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家長提出疑問:「我家孩子注意力老是不集中,在學校裡不好好聽課,沒辦法集中注意力在上課,還影響其他同學,在家寫作業時也總是沒辦法安靜,總是寫一會,玩一會,還經常神遊發呆。被老師批評好多次了。他是不是多動症啊?」
全球頂級心理學大師,丹尼爾.戈爾曼博士曾寫過一本書,名字叫《專注》。在這本書裡,他總結了專注力的兩大類幹擾因素。
第一類是來自感官信息的幹擾,比如在飢餓、睏倦或者生病的時候,你通常無法把注意力高度的集中在學習和工作上的,但是這類幹擾比較容易控制和解決。
第二類是來自內在情緒的幹擾,比如失戀帶來的沮喪,人際關係的困惑、工作壓力帶來的焦慮等等。這些帶有強烈情緒色彩的事情,會在不經意間侵入到你的意識裡,把你的注意力從眼前正在做的事情上拽開,可能讓你失重般的陷進那些情緒裡,很難自拔。
在戈爾曼博士看來,內在情緒的幹擾,是對注意力破壞最大的、也是最難控制的幹擾。
「世界上最吵鬧的並不是周圍人的喧譁,而是我們內心的竊竊私語。」戈爾曼博士書中的經典名言。
所以,家長在培養孩子專注力的過程中,萬不可忽略一個重要因素——安全感。
在孩子3歲之前,是建立安全感的關鍵期。在這個年齡期間,給孩子足夠的關注、信任和傾聽,孩子才會覺得這個世界是安全的,去除了內在情緒的幹擾,做事才會專注而充滿耐心。
01 專注力來源於最基本的安全感
對孩子來說,專注力就是在做自己的事情,甚至是獨自玩玩具時把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集中在一件事物上,達到認識該事物的目的。專注力是孩子一切學習的開始,是孩子今後適應社會環境最基本的能力。
如果孩子在3歲前經常性地被忽略,所提出的要求得不到相應的滿足,那麼孩子就會覺得外界對於他是沒有反饋的,慢慢就會減少與外界的交流溝通。
兒童的安全感,就是一種親子依戀,是孩子在面臨危險、緊張和壓力時的一種本能,他們需要家長的回應。如果家長在這個特殊關鍵時期沒有建立起孩子的安全感,會對孩子之後的學習和生活造成巨大的影響。
兒科神經學奠基人Erikson曾經提出:兒童出生的第一年叫基本信任期,這個信任期是通過媽媽對孩子的需求做出及時反應而建立的。
比如說,當孩子餓了,內心會產生一種本能緊張感,這種感覺積累到一定的程度,孩子就會以哭鬧的形式吸引家長的注意,當它吃到奶後,緊張感就會隨之消失。
但是如果孩子飢餓時沒有及時得到奶吃,或者不飢餓時因家長會錯意而被強迫餵奶,孩子的餵養周期和節律性就會混亂。如果沒有建立起很好的餵養周期,孩子就會積累緊張感,導致吐奶、腹絞痛、甚至生長緩慢等問題,同時對長大後的人格特徵產生不良影響,由此漸漸成為一個惡性循環。
因此,兒童安全感的建立,是長大後一切行為和智力的基礎。
那麼,孩子提出的要求是無理的時候,該怎麼辦呢?家長儘量也不要用冷暴力的方式拒絕,要給予孩子積極而溫和的回應,讓他知道要求為什麼這樣要求不合理,你這時候的耐心講解就是在給孩子增加安全感。
當孩子感到自己被充分關注、被傾聽、被信任,他們就會覺得整個環境是安全的,當他們做事情的時候就會變得專注持久而充滿耐心。
另外,需要說明的是,要保護孩子的專注力,就不要去打擾他,不要在孩子獨自專注做一件事情時以各種理由打斷他,比如給他喝水、讓他吃水果、問他要不要上洗手間等,長時間這樣打斷孩子的話,孩子便不可能長時間認真專注於一件事情。
孩子的安全感是由最初的母嬰依戀關係形成的,依戀關係建立得越好,孩子的安全感就越好。
0-1歲的孩子:要給予孩子及時且充分的回應
在孩子出生的前2個月,正處於「正常自閉期」,在這個階段,孩子對外界的反應很少,基本就是吃和睡。在孩子的感覺裡,世界和他是一體的。
如果孩子在這段時間被嚴重拋棄,比如哭的時候家長不抱、等到不哭的時候再抱,這將不利於孩子後期的自我構建以及自尊自信的性格發展,還會妨礙孩子與家長建立安全型的依戀關係。
所以,對於孩子的哭鬧等各種反應,家長要給予孩子及時且充分的回應,讓孩子時刻感受到安全感。
1-3歲的孩子:如果孩子有需求,要無條件地彌補他
當孩子到了1歲左右,如果他的需求被充分地滿足後,心智會自然地向前發展,逐漸將自己與外部世界分開,不僅僅會關注自己,也會開始關注身邊的人。
如果孩子在1歲之前的需求被滿足得很好,即使當下的需求不能被馬上滿足,他也具備分化的能力,因此他能夠接受不被馬上滿足的挫折。
反之,如果孩子在1歲之前沒有得到及時的回應和滿足,孩子在1-3歲期間極大可能就會肆無忌憚地宣洩自己的情緒。
因此,父母應該理解孩子的這種行為,採用平靜的態度,幫助孩子平復他們的情緒,並且在日常的生活中,多注意與孩子建立有效的連接,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其實,在和諧的家庭氛圍下長大的孩子,是最不容易出現心理問題的,他們的專注力也會相應地比其他孩子高。
因為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成長的孩子,他們的心情是愉快的,感受到的周邊世界是安全友好的,那麼孩子也會處於開放和踏實的狀態中,做起事情來也就更具專注力。
因此,家長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多與孩子進行交流溝通,多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
家長要懂得:要想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先從建立孩子的安全感開始。
德國心理學家有一個育兒研究數據,表明:
5~7歲的孩子可以專注15分鐘
7~10歲的孩子可以專注20分鐘
10~12歲的孩子可以專注20-25分鐘
12~14歲的孩子可以專注30分鐘
對比一下,你的孩子能專注多久呢?
有一類的孩子身邊很常見,TA們往往看起來都很安靜且刻苦,卻未必能獲得對等的效果。經過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她們在學習的時候,內心會有多種想法,並不是統一的。比如,試圖專心寫語文作文,卻又開始擔心:數學作業會否來不及做?是否要先做數學作業?做了數學作業,又開始猜測,明天的英語小測驗,老師會考什麼樣的題型?
這種「分裂」的想法,是因為ta們的潛意識「不甘心」僅僅專注做一件事,因為太害怕沒有效果,僅專注做一件事意味著「高風險」,這種傾向會帶給ta們巨大的焦慮。
於是,在她的潛意識控制下,只能通過不斷轉移注意力,變換目標,才能對抗這種焦慮。
時間一長,分心就成了習慣,「內耗」的模式就逐漸固化下來。
孩子「分心」的幾種原因和正確方法
哺乳期,當孩子還在媽媽懷中,能夠獲得媽媽全情投入的凝視,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巨大的情感滿足。
全情投入的「客體貫注」能夠讓孩子的潛意識獲得一種信念:當我深情地看著媽媽的時候,媽媽也會給我全部的專注力,我的專注投入,是能夠獲得正面回應的。
所以,媽媽們餵奶的時候,請儘量深情地看著寶寶,撫摸ta的頭髮,這一刻的投入非常重要。
大約在2歲以後,孩子逐漸開始有獨立的意識,無論是吃飯還是玩玩具,ta都很希望能夠自主地去探索世界。
這個時候,就需要媽媽「不打擾」地陪伴。
當孩子能夠獨立地去做一件事的時候,就請不要插手打斷,這也是對孩子「邊界感」的維護。
邊界感弱的孩子,專注力就弱。比如,有些家長做不到「進孩子房間時先敲門」,
這其實就是對孩子邊界感的侵犯,試想這些常常被家長破門而入的孩子,就很難避免地會被「等下爸媽會不會突然」,進來這一顧慮而「打斷」手頭的事情。
這種較弱的親子間的邊界感,無形中也在影響著孩子的專注力。
童年早期的安全感對於孩子一生都很重要,大量研究發現注意有缺陷的孩子,安全感都很差。
假設一個安全感較低的孩子,進入了一個新的狀態/環境,ta首先要做的是去判斷環境是否安全,周圍的人是否可信任,自己是否被接納,太多的顧慮會使得ta們進入專注的學習狀態的速度比其他孩子更慢。
也就是說,當別的孩子都已經專注於書本內容的時候,安全感低下的孩子思考的卻是:這門課的老師會不會不喜歡我,之後的測驗會不會考不好,爸爸媽媽會不會因此責備我?
因為基礎安全感薄弱,這種「消耗」會使得ta們專注的速度和效率都相對更弱。
讓孩子感受專注的愉悅感
小朋友因為大腦神經系統發育尚不完善,興奮和抑制的功能還不能很好地配合,
所以自制能力就相對差一些。甚至很多事情還沒有開始做,就已經開始分神了。
家長們能做的,是不斷挖掘孩子專注的領域,並讓他們感受到,專注於一件事時獲得的愉悅感。
記得前陣子,一個叫《秘密花園》的塗色書風靡朋友圈,一時間大家都迷上了塗色。
當時我也跟風買了一套來塗,竟意外地發現,當我專注於填色的時候,我就完全屬於此時此刻,不用再去多思考各種事情,在這個過程中,我確實能感受到一種愉悅感。
然而,很多成年人正在逐漸失去專注的能力,以至於孩子們也無法專注於此時此刻。
陪孩子吃飯做作業的時候,家長們都在刷新聞或朋友圈,電影院裡陪孩子看電影的家長,多半也都在刷手機。
雖然看電影這樣的活動,看起來並不需要家長的陪伴,但若是走出電影院的那一刻,你向孩子傳達出你的觀影感受,這絕對能傳遞給孩子一種信息——原來我的爸爸/媽媽跟我一樣投入!
(不要小看這種「共鳴」,它很能增進親子間的連結。)
作為家長,如果能把自己手頭的事情做得更投入一些,比如提高此時此刻陪伴孩子的質量,對於孩子來說,也是一種專注力的訓練。
專注力的另外一個方面,體現在是否能迅速地將自己的意識集中到此時此刻。
若是孩子坐在書桌前總愛東摸摸西瞧瞧,可以對他進行一個「身體整隊」的訓練:
●雙腳放在該放的地方,背脊挺直了;
●小耳朵準備好,拒絕接收太多外界的雜音;
●眼睛專注地看著書本;
●最後,大腦來思考書本上的內容。
這樣一套訓練很適合學齡前的孩子,能讓ta們從中掌握控制自己身體的方法,是一個專注力訓練的過程,更好更快地進入學習狀態。
除了這個「身體整隊」的訓練,還有一個小遊戲適合更小年齡段的寶寶。
我們小時候都玩過「一二三木頭人不許動」,這個小遊戲能讓孩子快速安靜下來,
在遊戲中鍛鍊如何抑制自己的各種小動作。
在遊戲中,家長還可以給孩子做示範,通過解說如何安放自己的手和腳,是否要把眼睛閉起來等細節,讓他們逐漸學會如何控制自己的身體和意念——即如何把注意力集中起來的能力。
偶爾給孩子進行一些專注力的訓練,除了能提高孩子學習的效率,對情緒的管理能力也會有所幫助。
專注力的訓練,是為了讓孩子感知到,專注於一件事是能獲得極大的成就感與愉悅感的。
懂得專注於此時此刻的孩子,能夠獲得滴水穿石一般的能力,這種能力,無論在未來的學習還是工作中,都能讓ta受益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