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出土罕見鎏金蠶,見證絲路貨源地發達絲織業,它有哪些故事

2020-12-22 源頭之水117

陝西歷史博物館,珍藏著一枚造型生動的鎏金銅蠶。它是中國首次發現,僅此一件。證明了中國陝西石泉至少在2000多年前的漢代就開始養蠶,同時也體現了絲綢在中國古代中西方貿易中的重要地位。見證了古絲綢之路的輝煌歷史,這麼鎏金銅蠶又是如何被陝西歷史博物館收藏的呢?

石泉一帶出產沙金,村民在挖掘河沙淘金時,鏟子挖到一塊金屬物。縣裡也無法肯定自己是不是文物,只是叮囑不要出售。之後幾天聽到信息的人們前來觀看,甚至出高價收買。這位村民索性借來路費把它送到陝西歷史博物館。

經過鑑定這是漢代文物,紅銅鑄造鎏金屬於國家一級文物。這個發現填補考古空白。在我國古代典籍中一直有金蠶記載:《鄴中記》記載東晉永嘉發現齊桓公墓中「金蠶數十箔」;《述異記》吳王闔閭夫人「金蠶玉燕數千雙」。但是沒有實物發現。

安康石泉養蠶業自古就很發達,但是何時開始一直是個謎。了解安康的地理位置,可以發現一些蛛絲馬跡,這裡可能是長安絲綢的重要來源之一,朝廷為了鼓勵安康大量生產絲綢,所以製造的鎏金銅蠶,以此來鼓勵當地的蠶農,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絲綢之路貿易徹底打通,而長安作為絲綢之路的起點,還需要大量的絲綢貨源。非常很多外國人甚至瘋狂的迷戀中國絲綢。公元前47年的一天,也就是中國的西漢時期。羅馬城新建成不久的劇院去裡,引起了轟動。大家注視著凱撒,還交頭接耳的議論起來,以前也不曾出現這樣的情況。原來大家紛紛討論這到底是一種什麼材料,後來羅馬最有學問的學者告訴大家。皇帝的新衣是用一種來自於中國的絲綢製作的,價格不菲。所謂上行下效,羅馬花掉國庫收入四分之一用於購買絲綢。

石泉位於秦嶺以南,陸路水路直達長安,是距離長安最近的絲綢產區。鎏金蠶出現在這裡也就不足為奇了。張騫出使西域13年,回來後他思念家裡的老母親。在途中,他看到種桑養蠶者,紡織絲綢。鄰裡和諧,過的其樂融融。就把這些見聞報告漢武帝。

漢武帝聽後很高興問大家如何獎賞,張騫提議像蜀王蠶叢是為了鼓勵養蠶的農戶鑄造了數千支精彩,每年產業也就是養蠶開始的3月份,給養蠶的農戶送一支金蠶,用於祈禱所養殖蠶桑沒有災難。蜀國人民衣食無憂,民富國強。蠶月過後又回收入庫。

漢武帝非常高興,隨即下令朝廷鑄造鎏金銅蠶,獎勵給各地方州府上報的養蠶絲織大戶。在實施這個政策後,蠶農們無不拍手稱道,積極從事蠶桑生產。漢朝的蠶桑和絲織業更是取得空前發展,產量達到歷史上的第一個高峰。

而鎏金蠶出土地石泉,後來絲綢產業進一步發展,既有金山銀山又有青山綠水。出產絲綢繼續遠銷國外,延續絲綢之路上東西方貿易友好往來的盛景。

相關焦點

  • 絲路使者「鎏金銅蠶」
    經專家鑑定為漢代「鎏金銅蠶」,國家一級文物。2017年5月1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發表主旨演講中,提到了這隻見證古絲綢之路歷史的「鎏金銅蠶」。這讓「鎏金銅蠶」一下子成為了世界「網紅」,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聚焦到其發現地,一個大秦嶺裡的貧困縣石泉。從而,也激活了石泉縣的蠶桑產業、蠶桑文化和旅遊業。
  • 見證絲路輝煌的「鎏金銅蠶」
    「鎏金銅蠶」造型逼真,共有9個腹節,胸足、腹足、尾足都惟妙惟肖,尤其蠶頭向上翹起,呈吐絲狀,異常生動。「鎏金銅蠶」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出土的唯一一枚鎏金蠶,彌足珍貴。它為何出世於石泉縣?它與絲綢之路又有著怎樣千絲萬縷的聯繫?讓我們一起探尋它的前世今生。
  • 一條銅蠶見證一條絲路 習主席說的「鎏金銅蠶」是這樣的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最近於北京舉行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發表了主旨演講,其中提到了珍藏在陝西歷史博物館的「鎏金銅蠶」。「鎏金銅蠶」見證了2000多年前先輩開闢絲綢之路的歷史。
  • 鎮館之寶解密:一枚鎏金銅蠶,被主席點名,見證中國千年歷史變革
    陝西歷史博物館中,有一枚小小的鎏金銅蠶。銅蠶的體積與真正的蠶無異,是漢朝文物,屬國家一級。鎏金銅蠶於1984年出土,質地為銅,鎏金已經斑駁脫落,但蠶體飽滿,形態逼真。2017年5月1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一帶一路」高峰論壇主旨演講中提到:「古絲綢之路打開了各國友好交往的新窗口,千年『鎏金銅蠶』見證了這段歷史」。這番講話,讓鎏金銅蠶一下子成為了「網紅」。
  • 濟南出土鎏金青銅當盧亮相頂級文物大展
    全國30多家文博機構遴選出300多件重要文物參展。秦始皇兵馬俑、金縷玉衣和長信宮燈等歷史教科書上的國寶是本次展覽的主角。其中,來自濟南市考古研究所的西漢鎏金青銅當盧,也引起了廣大觀眾的關注。  據了解,整個展覽由序廳、文治武功、長樂未央、視死如生、多元文化、絲路交通及尾聲七個部分、五大主題單元構成。
  • 陝西歷史博物館「鎏金銅蠶」的故事 1984年淘金農民發現
    演講一開頭他就提到,中國陝西歷史博物館珍藏的千年「鎏金銅蠶」,見證了2000多年前先輩開闢絲綢之路的歷史。  讓我們來一起認識一下這隻「鎏金銅蠶」。  鎏金銅蠶,1984年出土於陝西石泉縣,銅鎏金,漢代。  全身首尾共計九個腹節,胸腳、腹腳、尾腳均完整,體態為仰頭或吐絲狀,製作精緻,造型逼真。  據《石泉縣誌》記載,此地古代養蠶業就很興盛。
  • 石泉:講「鎏金銅蠶」故事 謀蠶桑產業發展
    2017年5月1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主旨演講中,提到見證古絲綢之路歷史的「鎏金銅蠶」,讓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到這個被譽為「金蠶之鄉」的山區貧困縣——石泉。「鎏金銅蠶」成為「陝西網紅」,也激活了石泉縣的蠶桑產業、蠶桑文化、蠶桑旅遊。石泉縣的蠶桑博物館。
  • 九龍山漢墓出土一個無名文物,專家經過研究,它的名字叫鎏金軛角
    在清理九龍山漢墓的過程,專家們發現其中有4座都已經被盜,但依然出土了大量的精美隨葬品,包括青銅器,金銀器和絲織品等。不過,最令人感到驚奇的是,在三號墓中還發現了車馬坑,出土了排列整齊的馬骨和保存較好的馬車,以及其他零零散散已經腐爛的隨葬品……對我們普通讀者來說,腐物或許毫無價值,但對考古專家們來說卻也是寶貝,因為腐物中往往都有意外收穫,所以專家們對腐物也進行清理和分類。期間,有位專家在腐物中發現了一件鎏金青銅器,長約15釐米,寬約5釐米,表面還有幾圈雲卷紋。
  • 東方衛視再出播出「事故」,《極限挑戰》導演發音不對,蠶蟬不分
    還是金蠶的錯誤發音呢?稍後播出的節目內容當中,幾位嘉賓也跟隨了導演的節奏,用「金蟬」來發音,讓觀眾一度以為他們找的就是金蟬了。而實際上,最終呈現的節目內容,和真實的歷史文獻當中,可以發現,在敦煌要找尋的,應該是「金蠶」,而不是「金蟬」。那麼,節目當中提到的這個「金蠶」到底是什麼寶物呢?
  • 淳樸農民淘出金蠶,拒絕文物販子獻國家,再現繁盛的古絲綢之路
    要不然,這枚寶物很可能就流落到民間了,而且有可能文物販子幾經倒手就出了國了都說不定啊。經過專家鑑定結,這是全國唯一一枚來自漢朝的鎏金銅蠶,極其珍貴,當屬國家一級文物。不過,這枚鎏金銅蠶的意義還不僅限於這個,它更大的意義是填補了中國考古史上的一段空白。
  • 老農挖出一隻「金蠶」,拒絕5萬賣給文物販子後上交,後續如何
    文物販子來到後仔細打量了一下,出價五萬元打算把金蠶買走!老農聽後頓時震驚的無以加復,他這輩子可都沒見過這麼多錢,忐忑之下對文物販子說要考慮一下,文物販子貌似見多了這樣的人,於是說道:「好的,考慮好了你就讓王二找我,錢給你隨時準備著」!
  • 大雲寺佛舍利 祖出土44載終解密
    44年前,在甘肅省涇川縣城郊大雲寺遺址,出土了稀世罕見的佛祖釋迦牟尼14粒真骨舍利,比1988年陝西扶風法門寺的佛骨舍利早發現了23年,而因當時正值中印邊境關係緊張時期,周恩來總理親下指令低調保護,使得這一驚世發現在國內塵封數十年之久。
  • 長沙伍家嶺出土神秘銅鏡,上有英文字母,專家最後揭秘它的用途
    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2017年2月,在湖南長沙的伍家嶺一帶,一家建築公司正在緊鑼密鼓地施工,但工人們都沒想到,他們腳下的土地會發現寶貝。據工地的負責人回憶,當時有位師傅開挖掘機平整地基,將一個土丘挖開之後,竟然出現了很多磚塊,並且下面是個2米多長的坑道。工人們感到很新奇,都跑過去圍觀,看見坑道裡面還有很多瓶瓶罐罐,很顯然,這應該是一座古墓。
  • 再現海上絲路輝煌 為「黑石號」沉船中「江心鏡」創作傳奇故事,
    因為水環境隔絕了氧氣,「黑石號」仿佛一顆凝固的時間膠囊,時隔千年,當它重見天日時,許多文物依然能夠保存完好。  今年9月「黑石號」文物來上海博物館巡展,時隔4個月,一本與「黑石號」頗有淵源的文學作品《絲路江心鏡》也在上海首發。  「黑石號」的文物中,有不少唐朝爆款商品,6萬多件器物中長沙窯碗就有5萬餘件。
  • 《絲路江心鏡》上海首發
    因為水環境隔絕了氧氣,「黑石號」仿佛一顆凝固的時間膠囊,時隔千年,當它重見天日時,許多文物依然能夠保存完好。        今年9月「黑石號」文物來上海博物館巡展,時隔4個月,一本與「黑石號」頗有淵源的文學作品《絲路江心鏡》也在上海首發。
  • 參觀陝西歷史博物館,一定不要錯過的重要文物有哪些?
    文物數量在全國也是屬於領先,是中國的博物館大省。陝西歷史博物館是陝西地面上最重要的博物館,它是中國第一座大型現代化國家級博物館,國家一級博物館,位於大雁塔西北側。館藏文物171.795萬件(組) ,其中,一級文物762件(組),國寶級文物18件(組),居中國博物館前列。
  • 秦始皇陵埋葬「三十箔金蠶」,為何要這樣做,揭示秦朝一個大秘密
    在華夏歷史上,要說哪種動物的功勞最大,除去馬和狗之外,那一定非蠶莫屬。如果沒有蠶,就沒有絲綢,也更沒有煌煌的絲路文化。與此同時,古人還製造了一種金蠶用於隨葬,比如在秦始皇陵中,就葬有「三十箔金蠶」,這些金蠶究竟揭露了一個什麼樣的秦朝謎團呢?
  • 如果太倉有個展館裡可以探秘蠶寶寶的成長,你願意去嗎?
    近日,九曲小學老閘校區建起了一個約400平方米的「絲路文化館」。讓學生們在學習和實踐中探秘和了解我國古絲綢之路及蠶寶寶的成長曆程。通過親身體驗,讓孩子們步入蠶寶寶的世界,領略蠶桑文化的魅力。這個「絲路文化館」分為主題展示區和養蠶實踐區。
  • 七寶鎏金阿育王塔將在南京朝天宮展出
    展外氣氛 8根阿育王柱分立御道左右 劉海峰首先帶領記者從神秘的地庫大門向朝天宮的正大門靈星門走去,他說,要了解整個設計意圖,必須要從最南面的照壁說起。他指著前方44米長的大紅色照壁說,市民首先從這面照壁上就能看見巨大的《聖塔佛光——七寶阿育王塔特別展》標題噴繪牆,走上靈星門的石階,跨過大成門高高的門欄,8根6米高的古印度「阿育王柱」分左右各立於石板御道兩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