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文化佐酒篇之二:「尊」是古代人飲酒必不可少的酒器

2020-12-20 辛籮說酒文化

本文屬辛籮說酒文化原創,素材來自網絡,喜歡小編的可以點擊關注我

導語:酒文化佐酒篇之二:「尊」是古代人飲酒必不可少的酒器

「尊」是酒器,但它無論多尊,都到不了至尊的程度,當然也就尊不過酒。因為它是酒器,屬於酒字頭,必須生存在酒的影子裡,輪不到它當酒系代言人。曾有位老先生和我一起探討過酒文化,他謙稱是酒文化愛好者,想請教「尊」是何物?我立馬想到那句名詩:「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以為他在問「樽」,於是作答,「樽」是酒杯,古時候用雙手端著喝的那種,我特意比劃了幾下。老先生又追問:還有嗎?我臉發紅心發窘,下意識告訴我,肯定還有細解,但我僅知這些,可又不想悶口,便東扯西拉亂聯繫。到底說了些啥,連自己都不知所以然。老先生眯著眼笑了笑,沒再接著問,卻笑得我心裡更虛。好在老先生就此打住話題,舉杯與我碰杯。

酒文化

回到家裡,老先生的眯笑依然纏在我腦海,這時候,後發了無地自容的感覺,我長長嘆息三聲。我清楚自己的研究方向,重點關注當代社會的酒場,對近代酒場都置之不理,更何況涵蓋一切的中國酒文化。我要抓緊惡補缺失的基本面,被行家問住事小,歪解零部件,是對酒文化的背叛。

酒文化

說實在的,我早有心加寬酒文化研究領域,因戰在當今酒場,騰不出精力,但相關資料和書籍見到就收集,手頭著實存些紙貨。心動不如手動眼動,我首先從「樽」起步,再向四周蔓延。果然發現異樣,我的「樽」前世叫「尊」。即使後來的後來「樽」「尊」合併,甚至在詩文裡也有酒杯的意思,但它的本意是盛酒器,而非飲酒器。估摸老先生想考問本意,我用文人們抒情的意解回答,自然引起老先生的眯笑。謝謝啦,老先生,您讓我去故紙堆裡淘寶,請允許我為「尊」脫下外罩,好好擺弄幾個造型。

酒文化

一尊。活躍在商代至戰國時期,由青銅製成,最早用於祭祀的盛酒器,肯定不是我信口開河的酒杯,它在禮器中的地位僅達於鼎。二尊。其形制為口部侈大,粗頸廣肩,腆著大肚子,長著高圈足。有的在口上立有兩柱,或裝有把手。以動物造型的尊極為流行,如:象尊、犀尊、牛遵、羊尊、鳥尊、鴨尊和魚尊等等。

酒文化

三尊。國王和達官貴人方有資格使用尊,而又由於這些人位尊,平民百姓不得不尊重他們,後人掛嘴頭的「尊敬」「尊重」,其含義由「尊」而來。四尊。至晚到漢代出現了樽,並成為主流盛酒器具,直到唐代仍在沿用。樽與尊互為你我後,樽才有當酒杯的可能。

酒文化

關於尊的造型,雖然簡單又粗放,我卻用時三個晚上考證出眉目,不知能否對應那位老先生的法眼。「尊」義已決,有必要再介紹幾種其他的酒器。莫說兩千多年來的酒器無數,僅商朝的青銅酒器,就有十來種叫得上名的,而且有的還要早於「尊」。

酒文化

比如:爵。它是最早的酒器,功能相當於現代的酒杯,也稱飲酒器。它狀似鳥雀,敞口通頸顯得狹長,前為倒酒的流槽,後有較細的尾巴,中間是杯。最有意思的是,爵腹下長著三隻腿,頂端沿口處均安著柱子。飲酒時鼻梁會抵住或感覺刺疼,以提醒飲酒者喝多酒會誤事,要適可而止。爵和尊同為禮器,君王往往用爵向臣下賜酒,所以爵是「爵位」「爵祿」的締造者。尊爵之外的酒器,還有觚、壺、盉、觶、角等,它們或大或小形狀各異,承擔著盛酒、溫酒和飲酒的分工,後代的酒器千變萬化,都離不開商代酒器的基本面。

酒文化

我有言在先,佐酒首先要有人飲,這是飲酒活動的主體因素,其次要備好飲酒器。試想,古時候盛酒的大尊或罈子重達百八十斤,幾個壯勞力搬運都困難,總不能擺酒宴要圍著大尊大罈子選址吧,括號民俗除外,主賓客不分彼此,挽袖子用碗舀,那成何體統。因此從上古以來,人類就發明了酒器,尤其是飲酒器,被歷代制器者所重視,並且在實踐中不斷創新改革,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在升級。

酒文化

最早的酒器是陶製的,新石器時代就已普遍使用,一直流傳到商代,再往後逐漸旁落,但始終未曾絕跡。如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器中,就包括杯、壺、瓶、甕等酒器;大汶口文化遺址出土的壺、尊、高柄杯,也屬於酒器。

相關焦點

  • 中國酒文化源遠流長,先秦時期的酒文化與飲食器具有何特點?
    青銅酒具先秦酒文化在商代臻於鼎盛。《尚書·無逸》曾指責殷商貴族「不知稼穡之艱難,不聞小人之勞」,唯「酗以酒德」。而在《尚書·酒誥》中,周公旦鑑於殷商貴族「惟荒腆以酒」致使上天降喪而亡國的教訓,重申文王教令,規定周人只能在祭祀時適量飲酒,平時聚眾狂歡者,一律處死。可見酒在商周時代,已不僅限於改善人們的飲食結構,而且成為影響社會政治的重要因素。
  • 從「飲酒誤國」到「饗祀養賢」,周朝的禮酒文化是如何發展的?
    自古以來,酒便是中國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酒文化也貫穿了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歷史。早在商周之前,人們就已經掌握了釀酒技術。在《周禮》中寫道:「辨四飲之物,一曰清,二曰醫,三曰漿,四曰酏」。這記述的便是四種不同的酒類。
  • 從《飲湖上初晴後雨》酒盞之錯看中國酒文化中的儀式感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之二》數日前被濃濃的中國風《飲湖上初晴後雨》這部詩意佳作所吸引。這是一部不到十分鐘的短片,情節在「青磚小瓦馬頭牆,迴廊掛落花格窗。我國古代人用發芽的穀物做酒,就已經將曲和孽分開了,認為穀物發黴為曲,穀物發芽為孽。但時至今日,孽造法已經失傳了,是因為古代的啤酒大家認為味道過於淡薄,大家都比較討厭這種味道,慢慢的沒人做了,就消失了。這也代表了我國酒文化發展水平的不斷的提高,已經可以靈活的調整口感,讓喝酒的人也有了更多的選擇。
  • 簡述一下,商朝的青銅器及其用途(酒器)
    第二、角角是古代的一種飲酒器。它的形狀跟前面的爵有幾分相似,前後都有尾,無兩柱,一些角器上面有蓋。 據《考工記·梓人》引《韓詩》云:」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觶,四升曰角,五升曰散。」如果《考工記》的這種說法是正確的話,角與爵之容量為比應該為四比一。
  • 淺談酒文化 ――我對酒文化的理解
    酒文化是指酒釀造、銷售、使用和飲用過程中所產生的文化。酒文化包括酒的歷史發展文化,釀造方法、儲存方式、品鑑飲用等酒文化現象。各個階段都有相應的文化。中國酒文化歷史悠久,隨著科技的發展,酒的釀造方法日趨成熟。改革開放後,酒廠也如雨後春筍,遍及全國各地。
  •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說說中西方社交活動中的酒文化
    中國特有的行酒令文化便是中國古代酒文化的獨特魅力。二、西方的酒文化1、以酒帶水的文化傳統相傳西方的酒是由酒神狄奧尼索斯在流浪的過程中不斷傳授給普通群眾的釀酒方法,這才使得酒在歐洲大陸上盛行起來。西方人對酒的喜愛不僅僅是將酒作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他們對酒有著尊重的感情,從各式各樣的與酒相關的酒杯,溫度計等等都提現著西方人對酒的尊重,這些酒器上的小細節,都體現著他們對酒的喜愛。西方人的飲酒禮儀,飲酒文化不僅僅是用於社交,而是可以更好的欣賞酒的美味。
  • 酒與中國酒文化(二)
    在近現代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陶器製品中,已有了專用的酒器。夏、商兩代,飲酒的器具也越來越多。在仰韶文化遺址中,既有陶罐,也有陶杯。在出土的商殷文物中,青銅酒器佔相當大的比重,說明當時飲酒的風氣確實很盛。釀酒早在夏朝(4000多年前)或者夏朝以前就存在了,這一點已被大量考古事實所證實。
  • 讀懂風華:解密明清酒文化密碼
    據記載,其他的清朝皇帝也同樣善飲:康熙皇帝巡行塞外草原,與蒙古王公一起暢飲馬乳酒;「不飲酒」的雍正皇帝也曾痛飲屠蘇酒;嘉慶皇帝更是一位「酒罈子」,一天少則六七兩,多則十一二兩,有時候最多要飲十四五兩酒……更不用說節日、宴會、祭祀等公開活動,或者日常的活動,整個宮廷所需酒水量非常巨大。  宮廷飲酒風氣的盛行其實也在折射著清朝酒業的繁榮。
  • 會須一飲三百杯:暢談酒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的關係
    而在河姆渡遺址中出土了一些酒器,說明至少在公元前6000-7000年時人們就開始飲酒。而且,從專門的酒器可以看出,在當時已經形成了最原始的酒文化雛形。而這個時間,比黃帝所生活的年代(公元前2700年)要早,所以說,要麼酒不是杜康發明的,要麼杜康不是生活在黃帝時期。但杜康早已融入酒文化中,辯駁意義並不大。不僅僅是杜康,在酒文化的發展中,還出現了劉伶等和酒息息相關的人物。
  • 觥籌交錯——青銅器中的酒器
    3000多年前,二里頭文化地層裡就出現了青銅爵,那時已經用它來飲酒了。  爵屬禮器,它的功能就是酒杯,「爵者,雀也」,「爵」、「雀」二字通假,是模仿了鳥雀的造型而做的。朝廷的分封賜予都被比喻為天子賜了一杯酒供飲,所以古稱高位為「爵位」,分為公、侯、伯、子、男五個等級,足見爵的地位重要。
  • 不同國家的飲酒習俗,英國酒吧文化,韓國右尊左卑,那中國呢?
    ,也有所差異,下面就隨小編一起來看一下,不同國家的飲酒習俗,看你對哪個國家的最感興趣。英國:酒吧文化英國人的酒量在世界排名中是數得著的,英國酒吧至今已經有一千來年的歷史了,它一直被人推崇著,酒吧裡充滿各種歡聲笑語,大家可以在酒吧裡玩遊戲,聚會,對酒水社交需求,都依賴於酒吧,當地大部分的男女老少們都喜歡喝酒,無論白天的身份是什麼,夜晚在酒吧中都可以一樣平等地享受音樂,品嘗美酒,釋放自我,作為英國特色的文化,這也是來英國旅行必不可少的項目之一
  • 醫療衛生招聘考試公共基礎知識:酒文化相關知識點
    5.我國古代的酒器:新石器時代已有陶製酒器如盉(hé,一種盛酒器)、斝(jiǎ,飲酒器)等古樸的酒器;商周時期,青銅酒器應運而生,如樽(盛酒器)、爵(飲酒器)等。漢代則又出現了玻璃杯、海螺杯、玉杯,在豪族顯宦的酒宴上出現了金杯和銀杯。
  • 2020醫療衛生招聘考試公共基礎知識:酒文化相關知識點
    5.我國古代的酒器:新石器時代已有陶製酒器如盉(hé,一種盛酒器)、斝(jiǎ,飲酒器)等古樸的酒器;商周時期,青銅酒器應運而生,如樽(盛酒器)、爵(飲酒器)等。漢代則又出現了玻璃杯、海螺杯、玉杯,在豪族顯宦的酒宴上出現了金杯和銀杯。
  • 「飲酒雖好,卻不可貪杯」,唐宋飲酒之盛,文人墨客洋相百出
    酒文化在中國歷史發展上可謂是源遠流長,早在西周時期就已經有釀酒出現,並用於各種公開場合飲宴,作為一種糧食生產的飲品,飲酒的盛行也說明了繁榮盛世的局面,畢竟如果連飯也吃不起的亂世,又何談釀酒呢?唐宋時期是中國文化史上最燦爛的時代,也因此飲酒之風在唐宋時期十分盛行,特別是一些文人雅客,幾乎飲酒越多,下筆如神。李白就曾在爛醉如泥的狀態下,書寫詩篇,白居易一生2800多首詩,其中有900多首是和酒有關的。
  • 喝著酒,吟著詩,品著數千年的酒文化
    文人飲酒是中國酒文化的重要現象,酒助文思,文乘酒詠,於是就有了酒文化。無數的祭祀、宴會產生了無數的吟聯唱和,酒必有詩,詩必有酒,成了一種常態。那飲酒詩都有哪些分類呢?傳統節日酒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 為什麼古代人都喜歡用酒解渴,並且動不動就是「千鍾」呢?
    飲酒作樂其實,古代的酒和我們現代的酒區別很大。「酒」對於古人來說其實是個總稱,但是在古代酒還有細分的。根據史書記載,古代人對的「酒」的稱呼估計沒有一百,也有九十八。比如:歡伯、掃愁帚、釣詩鉤、般若湯、綠蟻、碧蟻、曲生、麴秀才、天祿、清聖、濁賢等。再比如:蒲桃酒、千裡酒、桑落酒、縹醪酒、河東酒、菊花酒等。
  • 春節必讀,如何飲酒不傷身?——說說中醫裡的酒文化
    飲之失度,體氣使弱,精神侵昏」。  ——《養生要集》我國是酒的故鄉,是世界上釀酒最早的國家之一,在古代文獻中,很早便有關於飲酒的記載。酒與飲酒,早已成為我國傳統文化中一個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酒文化與中國傳統醫學更是有著長遠而密切的聯繫。  酒與醫素有不解之緣,古人創造「醫」字,最早為「醫」。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釋該字曰:「醫,治病工也。
  • 龍文化酒文化相得益彰,真龍酒天球瓶詮釋古典文化之美
    據了解為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推動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與發展,宜賓五糧液股份有限公司推出了一款高端文化酒——52度真龍酒天球瓶,以龍文化、酒文化和瓷文化為主題,將中國傳統文化的千年古韻體現的淋漓盡致,著實詮釋了古典文化之美,實為收藏、饋贈的上佳之選!
  • 醉翁之意不在酒,論唐詩中的酒文化
    千百年來,多少文人「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們把高雅的情趣依附於酒中,把美好的精神也寄托在酒裡,他們反覆吟詠,把酒文化醞釀成甘甜、芳醇、濃烈的佳品。那麼,為什麼唐詩中的酒文化會如此多姿多彩,輝煌璀璨呢?這固然與唐朝的社會、經濟的發展有很大的關係,與唐朝詩歌本身的發展也有魚水般的依賴關係,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傳統的酒文化其本身的不斷發展、成熟,以及唐詩繼承發揚了酒文化一直與詩結合的歷史淵源和優秀傳統,這些都必然導致酒詩登上輝煌燦爛的藝術顛峰。那麼,在唐朝詩人們肆意激揚的文字中,我們能看到怎樣一幅幅栩栩如生的飲酒場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