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成長2:家長,你的忙碌可能會讓孩子情感飢餓,後果嚴重

2020-09-15 史往開來

「5樓看風景肯定很美,從5樓上飛下的感覺那才叫一個爽,飄飄忽忽,我就成仙了,就解脫了喲!我一定要砸開5樓的大鎖。」段總的兒子段小仙看著學校的樓頂常常發呆,一個人總自言自語。有學生就告訴了我,我覺得問題太嚴重了,這不是想自殺嗎?一個曾經活潑開朗的優秀學生,如今怎麼墮落到這種地步?

父母的忙碌忽視了孩子

這孩子家境優越,打小規規矩矩,十分有禮貌,學習成績也很優秀,教過的老師都十分喜歡他。這樣的一個孩子咋變成了成天神神叨叨。

我經過多方打聽調查,發現孩子的變化是從家裡請了保姆後開始的。段總是挖礦的,老闆生意好,夫妻倆都在礦上忙碌,男主外女主內生意紅紅火火,錢沒少掙,億萬富豪。段小仙兄妹倆的日常起居只好託付給奶奶照顧。段總為此請了一個保姆,專門伺候婆孫三人。

孤獨寂寞的孩子

保姆是個農村來的大媽,保姆老實巴交,不太愛說話,幹家務倒還勤快利索。慢慢地,段小仙別習慣了在家一個人玩兒,很少出去了。段總夫妻倆忙得不亦樂乎,鈔票大把大把地賺,一個月回家一天,哪有時間陪孩子倆玩兒。段小仙越來越孤獨,越來越怕生,根本不合群,保姆怎麼能代替得了父母的陪伴角色呢?怎麼能彌補得了父母的情感呢?孩子自然產生了嚴重的情感飢餓,變得離群索居。可悲的是段總夫婦,並沒有發現這個嚴重問題,反而覺得是孩子懂事兒了,不亂跑,省得大人操心。

情感飢餓自閉的孩子

段小仙不知從何處得到了一本修仙類的小說,從此就過上了修仙修行的神怪小說。這些小說都是民間劣質版本,學生們看了經常痴迷得不能自拔,上課看下課看。老師往往是見一本收一本,但總是層出不窮。段小仙沒少遭老師批評,老師的批評並沒有讓段小仙不看這類小說的習慣。他成了班上的問題少年,感到在集體中極不自在,同學們以敬而遠之。他處在同學之間,常讓同學們把自己當做空氣一樣的存在,不與人交往。他成了一個班上孤獨的人。

幻想飛翔修仙的孩子

不久,他在地下場合找到了其他班的看修仙小說的知己,從此如魚得水。他們偷偷地在校外,在校內白天黑夜地看這類神話小說。越看越痴迷,在他眼裡班上同學根本不懂他們的高尚世界和高尚事業。段小仙漸漸地變得神神叨叨,念念有詞。同學們看不懂,聽不懂。同學們的疏遠孤立,他自己的不合群,加重了他的情感飢餓。他在不良健康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問題更為嚴重了,乃至產生了去5樓輕生的念頭,太可怕了。

孤獨的滋味誰解

段小仙之所以成為現在這樣子,其根源是缺少父母陪伴,缺少人交往所致的嚴重的情感飢餓。青少年喜歡交際,喜歡模仿,最容易接受學校集體和同學同伴的影響。決定青少年品德發展的一個要素是,他們是否具有良好的同伴關係,即在同齡人集體中關係是否和諧。逐漸良好的禮交環境對孩子成長多麼重要。

如何避免孩子出現情感飢餓?如果孩子出現了情感飢餓,導致孩子不願與人交流交往,又該怎麼辦呢?筆者根據自己二十多年班主任經驗,提出以下建議:

親子活動,溫馨浪漫

一、家長應該為孩子的勞動付出,不能讓其他人來替代。俗話說:當家才知鹽米貴,養子來報父母恩。父母的勞動讓別人代替了,與孩子間的交流自然少了。孩子怎麼知道父母的辛苦,怎麼會感恩父母,而且還會使親情疏遠產生情感飢餓。為人父母為孩子必要的勞動付出是不能讓人代勞的。家長朋友們辛苦一點兒吧,該親力親為的一定要踐行。其實為孩子付出再苦再累也值。

二、如果孩子因情感飢餓而已經不願與人交往時,一定要耐心觀察,找出原因,提出對策。

陪孩子看看電視

了解原因時千萬不要強迫孩子,要溫和,多鼓勵少責備,必要時家長不妨向孩子道歉,檢討自己,過去關心不夠,表明今後會加倍關心他。這樣才能真正走入孩子的內心,才能對症下藥,找出對策。

三、要鼓勵孩子多與成人交往,多與小朋友們玩耍遊戲,創造機會讓孩子與生人交往。比如請同事、鄰居家的孩子到家裡來玩兒,父母從旁加以指導,教給孩子基本的社交策略手段。鼓勵孩子與大人和小朋友合作玩耍、遊戲等。如果孩子交到了一個新朋友,家長都應表示祝賀並給予鼓勵,必要時可以給他小禮物之類。

鼓勵孩子走出去交朋友

四、把孩子帶出去見見世面。可以是旅遊,可以是大人的一些社交活動,可以是做公益,可以一家子去公園散散步……

五、陪伴是最好的良療傷良藥。不為孩子付出勞動,但你可以每天多抽點時間陪伴孩子,陪孩子吃飯,運動,和孩子一起做他喜愛的遊戲,看他愛看的影視……

……

這些方法都不是什麼高深的套路,但要真正落實,需要家長朋友們百般付出。孩子的成長是家庭的重中之重,家長只有更加耐心,更加努力,才能彌補情感飢餓的真空。相信家長朋友們經驗豐富,還會有更多的方法幫助處於情感飢餓狀態的孩子,期待大家留言區分享。

我是史經開來,中學一級教師,20多年班主任經驗,期待與廣大家長朋友們共同探討孩子的德育教育問題。

相關焦點

  • 孩子動不動就「自殘」,很可能是「情緒飢餓」,家長必須要重視了
    導讀:孩子動不動就「自殘」,很可能是「情緒飢餓」,家長必須要重視了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動不動就「自殘」,很可能是「情緒飢餓」,家長必須要重視了!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孩子的叛逆難以理解?《飢餓的女兒》:根源多半出在「情感飢餓」
    由於工作的繁忙,我們會發現很多家長能夠陪伴孩子的時間非常的稀少。就算是有空閒的時間,他們也都選擇了低質量的陪伴,可能就是坐在孩子身邊,自顧自做著自己的事情。雖然跟孩子處於同一空間,但卻沒有把時間花在傾聽孩子的內心想法,增強關係親密度這類比較重要的事情上。而在這樣子司空見慣的教育方式下,也會有越來越多的孩子變得叛逆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孩子變得叛逆呢?
  • 你的寶寶可能是「情感飢餓」了…
    心理學家分析,如果一個人從小就缺乏父母長輩肢體上的擁抱、愛撫等,那麼他便會患上皮膚饑渴症。 什麼是皮膚饑渴症? 肌膚饑渴症(skin hunger)也叫「觸覺剝奪」,是情感剝奪的一個方面。當我們想要的觸摸量和實際收到的存在差距時,就會感到皮膚饑渴。
  • 孩子太粘人,一放手就哭,總粘著你,可能是「皮膚飢餓」了
    如果未得到滿足,那麼孩子不僅會產生嚴重的不安全感,還會變得自卑、懦弱,甚至會因為嫉妒他人得到擁抱而做出不理智的事情。,幼兒長期受皮膚飢餓的影響,其內心的安全感是不夠的,安全感的流失,孩子會哭泣,當哭泣不被滿足,寶寶自然而然地陷入了不安之中,這樣一來,會形成不良循環,慢慢造成安全感匱乏。
  • 青少年叛逆危害有哪些?濟南神康青少年成長中心告訴你!
    處於青春期的少年較普遍的現象就是叛逆.叛逆,往往使得青少年在家庭生活中與長輩產生矛盾,與家長格格不入。叛逆的青少年,總是聽不進長輩家長的教導,而且容易產生高傲,自以為是的心理,並且容易衝動,因此處在叛逆心理下的青少年,在沒有幫助指導的情況下容易對社會產生危害。
  • 批評孩子會造成嚴重後果
    這項研究的發現包含在5月發表在《臨床兒童與青少年心理學雜誌》上的題為「父母對兒童情緒面孔的父母表達的情感批評和持續關注的神經標記」的論文中。詹姆士說:「我們認為這些有挑剔父母的孩子可能會避免注意那些表達任何情緒的面孔。」一種解釋可能是,有批判性父母的孩子可能避免看表情傳達情感,因為這可能有助於他們避免暴露於批判性表情和不良情緒。
  • 孩子總拿自己撒氣,並非脾氣大,多半是「情緒飢餓」在作祟
    據朋友說他們家的孩子除了會傷害自己之外,還總是會容易出現脾氣暴躁的情況,每次只要一有不合他心意的情況發生,他都會很容易就開始變得暴躁。不知作為父母的你是否也曾遇到過類似朋友家這樣的情況,孩子只要沒到氣不打一處來的時候就會以傷害自己的方式發洩出心中的怒火,其實孩子之所以會出現有這樣的情況,原因是在於孩子已經出現了「情緒飢餓」,而對於「情緒飢餓」這件事,家長真的有必要引起重視。
  • 「隱性飢餓」你聽過嗎?你家寶寶可能正在經歷
    跟據有效數據統計:全球有20億人在遭受「隱性飢餓」,在我們國家「隱性飢餓」的人口數量達到3個億。  曾看過美國經濟學家羅斯高的一個關於中國農村孩子未來發展的演講視頻。裡面的一些數據讓人震驚:  27%的農村孩子貧血,33%的農村孩子感染寄生蟲,50%的農村孩童智力發展緩慢!
  • 孩子一生氣就「自殘」?或是小孩「情緒飢餓」了!家長要警惕
    由於年紀還小,孩子的一舉一動都受到家長的控制,但是這種控制造成的被動會讓孩子在被冷落時感受到加倍的寂寞和孤獨。試想一下,家長每日都讓孩子做一件事,但是某天因為其他事情忘記吩咐孩子,並且這種&34;不經過提醒是很難被意識到的,所以家長可能一直都會忘記。
  • 孩子會丟失3歲之前的記憶?飢餓感、恐懼感為什麼會形成永久記憶
    要說到小時候的記憶,你能夠記得多少呢?應該很多人的記憶都非常的模糊了吧?小時候大腦發育還不完全,記憶也不會那麼深刻。所以有很多大人,長大後會想當然地認為,三歲之前的孩子不會有任何記憶。他們沒有想到那些忽視和小小的不重視,會對孩子造成多大的影響,這種影響很可能會伴隨孩子一生。
  • 孩子不守規矩,可能有3個嚴重後果,家長們要重視起來
    可能有3個嚴重後果其實換句話說,越是守規矩的孩子,他們日常的表現越好,而且身心相對更健康。很多時候規矩就像一個無聲的「監督儀器」一樣,不管孩子身處哪裡,都會謹記規矩的重要性。那些異想天開,總以為孩子會自動學會遵守規矩的家長,你們有必要了解下不守規矩的後果。要知道正是因為家長的不規勸和不教導,才導致孩子去承擔這些嚴重的後果。
  • 孩子喜歡「自虐」怎麼辦?可能是「情緒飢餓」在作妖,父母要重視
    對此很多家長都表示一頭霧水。實際上,孩子有這種表現完全是有「根源」的,這跟孩子的情緒有很大關係,他們拍打自己其實正是情緒飢餓的一種具體表現。你知道什麼是「情緒飢餓」嗎?情緒飢餓最明顯的表現就是自殘、自虐,它屬於在長時間不被理解跟信任的情況下,逐漸衍生而來的。
  • 為什麼孩子會情緒失控?情感連結的缺失,容易讓孩子沒有安全感
    一、為什麼家長總感覺孩子在無理取鬧?在未成年的孩子們來說,他們的價值觀各方面都不成熟,所以在大人眼中很細微的事情,他們可能認為是很重要甚至很嚴重的問題。所以可能只是今天孩子沒有吃到自己喜歡的零食,沒有買到自己想買的玩具,就是這對大人來說不值得一提的事情,孩子就會因此大哭大鬧。這個過程是正常的,家長自然就會認為是孩子在無理取鬧。實際上就是雙方的價值觀不同,認知不同,同時在親子之間沒有做到充足的情感連結所導致的。
  • 陪伴青少年走過成長關鍵期——青少年"適應症候群"
    根據對孩子及類似案例的觀察,我認為青少年情感障礙更加符合長期壓力導致的「(壓力)適應症候群」的特徵,病因是求學、就業、情感、成長適應不良損壞大腦功能和心理、生理機能,症狀不是抑鬱、躁狂單相或者躁鬱雙相,而是跌宕起伏、症狀複雜的 「多相」。
  • 孩子不聽話家長怒撕作業本,小心你的後果教育,讓孩子變「乖」
    看起來這是一個孩子犯錯後,家長讓孩子自己承擔後果正常的做法,畢竟讓孩子自己嘗試到後果後,孩子下次做事前就可能有所顧忌,考慮的更全面,但事實真的如此嗎?隨著讓孩子自己嘗後果自己知錯的方式推廣,很多家長對這招都表示很好使,但是開卷考也不免有人得0分,比如某些不懂得區分直接後果和消極後果的家長。直接後果指的是約定的事沒做完,就導致了必然會出現得結果,比如不吃飯會餓,不早起會遲到。
  • 家長若疏於管教,很可能釀成嚴重的後果
    一說到心機,我們可能會浮想聯翩,會想到電視劇中爾虞我詐的計謀,抑或是雲譎波詭的後宮爭鬥。但是很難令人想像,一個孩子也會暗藏心機。這是一個真實發生的事情:我有一個做小學老師的朋友。當我之前問她為什麼選擇做老師?她回答自己很喜歡和小孩打交道,覺得孩子很純真無邪,給孩子上課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 孩子腹瀉反覆發作,這幾點家長必須注意!可能引發嚴重後果!
    那造成孩子腹瀉的元兇到底有哪些?面對孩子腹瀉,家長又該做些什麼呢?下面的內容,全是你關注的焦點問題哦,一起學習~  引起孩子腹瀉的原因有哪些? 導致孩子腹瀉的病因有很多,通常分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腹瀉。
  • 情感飢餓 Vs. 愛|你所謂的愛,不過是為了滿足自己
    情感飢餓,不是愛。它是一種因童年缺口而導致的強烈情感需求。它是一種原始的疼痛與渴望,而且人們會通過行為表現出這些疼痛與渴望,以試圖填補內心缺口或空缺。這種空缺與孤獨和分離的痛苦相關,而且永遠無法在成年戀情中被充分滿足。但人們拒絕忍受他們的疼痛,拒絕面對在試圖滿足這些原始需求和依賴性時的徒勞。他們否認自己的終極死亡,會竭盡全力地營造一種自己與他人密切聯繫的錯覺。
  • 孩子不摸媽媽就睡不著?可能是「皮膚飢餓」在作祟,3步可破解
    不摸著媽媽,孩子晚上就睡不著可能是因為父母太過於溺愛孩子,經常陪著孩子入睡,長久以來,孩子就養成了這樣的習慣。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為孩子在嬰幼兒時期缺少來自父母的愛撫,在心理上缺乏足夠的安全感。通過父母的撫摸,寶寶能在心理上能獲得足夠的安全感,感知到「愛」這種情感,進而開發了對愛的追求和珍愛,這樣在今後與他人接觸時,孩子也會更具有親和力。二、「皮膚飢餓」的孩子有哪些常見行為1.
  • 孩子總是哭著要抱抱,可能是「皮膚飢餓」在作怪,慣著孩子沒壞處
    寶寶總是哭著要抱抱,主要原因是因為陷入「皮膚飢餓」。而「皮膚飢餓」其實是一種精神上的飢餓,當寶寶被觸摸時會感到被激勵、被需要,從而精神充沛、自信滿足、安全感高。如果寶寶的「皮膚飢餓」被滿足,能極大程度緩解寶寶的緊張感、疲勞感;反之如果寶寶的擁抱渴求一直沒被滿足,那麼孩子不僅會產生嚴重的不安全感,還會變得自卑、懦弱,甚至會因為嫉妒他人得到擁抱而做出不理智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