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歷史博物館「鎏金銅蠶」的故事 1984年淘金農民發現

2020-12-20 中國青年網

  中國青年網北京5月14日電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今天上午開幕,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開幕式並發表主旨演講。演講一開頭他就提到,中國陝西歷史博物館珍藏的千年「鎏金銅蠶」,見證了2000多年前先輩開闢絲綢之路的歷史。

  讓我們來一起認識一下這隻「鎏金銅蠶」。

  中國陝西歷史博物館珍藏的千年「鎏金銅蠶」。

  鎏金銅蠶,1984年出土於陝西石泉縣,銅鎏金,漢代。

  全身首尾共計九個腹節,胸腳、腹腳、尾腳均完整,體態為仰頭或吐絲狀,製作精緻,造型逼真。

  據《石泉縣誌》記載,此地古代養蠶業就很興盛。由於當時養蠶之風盛行,加之鎏金工藝的發展,因而,有條件以鎏金蠶作紀念品或殉葬品。漢代的養蠶繅絲業達到高峰。大的作坊,均為官府經營,織工多達數千人,絲織品顏色鮮豔,花紋多樣,做工極為精緻。西漢絲織品不僅暢銷國內,而且能途徑西亞行銷中亞和歐洲,中國通往西域的商路以「絲綢之路」馳名於世界。

  下面是關於這隻鎏金銅蠶的故事。

  1984年,陝西石泉縣譚家灣農民譚福全,在河水中淘金時,淘到一條金光燦燦的蠶,周圍伴有五銖錢若干。這隻蠶通長5.6釐米,胸圍1.9釐米,胸高1.8釐米,首尾9個腹節,昂首吐絲或眠狀,體態逼真。經專家鑑定為漢代鎏金銅蠶,現藏於陝西歷史博物館。

  在中國歷史典籍中,很早就有關於金蠶的記載,比如晉代陸翽的《鄴中記》就曾提到,永嘉末年,在春秋霸主齊桓公墓中所發現「金蠶數十箔,珠襦、玉匣……不可勝數」,南朝梁任昉的《述異記》中也記載吳王闔閭夫人墓中發現「金蠶玉燕千餘雙」;北宋李昉編纂的《太平御覽》中也提到秦始皇陵裡「以明珠為日月,魚膏為脂燭,金銀為鳧雁,金蠶三十箱」……而這些史傳筆記中所提到的「金蠶」究竟長什麼樣子,一直到這隻漢代鎏金銅蠶的出土,才算有了實物佐證。

  鎏金銅蠶的出土,將陝西石泉縣這一養蠶聖地的歷史推前到漢代。據《石泉縣誌》記載,此地古代養蠶業就很興盛,漢代的養蠶繅絲業達到高峰。大的作坊,均為官府經營,織工多達數千人,絲織品顏色鮮豔,花紋多樣,做工極為精緻。西漢絲織品不僅暢銷國內,還途經西亞行銷中亞和歐洲。

  以蠶入葬的傳統,最早於甲骨文中就有記載,「蠶示三牛」、「蠶示三宰」的佔卜記錄,以及商周遺址屢屢發現的精工細琢的玉蠶,證明了商周時期對蠶神祭祀禮儀已經是相當隆重了。漢代開始出現金蠶是以一種新出現的金屬材料延續著古老的信仰罷了。孟子曾言:「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荀子專門著有《蠶賦》,盛讚其「屢化如神,功被天下,為萬世文。禮樂以成,貴賤以分,養老長幼,待之而後存」。不難看出,蠶在中國的傳統中被賦予了孕育、財富等美好意蘊。無論是石蠶、玉蠶、陶蠶、金蠶,都是蠶神不同的物化形態,萬變不離其宗的是中國人對蠶之神力生生不息的崇拜。

相關焦點

  • 絲路使者「鎏金銅蠶」
    千百年來,這條連通中國與亞歐各國的貿易之路、對話之路、和平之路,促進了沿途各國的文化交流與友好往來,帶動了亞歐貿易的繁榮與經濟的發展。1984年冬季的一天,安康石泉縣農民譚福全在河水中淘金時,發現一條金光燦燦的「蠶」。這條蠶通長5.6釐米,胸圍1.9釐米,胸高1.8釐米。首尾9個腹節,昂首吐絲或眠狀,體態逼真。
  • 見證絲路輝煌的「鎏金銅蠶」
    鎏金銅蠶。李衛攝遊客在聚精會神觀看「鎏金銅蠶」。李衛攝遊客在陝西歷史博物館觀看絲綢之路示意圖。中國陝西歷史博物館珍藏的千年『鎏金銅蠶』,在印度尼西亞發現的千年沉船『黑石號』等,見證了這段歷史。」2017年5月1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發表主旨演講,開篇就提到了「鎏金銅蠶」,點明了絲綢之路的起源,這枚「鎏金銅蠶」一下驚豔了世界,成為陝西「網紅」。
  • 一條銅蠶見證一條絲路 習主席說的「鎏金銅蠶」是這樣的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最近於北京舉行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發表了主旨演講,其中提到了珍藏在陝西歷史博物館的「鎏金銅蠶」。「鎏金銅蠶」見證了2000多年前先輩開闢絲綢之路的歷史。
  • 石泉:講「鎏金銅蠶」故事 謀蠶桑產業發展
    2017年5月1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主旨演講中,提到見證古絲綢之路歷史的「鎏金銅蠶」,讓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到這個被譽為「金蠶之鄉」的山區貧困縣——石泉。「鎏金銅蠶」成為「陝西網紅」,也激活了石泉縣的蠶桑產業、蠶桑文化、蠶桑旅遊。石泉縣的蠶桑博物館。
  • 農民撿到5釐米「金條」,捐給博物館後成鎮館之寶,價值連城!
    我國歷史悠久是世界公認的事情,因為在古代的時候,我們有非常發達的文明,所以往往會留下十分精美的文物,只要能夠熬過漫長歷史的蹉跎,這些文物就會成為世界級別的珍寶。曾經有一位農民在淘金的時候撿到5釐米長的金條,捐給博物館之後就成了鎮館之寶,甚至估價後價值連城。
  • 鎮館之寶解密:一枚鎏金銅蠶,被主席點名,見證中國千年歷史變革
    陝西歷史博物館中,有一枚小小的鎏金銅蠶。銅蠶的體積與真正的蠶無異,是漢朝文物,屬國家一級。鎏金銅蠶於1984年出土,質地為銅,鎏金已經斑駁脫落,但蠶體飽滿,形態逼真。這枚小小的鎏金銅蠶,論年代,在中國五千年文明中算不得久遠;論材質,鎏金銅質,非金非玉,算不得名貴;論工藝,可以說這枚鎏金銅蠶基本上沒什麼工藝可言。那麼,它是怎樣成為陝西歷史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的呢?又是怎樣在沉寂數十年之後,突然一躍成為「網紅」的呢?
  • 淳樸農民淘出金蠶,拒絕文物販子獻國家,再現繁盛的古絲綢之路
    導讀:之前,我們講了陝西西安歷史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董欽鎏金造像。其實陝西西安作為我國的13朝古都,這裡的博物館,還有更多的國寶和歷史傳奇。今天,咱們來看一件造型小巧,個體單一,卻極其生動可愛的小東西,那就是陝西省歷史博物館珍藏的一級文物,鎏金銅蠶。
  • 陝西歷史博物館首個縣級文創產品推廣展示中心在石泉建成
    陝西歷史博物館首個縣級縣級文創產品推廣展示中心在石泉建成西部網安康訊(記者 毛明博 通訊員 孟少猛 )今天(9月29日),由石泉縣政府和陝西歷史博物館共同打造的「鎏金銅蠶」文創產品展銷中心在國家一級文物鎏金銅蠶的發現地
  • 「陝西歷史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到底是哪幾件?
    而在陝西歷史博物館的官方網站中,並沒有列出「鎮館之寶」的名目。國家博物館、臺北故宮博物院以及北京故宮博物院,這些收藏大戶的「主事」館(院)長,曾在不同場合上說過,他們那裡沒有所謂的「鎮館之寶」,因為精品太多,難以抉擇。陝西歷史博物館,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
  • 全國出土罕見鎏金蠶,見證絲路貨源地發達絲織業,它有哪些故事
    陝西歷史博物館,珍藏著一枚造型生動的鎏金銅蠶。它是中國首次發現,僅此一件。證明了中國陝西石泉至少在2000多年前的漢代就開始養蠶,同時也體現了絲綢在中國古代中西方貿易中的重要地位。見證了古絲綢之路的輝煌歷史,這麼鎏金銅蠶又是如何被陝西歷史博物館收藏的呢?
  • 陝西農民河邊淘出「金疙瘩」,販子要收被拒,他自出路費上交國家
    1984年,陝西安康農民譚福全,正帶領全家在河邊淘沙時,不料突然發現了一個金光閃閃的「疙瘩」。 但後來省博物館領導得知譚福全老人是借錢當路費,然後自己跑來交文物的事情後,他非常感動,又自己出錢,給譚福全老人添了三十塊錢,湊夠了一百元,打發老人回家。 很快,這個寶物有了鑑定結果,此寶物全名為漢代鎏金銅蠶,寶貴程度可以入選國家一級文物。更為重要的是,鎏金銅蠶的意義遠大,再次證明了漢代絲織品的發達,更是絲綢之路的佐證。
  • 陝西老農摸魚撿到一條「金蠶」,拒絕2萬收購,上交祖國後成國寶
    陝西西安,古城長安,歷史上先後有10多個王朝建都在長安,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許多網友評價西安是「地上一座城,地下一座城」,陝西地下遍處是寶,有一陝西老農摸魚撿到一條「金蠶」,拒絕2萬收購,上交祖國後成國寶。
  • 陝西歷史博物館,觸摸百萬年歷史,國寶級文物盛宴
    2017年"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在北京舉行,習主席說:"2000多年前,我們先輩篳路藍縷,穿越草原沙漠,開闢了聯通亞歐非的陸上絲綢之路……中國陝西歷史博物館珍藏千年的'鎏金銅蠶',在印度尼西亞發現的千年沉船'黑石號'等,就見證了這段歷史。"
  • 國寶「鎏金銅馬」展開啟陝西歷史博物館2019年展覽序幕
    新華社西安1月1日電(記者蔡馨逸)1日,由陝西省文物局主辦,陝西歷史博物館和茂陵博物館承辦的「天馬西來——陝西國寶系列特展之西漢『鎏金銅馬』」在陝西歷史博物館國寶廳向公眾開放,開啟了2019年陝西歷史博物館推出的23個展覽的序幕。
  • 陝西歷史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看你認識幾件?
    陝西歷史博物館被譽為「古都明珠,華夏寶庫」,博物館建築的外觀突出了盛唐風採,長安自古帝王都,歷史上先後有周、秦、漢、隋、唐等十三個封建王朝在此建都,具有豐富的地上地下文物,形成了陝西獨特的歷史文化風貌。陝西歷史博物館館區佔地65000平方米。
  • 陝西歷史博物館,珍藏唐代鎏金銀器!這些國寶,都是第一次見!
    鎏金雙狐紋雙桃形銀盤,唐代。陝西歷史博物館藏。狐狸的頸部及腹股出鏨刻細紋,通體鎏金。銀盤造型優美,做工精細。這種動物圖案是用模具衝出來的,圖案高於盤底,因而具有浮雕效果。這件器物從造型到紋飾深受波斯薩珊藝術風格的影響。鎏金鸚鵡紋提梁銀罐,唐代。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 參觀陝西歷史博物館,一定不要錯過的重要文物有哪些?
    陝西這個地方,歷史文化底蘊非常深厚,周秦漢隋唐五個朝代熠熠生輝。文物數量在全國也是屬於領先,是中國的博物館大省。陝西歷史博物館是陝西地面上最重要的博物館,它是中國第一座大型現代化國家級博物館,國家一級博物館,位於大雁塔西北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