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歷史博物館,珍藏著一枚造型生動的鎏金銅蠶。它是中國首次發現,僅此一件。證明了中國陝西石泉至少在2000多年前的漢代就開始養蠶,同時也體現了絲綢在中國古代中西方貿易中的重要地位。見證了古絲綢之路的輝煌歷史,這麼鎏金銅蠶又是如何被陝西歷史博物館收藏的呢?
石泉一帶出產沙金,村民在挖掘河沙淘金時,鏟子挖到一塊金屬物。縣裡也無法肯定自己是不是文物,只是叮囑不要出售。之後幾天聽到信息的人們前來觀看,甚至出高價收買。這位村民索性借來路費把它送到陝西歷史博物館。
經過鑑定這是漢代文物,紅銅鑄造鎏金屬於國家一級文物。這個發現填補考古空白。在我國古代典籍中一直有金蠶記載:《鄴中記》記載東晉永嘉發現齊桓公墓中「金蠶數十箔」;《述異記》吳王闔閭夫人「金蠶玉燕數千雙」。但是沒有實物發現。
安康石泉養蠶業自古就很發達,但是何時開始一直是個謎。了解安康的地理位置,可以發現一些蛛絲馬跡,這裡可能是長安絲綢的重要來源之一,朝廷為了鼓勵安康大量生產絲綢,所以製造的鎏金銅蠶,以此來鼓勵當地的蠶農,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絲綢之路貿易徹底打通,而長安作為絲綢之路的起點,還需要大量的絲綢貨源。非常很多外國人甚至瘋狂的迷戀中國絲綢。公元前47年的一天,也就是中國的西漢時期。羅馬城新建成不久的劇院去裡,引起了轟動。大家注視著凱撒,還交頭接耳的議論起來,以前也不曾出現這樣的情況。原來大家紛紛討論這到底是一種什麼材料,後來羅馬最有學問的學者告訴大家。皇帝的新衣是用一種來自於中國的絲綢製作的,價格不菲。所謂上行下效,羅馬花掉國庫收入四分之一用於購買絲綢。
石泉位於秦嶺以南,陸路水路直達長安,是距離長安最近的絲綢產區。鎏金蠶出現在這裡也就不足為奇了。張騫出使西域13年,回來後他思念家裡的老母親。在途中,他看到種桑養蠶者,紡織絲綢。鄰裡和諧,過的其樂融融。就把這些見聞報告漢武帝。
漢武帝聽後很高興問大家如何獎賞,張騫提議像蜀王蠶叢是為了鼓勵養蠶的農戶鑄造了數千支精彩,每年產業也就是養蠶開始的3月份,給養蠶的農戶送一支金蠶,用於祈禱所養殖蠶桑沒有災難。蜀國人民衣食無憂,民富國強。蠶月過後又回收入庫。
漢武帝非常高興,隨即下令朝廷鑄造鎏金銅蠶,獎勵給各地方州府上報的養蠶絲織大戶。在實施這個政策後,蠶農們無不拍手稱道,積極從事蠶桑生產。漢朝的蠶桑和絲織業更是取得空前發展,產量達到歷史上的第一個高峰。
而鎏金蠶出土地石泉,後來絲綢產業進一步發展,既有金山銀山又有青山綠水。出產絲綢繼續遠銷國外,延續絲綢之路上東西方貿易友好往來的盛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