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上的「洋農民」

2021-02-08 中國新聞網

圖為摩根為蔬菜噴灑有機肥料。 文思睿 攝

中新網西寧1月8日電 題:青藏高原上的「洋農民」

作者 文思睿

「我的小兒子今年8歲,在青海出生、長大,每次有人問他是哪裡人,他都說自己是土生土長的青海人。他的中國朋友還幫他取了個中文名:小龍。」今年41歲的美國人摩根說,「我自己也非常喜歡在高原的生活,青海是我的第二個家。」

初見摩根,他蹲在溫室大棚的田埂間,正和兩名青海農婦交談種植之術,不時有爽朗的笑聲傳來,幾人相談甚歡。

從小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農場長大的摩根,很喜歡鄉村田園生活,他一直希望能將綠色生活的理念傳遞給更多人。「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最乾淨的地區之一,不論是光線還是土壤都很適合種植有機蔬菜。」十一年前,摩根和妻子帶著年僅4歲的大女兒和2歲的大兒子漂洋過海,來到青海創業,並在青海民族大學學習中文。

圖為摩根採摘日本草莓。 文思睿 攝

2014年,摩根在西寧市的高原型現代都市農業科技示範園內租下多個蔬菜大棚,開始種植有機蔬菜。2018年,他請來瑞士的有機肥料專家,用當地的植物根莖製作有機肥料。

但起初並不順利。摩根說,他開始種植有機蔬菜的時候,當地的農戶和居民都很不理解。由於不使用農藥,蔬菜很容易生蟲,為此,摩根在每個大棚裡放置了多個黃色的粘蟲板,並且還會每周噴一次自製殺蟲劑。

「但剛開始在青海很多人都不了解有機蔬菜的重要性。2019年,80%買有機蔬菜的都是在青海生活的外國人。」摩根說,但2020年年初客戶群卻發生了巨大變化,「疫情發生後,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重視飲食健康,去年80%的客戶都是中國人。」

摩根在他的蔬菜大棚裡種植了二十多種中國常見蔬菜,此外,他還種植了瑞士甜菜、墨西哥泡椒、羅勒等十餘種國外品種的蔬菜,每天會按時將採摘的各類有機蔬菜送到周邊的客戶家中。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的客戶從微信小程序上下單後摩根會將新鮮蔬菜快遞過去。

圖為摩根同工作人員在大棚內了解蔬菜生長情況。 文思睿 攝

摩根還將種植有機蔬菜的技術傳授給很多青海農戶,期間他結交了很多中國朋友。閒暇時,他們會一起製作中西方美食,互相學習廚藝,「大家一起包的餃子很好吃!但每次我包的餃子都很醜。」

摩根一家也經常去觀賞土族舞蹈、品嘗撒拉族美食、了解藏族文化,「我的四個孩子雖在國際學校讀書,但他們都會學習中文和中國歷史。」摩根說,中國歷史源遠流長,歷史文化和現代科技交融發展,「我父親是工程師,他一直都想去看三峽大壩,這幾年,我們帶父母和孩子參觀了很多中國景點,真的太有意思了!」

在中國生活十餘年,摩根驚嘆於中國的發展,「現在我能網購各種產品,交通也很便捷,這和我十幾年前剛到西寧時截然不同。」除了在微信小程序上售賣蔬菜水果外,他還將海西枸杞、海北蜂蜜、柴達木盆地藜麥米等青海特產推銷到了尼泊爾等國家。未來他還想將青海特產推銷到歐洲各國,讓更多人了解高原魅力。

往年春節摩根一家都會去世界各地旅遊,但今年他們決定留在青海,和鄰居們一起包餃子、看春晚,感受中國春節的獨特魅力。(完)

相關焦點

  • 青藏高原科考拾零
    原標題:青藏高原科考拾零   1991年深秋,在老一輩青藏科學家的帶領下,我有幸第一次踏上去西藏的路,開始了我20年的青藏科考與研究生涯。從那以後,我每年都要去青藏高原,多則一年七八次,少則一二次;最長在那裡生活了兩個多月。屈指粗算,至今去了近四十次,計約五百餘天。
  • 李銀會——惟天佑於一德,從未名湖畔到青藏高原
    在這場意義非凡的校友論壇上,李銀會向大家講述了自己在青海的30年曆程,並重新詮釋了他的天佑德青稞酒的企業使命與社會擔當: 我1990年母校畢業之後就來到了青藏高原,已30年有餘。
  • 青藏高原,內陸高迥
    這是被稱之為「世界屋脊」的地方,孤獨的內陸高迥,沉寂,空曠,恆大,這就是青藏高原。來到高聳而遼闊的青藏高原,你會看見天是那樣的藍,伸手可及;雲是那樣的白,圍著你轉;空氣是那樣的清新,像是要醉了一樣。總之,是一種完全不同於世俗生活的感覺,你享受到了一種平日裡或許久已忘懷,但在你靈魂深處未必不在期待著的奇蹟降臨般的精神洗禮。
  • 「視草為寶」的青藏高原守護者
    這位「視草為寶」的科學家,多年來紮根青藏高原,默默從事草地生態學、恢復生態學的研究與實踐,為中國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不懈努力。「只要能讓大家都重視青藏高原的生態環境問題,多一些環保意識,一切辛苦都不算什麼。」他說。  1991年,18歲的董世魁考入甘肅農業大學。因為覺得「在草原上騎馬很有趣」,他出人意料地選擇了「草原科學」這個冷門專業。
  • 青藏高原所發現森林更新可以記錄青藏高原冰川變化
    青藏高原及其周邊山脈是全球中低緯度冰川分布最為集中的地區,為亞洲多條大河(雅魯藏布江、長江、印度河等)提供了水源。然而,由於地處偏遠、難以到達,高原地區的冰川觀測資料不僅少,而且時間也很短。數據匱乏限制了人們對長時間尺度上(幾十-幾百年)冰川變化及其對氣候變化響應的認識。
  • 尋找大氣汙染物——她是青藏高原上的追風人
    原標題:尋找大氣汙染物—— 她是青藏高原上的追風人王小萍在野外考察王小萍(右四)和她的學生們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 袁鵬 劉曉倩近日,她收到一封郵件,正式通知她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作為一位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圈層作用與環境變化團隊研究員王小萍,給自己的人生開設了科研、教學兩條賽道,並取得了傲人的成績。青藏高原上的追風人缺氧是什麼感覺?心跳150次以上是什麼感覺?頭疼欲裂是什麼感覺?
  • 農民用注射器當樂器吹出歌曲青藏高原(圖)
    扶餘農民竇明的夢想是有一天能到中央電視臺上表演節目  本報松原訊(記者王國彬)注射器、牙膏筒、鵝蛋殼、桌球、菸袋……都能做成樂器,還能發出美妙的聲音,扶餘縣增盛鎮農民竇明昨日說:「啥都能做樂器,我不光能做,還能吹,只要是帶眼兒的,我都能吹出曲子來!」
  • 亞拉索,那就是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是中華民族以及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華夏文明史上聞名遐邇的伏羲、炎帝、夏禹、烈山氏、共工氏、四嶽氏、金田氏等都是高原古羌人。其間,河流縱橫、湖泊密布,叢林茂盛,但青藏高原仍是世界上最年輕的一個高原。其中部以風化為主,而邊緣仍在不斷上升。
  • 雅魯藏布江河谷:青藏高原的水汽通道,也成就了「高原季風區」
    我國的「高原季風區」而到了夏季時,由於陸地氣溫高,氣壓較低,在亞歐大陸上形成了亞洲低壓,我國盛行偏南風,來自海洋的偏南風帶來了溼潤的空氣,給我國各地帶來了豐富的降水,氣候通常表現為高溫多雨。總體上來看,我國的「季風區」和三大自然區(包括東部季風區、西北乾旱半乾旱區和青藏高寒區)劃分中的「東部季風區」是基本吻合的。
  • 雅魯藏布江河谷:青藏高原的水汽通道,也成就了「高原季風區」
    總體上來看,我國的「季風區」和三大自然區(包括東部季風區、西北乾旱半乾旱區和青藏高寒區)劃分中的「東部季風區」是基本吻合的。「季風區」的範疇,也就是說,這一地區夏季風是能夠影響到的,換句話說就是「夏季風是能夠進入青藏高原的部分地區的」。
  • 青藏高原上,出了個世界級的奢侈品牌
    ,甚至慚愧到現在才認識這個已經在青藏高原上生長了13年的中國品牌。這篇關於諾樂的文章,很長,需要你花費十多分鐘的時間來讀完它冰山一角的故事,但我們也期待大家可以通過這篇文章來認識諾樂,它在青藏高原上埋下的種子,值得被更多人看見。
  • 青藏高原「大湖期」之謎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博士生張帥和張繼峰博士等在Science Bulletin2020年第16期發表了題為:Spatiotemporal complexity of the 「Greatest Lake Period」 in the Tibetan Plateau的「News & Views」欄目文章。
  • 在青藏高原的神秘王國到底在哪裡。
    說起青藏高原就會想起許多美麗或詭異的傳說,被稱為「世界屋脊」,是中國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也是中華民族的源頭地之一和中華文明的發詳地之一。在青藏高原的西藏更是神秘而又瑰麗,有著足跡罕見的野人,千年不化而又流血的紅雪,顏色各異而又美麗的虹化等等,一個個傳說和故事為青藏高原和西藏蒙上了神秘的面紗。在青藏高原有這麼一個傳說,在青藏高原深處的一個鮮為人知的地方,隱藏著一個神奇的王國-香格裡拉王國。
  • 青藏高原所揭示青藏高原不同生態區表層土壤中萜類化合物分布特徵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新生代環境團隊、中科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副研究員白豔與陝西科技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天然產物穩定同位素組學團隊博士周友平合作,選取青藏高原周緣兩個具有明顯垂直地帶性的高度斷面,對其土壤和植被中的萜類化合物進行分析。
  • 沙棘:矗立在青藏高原的「綠色金礦」
    這遍布高原再普通不過的植被,被稱為植物級的「活化石」,營養含量極為豐富,不僅可以防風固沙,更對產業、生態、經濟、社會都具有極大地積極影響,是我省眾企業大健康產業布局中不可或缺的一員,可謂是矗立在青藏高原的「綠色金礦」。
  • 青藏高原、泥石流、冰川的補給——2020年浙江捲地理第27題
    (10分)材料:青藏高原年降水量自西北、西南、東南向內部遞減。左圖為青藏高原泥石流分布示意圖,甲地某年7月30日發生了一次大型泥石流。甲地附近海拔低於其2000米處有一氣象站,圖2為該氣象站測得的該年7月天氣要素統計圖。
  • 他在青藏高原「邊測邊歌」
    原標題:他在青藏高原「邊測邊歌」胡星在野外 胡星供圖弘揚科學家精神「我們是高原上的測湖隊,風餐露宿,風雨如晦;我們是高原上的測湖隊,星辰日月,一路相隨……」昂揚的歌詞伴著悠揚的旋律,配上在高原湖泊行船的畫面,原創音樂短視頻《高原測湖隊
  • 兩隻大熊貓在青藏高原慶生
    30日一早,西寧熊貓館2隻亞成年熊貓園滿和奇果,與同一天生日的10組親子家庭在喜慶歡樂的熊貓主題氛圍中,度過在青藏高原的首個生日。30日當天,在小朋友和遊客為熊貓寶寶寫下生日祝福語,貼滿祝福樹後,西寧熊貓館餐廳工作人員推來了為10組親子家庭和現場遊客準備的生日大蛋糕,特邀了專程趕來為熊貓慶生的美籍華人Charlene老奶奶為孩子們切生日蛋糕,並送上精美的生日禮物,現場頓時沸騰,也讓更多人感受到熊貓文化的魅力。
  • 中美科學家在青藏高原取得高原醫學研究歷史突破
    「這項研究是《國際人類基因組單體型圖計劃》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凝聚了中國科學家30多年的心血,也是中國高原醫學界在《科學》雜誌上發表的第一篇論文。」這項研究中方負責人、國際高原醫學會常務理事、青海大學副校長格日力告訴記者。
  • 青藏高原湖泊眾多,是不是意味著水資源很豐富?
    青藏高原屬於我國三大自然區中的「青藏高寒區」(另外兩個自然區是西部乾旱半乾旱區和東部季風區),青藏高原地區湖泊數量眾多,青藏高原湖區擁有的湖泊數量有數千個之多,其中面積在1平方千米以上的湖泊數量有1091個,湖泊總面積約為3.69萬平方千米,約佔全國湖泊總面積的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