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趣談:兩個糊塗官的糊塗事兒,讀罷之後讓人哭笑不得

2020-12-10 喜歡講故事的鄧先生

清人陳其元辭官之後,將其一生所見所聞寫成了一部《庸閒齋筆記》,在這部史料價值和趣味性都較高的書中,關於清末官場軼事,典章制度,以及一些重要史實都所載甚詳。今天,咱們來聊一聊這部筆記裡記載的兩個關於糊塗官的故事。

福建有個姓秦的人,在莆田為縣令。這年正月,官署舉辦宴會,並請來了戲班演戲。當時,戲班演出的曲目是《白蛇傳》,當演到雷峰塔許仙合缽這一段的時候,秦縣令突然勃然大怒,他讓衙役把「許仙」押下堂去,重打一頓。

演許仙的演員嚇了一跳,連忙對秦縣令說,大人,我只是個戲子,可不是真的許仙啊。

你猜這秦縣令聽了這話後怎麼說,他說道:我當然知道你只是個戲子,你要真是許仙的話,我早就讓人把你打死了。

既然不能為白娘子伸冤,就拿戲子來為白娘子出了口氣,這秦縣令看來也是個超級戲迷,只是演許仙的戲子無緣無故挨了一頓板子,這也確實夠冤的了。

講了戲迷秦縣令,咱們再來聊聊另一個糊塗縣令。

這個糊塗縣令是江蘇人,在太倉為縣令。這天縣令正在公堂上審案,就在這時,突然有個人來到公堂上呼冤。狀告自己以剃頭為業的兒子大逆不道。

縣令正在審案,被這人跑來一攪和,心裡不爽,就讓人把這人轟了出去。

等到案子審完之後,準備退堂之際,縣令突然想起了剛才有人告剃頭匠大逆不道這事來。於是立刻下令,讓衙役把正在官署裡剃頭的剃頭匠抓上來。

剃頭匠被帶到公堂上,縣令一看見他,就大怒道:你為何要忤逆你的父親。說完之後,也不容剃頭匠分辨,就下令讓衙役將這個剃頭匠重責一百大板。

一頭霧水的剃頭匠趕緊說道:大人,小人可確確實實是個少年喪父的人啊。我哪裡有忤逆我的父親了。

聽剃頭匠這樣一說,縣令這才恍然大悟,此剃頭匠非彼剃頭匠矣。見縣令老爺如此糊塗,手下人全都忍著笑,一鬨而散了。

兩個縣令作為一縣之主,卻如此糊塗,實在是讓人哭笑不得了。

相關焦點

  • 北宋名相呂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
    宋朝,無論是文官還是武官,相比於科舉、武舉,蔭補才是當時取官最主要的途徑。呂端,幽州安次(今河北廊坊安次區)人,出身官宦世家,從小好學上進,他因父親蔭補千牛備身。呂端是個糊塗蛋?在梨白看來這只是一次試探,而呂端出於下屬的身份友情提示了秦王,糊塗蛋應該想不到這層吧?呂端不但不糊塗,在政事方面還十分勤勉。因為秦王府屬官親屬走後門違法買賣竹子的事情,呂端被貶為商州司戶參軍,後又復官為太常丞、判寺事。這之後他知蔡州,因為勤政愛民,在調任的時候,轄區的官吏和百姓們都請求他留下來。
  • 《糊塗偵探》糊塗的人,不糊塗的生活!
    跟局長談話時要用隔音罩但是帶上之後又誰都聽不見誰,還有內總在垃圾箱、郵筒、存包櫃裡出現給精明提供情報的特工。其實兩個版本沒有什麼互相比較的必要,這片子只是舊瓶裝新酒借原版的人氣外加明星特效整出的一商業片而已,對了,片尾的動作場面看著還是挺爽的,甚至讓人產生了一種在看某一集007或是伯恩身份的感覺。
  • 輝縣人愛吃糊塗飯
    輝縣人愛吃糊塗飯,但人卻不糊塗,並且精著呢。
  • 鄭板橋:「糊塗」人生不「油膩」
    一個奇怪的事情是,既然鄭板橋一生「得志」之時,為何要寫下「難得糊塗」這樣易被人誤解的字眼呢?當然解釋也有很多,有人說這是他混跡官場的一生總結,也有人說這是他當時在蓬萊和一「糊塗老人」奇遇之後的感嘆。但是不管怎麼樣,這四個字用來理解鄭板橋的一生再合適不過了。
  • 【傳家日曆】春光如此美好,總會有一些糊塗的事兒發生
    每一個人心中總會有一些模稜兩可的事,有時候這些事兒會讓你出糗。尤其是春天,就會有很多糊塗事兒發生。
  • 經典好文:難得糊塗不是真糊塗,而是大智慧
    現在的人,變得都太聰明。誤了自己,也害了他人。其實,快節奏的生活,如果我們有些時候糊塗一點,反而會更真切,活得更輕鬆,也更從容。糊塗並不是讓我們腦子渾渾噩噩,而是一種一種內心的自我暗示,自我調節,是一種心態,一種修養。人生一世,功名利祿如過眼雲煙,太多的人不懈地去追逐,去努力,而真正的有大智慧的人是保持糊塗心態的,他們看淡功名利祿,看淡是非得失,轉而去享受生活,去回歸家庭,看得開,放的下。
  • 做人傻點無妨,但卻「糊塗」不得
    "聰明難,糊塗難,由聰明變糊塗更難"。在我們的生活中,特別是與人交往中,許多"聰明人"看似撿了不少便宜,但常常卻因小失大而不易被人接受,反落得一個事事煩惱,甚至"聰明反被聰明誤"。做人傻點無妨,但卻"糊塗"不得!
  • 糊塗面
    吃到最後,主人突然端上來了一大盆麵條,聲言是家鄉的「糊塗面」。我仔細看了一下,很像咱關中的「連鍋面」,但色澤漂亮,配料豐富,品嘗後味道十分鮮美,別有一番特色。據主人介紹,糊塗面是洛陽的特色美食,凡來這裡的客人,無論酒菜多麼豐盛,最後都會要上一盆糊塗面作為主食結束。由此可見糊塗面在河南人心中的位置。回到西安後,我時常回味起糊塗面,於是到處尋找。
  • 老家的那碗南瓜糊塗
    歲月像流水,能衝淡好多記憶,然而,就是老家的那碗南瓜糊塗卻永遠留在心中。在家閉門抗疫的一天早餐,妻子炒了蛋炒飯,又熬了一盆南瓜糊塗,當我拿起碗盛一碗時,一股子南瓜香味撲面而來;哎呀!幾十年啦,當再喝上南瓜糊塗,剎時記憶的閘門一傢伙打開了。
  • 高明做事,糊塗做人,才是真正的聰明
    老大、老二自作聰明,偷偷換了種子,結果反而讓「糊塗人」老三「揀」了王位。誰是真聰明,誰是假聰明,那就不言而喻了。有大智慧者則知道,該舍小利時便舍小利,該不爭時便不爭,該糊塗時便糊塗。真正的智者像梅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不爭不搶,看似糊塗,實際上是智慧的象徵。做人,真正的高明,往往從以下這兩個「糊塗」開始!
  • 鄭板橋清風竹韻不糊塗
    清人鄭燮,號板橋,「揚州八怪」之一。板橋的「怪」,仿佛是骨子裡的,與生俱來。生於興化東門外古板橋,兩度賣畫揚州,自刻印章一枚,曰「二十年前舊板橋」。彼一時賣畫,乃一無所有——「鄭生三十無一營」;此一時賣畫,則功成名就——「三絕詩書畫,一官歸去來」。但風骨未變,都是清清白白、堂堂正正,自食其力——「閒來寫就青山賣,不使人間造孽錢」。
  • 清政府幹的這兩件糊塗事兒,讓琉球徹底被日本侵佔~
    琉球王國在1372年成為大明王朝的藩屬國後,在此後的五百多年裡一直處在明王朝和此後的清王朝的宗藩體系之內,明清兩朝曾多次派遣使者出海前往琉球進行冊封。但1609年,日本薩摩藩率兵侵佔了琉球並逼迫其向日本進貢,同時由於懼怕此前曾在朝鮮半島擊敗豐臣秀吉的大明和同樣強大的大清,所以為隱藏侵佔琉球的事實,日本並未阻止琉球繼續向明清進貢,同時在明清官員前往琉球時,日本會召回或隱藏駐琉球的相關官員和船隻以掩人耳目,製造了一種琉球並未被侵佔的假象。
  • 人們都知道「呂端大事不糊塗」, 可呂端在那些大事上「不糊塗」呢?
    我們先來介紹一下呂端這個人。宋太宗趙匡義一直對呂端印象不錯。至道元年(公元995年),他想讓呂端當宰相,可有人提出不同意見,說:「(呂)端為人糊塗。」太宗不以為然,說:「(呂)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太宗如此評價呂端是有根據的,因為有件事最能說明「呂端大事不糊塗」:當時,大宋的西邊是西夏,其首領李繼遷帶兵侵擾西部邊境時,保安(今陝西省志丹縣一帶)軍奏報說抓獲了李的母親。太宗得知消息後,召時任樞密副使的寇準商量,打算殺了李母,以此懲戒李繼遷的叛逆行為。
  • 三論大學教材把本不糊塗的學生講糊塗了(糊塗在哪?)
    2019年9月本人在《今日頭條》上發表了文章《這些大學教材把本不糊塗的學生教糊塗了》。,以此說明這些大學教材是怎麼把大學生們教糊塗了。從點讚和發評論,即有明確態度的人看 ,有70%的人看明白了,也有不少人從不同角度提出疑問.反駁。
  • 往後餘生,就要糊塗地過,快樂地活
    人生的兩件事:忙著,清醒做事;閒著,糊塗做人。其實,糊塗是一種心態,更是一種修為。孔子眼中的糊塗,是「中庸」;老子眼中的糊塗,是「無為」;莊子眼中的糊塗,是「逍遙」。能夠做到面上糊塗,心裡明白,何嘗不是一種做人的境界!甲乙二人在同一個地方戲水,不料雙雙落難。甲的視力極好,乙患有近視。
  • 哈哈「糊塗蛋」來了!「糊塗蛋」魔方製作使用說明書
    「糊塗蛋」魔方乃鄙人秘密發明的一款個性魔方,專供自己享用。與「糊塗蛋」鬥,其樂無窮!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猶豫再三,我決定放棄「糊塗蛋」的專利權,做一回「糊塗蛋」,把「糊塗蛋」魔方公之於眾,和大家共同體驗纏鬥「糊塗蛋」的無限樂趣。
  • 慢慢熬 糊塗過
    有人把「慢慢熬,糊塗過」說成是人生六字真言,有人把「慢慢熬,糊塗過,用心疼」說成是婚姻九字真言。我以為是有些道理的。「慢慢熬」,告訴我們:人生艱難,苦多甜少,煎熬才能品味生活的滋味,才能體味五彩人生的價值。
  • 他是大事不糊塗的呂端,好學奮進,卻屢遭擯斥
    他是大事不糊塗的呂端,好學奮進卻屢遭擯斥上個世紀70年代末期,病榻上的毛澤東在一次召見元帥葉劍英時,口述了一句詩相贈:「諸葛一生惟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一來評價葉劍英在大事大非面前的果斷,二來道出自己百年之後對國事的隱憂,希望葉帥能危難之時挺身而出。不想此言一出,卻讓一位宋朝人名揚天下。這個人,便是北宋太宗雍熙年間的宰相、曾任蔡州知州的呂端。
  • 糊塗老人與聰明孩子的對話
    糊塗老人:「對!請問,你樂意做一個糊塗人嗎?」聰明孩子:「我才不做呢!」糊塗老人:「為什麼?」聰明孩子:「因為糊塗是一個貶義詞,難聽死了!」糊塗老人:「為什麼感到難聽呢?」聰明孩子:「因為說誰糊塗,是譏諷他人的話。」糊塗老人:「你怎麼知道這是在譏諷呢?」
  • 糊塗是一門學問,鄭板橋的「難得糊塗」到底是什麼意思?
    人們對鄭板橋的「難得糊塗」都知道,很多人喜歡,但你是否知道其來歷?據說鄭板橋在山東濰縣任職的時候,有一次到山東萊州的雲峰山遊玩,天晚了,便到山中一個茅屋去借宿。叩門之後,一位鶴髮童顏,長鬚飄飄的長者開門,把他讓了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