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館之寶解密:一枚鎏金銅蠶,被主席點名,見證中國千年歷史變革

2020-12-15 白鹿漫說

陝西歷史博物館中,有一枚小小的鎏金銅蠶。銅蠶的體積與真正的蠶無異,是漢朝文物,屬國家一級。鎏金銅蠶於1984年出土,質地為銅,鎏金已經斑駁脫落,但蠶體飽滿,形態逼真。

這枚小小的鎏金銅蠶,論年代,在中國五千年文明中算不得久遠;論材質,鎏金銅質,非金非玉,算不得名貴;論工藝,可以說這枚鎏金銅蠶基本上沒什麼工藝可言。那麼,它是怎樣成為陝西歷史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的呢?又是怎樣在沉寂數十年之後,突然一躍成為「網紅」的呢?

鎏金銅蠶

一提到蠶,人們會想到吐絲,進而想到絲綢,進而想到絲綢之路。2017年5月1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一帶一路」高峰論壇主旨演講中提到:「古絲綢之路打開了各國友好交往的新窗口,千年『鎏金銅蠶』見證了這段歷史」。這番講話,讓鎏金銅蠶一下子成為了「網紅」。

鎏金銅蠶高清圖

鎏金銅蠶,全身一共九個腹節,胸腳、腹腳、尾腳均完整,體態為仰頭或吐絲狀,製作精緻,造型逼真。鎏金銅蠶的出現,說明早在西漢時期,蠶桑生產就已經非常常見,人們熟悉蠶的生理結構,才能製作出如此逼真的鎏金銅蠶。

張騫出使西域

絲綢是中國自古以來享譽世界的著名交易品,陸上絲綢之路起源於西漢,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開闢出一條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連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它的最初作用是運輸中國古代出產的絲綢。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素紗單衣,屬稀世珍品

數千年以後的今天,"一帶一路"大力實施,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夥伴關係,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古代採桑養蠶的場景

出自於漢朝的鎏金銅蠶雖小,卻是漢朝養蠶業的化身,是千年絲綢之路的見證,更是千年後「一帶一路」的歷史象徵。你覺得,這枚小小的鎏金銅蠶,有沒有資格成為文物界的「網紅」呢?

相關焦點

  • 見證絲路輝煌的「鎏金銅蠶」
    中國陝西歷史博物館珍藏的千年『鎏金銅蠶』,在印度尼西亞發現的千年沉船『黑石號』等,見證了這段歷史。」2017年5月1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發表主旨演講,開篇就提到了「鎏金銅蠶」,點明了絲綢之路的起源,這枚「鎏金銅蠶」一下驚豔了世界,成為陝西「網紅」。
  • 一條銅蠶見證一條絲路 習主席說的「鎏金銅蠶」是這樣的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最近於北京舉行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發表了主旨演講,其中提到了珍藏在陝西歷史博物館的「鎏金銅蠶」。「鎏金銅蠶」見證了2000多年前先輩開闢絲綢之路的歷史。
  • 絲路使者「鎏金銅蠶」
    尖峰對話千年「鎏金銅蠶」見證絲綢之路2100多年前,漢代的國際大使張騫從古長安出發,開闢了一條橫貫歐亞、綿延萬裡的古絲綢之路1985年秋季的一天,譚福全來到西安,把這個金亮亮的「蠶」捐獻給了陝西省博物館,現在的陝西歷史博物館。經專家鑑定為漢代「鎏金銅蠶」,國家一級文物。2017年5月1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發表主旨演講中,提到了這隻見證古絲綢之路歷史的「鎏金銅蠶」。
  • 「陝西歷史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到底是哪幾件?
    不過近些年,數字媒體的發達,作為宣傳的手段,陝西歷史博物館也參與了一些電視節目的錄製。尤其是參與央視節目錄製之中。《國寶檔案》節目,曾錄製過一系列以《鎮館之寶》為題的短片,其中提到了陝西歷史博物館的四件精品。「鑲金獸首瑪瑙杯」、「多面體煤精印」、「鎏金銀竹節銅燻爐」、「鎏金銅蠶」。
  • 陝西歷史博物館「鎏金銅蠶」的故事 1984年淘金農民發現
    中國青年網北京5月14日電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今天上午開幕,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開幕式並發表主旨演講。演講一開頭他就提到,中國陝西歷史博物館珍藏的千年「鎏金銅蠶」,見證了2000多年前先輩開闢絲綢之路的歷史。
  • 石泉:講「鎏金銅蠶」故事 謀蠶桑產業發展
    2017年5月1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主旨演講中,提到見證古絲綢之路歷史的「鎏金銅蠶」,讓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到這個被譽為「金蠶之鄉」的山區貧困縣——石泉。「鎏金銅蠶」成為「陝西網紅」,也激活了石泉縣的蠶桑產業、蠶桑文化、蠶桑旅遊。石泉縣的蠶桑博物館。
  • 農民撿到5釐米「金條」,捐給博物館後成鎮館之寶,價值連城!
    我國歷史悠久是世界公認的事情,因為在古代的時候,我們有非常發達的文明,所以往往會留下十分精美的文物,只要能夠熬過漫長歷史的蹉跎,這些文物就會成為世界級別的珍寶。曾經有一位農民在淘金的時候撿到5釐米長的金條,捐給博物館之後就成了鎮館之寶,甚至估價後價值連城。
  • 全國出土罕見鎏金蠶,見證絲路貨源地發達絲織業,它有哪些故事
    陝西歷史博物館,珍藏著一枚造型生動的鎏金銅蠶。它是中國首次發現,僅此一件。證明了中國陝西石泉至少在2000多年前的漢代就開始養蠶,同時也體現了絲綢在中國古代中西方貿易中的重要地位。見證了古絲綢之路的輝煌歷史,這麼鎏金銅蠶又是如何被陝西歷史博物館收藏的呢?
  • 各大博物館裡的鎮館之寶哪家強
    中國國家博物館鎮館之寶:萬曆孝靖皇后九龍九鳳嵌珠寶點翠鳳冠北京首都博物館鎮館之寶:元代景德鎮窯青白釉水月觀音菩薩像天津博物館鎮館之寶:清乾隆款琺瑯彩芍藥雉雞玉壺春瓶上海博物館鎮館之寶:東晉王獻之行草《鴨頭丸貼》重慶三峽博物館鎮館之寶:烏楊石闕
  • 國家寶藏:12個國內頂級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01中國國家博物館鎮館之寶:陶鷹鼎「 6000年前的猛禽容器卻萌化了無數現代人的心 」在國家博物館中「背手而立」的它,被網友戲稱為「出門遛彎的老大爺」。在1993年還曾被來華的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親自挑選出來,代表中國出境參加申奧國家文化展。這件文物實在是太珍貴了,2002年它就位列中國第一批禁止出國(境)展覽的文物行列。被好好保護起來的它,每天不僅在國家博物館迎接成千上萬的粉絲觀看,還在視頻網站上狂漲人氣。看這桀驁不羈的深邃眼神。
  • 如數家珍,西安各大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娓娓道來
    虎符是中國古代調兵所用信物,此件左半符的虎作行走狀,與君王的右半符合符後可調動五十人以上兵力,是秦國軍權高度集中的象徵。《國家寶藏》節目截圖除了上面這三件國寶,陝歷博還有一些重量級的鎮館之寶鑲金獸首瑪瑙杯1970年窖藏出土於陝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高6.5 釐米,長15.6釐米,口徑5.6釐米,屬唐代文物。
  • 南京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金印,道光帝英勇無畏的見證
    而每一個博物館,都有自已的鎮館之寶,它們或承載了一個時代的歷史,或價值連城。 南京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是一枚金印。它整體呈長方形,印面長11.3釐米,寬11.2釐米,高12.3釐米。雖然個頭不大,但它重達將近10公斤。他的造型也十分别致,印鈕龍首龜身,呈半臥立姿,龍首抬頭捲舌,張嘴露齒,雙目圓睜,動感十足。
  • 中國航海博物館鎮館之寶亮相
    原標題:中國航海博物館鎮館之寶亮相 用來確定船舶航行位置的「哈裡森天文鐘」 /晨報記者 鍾暉 英國國家航海博物館珍藏的「哈裡森天文鐘」、上海中國航海博物館鎮館之寶《大明混一圖》、17世紀荷蘭繪製的《中國地圖》……
  • 西安各大博物館「鎮館之寶」,你打卡了嗎?
    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從外形上看,壺身呈扁圓形,是模仿我國北方遊牧民族契丹族使用的皮囊壺製作而成。唐朝初期政權統一,很多少數民族移居中原,其中包括很多契丹族人。而這件文物恰是少數民族文化與中原文化交流和融合的產物。圖片來源:陝西歷史博物館官網其次,此壺的製作工藝非常獨特。
  • 陝西歷史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看你認識幾件?
    陝西歷史博物館內展示的獨孤信多面體煤精組印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葉瑋攝影陝西歷史博物館內展示的杜虎符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葉瑋攝影陝西歷史博物館內展示的文官俑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葉瑋攝影陝西歷史博物館內展示的金怪獸
  • 陝西博物館的幾件鎮館之寶,其中一件號稱「能買下半個香港」
    其藝術和歷史價值都很高,被列為國家級文物。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唐朝文物,1970年出土於西安。該文物不允許出境展出。此壺造型、紋飾別具匠心,製作精湛,舞馬形象栩栩如生,尤具風採,更因其印證了史書中記載的玄宗馴養舞馬祝壽的故事而彌足珍貴。鎏金銀竹節銅燻爐:1981年出土於陝西,是目前發現的唯一一件鎏金銀竹節銅燻爐,堪稱鎮館之寶。
  • 陝西歷史博物館首個縣級文創產品推廣展示中心在石泉建成
    陝西歷史博物館首個縣級縣級文創產品推廣展示中心在石泉建成西部網安康訊(記者 毛明博 通訊員 孟少猛 )今天(9月29日),由石泉縣政府和陝西歷史博物館共同打造的「鎏金銅蠶」文創產品展銷中心在國家一級文物鎏金銅蠶的發現地
  • 如數家珍,西安各大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你都知道嗎~
    虎符是中國古代調兵所用信物,此件左半符的虎作行走狀,與君王的右半符合符後可調動五十人以上兵力,是秦國軍權高度集中的象徵。 《國家寶藏》節目截圖 除了上面這三件國寶,陝歷博還有一些重量級的鎮館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