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歷史博物館中,有一枚小小的鎏金銅蠶。銅蠶的體積與真正的蠶無異,是漢朝文物,屬國家一級。鎏金銅蠶於1984年出土,質地為銅,鎏金已經斑駁脫落,但蠶體飽滿,形態逼真。
這枚小小的鎏金銅蠶,論年代,在中國五千年文明中算不得久遠;論材質,鎏金銅質,非金非玉,算不得名貴;論工藝,可以說這枚鎏金銅蠶基本上沒什麼工藝可言。那麼,它是怎樣成為陝西歷史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的呢?又是怎樣在沉寂數十年之後,突然一躍成為「網紅」的呢?
鎏金銅蠶
一提到蠶,人們會想到吐絲,進而想到絲綢,進而想到絲綢之路。2017年5月1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一帶一路」高峰論壇主旨演講中提到:「古絲綢之路打開了各國友好交往的新窗口,千年『鎏金銅蠶』見證了這段歷史」。這番講話,讓鎏金銅蠶一下子成為了「網紅」。
鎏金銅蠶高清圖
鎏金銅蠶,全身一共九個腹節,胸腳、腹腳、尾腳均完整,體態為仰頭或吐絲狀,製作精緻,造型逼真。鎏金銅蠶的出現,說明早在西漢時期,蠶桑生產就已經非常常見,人們熟悉蠶的生理結構,才能製作出如此逼真的鎏金銅蠶。
張騫出使西域
絲綢是中國自古以來享譽世界的著名交易品,陸上絲綢之路起源於西漢,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開闢出一條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連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它的最初作用是運輸中國古代出產的絲綢。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素紗單衣,屬稀世珍品
數千年以後的今天,"一帶一路"大力實施,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夥伴關係,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古代採桑養蠶的場景
出自於漢朝的鎏金銅蠶雖小,卻是漢朝養蠶業的化身,是千年絲綢之路的見證,更是千年後「一帶一路」的歷史象徵。你覺得,這枚小小的鎏金銅蠶,有沒有資格成為文物界的「網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