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泉:講「鎏金銅蠶」故事 謀蠶桑產業發展

2020-12-22 群眾新聞

成片桑田成為石泉一道獨特風景。 記者 程剛攝

「藉助『一帶一路』建設和國際絲價上揚等利好,剛剛過去的這個冬天,全縣搶抓農民冬閒的有利時機,大力實施興桑建園工程,全縣新建及改造桑園近萬畝,創近10年自主栽桑建園最高紀錄。」3月29日,石泉縣蠶桑發展服務中心主任韓燕明給記者介紹全縣蠶桑產業發展情況時說。 2017年5月1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主旨演講中,提到見證古絲綢之路歷史的「鎏金銅蠶」,讓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到這個被譽為「金蠶之鄉」的山區貧困縣——石泉。「鎏金銅蠶」成為「陝西網紅」,也激活了石泉縣的蠶桑產業、蠶桑文化、蠶桑旅遊。

石泉縣的蠶桑博物館。 記者 程剛攝

淘金「淘」出了「鎏金銅蠶」

「鎏金銅蠶」出土於石泉縣池河流域,現珍藏於陝西歷史博物館。

1984年,石泉縣譚家灣村農民譚福全在河水中淘金時,發現一條金光燦燦的「蠶」:周圍伴有五銖錢若干,通長5.6釐米,胸圍1.9釐米,胸高1.8釐米;全身首尾共計9個腹節,胸腳、腹腳、尾腳均完整。體態呈昂首吐絲狀,製作精美,造型逼真。經專家鑑定為漢代「鎏金銅蠶」,是西漢時皇帝褒獎蠶桑生產的御賜品,非常珍貴。

譚福全的妻子付遠香回憶,譚福全年輕時曾在漢陰縣楊家壩農場務工,1963年回到家鄉,長期從事蠶桑養殖。譚福全是個勤快人,農忙時種植莊稼、栽桑養蠶,農閒時帶著孩子和其他村民一道在河裡淘金,貼補家用。家裡至今還保留著淘出「鎏金銅蠶」的工具。

在中國歷史典籍中,很早就有關於「金蠶」的記載。晉代陸翽的《鄴中記》提到,永嘉末年,在春秋霸主之一齊桓公墓中發現「金蠶數十箔」;南朝梁任昉的《述異記》中,也記載吳王闔閭夫人墓中發現「金蠶玉燕千餘雙」;北宋李昉編纂的《太平御覽》中,也提到秦始皇陵裡「以明珠為日月,魚膏為脂燭,金銀為鳧雁,金蠶三十箱」。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蠶是豐盈潤物、執著奉獻的象徵,也是羽化重生的象徵。無論哪種說法,史料中所提到的「金蠶」究竟什麼樣子,直到在石泉出土了漢代「鎏金銅蠶」,才算有了實物佐證,足見它的珍貴。

在2017年12月舉行的「鎏金銅蠶」與安康發展論壇上,安康歷史與考古專家李啟良說:「安康自古就有『蠶神崇拜』的歷史,在漢江支流石泉池河流域出土的『鎏金銅蠶』,就是對蠶崇拜的歷史見證,也是古絲綢之路的印記之一。」

琳琅滿目的蠶絲產品。 通訊員 許兵攝

「金蠶之鄉」歷史文化悠久

據了解,早在西魏廢帝元年(公元552年),石泉縣就因「城南石隙多泉,泉水清冽,徑流不息」而得名,迄今近1500年。

自古以來,安康栽桑養蠶相沿成俗,絹帛織物早已出現。據史料記載和文物考證,早在西漢時期,石泉就是中國蠶桑絲綢的重要產區和絲綢外貿商品出口基地,是聞名天下的「蠶桑之鄉」,當時包括石泉在內的漢水流域已是「桑柘遍地、絲帛盈市」了。

歷史上,石泉縣境內的子午古道和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是相通相連的。據《石泉縣誌》記載,此地古代養蠶業很興盛,大的作坊,均為官府經營,織工多達數千人。絲織品顏色鮮豔、花紋多樣,做工極為精緻。西漢時期,絲織品不僅暢銷國內,還遠銷中亞和歐洲。如今,石泉縣依然是西北地區栽桑養蠶大縣,也仍然延續著傳統的蠶桑民俗,保留著「開蠶門」「祭蠶神」等蠶桑傳統文化。

陝西省社會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張寶通在「鎏金銅蠶」與安康發展論壇上說,石泉縣盛產的絲綢在古代對外交流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現在的安康要緊緊抓住「一帶一路」倡議,使絲綢產業持續、穩定發展,繼續擴大國內、國際的影響力。

農民在桑田裡進行春季耕作。 (資料圖片)

興桑養蠶成為脫貧致富主導產業

「戶種一畝桑,柴米油鹽不用慌。」「密植桑、簡養蠶,十七八天見現錢。」這些流傳在石泉縣農村關於蠶桑的順口溜,既形象地道出了當地群眾生產生活對蠶桑產業的依賴,也說明了蠶桑產業對經濟增收、脫貧致富具有「用時短、見效快」的特點。

曾在池河鎮太陽村大山溝裡獨居的貧困戶丁發全做夢也沒想到,自2013年免費住進村上移民搬遷集中安置房後,政府扶持引導他加入了蠶桑專業合作社。通過學習新技術,他每年養六七張蠶,不但脫了貧,還找了個老伴兒。「現在養一季蠶的收入,比過去種玉米一年的收入都多。」丁發全說,他打算多養蠶多掙錢,爭取換個大套房,讓家人住得更寬敞、更舒心。

地處池河流域中上遊的青泥澗村,全村223戶756人。2016年養蠶802張,人均養蠶一張多,僅這一項全村就增加收入130餘萬元。2017年,村民養蠶熱情高漲,全村蠶繭收入150多萬元。村黨支部書記葉方海介紹,村裡46戶貧困戶,2017年已有17戶通過養蠶實現脫貧。

像丁發全這樣的貧困戶、青泥澗村這樣的貧困村,依靠興桑養蠶脫貧致富,在石泉縣還有很多。這得益於全縣大力轉變蠶桑產業生產方式。通過政府扶龍頭企業、龍頭企業聯合作社、合作社抓大戶、大戶帶動貧困戶的辦法,真正建立起「公司+合作社+蠶農(貧困戶)」的一體化經營機制。

石泉縣通過引導企業與合作社、貧困戶籤訂蠶桑生產訂單,實行保護價收購,有效抵禦市場風險,給蠶農吃下了「定心丸」。縣上設立流動收購點,減少蠶繭收購中間環節,降低生產成本,最大限度地保障蠶農利益;建立縣、鎮、村三級技術服務保障體系,大力推廣小蠶共育、多批次養蠶、機械消毒等簡易省力的科學養蠶技術。縣上還出臺了一系列扶持優惠政策,整合各類資金實施產業獎補,有效激發了企業和農戶發展蠶桑產業的積極性。

隨著桑葚酒、桑葉茶、桑葉粉等蠶桑副食產品的開發,貧困戶脫貧致富的路子更寬了。石泉合歡花富硒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與全縣興桑養蠶的貧困戶籤訂了收購協議,秋季以每公斤1元至2元的價格收購桑葉,同時為貧困戶提供臨時就業崗位。「蠶農家家有桑園,收購桑葉加工成食品,最大化利用了蠶桑資源。」石泉合歡花富硒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傳東說。

如今,石泉打造出了從育苗植桑、養蠶繅絲、捻絲織綢到各類蠶桑副產品開發的完整產業鏈。全縣現有桑園面積7萬畝,其中優質密植桑園5萬畝。在農村,5萬戶家庭中有1萬多戶養蠶,3萬多人從事蠶桑生產。全縣養蠶量連續5年穩定在7萬張以上。2014年以來,石泉已有2118戶貧困戶通過養蠶順利實現脫貧致富。

「基於蠶桑產業在石泉歷史悠久、技術普及率高等特點,我們正努力把蠶桑產業打造成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韓燕明說,今後,全縣將繼續做大做強蠶桑產業,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條,提高產品質量,提升品牌效應,力爭到「十三五」末,全縣蠶桑產業年總收入超20億元。特別是針對1000多戶養蠶貧困戶,縣上通過新建密植桑園、推廣小蠶共育等集約科學養蠶技術,引導他們早日脫貧致富。

蠶桑文化與生態旅遊融合發展

如何深入挖掘歷史文化底蘊,把蠶桑文化與生態旅遊相融合,走出一條蠶桑產業持續發展的道路?石泉縣按照「文化引領、融合發展」的思路,藉助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發展契機,大力開發「鎏金銅蠶」歷史文化資源,著力打造「金蠶之鄉」文化品牌,充分利用地域稟賦資源,研發蠶桑富硒系列特色產品,加快推進蠶桑、文化、旅遊深度融合發展步伐。

石泉縣精心打造的以養蠶坊、蠶桑文化室、繅絲織造坊、鎏金蠶絲綢館、蠶桑博物館為主體的「石泉蠶桑文化園」,目前已經成為蠶桑產業的標誌性人文景觀、縣域旅遊的特色景點。

藉助池河鎮入選省級重點鎮建設機遇,石泉著力打造以「一園一村一街一廊」為主體的池河「金蠶」特色小鎮,先後建成了大陽現代蠶桑產業示範園、五愛蠶桑旅遊村,同時還在積極規劃建設池河蠶桑絲綢文化一條街和蠶桑產業綠色長廊。

石泉縣加快推進「石泉蠶絲」地理標誌產品保護開發和蠶桑產業知名品牌創建,努力把「石泉蠶桑養殖系統」申報為國家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縣上堅持定期舉辦「開蠶門」等文化旅遊活動,大力弘揚蠶桑絲綢文化;依託旅遊景區,結合美麗鄉村建設,以發展蠶桑產業大戶、蠶桑家庭農場、蠶桑園區、蠶家樂為載體,建設生態觀光、桑葚採摘、養蠶體驗和蠶桑美食等休閒體驗旅遊基地。

石泉縣還與陝西師範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深度合作,共同建立了金蠶文化研究和教學實踐基地,定期組織專家學者到石泉開展文化調研、文物考察、學術研討等活動,開展旅遊開發和文化產品研發等工作,共同申報實施相關文化科研項目,助推以金蠶文化為主的絲路文化研究成果轉化,不斷壯大石泉蠶桑絲綢文化旅遊產業。

藉助對蠶桑旅遊文化品牌的研究和推介宣傳,石泉縣正在把蠶桑文化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2017年,全縣累計接待遊客超過400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30億元。(記者 張斌峰 程剛 通訊員 許兵)

相關焦點

  • 見證絲路輝煌的「鎏金銅蠶」
    古絲綢之路打開了各國友好交往的新窗口,書寫了人類發展進步的新篇章。中國陝西歷史博物館珍藏的千年『鎏金銅蠶』,在印度尼西亞發現的千年沉船『黑石號』等,見證了這段歷史。」2017年5月1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發表主旨演講,開篇就提到了「鎏金銅蠶」,點明了絲綢之路的起源,這枚「鎏金銅蠶」一下驚豔了世界,成為陝西「網紅」。
  • 絲路使者「鎏金銅蠶」
    5月13日上午,作為第三屆絲博會上的重要活動之一,由陝西省政府主辦,省發改委、省文物局和安康市政府聯合承辦的「絲路之源·幸福安康」2018鎏金銅蠶與開放發展論壇在陝西大會堂舉行。論壇邀請政、商、學、研等領域著名人士及相關專家學者,圍繞國寶「鎏金銅蠶」的歷史與文化價值、特色產業發展與鄉村振興,以及「一帶一路」與樞紐經濟等話題展開深入探討。
  • 陝西石泉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品味「蠶桑文化」厚植鄉土情懷
    8月1日,石泉縣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組織部分學員前往蠶桑博物館和天新絲綢廠開展了以「桑蠶之鄉·我美麗的家園」為主題的暑期綜合實踐體驗活動,孩子們通過參觀文物、聆聽講解、觀看繅絲等形式,加深對家鄉金蠶文化、蠶桑產業的了解和認識,感受蠶桑文明,厚植鄉土情懷,共同度過一個快樂充實、豐富且有品位的暑假。
  • 全國出土罕見鎏金蠶,見證絲路貨源地發達絲織業,它有哪些故事
    陝西歷史博物館,珍藏著一枚造型生動的鎏金銅蠶。它是中國首次發現,僅此一件。證明了中國陝西石泉至少在2000多年前的漢代就開始養蠶,同時也體現了絲綢在中國古代中西方貿易中的重要地位。見證了古絲綢之路的輝煌歷史,這麼鎏金銅蠶又是如何被陝西歷史博物館收藏的呢?
  • 陝西歷史博物館「鎏金銅蠶」的故事 1984年淘金農民發現
    演講一開頭他就提到,中國陝西歷史博物館珍藏的千年「鎏金銅蠶」,見證了2000多年前先輩開闢絲綢之路的歷史。  讓我們來一起認識一下這隻「鎏金銅蠶」。  鎏金銅蠶,1984年出土於陝西石泉縣,銅鎏金,漢代。  全身首尾共計九個腹節,胸腳、腹腳、尾腳均完整,體態為仰頭或吐絲狀,製作精緻,造型逼真。  據《石泉縣誌》記載,此地古代養蠶業就很興盛。
  • 跨越千裡的科技助力,河海大學讓石泉養蠶人增收
    城南石隙多泉,鎏金銅蠶現世。石泉縣位處秦巴腹地、漢水之濱,自古以來興桑養蠶,是漢代「鎏金銅蠶」的出土地,被譽為「絲路之源·金蠶之鄉」。鎏金銅蠶一泉水流至今,一條蠶養至今。2012年,河海大學與石泉建立定點扶貧幫扶關係,養蠶業是重點幫扶項目之一。很快,環境智能控制、快裝式蠶臺、自動採繭和桑葉採摘器等新技術新設備被帶到石泉,石泉養蠶業開始從純手工勞動,朝著機械自動化和標準化方向發展。
  • 石泉縣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品味「蠶桑文化」厚植鄉土情懷
    8月1日,石泉縣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組織部分學員前往蠶桑博物館和天新絲綢廠開展了以「桑蠶之鄉·我美麗的家園」為主題的暑期綜合實踐體驗活動,孩子們通過參觀文物、聆聽講解、觀看繅絲等形式,加深對家鄉金蠶文化、蠶桑產業的了解和認識,感受蠶桑文明,厚植鄉土情懷,共同度過一個快樂充實、豐富且有品位的暑假。
  • 一條銅蠶見證一條絲路 習主席說的「鎏金銅蠶」是這樣的
    古絲綢之路打開了各國友好交往的新窗口,書寫了人類發展進步的新篇章。中國陝西歷史博物館珍藏的千年『鎏金銅蠶』,在印度尼西亞發現的千年沉船『黑石號』等,見證了這段歷史。」千年「鎏金銅蠶」的真面目究竟是怎樣的?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
  • 鎮館之寶解密:一枚鎏金銅蠶,被主席點名,見證中國千年歷史變革
    陝西歷史博物館中,有一枚小小的鎏金銅蠶。銅蠶的體積與真正的蠶無異,是漢朝文物,屬國家一級。鎏金銅蠶於1984年出土,質地為銅,鎏金已經斑駁脫落,但蠶體飽滿,形態逼真。這枚小小的鎏金銅蠶,論年代,在中國五千年文明中算不得久遠;論材質,鎏金銅質,非金非玉,算不得名貴;論工藝,可以說這枚鎏金銅蠶基本上沒什麼工藝可言。那麼,它是怎樣成為陝西歷史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的呢?又是怎樣在沉寂數十年之後,突然一躍成為「網紅」的呢?
  • 「決勝2020」陝西石泉:旅遊產業煥生機,繪出脫貧新畫卷
    在2020年2月,石泉縣全縣74個建檔立卡貧困村的14051戶38427人已全部脫貧,這樣的脫貧成績單背後,離不開當地對旅遊產業的大力發展。網紅旅遊項目+蠶桑文化,打造「滄海桑田」在石泉,蠶桑文化有著上千年的歷史,現藏於陝西歷史博物館的漢代 「鎏金銅蠶」正是出土於此,當地政府也藉此打造了以千畝桑田為基礎的旅遊地——金蠶小鎮。
  • 【決勝2020】陝西石泉:「滄海桑田」建起來,「明星鄉村」富起來
    中新網安康11月30日電題:陝西石泉:「滄海桑田」建起來,「明星鄉村」富起來 作者 朱延靜 桑海垂釣、富硒宴、高空漂流、山地摩託……在陝西安康石泉縣池河鎮明星村,「藏」著一個「世外桃源」式的「滄海桑田」。
  • 陝西歷史博物館首個縣級文創產品推廣展示中心在石泉建成
    陝西歷史博物館首個縣級縣級文創產品推廣展示中心在石泉建成西部網安康訊(記者 毛明博 通訊員 孟少猛 )今天(9月29日),由石泉縣政府和陝西歷史博物館共同打造的「鎏金銅蠶」文創產品展銷中心在國家一級文物鎏金銅蠶的發現地
  • 安康石泉開啟夏日潑水節
    在漢水之濱,有一個美麗的小城石泉,這裡有鬼谷子的傳說,有鎏金銅蠶發現的故事,還有後柳水鄉等一個個漢水邊碼頭與水鄉風韻的小鎮,而漢江紅山包後的石泉老街,讓走過多了厚重與追憶。昨日,在陝西石泉見證和參加了一場特別的「潑水節」,在石泉充滿特色的古城外,老街東門下,恭請為四方賜福,手持草把龍腳穿草鞋的民眾和福神縣令沿街遊行走過,西門下為遊客賜福,從西門走進古城串福,城內禹王宮廣場內祭祀大禹、潑水聚福……「參加的遊客和市民一起加入這場「潑水大戰」中,最終完成了一場儀式感滿滿的潑水祈福節。
  • 雲南元陽縣:引進新技術發展壯大蠶桑產業
    雲南元陽縣:引進新技術發展壯大蠶桑產業 2012-05-28 13:13:29 來源:網上輕紡城 雲南省元陽縣緊緊抓住國家「東桑西移」和實施退耕還林工程的大好機遇
  • 秦巴山區安康石泉老街的美食美景之四
    「鼓氣饃」 鼓氣饃是石泉的一種特色麵餅。它與一般的燒餅做法不同。首先,做鼓氣饃用的是生面,不是發酵面。和面也很講究,需要在麵粉中加明礬、蘇打、鹼,比例嚴格控制,不能隨意。而後和水揉面,力氣越大,揉的越久,才更有「筋絲」。做鼓氣饃是用上下雙層碳火烘烤。
  • 涼山德昌蠶桑產業發展迅猛 農戶脫貧致富有盼頭
    通過果葉兼用桑產業的發展,全組無貧困戶、低保戶,蠶桑產業帶動農戶致富增收、脫貧奔康成效非常顯著。  德昌西臨雅礱江、東連螺髻山,屬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森林覆蓋率達68.9%,年均相對溼度64.7%;年日照2360小時,無霜期300天以上,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極適宜多種經濟作物生長,是發展優質、高產、高效、生態農業的理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