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朋友圈:如何將文化資本轉化為權力

2020-12-25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本文將依據布爾迪厄的文化資本與權力理論,分析文化生產者是如何通過微信朋友圈實現文化資本向權力的轉化的。

在網際網路時代,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文化內容的生產者,並通過社交媒體公開傳播。文化生產者通過傳播自己的文化內容,以實現自身所擁有的潛伏文化資本向權力的轉變,這個過程是通過塑造文化偏好而獲取文化權力實現的。

文化資本—權力資源

在網際網路時代,微信已經成為大部分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社交工具,在微信中存在著我們的「聯繫人」,既有強關係也有弱關係。可以說:微信已經把我們的社會關係編織成了一張網,我們在微信中完成了一定社會資本的積累。

而在微信朋友圈中,潛伏的文化資本之所以能夠轉化為權力,是建立在這一社會關係網所營造的權力場域基礎上的。

在布爾迪厄看來,文化資本以三種不同的狀態存在:

  1. 以一種身體化的狀態存在,人們通過理解就能「消費」文化產品;
  2. 以涉及客體的客觀化的形式存在,比如書籍、藝術品、科學儀器;
  3. 以機構化的形式存在,人們通過取得教育文憑佔有文化資本。

在微信朋友圈中,身體化的理解使人們能夠輕易地實現文化產品的傳播,客觀化和制度化的文化資本決定了誰可以在朋友圈中生產有效的文化產品,從而使得朋友圈中的關係在文化層面存在不平等性,進而使文化資本轉變為權力成為可能。

在微信朋友圈這個權力場域中,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文化內容的生產者,但是文化內容所蘊藏的權力資本是有差異的——文化內容必須轉化為文化產品,才能再轉化為權力。文化內容只有具有可理解性和擁有一定量的受眾,才能實現向文化產品的轉變。這一批受眾對生產者所生產的內容進行「消費」,對此內容表示認同則形成支配性權力,反對則形成反支配性權力。

文化資本的佔有量決定了文化生產者的可以獲得權力的最大限度,事實上在微信朋友圈進行了文化階級劃分。在這一權力場域裡,由經濟決定的社會階級不一定與文化階級完全重合,文化客體資源和教育文憑是劃分的主要依據。

正如布爾迪厄所觀察到的情況:擴大的英才教育的受益者不再是資本家,而是具有文化資本的專業人員家庭的孩子。文化客體資源佔有量大和具備高教育文憑的人往往處於統治階級地位,文化客體佔有量小和低教育水平的人則處於被統治階級的地位。

在朋友圈中,文化資本的不平等佔有會導致那些在文化資本方面具有優勢的階級、集團或個人往往能夠通過生產文化產品的方式操縱與誘導被支配者,改變那些處於從屬地位的階級、集團或個人的精神世界,使從屬者自願服從支配者。

在微信朋友圈中,雖然每個人都有同等的機會發布文化內容,但是由於文化資本佔有量的差異,這種生產出來的文化產品具有「質量」上的差異——這種「質量」上的差異導致塑造偏好的可能性不同,高「質量」的文化產品往往能吸引更多受眾,以塑造他們的偏好;而「質量」低劣的文化產品吸引的受眾數量太少甚至為零,這樣它所能轉化的權力則極大地受限。

在權力競爭中,吸引受眾多的一方佔有更多的權力,成為這一權力場域的統治階級。又根據文化統治階級各行為體參與微信朋友圈權力分配方式的不同,劃分為直觀的統治階級與潛在的統治階級。各行為體參與微信朋友圈的方式有三種:發布文化內容、評論與點讚。

直觀的統治階級最顯著轉化文化資本的方式是發布文化內容,他們也喜歡評論和點讚他人的文化內容,用自己具有傾向性的文化語言塑造被統治階級的文化偏好;這一統治階級是暴露的,最易識別,具有極強的表現欲與控制欲。

而潛在的統治階級雖然佔有大量的文化資本,但是他們並不直接展示,在朋友圈並不生產任何文化內容,但是他們可能依舊保持著刷朋友圈的習慣,查看其他行為體在朋友圈的活動,這種力量存在並且能為其他行為體所感知,同樣能夠轉化為權力,只是這種權力是被動的,是其他行為體由於微信朋友圈以外的了解而生成的。

比如:你的微信好友裡面存在學者專家類型的關係,他們在朋友圈從來不發布任何文化內容,也不評論和點讚,但是偶爾會在生活中提及你在朋友圈發布的文化內容,這樣就形成了對你的文化支配,時刻提醒著你朋友圈有一雙「眼睛」在盯著你。

朋友圈還有一個功能就是可以對你的好友進行分組,通過分組可以實現哪些人可以看見你發布的文化內容,哪些人不可以看見。這樣實則上是建構了多個權力場域,在不同的場域中,文化生產者所佔據的文化資本比例不同,所處的文化地位也不同。

文化生產者往往通過靈活運用這一功能,實現自身權力轉化的最大化。明智的選擇是在文化資本佔有比例低的場域充當潛在的行為體,而在文化資本佔有比例高的場域充當直觀的行為體。

比如,在高中同學分組中,一方為「985」高校學生,而另一方為普通二本學校學生,那麼「985」高校學生在文化秩序中則佔據著支配性的地位。

在這一案例中,教育文憑制度對文化資本的建構發揮著重要作用,這種作用有效的基點在於社會承認。

微信朋友圈文化資本是建立在社會資本基礎之上的,一種文化成為資本是因為這個社會關係網對這種文化的認可。

當前朋友圈承認的文化主流依然是高雅文化,比如具有思辨性的哲理、具有特殊美感的音樂與舞蹈等,當下文化統治階級也多是這一類型文化產品的生產者,他們運用文化資本以獲得支配性權力。

但是,隨著被支配者主觀能動性的增強與覺醒,這種文化日益受到挑戰,反支配的權力與思潮興起。

《新周刊》公眾號2017年8月14日的一篇文章就反映了這一現象:

在這篇名為《你在別人朋友圈裡看傻子,裝傻的人在人生巔峰笑著看你》中,作者拋出一個觀點,「曾經的秀炫曬其實是自以為是的小聰明,裝傻才是深藏功與名的大智慧」。

在這裡,「秀炫曬」可以理解為高雅文化的展示,「裝傻」則是對高雅文化的反支配。

作者舉例說:在兩年前發一句「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會收穫很多評論和點讚,但是現在可能會被批評為「作」。

現在朋友圈的支配性文化產品已經被插科打諢、裝傻充愣的動態佔據,「朋友圈從裝文藝的做作變成了傻乎乎的日常」。這說明微信朋友圈的文化被統治階級已經不滿於被支配的地位,他們企圖通過重新建構一種非高雅的文化秩序,打破文化統治階級對文化資本的壟斷。

布爾迪厄的文化與權力理論是實用主義的,他試圖用文化資本的概念解釋權力運行的過程;他認為「所有的行為本質上都追逐自我利益」。

在微信朋友圈的權力場域中,文化生產者努力生產文化產品,其目的在於獲取更多的關注和受眾,通過展示自身的文化資本以得到支配性的權力。

發布朋友圈動態、評論或點讚這些朋友圈的互動方式屬於布爾迪厄建構的「策略」概念範疇,文化統治階級採取這些策略形成對被統治階級的精神支配。

但是,始終要明了一個基本點:文化資本的存在以社會資本為基礎。在微信朋友圈中,社會關係與社會認可是文化產品能夠為受眾所接受的先決條件。

群體中的社會認可是以少數服從多數為標準的,一個權力場域中只能有一種佔統治地位的權力與意識形態,多樣化意味著鬥爭,也就是支配性權力與反支配性權力的鬥爭。

研究微信朋友圈的文化資本存在形式與轉化為權力的流程,是在微觀上洞察整個大社會的社會資本與文化資本的關係以及文化資本對權力構造的作用。

 

作者:漢璟

連結:http://www.jianshu.com/p/e46bb0921b11

本文由 @漢璟 授權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會長彭邦本:多盤川南地區家底,將亮點文化資源轉化為地方文化資本
    四川在線消息(張其 記者 魏馮)近日,「首屆川南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在瀘州舉行,120餘名川南四市、川渝滇黔結合部區域文史研究者和相關高校、學術研究機構學者出席。這是我省首次集中探討川南歷史文化的學術盛會。年初,省委省政府《關於加快推進川南經濟區一體化發展的實施意見》中,明確提到,到2022年,川南經濟一體化要取得實質性成效。
  • 王少雄在參加綿陽代表團審議時要求把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資本
    王少雄在參加綿陽代表團審議時要求把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資本2005-1-24 6:06:14 四川新聞網-綿陽日報訊  本報成都專電昨(23)日,參加省人大十屆三次會議的代表開始審議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張學忠所作的省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
  • 顧江:文化資源轉化成文化資本才能做一番成就
    【編者按】中國的文化產業伴隨改革開放產生。文化產業在我國的迅速崛起,是我國改革開放20多年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獲得偉大成果的重要標誌。伴隨著文化產業的發展,居民消費結構中用於文化教育消費的部分越來越大,增長速度越來越快。
  • 世界|「文明型國家」把歷史遺產轉化為現代文化資本的啟示—以英國...
    任何國家要向世界推廣其語言文化,如果不具備這種文明板塊地圖意識,很難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更可能在文化推廣中遭遇各種形式的文化抵抗。簡言之,文明史資源可以構成一個國家展開其文化影響的首要「文化資本」。與缺乏這種文化資本的國家相比,一個累積了大量文明史資源的國家在推展其現代文化影響時具有一種強大的先天優勢。
  • 推動灣區文化資源向文化資產和文化資本轉化
    從被人稱之為「文化沙漠」,到提出「文化立市」、墾出「文化綠洲」,再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明確「城市文明典範」的戰略定位,提出構建高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加快建設區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彰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現代文明之城,深圳以自身的巨變與城市文化形象的華麗轉身,印證了改革開放的無限可能。傳統文化底蘊並不深厚的深圳是如何在40年時間裡實現彎道超車後來居上的?
  • 花建:推動灣區文化資源向文化資產和文化資本轉化
    從被人稱之為「文化沙漠」,到提出「文化立市」、墾出「文化綠洲」,再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明確「城市文明典範」的戰略定位,提出構建高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加快建設區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彰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現代文明之城,深圳以自身的巨變與城市文化形象的華麗轉身,印證了改革開放的無限可能。傳統文化底蘊並不深厚的深圳是如何在40年時間裡實現彎道超車後來居上的?
  • 如何將讀者黏稠度轉化為電影觀眾美譽度-光明日報-光明網
    一個健康的影視文化產業,一定是網絡文學和原創影視劇本兼容且能保持均衡的生態,而不是被網絡文學徹底佔據的生態。後者使這幾年資本湧入影視行業,給行業帶來最大的也是最虛妄的泡沫。    第五代導演的崛起,在電影創作中呈現了一段輝煌。他們作品背後站著的是蘇童、莫言等一批優秀的文學大家。
  • 你的朋友圈有人「打卡」學習嗎?微信將嚴打此類行為
    微信方面表示,如果發現誘導分享等行為,微信團隊將進行如下處理:包括但不限於停止連結內容在朋友圈繼續傳播、停止對相關域名或IP位址進行訪問,封禁相關開放平臺帳號或應用的分享接口;對重複多次違規及對抗行為的違規主體,將採取階梯式處理機制,包括但不限於下調每日分享限額、限制使用微信登錄功能接口、永久封禁帳號、域名、IP位址或分享接口;對涉嫌使用微信外掛並通過微信群實施誘導用戶分享的個人帳號,將根據違規嚴重程度對該微信帳號進行階梯式處罰
  • 如何打造微信朋友圈營銷
    本文簡單介紹下微信朋友圈如何做營銷,以培訓機構舉例。如何在朋友圈能夠吸引別人的注意呢?一般基於三個價值:● 1、學習的價值 :可以通過內容實現。●2、佔便宜的價值 :可以用一些朋友圈活動來實現:比如定期在朋友圈發一些學校的活動、定期在朋友圈搞一些有獎競猜等小活動。● 3、傳播的價值:提高家長的注意度、用家長感興趣的方式進行發布信息。另外注意營造信息源的權威,信息源的可信度直接影響信息傳播的效果!
  • 「醫學類科研成果如何實現資本轉化」學術講座在醫學部舉行
    12月10日下午,受西安交大副校長、醫學部主任顏虹邀請,學校傑出校友蘇州民投、翼樸資本總裁林向紅先生為醫學部帶來了題為「醫學類科研成果如何實現資本轉化」的學術講座。同時出席活動的還有翼樸資本副總裁曹愚、高磊,麥科奧特總裁王冰,醫學部科技處副處長韓蘇夏,西安交大教育基金會副秘書長方敏,醫學部及各附屬醫院青年教師、碩博士生等200餘人參加講座。
  • 發微信朋友圈會增加我的人脈嗎?-虎嗅網
    而作為網絡原住民一代,當代青年在微信等社交媒體上耗費的精力更是不可小覷。微信已經成為基於現實關係網絡建立的熟人網絡社區。青年們在微信朋友圈分享日常,發布觀點,通過各種使用行為建立起個人形象。他們試圖將朋友圈當做前臺,與他人和周圍環境互動。這個前臺對維持人際關係,溝通人脈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 電商如何利用企業微信私域獲客轉化
    今年有很多大家都看得到的變化,很多平臺都開始做起了直播,做起了私域的獲客轉化。其實這些事物也不是今年才出現的,早在兩三年前私域流量的概念就出現了,只是疫情的原因加速了私域流量的發展,讓我們了解到目前還有這樣一個機會去幫助我們的業務增長。 為此,我為大家分享私域電商運營如何做好增長獲客。
  • 微信朋友圈中強弱關係的實證研究
    通過對100名微信用戶的微信社交網絡及朋友圈使用數據收集分析,得出以下結論:1)每個用戶的朋友圈影響力隨著其社交網絡複雜度的提高而減弱;2)朋友圈的社會資本積累符合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即隨著好友數增加,社會資本積累的速率逐漸減小。
  • 教培機構如何用好朋友圈,提升招生轉化只需要這四步
    今年的春招,已在疫情陰影下消失地無影無蹤,所以對於接下來的暑假班,教培機構更應做好充足準備,眼下這段時間,恰恰是做好招生轉化的最佳時期。可能有教培機構會問,這個冬天大家都是勒緊褲腰帶過的,那還有閒錢去做招生轉化?會這麼想的機構們,是因為忽略了社群中免費同時也非常有效的途徑——微信朋友圈。
  • 布迪厄·文化資本理論解析
    布迪厄提出了社會資本理論,他把學生的家庭資本劃分為經濟資本、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三大類別。這三類資本幾乎貫穿學生的整個受教育生涯,也就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成才。先前研究多從經濟資本和社會資本而文化資本的重要作用卻被忽略,而實際上家庭文化資本在學生成長過程中佔據重要地位。
  • 微信裡的數字鴻溝:以大學生和新生代農民工為例
    而以微信為代表的網際網路平臺,正是以重塑時空關係為重要切人點,實現對社會互動、實踐取向、話語體系、權力結構等一系列社會行動的變革。因此,將時間的框架納入對人們網絡實踐理解,是理解數字鴻溝的題中應有之意。微信實踐所依附的社會限定至少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理解:一是微信使用者所具備的社會資本、文化資本狀況,直接影響著微信互動的信息內容;二是人們所正在經歷的不同生命時間,推動著信息處理的行動和意嚮導向;三是社會資本、文化資本與生命時間的交互作用,在微信使用者線上與線下的穿梭中轉化為實踐者構建現在與未來關係的行動能力。
  • 如何將微信發在朋友圈中內容同步到QQ空間?
    在微信的朋友圈中發送動態,還可以連接同步到QQ空間中了。起初,肯定有不少人不知道還可以這樣玩的,但是前段時間,看到有朋友在朋友圈發的時候,然後看到他的QQ空間的內容跟微信朋友圈的是一樣。然後就去研究了下。那麼,究竟將發在朋友圈中的內容同步到QQ空間呢?如何操作?
  • 葉小文:把支配資本的權力關進法治的籠子裡
    資本不斷擴張的衝動和權力不斷膨脹的欲望相結合,有可能產生「核聚變」,衝擊現有的界限,使法律的界限模糊,使道德的界限喪失;不斷擴大權力的邊界,滋生出一批貪得無厭、肆無忌憚、無法無天的「蒼蠅」「老虎」;毒化和敗壞黨風、民風,以致「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成為失範者的信仰,催生了近利遠親、見利忘義、唯利是圖、損人利己、權錢交易、官商勾結的現象。
  • 布迪厄的文化資本:有文化有什麼用?
    不難理解,這四種資本可以有限制地相互轉化。比如說,你有了經濟資本,就可以購買書籍、課程等文化資本產品,經過一定時間的學習後,就能具備文化資本。如果你是和一群人一起學習,那些「同學」將可能成為你的社會資本。如果你的學習成績特別突出,拿到了某些榮譽獎項,這樣就有了符號資本。
  • 馬巖松:權力與資本之外,建築最終面臨的是時間
    尤其,在今天中國城市化發展的狂潮之下,權利與資本不僅作用於建築的建造過程,而且常常成為建築本身的一種符號宣示著自己。建築與權力資本的關係,從來都是建築師一個不可迴避的問題。建築被權力資本左右?建築師,本應是「快刀手」當下如此大的城市輪廓,和我們經歷的這樣一個大時代背景有一些關聯,權力和資本其實是建築規避不了的,你怎麼看待權力和資本與建築的這樣一層關係?M:我覺得權力和資本是建築的一個自然組成部分。任何建築都有這個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