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己比喻成千裡馬肯定是自不量力了,但稱之師哥為伯樂我覺得一點也不為過。無論是十幾年前象牙塔裡寒窗苦讀還是現階段社會職場磨礪,師哥或是硬加傳授或是潛移默化給予的精神鼓勵、方法論指導,我都如數家珍。回想一路走來,依然歷歷在目。
我們相識在2008年4月,具體哪天真是模糊了。師哥是山東經濟學院(山東財經大學燕山校區前身)1998級校友,而我是莘莘學子裡最普通的大二學生(2007級),相差十歲。
未改校名的母校
從耳提面命的高中時代進入自由散漫的象牙塔,我們這一代最顯著的特點就是牢騷太盛,經常發表類似「孤單是一個人的狂歡,狂歡是一群人的孤單」、「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諸如此類的青春迷茫文字。我在當時興盛一級的校內網、QQ空間上也經常流露出這樣的情感。
大學時代QQ空間的青春「為賦新詞強說愁」
慶幸的是,我當時加入了學校文學社、競聘了學生會幹部,也投入社會兼職鍛鍊(雖然被中介騙了30塊錢,2008年對於一個從農村出來的大學生差不多是一個星期的口糧錢)。濟南雖說沒有春天,從冬天直接跑步邁進夏天,但4月的天氣還是料峭春風微冷的狀態,我作為學生會的「新兵蛋子」獨自在學校一號教學樓前開展主題為「點滴成海,眾心為愛」的公益活動,大致是將收集的舊書籍報紙和生活用品變賣,捐款至貧困地區。當時師哥和其他幾位校友在母校回味學生時代,在公益書攤前駐足,打量著瑟瑟發抖的我並且詢問活動目的。就這樣,我們認識了。
當時校報對該公益活動的報導(2008年5月)
人人「價位」對等才有話語權,但師哥是個例外。我倆身價迥異,當時他已是濟寧廣電的領導,我當時還是需要農村父母犯愁交學費的窮小子一個;我倆思維格局也不在一個頻道上,我說要把公益活動做大做強為學院爭光添彩,然後得到學生會師哥師姐的認可。師哥建議將這個活動宣傳放到網絡上,深入淺出地講了一堆B2B當時我還不懂的道理。
儘管如此,我們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每當學校舉辦社團活動遇到難題、社會兼職遇到風險評估的時候,我總會通過QQ尋求師哥幫助,而師哥的回覆甚至可以用「呼之即來,來之即答」形容。不管多晚,師哥總會在看到後的第一時間給予回應。自己當時狹小的腦殼裡哪能裝得下那麼多管理思路、社會幹貨,我著急地在電腦上建立個文本文檔,把和師哥聊天的記錄全部複製下來,有時間的時候就去回味他的話,努力學習他滿腹哲理的語句,試著進入他說話的心境,雖然大部分以失敗告終。
十餘年了,回首過往,師哥帶給自己的是什麼?是對我學業耳提面命的督促,還是對我踏入社會規避風險的諄諄教導?好像有,但不完全是。現在想來,很慶幸自己從大學到工作這十餘年找到了一個正能量的標杆,一直在模仿,從未被超越。
同門師兄之間總是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師哥傳幫帶給我的是骨子裡那種向陽向上的本能。「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我總覺得理想遙不可及,只對現實情有獨鍾,固執地準備著今天這樣那樣的早餐,卻沒有高瞻遠矚地儲備明年的糧食。但是師哥作為思想先行者,一直顯露著敢為天下先的霸氣。
大三那年有一次,師哥告知一起聚餐。那時的我已有了職業意識,知曉穿著不能太學生氣,斥巨資80塊錢買了一雙皮鞋,赴約路上卻下起了傾盆大雨,皮鞋完全報廢,但依然約定時間提前了半小時之久。聚會地點很普通,七裡山路附近一個家常菜館。餐品很簡單,一盤土豆絲、幾塊把子肉,喝著啤酒談著各自的職業規劃。聚會氣氛很熱烈,從下午六點一直到晚上十點,我更多地是作為一個傾聽者,記錄著他倆所言所語,好回去認真消化。聚會結束後,不知不覺自己腳已經和皮鞋「泛濫交織」在一起,那種感覺再也不想經歷第二次。不過,皮鞋雖然沒法穿了,但是心裡收穫了很多東西,而且意猶未盡。
第二天,師哥就在校內網上發布了一首詩,我稱之為師哥的詩歌以紀念我們這次小聚,現在我配上圖依然正能量滿滿。
暴雨傾盆天語時,不誤群英會瑤池。
桃盟之約時時近,任他不是放花時。
人生無須乘龍志,但有拳拳赤子痴。
只需勤勤汗雨繆,再看來年桃花池。
兄弟皆是風雨後,結草銜環不語時。
儘是蹉跎前方路,敢叫荊棘把錦織。
師哥是行動的實幹家,是我社會磨礪的引路人。2009年,我參加了第三屆谷歌杯大學生公益創意大賽。這個項目在全國大學生活動裡含金量極高,由谷歌(Google)發起,通過徵集公益創意、資助獲獎項目的形式,促進社會公益事業發展、倡導大學生積極投身社會公益。作為發起者,我一己之力成功撰寫策劃,作為隊長籌劃「手繪五彩繽紛,衝出心靈暗礁」公益團隊,並且從1060所高校超過18200個創意中脫穎而出,殺入506所高校的1511個創意複賽,最後過關斬將進入決賽,而這也是全校唯一一支進入決賽的隊伍。
當時校報對該公益活動的報導(2009年4月)
接著真正的考驗來了,決賽需要落實媒體記者、公益場地、城管保障措施等等。作為一個缺乏社會人脈資源的在校大學生來說,這無比艱難,患難之處還是第一時間想到了師哥,他積極向濟南時報、濟南殘聯引薦我,而且牽線實地考察了濟南明天兒童康復中心、濟南愛心醫院。最後我們的項目成功落地,通過與孤獨症兒童互動,手繪T恤、油畫以及手繪牆等獨特形式,創造了一個活潑的氛圍,提高了他們的語言交流和動手製作能力。
當時校報對該活動的報導(2009年9月)
項目完美實施的同時,我被評選為谷歌全國校園公益之星。這在當時也是莫大的榮譽。
我也應《濟南時報》邀請,開啟了為期兩個月的實習記者經歷,幾篇不錯的小文章也贏得了報社的讚揚。
2011年7月,我正式離開象牙塔邁入社會,從事醫院管理工作。和師哥的交流溝通依然是有時天馬行空、有時精準聚焦。不過形式無所謂,師哥穿透出的精髓格局依然指導我不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