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的孩子討厭上學?

2021-02-06 家長進化論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可以說顛覆了我往日的思維,也解決了我一直以來的困惑——為什麼大多數學生,都把上學當作一個苦差事。

這本書的名字,就叫做《為什麼學生不喜歡上學?》。

以前我總認為,一個孩子不喜歡上學,不喜歡讀書,從內因來說,應該是自我驅動力不足,從外因來講,可能是家長給的引導不足、鼓勵不夠,或者就是沒能夠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 

但是這本書卻告訴我,學生不喜歡上學,竟是因為,「人的大腦天生不是用來思考的,而是用來避免思考的」。

這句話乍看很難理解,也很顛覆常識,於是成功引起了我的好奇心。

當我讀完這本豆瓣評分9.4的書,不得不說,它刷新了我的認知理念,借用豆瓣書友的一句評論,就是「每一章都是重磅炸彈」。

說它是「重磅炸彈」,的確沒有錯。 

作者是美國維吉尼亞大學的心理學教授Daniel T. Willingham(丹尼爾 · T· 威林厄姆)他從認知心理學、神經科學等角度,通過數據、研究、實驗,探究了「學生為什麼不喜歡上學」,精準切中家長和教師的痛點,也澄清了許多教育界流行的謬誤。

除了「大腦不是用來思考的」,裡面還有一些知識點,很是讓我驚訝。

比如,「大家都反對學生死讀書、死做題,要求學校啟發孩子的推理、分析、思考能力,這個提議聽起來很『素質教育』,但如果沒有很『應試教育』的基礎知識學習,思考就無法高效進行」,也就是「脫離積累談技巧,都是空談」。

比如,「被萬般嫌棄的題海戰術,從科學上來說,其實是有用的」。

再比如,「所謂的『聽覺/視覺/運動知覺學習者』的分類,看起來很科學,可至今都沒有一個研究證明它正確」。

還有很多,我們在後文慢慢講。

按捺不住想要將好書分享給大家的心情,今天開始,我將按照書中內容的邏輯結構,並結合大家在教育孩子時遇到的實際場景,分幾篇為大家進行這本書的解讀。

心急的朋友,可以先看看「太長不看版」:

學生之所以不喜歡上學,是因大腦最擅長的功能,並非思考;

大腦不擅長思考,但大腦喜歡挑戰,因為有過程、有成效的思考,會帶來愉悅感,所以學生不喜歡上學的原因之二,是因為學校中的思考,並沒有帶來愉悅感;

如何讓學生獲得思考的愉悅感、愛上上學,需要先了解思考為何失敗——環境沒有提供足夠信息、學生不具備解決問題所需的背景知識、解答步驟、學生大腦中的工作記憶空間有限,一時無法消化所學內容。

思考,並非大腦最擅長的工作

 

看到這個論點,相信大家都要問了,大腦不就是用來思考的嗎?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不就是在於,人的前額葉能處理複雜的推理、分析、計劃和思考嗎? 

沒錯,大腦的確能夠思考,但大腦還能做許多其他的事情,比如讓你看、聽、動,而與這些功能相比,大腦的思考功能就遜色得多


比起思考,你的大腦更擅長看、聽、動 

為什麼呢? 

好比視覺功能,從你看到一棵樹,到反應過來那是棵樹,再到辨認樹的高矮、色彩、健康程度,通常一秒都不需要,又快又精準,所看即所得。 

同樣,聽覺功能也一樣。 

如果聽力沒有問題,那麼當你聽到別人說話,你肯定不需要在大腦中過一遍「他剛才的話裡,每個字的含義是什麼」,你能夠立即接收到他的訊息並作出回應。 

所以聽力功能,也是即時的、快速的、精準的。 

而視覺和聽覺的這種快速、準確,甚至要比機器人還厲害。因為電腦縱使有強大的數據處理功能,但它看不見,聽不到,無法在有人衝撞它的時候靈活躲開,你也不能站在它身旁,以超乎機器人數據量的語言,與它聊個天馬行空。 


那麼人類的思考呢?作者威林厄姆教授說,思考是緩慢的、費力的、不可靠的。 

思考是緩慢的,因為它無法在捕捉畫面的瞬間,就給出精準的答案。

思考是費力的,看和聽幾乎不需要能量,但思考卻需要動用到大腦多個區域的腦細胞。

思考還是不可靠的,想想你有多少次想錯答案,或者完全想偏了方向,就知道它有多麼不可靠。 

所以說,比起看、聽和動,大腦最擅長的工作,並不是思考。 

那麼,如果思考緩慢、費力、不可靠,我們每天是如何計劃、分析,以及如何在兩難處境面前進行權衡的呢? 


大腦比你想像的懶惰

威林厄姆教授給出的答案是:能不思考就不思考,能靠記憶就靠記憶,有過經驗就靠經驗。 

這句話,又該如何理解呢?

想想看,你每天的生活日常,有多少事情是需要真正動用腦細胞,進行思考以後才能做成的呢?

比如煎雞蛋,你怎麼判斷何時應該翻面,何時應該出鍋?

想必,你應該不會在大腦中思索「這個雞蛋的新鮮程度是如何?它的營養價值有多高,雞蛋表面達到多少度的時候我需要翻面?」,你很可能一邊聽著音樂或哼著歌,一邊觀察接觸鍋的那一面是否形態凝固,色澤金黃,然後輕鬆將其鏟起翻面,等到另一面也同樣凝固、金黃時,將它出鍋盛盤。 

那麼這個過程,到底算不算思考呢? 

很遺憾,並不算思考


你之所以能對這個過程一氣呵成,那是因為你煎雞蛋已經熟能生巧,你的記憶系統中已經儲存了煎雞蛋的所有步驟、畫面和經驗,它們已經成為了印刻在你大腦中的習慣,只需將記憶立即調出,你就能立即再煎一個漂亮的雞蛋。 

所以,確切來說,煎雞蛋的過程中,你沒有在思考,而是調取記憶,重複經驗而已。

想想看,生活中,還有多少事情,就和煎雞蛋一樣,只需調取儲存過的記憶,回放出曾經做這件事時的畫面,就可以順利完成的呢? 

小學生練習1+1、圍棋高手相互過招,以及你每天下班開車回家,都是你重複過多次,相當熟練的事情,所以都是在依靠記憶、重複動作。做這些事,毫不費力,輕鬆簡單。 

而什麼時候,才是真正的思考呢? 

簡而言之,就是你沒有記憶、經驗可以參考、調取的時候,才是真正的思考

比如,你的孩子解答一個從來沒見過、沒做過的怪題。

比如,你第一次開車上路的時候,緊張得左顧右盼、手心冒汗,集中精力,連與別人聊天都不敢。

比如,你在語言一竅不通、文化完全陌生的國家,搜刮所有腦細胞,只為在餐館點菜的時候不出洋相,也只有你自己知道,就連點對一個菜這樣一個小小的動作,就要耗費幾近所有注意力。


因此,如果仔細回想一番我們每天的生活,如果你的工作生活並不需要每天都面對大量的新場景,那麼記憶可以指導大部分日常行動。

就像被輸入指令、代碼的機器人,當記憶、經驗和習慣,成為了儲存在你腦中的「代碼」,你完全可以和機器人一樣「自動化」。 

那麼,那些第一次遇到時讓你措手不及的事情,又是如何變成你的記憶、經驗和習慣的呢?

沒錯,就是不斷練習

你不斷練習個位數加減法,所以以後的運算中,你只需回憶起「x+x=x」即可,而不需要在腦海中一個數一個數地算。

你不斷練習開車,所以這個過程會越來越得心應手,菜鳥成了老司機,你甚至可以一邊聽歌聊天,一邊穩穩開車了,而餘下來的腦容量,還能夠幫你對各種馬路殺手做出最快反應。

而象棋高手,之所以總能出奇制勝,其實也是因為大量的練習,使得他們腦中儲存了足夠多的棋譜,在快速的記憶檢索之後,確定落棋的範圍,然後才開始更複雜的思考和對弈過程。 


至此,我們稍作下總結:

大腦有多種功能,讓你擁有視覺、聽覺、運動知覺和思考能力。

前三種快速又精準,讓我們日常中的聽和看都不需要思考,而真正的思考則緩慢、費力又不可靠。

所以,大腦傾向於用記憶、經驗、習慣來指導你的行動,而要讓陌生的經歷變為記憶、經驗和習慣,你至少需要做到不斷練習。

因此,我們說「大腦是不擅長思考的,而且會用記憶、經驗來避開思考」。

這是學生不喜歡上學的原因之一。

人類大腦都不喜歡思考,就連你也在不知不覺中避免思考,所以如果你的孩子遇到問題不願深入思考,先別急著怪他,這是人之常情。 

接下來,我們來解釋「大腦不擅長思考」的硬幣另一面。 

大腦不善於思考,但它喜歡挑戰

 

既然思考並非大腦最擅長的功能,但為什麼又有那麼多人,孜孜不倦地研究難題,又是為什麼,有更多人沉迷於對未知的探索呢?

這是因為,當我們接受腦力挑戰,並且得出成果的時候,大腦的報償機制會被啟動,分泌出令人愉悅的多巴胺,讓我們感到快樂。 

想想你的學生時代,當你對著一道難題冥思苦想二十分鐘,在奮筆疾書中終於得到答案的那一刻,是不是可以用一個「爽」字來形容?這就是多巴胺帶來的愉悅感。 

我們已經知道,人是會沉迷於任何可以帶來愉悅感的事物,比如食物、毒品、運動和性行為。那麼,如果思考、解決問題能帶來愉悅感,人其實也是會沉迷於思考的,不是嗎? 

是,也不是。 


不是所有思考,都讓我們愉悅

人是會喜歡思考,但有兩個前提條件,那就是「經歷了冥思苦想的過程,並解決了問題」,才會有愉悅感。

想想,如果你面對一道不簡單的數學題,可沒等到你自己開始思考,老師就直接粗暴地告知了答案,讓你背下來,你還會有「梅花香自苦寒來」的愉悅感嗎?

缺少了苦心思考、解決問題的過程,你不會有愉悅感。 

「自己養的孩子最可愛,自己做的飯最好吃,自己思考的問題最有成就感」,都是這個道理。

這是「思考帶來愉悅感」的第一個前提條件——你的的確確經歷了冥思苦想的過程。

再看第二個前提條件「解決了問題」。 

如果你絞盡腦汁三十分鐘,眼前的卻題目毫無進展,你還會有愉悅感嗎?不,面對一番沒有結論的思考,你得到的只有沮喪和挫敗。 

少了解決問題的結果,你也不會有愉悅感。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所以那麼令人激動,就是因為經歷一番艱難尋找後,在幾近絕望時,終於找到了出路。 

所以,有過程、有成效的思考,才能帶來愉悅感


換言之,問題的難易程度,會直接影響好奇心的強弱。

問題難度適中,而且當我們知道自己能夠解決這些問題時,我們才會努力付諸腦力活動,花時間進行思考。而太難或太簡單的問題,都不太會引發人的愉悅感,人們自然也不願意努力思考。

這個結論,就可以從另一個角度,解釋「孩子為什麼不喜歡上學」這個問題。

還記得第一個解釋嗎?人腦天生不善於思考,並且會想方設法避免思考。

在此基礎上,如果再知道思考帶不來一點愉悅感,人自然更是不願意投入思考。 

對於很多厭煩學校、懼怕課堂的孩子來說,他們在不得已的學校學習中,面臨了太多太難或太簡單的問題。而這些問題,令他們要麼即便努力也無法解決(沒成效),要麼無需吹灰之力就輕易解開(沒過程),總之並沒有給他們帶來多少愉悅感。

如果是成年人,面對帶不來愉悅感的問題,就會主動不去思考,但是學校學習通常是強制性的,孩子無法選擇躲開這些問題,那麼學校學習不僅帶不來愉悅感,還因為強制性而更顯沉重。

久而久之,孩子對學校的好感,自然也就消磨殆盡。 

那麼,這些難以從學校的學習思考中獲取愉悅感的孩子,到底要怎麼辦呢?歸根結底,就要讓他們的思考變得更順暢、更愉悅、更容易些。


思考,是你烹飪信息的過程

 

要想知道如何將思考變得更愉悅,我們首先需要明白,是什麼讓思考如此困難。

我們到底是如何思考的?

讀過我們過去文章的讀者,可能對一個詞比較熟悉——工作記憶。

所謂工作記憶,是一個有限的記憶系統,我們從環境中接受到的信息,會暫時在工作記憶區域內貯存和加工,你當下正在思考的東西,比如一會兒吃點什麼,下午去哪裡逛逛,以及剛才為什麼孩子要惹你生氣等等,就發生在這裡。

不過,工作記憶系統的容量,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工作記憶中的內容,屬於比較短期的記憶。 

新信息一旦湧入,舊信息就要騰出空間來。上一秒我們還在思考晚餐的安排,下一秒就神遊到「下一個小長假去哪裡」了,而你無法同時思考這兩個問題。 

不過,依然有一些內容,雖然在被我們短暫思考過後,被新來的信息所替代,但它們沒有被完全抹去,而是成為了我們的經驗教訓、感想感受和知識積澱。

比如「我用這樣的方式對待孩子,他會感到受傷,下次不能這樣了」,再比如「我學到了一個知識點,環境和基因,對人的影響程度分別是51%和49%」。

等到下次我們碰到類似的情境、問題時,我們會迅速調出這些記憶和經驗,拿來解決當前工作記憶中思考的問題。


那麼,這些能拿來隨時調取的記憶,都去了哪裡呢? 

答案是長期記憶。 

顧名思義,與暫時、短期的工作記憶相比,長期記憶自然是長久存在、難以磨滅的了,你學到的知識、背誦的詩詞、刻骨銘心的愛情,以及你對社會、世界的基本看法,都存在長期記憶中。

所以,長期記憶的內存,比工作記憶要大得多。

長期記憶中儲存的內容,平日你是不會覺察到它們存在的,它們會靜靜躺在那裡,只有你需要的時候,它們才會浮現在意識中,被你拿來在新的情境中解決問題。 

而這個「意識」,其實就是當前的工作記憶。 

那麼,人的思考過程,就很顯而易見了:

環境將新信息灌入你的工作記憶,被你思考玩味,一部分無用信息當下隨風飄散,另一部分有價值的信息,比如事實性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則通過思考,被留在你的大腦中,進入長期記憶存放起來。

等你下一次需要用到的時候,再將它們調取出來,在工作記憶的區域中,與當下的新信息重新排列組合,解決當下問題。


工作記憶一旦擁擠,你的思考功能就完蛋

如果用廚房和儲藏室,來比喻工作記憶和長期記憶,可能就更好理解了。 

你家有一個面積不大的廚房(工作記憶),空間有限,只能存放一定數量的食材和配料,而你廚房的後面,有一個面積更大的儲藏室(長期記憶)。

你每次購買食材回家以後,可能會先在廚房留下這頓飯所需的材料,然後將其他存貨放入儲藏室,下次做飯時再將需要的拿出來,放在廚房,進行料理。 

而我們知道,做飯的時候,需要一定的富餘空間放置杯盤、案板、刀具和臨時切好的菜,所以廚房可以活動的空間,肯定不能太小。太過擁擠、滿滿當當的廚房,只會為我們徒增不必要的麻煩,讓我們找東西找不到、放東西無處放。


一樣的道理,工作記憶,也不能太過擁擠

電腦CPU一旦被佔得太滿,處理進程就會異常緩慢,時不時可能還會死機。同樣,太滿、太擁擠的工作記憶,也會讓你的思考異常困難。

拿這段時間大火的《吃了幾十個西瓜後,我終於發明了能避開所有瓜籽的科學吃瓜法!》舉個例子。 

這篇文章中,大家最喜聞樂見、讀得津津有味的內容,恐怕是作者畢導如何一本正經研究吃瓜,並狼吞虎咽吃瓜的gif圖片,而不是下面這兩張充斥著數字和公式的圖:


相信很多人都和我一樣,看到這些公式就直接跳過不看了。 

為什麼不看? 

因為很多人可能並沒學過(或已經忘記)這些公式的用法、含義,也不理解這張圖代表什麼。

而恰好學過、記憶過、理解過這些公式的人,可能就會細細觀察和推導。這是因為,這些人的長期記憶中,有相關的背景知識,而我們這些跳過不看的人,之所以不理解公式內容,是由於我們的背景知識中,就沒有一點有用的信息能幫助理解。 


對於微信上的一篇文章,我們尚且能選擇跳過不看,但如果是不得不學的學生呢?

當他們第一次看到這種完全沒見過的公式、理論,而且必須要嘗試著去了解、去參透,然而他們的長期記憶中並未儲備背景知識,而且工作記憶被全新陌生的信息擠滿,也沒有足夠的空間,去儲存所有的新信息。 

於是,他們的思考也就異常艱難,毫無愉悅感可言,厭學也就自然發生了。 

如果有的同學,恰好以前學過相關公式、理論,那麼他們的長期記憶中,就儲存這有用的、正確的信息和解答程序,而這些孩子,理解起這種新內容來,就會更有頭緒,思考也會順暢許多。

而正因為他們有背景知識幫助理解,他們在思考中,就可能解答更多的問題,獲得更多的成就感和愉悅感,也就更加樂於思考、學習。


所以,現在我們可以總結一下了,為什麼有些人思考成功,為什麼有些人思考失敗? 

威林厄姆教授就說了,思考的成功,取決於四個方面:

環境中的信息;

長期記憶中的事實;

長期記憶中的步驟;

工作記憶中的空間大小。

 缺少任何一項,思考都有可能失敗。 

所以,有些孩子不喜歡上學、不樂於思考,也許是因為環境沒有給他透徹理解所需的足夠信息(比如,老師假設所有同學都學過概率論,所以省略了很多基礎知識,一上來就講述更高階的概率論應用)。

也許是因為新學的內容太過陌生,他根本沒有可以用到的背景知識,不了解解決問題的基本步驟(比如,孩子還沒了解過太陽繫到底有什麼主要行星,但有一個問題直接要他回答每個主要行星的相對位置;或者,孩子不精通一類特定題目的解題步驟,在考試中遇到類似的題,就沒能力舉一反三)。

也許是因為,工作記憶中空間太小,一旦被新知識充斥,他就要動用全部腦力去理解表面知識,而再也沒有空間去思考知識的內在邏輯、意義以及應用(比如剛剛開始學習英文字母的小孩子,得到的題目卻是「閱讀並理解這句話」,他只能用盡全力去認清每個字母,努力回憶單詞的含義,根本沒有腦容量去理解句子的含義)。 


那麼要想幫助這些孩子順利思考、善於思考,並在學習過程中,持續體驗解決問題的愉悅感,從而真正愛上上學,我們就要針對以上四個方面,去優化、改進和提升。 

比如,獲取環境中更多的有用信息,積累更豐富可靠的事實性知識,記憶更多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步驟,或者通過對新信息「整理收納」,讓有限的工作記憶節約出更多的空間,好讓複雜的思考有地方進行。

而這些方法,就是《為什麼學生不喜歡上學》這本書中,作者重點講述的內容,我們後續幾篇文章中都會講到。 

家長如何讓孩子的思考更順暢?

結合上面的內容,我們最後來簡單看看,家長或者老師,可以如何幫助孩子更好地思考:

確保問題能夠得到解決

太難或太簡單的問題,都不會引發思考的愉悅感,孩子也自然不願去思考。

所以,儘可能給孩子符合他們認知能力、認知階段的任務,才能保護好奇心、激發思考欲。

讓數學基礎都不過關的孩子,跟風去學奧數知識,無疑只會導致孩子的厭煩和痛苦,而且知識的斷層不解決,學了也沒用。

意識到孩子認知能力有限

問孩子問題,或者要他們做題時,先考量一下,他們是否具備回答問題的背景知識。讓一個不清楚歷史事實的孩子,去回答某次王朝更迭的意義,無疑緣木求魚。 

另外,家長還要意識到,孩子的工作記憶空間有限。 

那麼就不應該這樣教孩子: 

給他們過多步驟的提示(比如在新知識的學習中,給孩子長達七步運算提示);

互相之間沒有聯繫的事實(比如要他們一次性記憶不同領域中的10位傑出人物);

超過兩三步的邏輯(比如原本是A→B→C→D,而你要求孩子說出A如何直接到D);

新概念在新知識上的直接應用(比如孩子才學習基本的經濟學常識,你卻直接要孩子解答「如何預測房價漲跌」)。 


先給背景知識,再提出問題

為了激發孩子對化學的好奇心,你可能會先帶孩子做一個「小蘇打+醋會產生氣體,讓氣球膨脹」的實驗。

但孩子的注意力,可能完全被這個有趣的現象吸引了,而且孩子也並不明白其中的科學原理,不具備相關的背景知識,那麼在他看來,這只是一個讓氣球自動膨脹的有趣魔術,還可能還會沉浸在魔術的新奇中,完全不想聽你講述背後的化學知識。

更好的辦法其實是,先略微說明小蘇打和醋的化學成分,以及兩者反應為什麼會產生二氧化碳,然後再做實驗,讓孩子親眼印證這個化學反應,那麼學習效果、記憶深刻程度,可能都會更好一些。 

好了,說了這麼多,希望今天的內容,沒有將你的工作記憶空間擠滿。如果現在已經擠滿了,不如先講文章收藏起來,等腦容量足夠的時候繼續讀,說不定,就會變成你的長期記憶,拿來以後再用。 

後續的文章,我會繼續對《為什麼學生不喜歡上學》進行不同角度的解讀,歡迎讀過這本書的朋友與我討論,下期見。

ps:關於參考資料,《為什麼學生不喜歡上學》一書中,每一章最後都有列出,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在書中按圖索驥

文由家長進化論(ID: parentsup)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如需轉載,請後臺留言。如果你覺得文章不錯,歡迎分享至朋友圈。

可以在後臺留言,與我們聊聊天:)

下期見

相關焦點

  • 討厭上學(1)退學
    開學在即,家長歡呼雀躍,很多孩子一臉的不悅和無可奈何。為什麼?當然是討厭上學!鄰家孩子也這樣。有沒有辦法。問我?我也討厭上學!鄰居一臉驚訝!不會吧,你們兩代大學生了!?恢復高考不久,讀初三的我就不想上學了。
  • 弱視小孩為什麼會討厭上學?​
    有很多善於發現的家長跑來問我們,「為什麼我們家孩子,以前成績特別好,自從發現弱視戴上眼鏡後,成績越來越差,而且還不喜歡上學了?」下面,小七就來為大家解答一下,弱視小孩為什麼會討厭上學。  如果孩子總是跟不上學習,內心受到打擊,會越來越自卑,就會越來越討厭學習。成年之後擇業也會有影響,不能選擇建築、工程設計、醫學、機械、美工等專業。  由於大腦只能得到單側健眼的視覺信號,無法形成立體像,將導致患者沒有立體視覺想像能力。
  • 「媽媽我不想上學了,我討厭這個老師。」聰明媽媽這樣回答
    當孩子放學回來對你說:」媽媽我不想上學了,我討厭這個老師"時。兩種媽媽的不同回答帶來不一樣的結果。普通媽媽的回答「什麼?不去上學?不去上學你能去幹嘛?還不喜歡老師,你咋這麼多毛病呢?不是從小就教育你要尊重老師嗎?你還討厭起老師來了。瞧把你能得,你咋不上天呢。」孩子強忍著淚水,一句話不說,轉身關上了房門。此後,他從一開始的討厭這個老師,到討厭這門學科,到討厭這個學校。
  • 孩子問:為什麼要上學?
    前兩天,朋友問我:你家小孩有沒有問過,為什麼要上學?為什麼要讀書?為什麼要學習之類的問題?我說:有啊,一年級就問了這個問題估計大部分孩子都會問吧,哈哈哈……朋友問:我們家前段時間也問了,我這麼回答,你看看我回答得對不對?我笑著,說:價值觀哪有什麼對不對,只有喜不喜歡,自己感到舒服喜歡,對自己來說就是對的呀。
  • 你的孩子為什麼討厭學習,你知道嗎?
    為什麼孩子會討厭學習?你知道嗎?其實在學習中有兩個循環,一個是正向循環,也就是良性循環,一個是惡性循環。惡性循環就是一旦當孩子學習有落後之後,那麼他就會產生很多消極和負面的暗示。第一步是學習落後,第二步是消極暗示。這樣時間久了,就會帶來第三步叫負面信念,接著再帶來第四步叫厭惡行為,厭學的行為。第五步,就會導致學習更加落後,這是個惡性循環的閉環。
  • 山東一13歲小孩半夜高速上暴走迷路:俺不想上學,俺討厭軍訓
    對於一些在城市中嬌生慣養長大的孩子來說,軍訓的確是一個非常痛苦的事情。有很多小孩可能會表現出的是反抗的情緒,不過大多數孩子還是非常堅強的,能夠接受從頭到尾的軍訓。網曝山東有一位13歲的小朋友因為不想軍訓偷偷地溜出學校跑到高速之上,被民警抓住之後,民警詢問他為什麼要離開學校?該男孩的回答也非常有意思:俺不想上學,俺討厭軍訓。
  • 為什麼你的孩子討厭學習?答案在大腦功能上,3招讓孩子愛上學習
    一位家長說:「我家孩子剛開學就說不喜歡上學,一寫作業,就嚷嚷著累;一背課文,就要上廁所,真愁人!」另一位家長也附和道:「是啊,我兒子也這樣,一讓學習就提各種條件,不知道孩子為什麼這麼討厭學習?」或者說,為什麼對孩子來說,學習並不是件容易的事?說實話,其實不僅是孩子,我也一樣,一旦回憶起自己上學或考試時的情景,還是覺得壓力山大。有時甚至會做一些關於考試的噩夢,在夢裡,每次都是想不出答案,急得抓耳撓腮。醒來後,仍心有餘悸。
  • 大江健三郎:為什麼孩子要上學
    (作者 大江健三郎 文章來自 閱讀第一)昨天跟高中同學的孩子吃飯,剛好跟他就讀上海某重點中學初中二年級的孩子有很深度的溝通,發現這個聰明的孩子認為他的班主任比監獄長還可怕,他厭惡英文就是因為討厭這個老師。
  • 如果你的孩子有上學焦慮,一定要讀這個繪本
    家長在孩子書包裡放上大蔥,寓意「聰明」可即便是這樣,到了幼升小的時候,家長朋友們也還是有很多孩子的上學難題,不知道該怎麼辦。比如孩子不愛去上學。。因為小學的學習模式和幼兒園差別很大,不少孩子在進入小學時都會產生不適心理。如果你的孩子逃避寫作業,每天上學情緒低落,這些都有可能是「上學焦慮」的徵兆。其實,厭學並不等於討厭上學,只是在上學過程中遇到了一些令他們感到不舒服的事件或者人群。一旦孩子流露出厭學的情緒,家長一定要積極溝通,找出孩子不願意上學的真實原因,是同伴不好相處?是老師太嚴厲?還是作業太多?
  • 「孩子,你為什麼要上學?」你思考過嗎?
    為什麼要上學?為什麼要讀書?孩子你想過嗎?每個人對於這個問題答案都不一樣,大部分人可能覺得現在大家都讀書,如果自己不讀書就沒有出路。或者有的人認為可以多賺錢,或者乾脆自己沒有想過。也沒有認真想過為什麼學習英語?自己是否喜歡等等,就那麼隨意的決定了,當然我並不後悔,只是覺得過於草率,我希望我的孩子是因為喜愛和興趣去學習和深造的。我也思考過我當時為什麼會那樣隨意的決定,我覺得主要原因是我接觸的太少了,我根本不知道都有什麼可以學習,學習之後結果是什麼,將來都有什麼職業,所有的這些我都沒有概念也就談不上什麼選擇了,也就只能拍腦門了。
  • 剛上學就開始討厭英語,這是為什麼?
    最近很多家長諮詢我,為什麼孩子一進學校怎麼就開始討厭英語呢?作為一名專業英語老師以及英語創新學習方式的倡導者,我想跟家長們說,如果您的孩子剛開始學習英語就開始討厭英語,請不要對他惡言相向,我要說,這是個有主見、會體會的孩子!
  • 為什麼我們不想讓孩子在美國上學?
    人類文明幾千年下來,非黑即白,非對即錯的結果不過是排除異己,不是聖戰就是文革。我和我先生都認為這種黑白世界觀根本不符合世界上大部分現實。人應該有一個理性的態度,而中國人的世界觀整體上比較理性。如果指望孩子在美國長大還可能深入了解中國文化,這是不可能的。我們周圍有太多例子,即使家長努力讓小孩子說中文上中文課,小孩子都是要和別的小孩一樣,「為什麼別的孩子都不學中文跑去玩而我要學?」
  • 孩子你為什麼哭著去上學?談分離焦慮,快樂上學
    當孩子因為看不到爸媽而哭鬧時,爸媽可以簡短地回應孩子,像是呼喊他的名字、告訴他媽媽在這裡,讓他知道爸媽一直在身邊。共讀與實地體驗,陪孩子做好準備讓孩子知道為什麼要上學,強調因為長大了,可以去學更多東西、交很多好朋友,讓孩子感受成長的喜悅、對上學產生期待,而非告訴他因為你不乖,所以送你去上學。
  • 告訴孩子為什麼要上學
    我們都羨慕孩子們的天真無邪,羨慕他們的無憂無慮,可是你是否記得,你也是從孩子慢慢長大的。你對現在的自己滿意嗎?假如回到孩子的年紀,你會怎麼再過一次呢?你會怎麼去教導孩子避免一些你的遺憾呢?恐怕大多數人小時候最不喜歡的就算上學吧?看看下面這篇文章,是否有一些感悟呢?
  • 孩子不喜歡上學,家長無意識的行為,讓孩子拒絕吃學習的「苦」
    本就對學業厭煩的孩子,加上父母偏激的言行,孩子就會更加討厭學習。孩子在求知慾充沛的年齡,總是會化身一本十萬個為什麼,家裡的小孩總在他爸爸看書的時候,在旁邊問爸爸問題:爸爸星星為什麼只有晚上有?爸爸今晚的月亮好亮,平時為什麼沒有今晚的亮?面對孩子的問題,爸爸只能用淺顯易懂的語言給孩子解釋,孩子仍然還會追問,時不時還會衍生出另一個問題。
  • 為什麼現在的孩子對上學越來越反感?為什麼要讀書?
    大侄今年13歲,我沒見過太多孩子,不知道現在的孩子的思維想法。但是我從小就是一個很懂事的孩子,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別人都這麼說。在我的印象裡,十三歲是個很好的年紀,青春,懵懂,美好。除了孩子,人們總是會羨慕比自己小的人。因為經歷過後,才會發現童年的珍貴。
  • 說實話,你曾經討厭過自己的孩子嗎?
    你有沒有過一段時間,很討厭自己的孩子,很後悔生下他/她?但是,「討厭自己的孩子」這件事你認為正常嗎?可是討厭自己孩子的母親,都該被指責嗎?我覺得未必。首先,她們為什麼討厭孩子,為什麼後悔當母親,背後的原因很重要。比如,她們回憶在養育這件事情當中,發現孩子父親很少會參與。
  • 當孩子說「媽媽,我討厭你」的時候,你知道該如何回應嗎?
    ,你聽到了嗎?小兔子討厭媽媽星期天早上賴床,不準備早餐給他吃;討厭媽媽總是一直看連續劇,卻不許他看動畫片;討厭媽媽一直催促他動作快一點,自己卻老是與朋友聊天聊很久;討厭媽媽常常忘了洗衣服,害他穿著昨天穿過的襪子上幼兒園….這是一本讓孩子和媽媽都能在裡面找到自己影子的繪本。討厭媽媽?
  • 「嗚嗚,我不想去上學……」開學季,為什麼來心理科看病的孩子卻...
    讓我們一起來聽聽孩子們的真實心聲:「我討厭做功課,媽媽還總是嫌我慢,嫌我不認真,煩死了!」「一上學就要大考小考,每次考試成績出來,媽媽就會問,那個誰誰誰幾分啊,有幾個100分啊,真討厭!」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想要幫助孩子首先要弄清楚孩子為什麼厭學1.軀體因素:一些孩子本身就有軀體疾病,如嚴重的心臟疾病,這使得他們無法適應正常的學習環境和壓力
  • 莫愁家教課堂 | 王淑娟:為什麼孩子要上學?
    但對於為什麼上學,幼時的我沒有思考過。長大後,想過這個問題,父母原來起的名字中的「書」是希望我多讀書,校長登記的名字中的「淑」有美好之意,也許就這是我對為什麼上學的理解吧,多多讀書,擁有美好。2 對於為什麼上學,我的理解是淺薄的,我們來聽聽文學名家對於上學的理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