。這其中,就包括全國81對公益「慢火車」,它們大多開行在偏遠山區,票價低廉、逢站必停,助力沿途群眾脫貧致富。有這麼一趟公益「慢火車」:票價最高21.5元,最低1元;單程350公裡,運行近12小時;跨行陝、甘、川三省,在秦巴山中穿梭了60餘年。這趟車,是鄉親們的致富車,是孩子們的通學車,更是鐵路人的使命車。
  • 在秦巴山區眾多的古鎮中,有個個比較清靜的小鎮,位於陝西漢中
    來到陝南秦巴山區旅行時,發現這裡有很多的古鎮,但覓幽域聽這裡的人介紹說說:「眾多的古鎮中,華陽古鎮算是富特色的小鎮了。」一向喜歡古鎮的覓幽域,自然不願錯過這次機會。這座位於陝西省漢中市華陽古鎮,有人說小鎮地處在秦嶺裡的小盆地裡,是因為從宏觀地文結構看古鎮,這裡北、東、西皆高而南低。
  • 秦巴地區這這個土雞品種,蛋肉兼用價值高,如今純種已經很少見
    秦巴雞形成歷史大約有兩千年,從秦巴山區旬陽、 南鄭等縣出土的漢代陶雞中,已有與現代秦巴雞相似的類型。從相關資料和調查中得知,從清代至建國後的六七十年代,因經濟封閉,交通不便,在秦巴山區農村基本上沒有引進外來雞種, 農戶飼養的全為秦巴土種雞,採取以戶為單位的小型分散的半舍飼半放牧飼養方式。 秦巴雞就是在這種社會條件和生態環境中,經自然選育而形成的。
  • 記者元旦假期走訪湖北四大山區農戶 希望未來的日子閃閃發光
    和暖的陽光灑在大地上,山區的空氣更加清新。這一年對很多農戶,特別是貧困戶來說很不一樣,他們完成了脫貧摘帽,生活步入嶄新軌道。楚天都市報記者元旦假期走訪了秦巴山區、武陵山區、大別山區和幕阜山區的四家農戶,他們有釀酒致富的能人,有勤勞的養豬倌,有農家樂老闆,也有種植養殖達人。他們經歷過貧困,更加知道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
  • 秦巴論壇在陝召開 聚焦秦巴山區綠色循環發展
    本次論壇為期三天,與會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及相關專家、學者將圍繞秦巴山脈區域的發展理念、扶貧攻堅、區域協調、產業轉型、文化旅遊、基礎設施建設等相關問題展開深入研討。據悉,本次秦巴論壇將聚焦秦巴山區綠色循環發展這一主題,為秦巴山脈區域綠色協同可持續發展指明方向。
  • 中原農村代工沿海訂單做起「國際生意」
    袁春麗是河南新蔡縣宋崗鄉人,初中畢業帶著弟弟一起到浙江的服裝廠打工,而後又到了上海、寧波等沿海地區做外貿服裝生意。2016年11月,袁春麗返鄉開了鄉裡首家服裝廠,憑藉當地富餘的農村勞動力,承接沿海外貿企業的代工訂單。近年來,我國中部省份的不少縣城和鄉村憑藉勞動力充足、基礎設施條件改善、人工和土地成本低等優勢,成為沿海外貿企業向內地轉移代工訂單的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