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安2月11日電(記者姜辰蓉、李亞楠)古香古色的長街上,擺著望不到頭的方桌,熱氣騰騰的酒菜散發著陣陣香味,人們笑語盈盈地圍坐在桌前品嘗當地特色美食。在陝西省石泉縣中壩作坊小鎮,一年一度的庖湯會是當地傳統的民俗活動。
在中壩小鎮的庖湯會上,遊客們不僅能「吃好喝好」,還能欣賞和體驗花式唱拳、古法榨油、傳統木工、手工打鐵等內容。遠處的秦嶺青山依舊,作坊小鎮內遊人如織。
今年50歲的陳國盛,是中壩作坊小鎮的創立人。他曾經是名下崗職工,1998年開始自主創業。他說:「多年來在外面打拼,我一直都想回到自己的家鄉,帶領鄉親們一起致富。」
藉助鄉村振興東風和石泉縣出臺的優惠政策,陳國盛回鄉創立了中壩作坊小鎮。「最初這裡有72戶村民,我就想到『七十二行,行行出狀元』這個創意。把我們當地很有特色的非遺文化、傳統手藝、工法等,以『七十二作坊』的形式展現出來,遊客們甚至還可以親身體驗。而村民加入小鎮中,既能出售產品,也能領取工資。」陳國盛說。
2018年10月2日,佔地約500畝、按照4A級景區標準建設的高顏值「小鎮」——中壩作坊小鎮開園迎客。磨坊、油坊、酒坊、豆腐坊、掛麵坊、中藥坊……72間傳統作坊將秦巴農耕文化魅力集中展示。
在木工坊,劉遠慶用力刨著木頭,刨花飛旋身邊,引來不少遊客駐足觀看。「一個月工資有兩三千元,每天自己做的小凳子、小椅子,也能賣出兩三個。一個能賣六七十元,比待在家裡強多了。」劉遠慶說,他對現在的生活很滿意。
中壩作坊小鎮還為歌手劉先進提供了展現自己的舞臺。他演唱的民俗歌曲受到遊客喜愛。「我過去在廣東等地打工,家裡照顧不上。現在家鄉發展起來,有了好機會,我在家門口每個月就能有2000元收入。回鄉當然成了首選。」劉先進說,「今後我還打算發展一些產業,更快地脫貧致富。」
與陳國盛一樣的「歸雁」們,推動了石泉鄉村產業的發展,也帶動了村民脫貧致富。
在石泉縣饒峰鎮勝利村,在外多年的「能人」楊衛東回鄉後,2015年帶領村民創辦了「饒峰驛站」,通過「支部+合作社+企業+農戶」聯動合作模式,安排135名當地村民就地就近就業。
勝利村村民楊先飛為記者算了一筆帳,他在「饒峰驛站」打工每月工資4000元;三畝土地流轉給合作社每畝可分到780元;入股分紅每年可分到5000元。「過去我都是在外面打散工,一年到頭除了吃喝根本存不到錢,家裡還被評為貧困戶。現在村裡產業起來了,我們村民收入多了,2017年我家就脫貧了。」他說。
作為國家返鄉創業試點縣,近年來石泉縣加大了就業、創業政策扶持力度,著力發展「歸雁經濟」。石泉縣常務副縣長王仁康說,縣裡建立了「創業孵化基地、返鄉創業示範園、就業扶貧基地、新社區工廠」四個創業就業平臺,著力推進大眾創業和城鄉勞動力穩定就業。縣財政每年安排100萬元的創業扶持資金,用於大學生、退伍軍人、農村勞動力、殘疾人等返鄉創業群體啟動資金、表彰獎勵等。
在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的支持下,返鄉創業人士不斷增多,帶動了石泉經濟發展,改變了山鄉面貌,也讓許多村民從中受益。
「截至2018年底石泉全縣累計註冊企業2129戶、個體工商戶10711個、農民專業合作社296戶,其中返鄉創業人員創辦各類經濟實體佔全縣各類經濟實體總量的60%以上,帶動就業近萬人。」石泉縣創業就業局局長馬翼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