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中國的文化產業伴隨改革開放產生。文化產業在我國的迅速崛起,是我國改革開放20多年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獲得偉大成果的重要標誌。伴隨著文化產業的發展,居民消費結構中用於文化教育消費的部分越來越大,增長速度越來越快。07年我國城鄉居民文化消費需求總量達到6300億元-6600億元,08年將突破7000億元。文化消費正成為擴大內需新亮點。我國的文化產業是否能滿足這快速發展的文化消費需求?伴隨全球化進程,中國的文化產業如何應對國際文化資本的強大壓力?和訊網特邀文化部-南京大學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大學文化產業發展研究所所長顧江教授與我們共同探討此話題。[進入直播室]
(和訊財經原創)和訊網:看咱們的身邊事例也可以看出來,電視劇很多人願意看日本、韓國的電視劇、偶像劇,這都讓我們認識到文化產品可以帶來巨大的影響力,但是日本、韓國的歷史文化遺產遠遠沒有我們豐富,為什麼我們歷史文化資源大國沒有成為文化產業的強國呢?
(和訊財經原創)顧江(文化部-南京大學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像美國是一個幾百年歷史的國家,它是全球化的視角,它不見得自己有很強大的文化產業資源,他用全球化的視角把其他國家的資源作為他產業化的原材料,也就是說把各個國家的原材料通過他的包裝、策劃、搭配、運作,包括它對全球媒體的壟斷力,再生產出來包裝出很漂亮的產品賣給你。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就是文化產業資源固然重要,但是光有資源還不行,還必須要有策劃、運作的手段和有效的能力。
(和訊財經原創)顧江:手段就是你的編導、編劇的技術、方法科學,包括全球化的市場,包括各種各樣金融方面的支撐和支持,這是一個方面。第二個是你的能力,就是你是不是具有從事全球化大規模生產和經營的專業化人才,你才能走向全球,美國電影其實就是這樣的,在全球賺大錢。所以我們的資源沒有轉變成一種商品、資本的時候,你的文化資源還是原材料的時候我們稱之為文化資源,而不是文化資本,但是我們大部分的官員都認為我們有大量的文化資源。比如說少林寺,要不是一部《少林寺》電影的話,少林寺恐怕今天也不會這樣火爆。
(和訊財經原創)顧江:所以說文化資源一定要有人力資本、商業模式、專業人才,還有對市場未來潛力的把握和預測,包括當地政府、社會、財政上是不是能形成一種支撐,等等這些方面加一起才能把文化資源轉化為生產力資源,轉化成文化資本,才能做出一番成就。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理論。第三、很多文化產業採用的是蛙跳式戰略,比如說在一個不毛之地當中建一個影城,佔了文化產業當中80%、90%的收入,他不見得非要利用歷史的文化資源,現在全國各地都在打造這樣的東西,都是一些雷同的形象、標識、文化。如果我們只是把前人了資源反覆的重複,我覺得不是一種積極的創意、創新的眼光去考慮問題。所以為什麼很多城市說我們資源很深厚但是做不出來,就是這個原因。
(和訊財經原創)【獨家稿件聲明】凡註明 「和訊網」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圖表), 未經和訊網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轉載。如需轉載,請與 010-85650876 聯繫;經許可後轉載務必請註明出處,並添加源連結,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