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屬辛籮說酒文化原創,素材來自網絡,喜歡小編的可以點擊關注我
導語:酒文化佐酒篇之二:「尊」是古代人飲酒必不可少的酒器
「尊」是酒器,但它無論多尊,都到不了至尊的程度,當然也就尊不過酒。因為它是酒器,屬於酒字頭,必須生存在酒的影子裡,輪不到它當酒系代言人。曾有位老先生和我一起探討過酒文化,他謙稱是酒文化愛好者,想請教「尊」是何物?我立馬想到那句名詩:「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以為他在問「樽」,於是作答,「樽」是酒杯,古時候用雙手端著喝的那種,我特意比劃了幾下。老先生又追問:還有嗎?我臉發紅心發窘,下意識告訴我,肯定還有細解,但我僅知這些,可又不想悶口,便東扯西拉亂聯繫。到底說了些啥,連自己都不知所以然。老先生眯著眼笑了笑,沒再接著問,卻笑得我心裡更虛。好在老先生就此打住話題,舉杯與我碰杯。
回到家裡,老先生的眯笑依然纏在我腦海,這時候,後發了無地自容的感覺,我長長嘆息三聲。我清楚自己的研究方向,重點關注當代社會的酒場,對近代酒場都置之不理,更何況涵蓋一切的中國酒文化。我要抓緊惡補缺失的基本面,被行家問住事小,歪解零部件,是對酒文化的背叛。
說實在的,我早有心加寬酒文化研究領域,因戰在當今酒場,騰不出精力,但相關資料和書籍見到就收集,手頭著實存些紙貨。心動不如手動眼動,我首先從「樽」起步,再向四周蔓延。果然發現異樣,我的「樽」前世叫「尊」。即使後來的後來「樽」「尊」合併,甚至在詩文裡也有酒杯的意思,但它的本意是盛酒器,而非飲酒器。估摸老先生想考問本意,我用文人們抒情的意解回答,自然引起老先生的眯笑。謝謝啦,老先生,您讓我去故紙堆裡淘寶,請允許我為「尊」脫下外罩,好好擺弄幾個造型。
一尊。活躍在商代至戰國時期,由青銅製成,最早用於祭祀的盛酒器,肯定不是我信口開河的酒杯,它在禮器中的地位僅達於鼎。二尊。其形制為口部侈大,粗頸廣肩,腆著大肚子,長著高圈足。有的在口上立有兩柱,或裝有把手。以動物造型的尊極為流行,如:象尊、犀尊、牛遵、羊尊、鳥尊、鴨尊和魚尊等等。
三尊。國王和達官貴人方有資格使用尊,而又由於這些人位尊,平民百姓不得不尊重他們,後人掛嘴頭的「尊敬」「尊重」,其含義由「尊」而來。四尊。至晚到漢代出現了樽,並成為主流盛酒器具,直到唐代仍在沿用。樽與尊互為你我後,樽才有當酒杯的可能。
關於尊的造型,雖然簡單又粗放,我卻用時三個晚上考證出眉目,不知能否對應那位老先生的法眼。「尊」義已決,有必要再介紹幾種其他的酒器。莫說兩千多年來的酒器無數,僅商朝的青銅酒器,就有十來種叫得上名的,而且有的還要早於「尊」。
比如:爵。它是最早的酒器,功能相當於現代的酒杯,也稱飲酒器。它狀似鳥雀,敞口通頸顯得狹長,前為倒酒的流槽,後有較細的尾巴,中間是杯。最有意思的是,爵腹下長著三隻腿,頂端沿口處均安著柱子。飲酒時鼻梁會抵住或感覺刺疼,以提醒飲酒者喝多酒會誤事,要適可而止。爵和尊同為禮器,君王往往用爵向臣下賜酒,所以爵是「爵位」「爵祿」的締造者。尊爵之外的酒器,還有觚、壺、盉、觶、角等,它們或大或小形狀各異,承擔著盛酒、溫酒和飲酒的分工,後代的酒器千變萬化,都離不開商代酒器的基本面。
我有言在先,佐酒首先要有人飲,這是飲酒活動的主體因素,其次要備好飲酒器。試想,古時候盛酒的大尊或罈子重達百八十斤,幾個壯勞力搬運都困難,總不能擺酒宴要圍著大尊大罈子選址吧,括號民俗除外,主賓客不分彼此,挽袖子用碗舀,那成何體統。因此從上古以來,人類就發明了酒器,尤其是飲酒器,被歷代制器者所重視,並且在實踐中不斷創新改革,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在升級。
最早的酒器是陶製的,新石器時代就已普遍使用,一直流傳到商代,再往後逐漸旁落,但始終未曾絕跡。如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器中,就包括杯、壺、瓶、甕等酒器;大汶口文化遺址出土的壺、尊、高柄杯,也屬於酒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