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號原創內容,未經授權任何平臺不得轉載,違法必究。
最近,芽芽媽的閨蜜麗莉吐槽了一件讓她感到煩心的事情。
麗莉的孩子兩歲多了,自從給孩子斷奶以後,寶寶雖然不吃母乳了,睡覺時卻還是離不開媽媽。
每天晚上躺在被窩裡,不是摸著媽媽的臉,就是要摸媽媽的鼻子,麗莉被摸得不舒服,呵斥了寶寶幾次,可孩子就是改不了,不摸著就渾身難受一般不肯睡覺。
眼看著孩子就要上幼兒園了,麗莉很怕孩子這是有什麼心理問題,孩子終將有離開自己獨自生活的一天,不可能走到哪裡都要把媽媽帶著吧?
心理學家分析,如果一個人從小就缺乏父母長輩肢體上的擁抱、愛撫等,那麼他便會患上皮膚饑渴症。
什麼是皮膚饑渴症?
肌膚饑渴症(skin hunger)也叫「觸覺剝奪」,是情感剝奪的一個方面。當我們想要的觸摸量和實際收到的存在差距時,就會感到皮膚饑渴。
就像肚子餓了需要食物,皮膚饑渴讓我們意識到日常生活中接觸的缺乏。
人對接觸的需求是與生俱來的。
觸摸是我們的第一語言,有著不可替代的療愈功能。
皮膚則是人體最大的器官,平均一平方釐米的皮膚上就有上百個神經末梢,當其中一個神經末梢受到刺激時,信號就會發送到大腦。擁抱和愛撫,本就是不可或缺的生命體驗。
皮膚饑渴症是一種心理疾病,嚴重起來,不僅會沒有安全感,還會變得自卑、懦弱、欺軟怕硬。
孩子為什麼會有「皮膚飢餓」呢?
1.缺乏安全感
很多父母由於工作及私人的原因,常常會出現忽略孩子的情況,這也就導致了孩子漸漸地渴望被關注、渴望被愛。
與此同時,孩子又極怕父母離開,這便是極度缺乏安全感的體現,也是引起孩子「皮膚飢餓」的重要原因。
2.性格孤僻、膽小
由於家庭溫暖的缺失,孩子在長期獨自生活的環境下,性格便愈發的趨於孤僻內向、不喜與人交流,會變得膽小自卑、缺乏自信,唯有不停的靠近父母,不停地與父母的身體有所觸碰,才能使孩子感受到些許的自身價值與溫存,久而久之,孩子便患上了「皮膚飢餓」的問題。
如何科學合理地解決「皮膚飢餓」?
心理學家針對這個問題,給出了兩個關鍵詞:參與、方式。
1
參與
在孩子小時候,儘量多和孩子親密接觸,比如捏捏孩子的臉,溫柔地和他對視一下,然後抱抱他,輕輕搖晃一下,與孩子進行充分地互動。
2
方式
不僅要經常對孩子進行撫觸,撫觸的方式也非常重要。比如現在孩子還小,如果我們父母的力度太大,或是眼神太犀利,孩子也會受到驚嚇,要切記:溫和第一。每次對孩子撫觸10-20分鐘左右即可,如果孩子被摸夠了,就讓他去玩,或是給孩子餵奶。同時也要注意,屋子最好保持在室溫,否則太冷或太熱孩子都會感到不舒服。
今日話題:你家孩子也「皮膚飢餓」嗎?你是怎麼解決的?
參考文獻
[1].讓寶寶遠離「皮膚飢餓」:從擁抱開始[J].父母必讀,2015(11):149.
[2]楊春香.寶寶的皮膚會「飢餓」[J].健康博覽,2009(11):38.
[3]楊少明.消除兒童的「皮膚飢餓」[J].教育導刊.幼兒教育,2006(0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