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劉瀟 中南屋世界公民教育
美國紐約哈德遜河旁,佇立著鼎鼎大名的哥倫比亞大學。而她的校園裡還隱藏藏著一個全美文理學院排名第25位的巴納德學院(Barnard College)。作為美國著名的私立本科女子學院,巴納德與哥大之間的行政相互獨立,卻共享著深厚的教學資源,與這座城市的人文風貌。
▲巴納德學院 /網絡
2018年,在哥大上夏校的Francesca,早已愛上了紐約的風情與這裡的氛圍,十分渴望有一天能進入這夢寐以求的學府。
▲Francesca生活照
本沒抱太大希望的她,沒想到今年卻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加上環環相扣的因素,使她終被巴納德學院所錄取,攻讀 Gender Studies 專業,也算圓了自己的哥大夢。
身為女校的巴納德學院,在學生的錄取上其實還比較嚴格。在排除了所有男性申請者的前提下,校方更加精挑細選地尋找真正符合feel的人。
而性格開朗、喜歡時尚、關心女性賦權議題的Francesca,最終打動了招生官。
這還要從她參與中南屋的一個項目說起。
「量身定製」的項目與成果發布
「你知道嗎?寒假時我在文化廣場做翻譯。一般那些人銷售商品一晚能賣1萬,而我能賣個2到3萬。」
性格大方開朗,熱衷展現與分享自我的Francesca,興高採烈地講述著自己的銷售技巧。
「你首先要找到這個產品的特點,然後再有針對性地去找相應的客戶。好比這個東西一面是鏡子,一面是開瓶器,你就要專門去找那些成對的情侶。你不能說這個東西一對要120,要說一個才60,這樣效果才好。」
「你為啥不去申請Marketing呢?」中南屋的小夥伴被她的「銷售才華」感到驚訝,在自我介紹中,她絲毫未提及自己在商科領域的興趣。
「因為Marketing需要學許多數學,經濟等等理論知識,而我更注重實踐吧哈哈。我也不是特別學究型的那種人。」
陽光活潑的Francesca興趣廣泛。她熱愛時尚,受選秀類節目的影響,她今年還打算去學習舞蹈,平時也是校園裡模特社團的成員。18年在哥大夏校時,她參與的是Digital film making的項目。
▲ 做平面模特時的Francesca
中南屋的小夥伴給她起了一個綽號,叫做「鵝」。與其說,是因為中南屋的創始人黃泓翔,老是記不得學員的真名;倒不如說,或許是因為「鵝」的身材高挑,的確是成為時尚名模的好料子。
▲ 在非洲做調研時的「鵝」(身高175cm…小南羨慕了.jpg)
身為一個潛在的「未來時尚新星」,Francesca其實也對具體的社會議題頗感興趣。
在一次學校組織的演講中,她看到了Emma Watson在聯合國發表的感情充沛、關於女性主義的演講。這個演講論述了她作為女性在生活中感受到的不公,同時也尖銳指出女性主義正在被汙名化的現象,並且呼籲消除「性別刻板印象」——「男人可以展現軟弱;女性可以表現強硬」,才是真正的應對之道。
▲ Emma Watson 2014年在聯合國演講/網絡
她深受觸動,並且決定未來選擇傳媒方向,通過親身實踐來傳播類似的理念。
可父母最初並不以為然——Francesca自己也說,先前關於女性賦權的議題觀點,可能也僅僅是停留在喊喊口號的層面上,簡單的人云亦云而已。
直到在準備申請時,留學顧問老師見她對女性議題那麼關注、同時也希望在傳媒能力上有所成長,於是就強烈地推薦她去參加中南屋的肯亞女性賦權調研項目。
老師說,參與此項目能有機會深入一線,去發現現實中非洲貧困地區的女性所面臨的真實問題,也能好地培養自己的調研,採訪與寫作能力。
之後在和中南屋老師們溝通後,老師根據她「不是很學術」的特點,在小組文章寫作外,還增加了專題vlog視頻製作——這種更加適合她本身情況的成果計劃。
非洲女性賦權問題的神秘色彩,加之量身定製的調研項目,最終打動了Francesca,她決定動身前往千裡之外的肯亞。
陌生大陸上的快速成長
「非洲項目是我有生以來,最緊湊但也最充實,收穫最多的一段經歷。」
也不知當她說起這段經歷時,她是「心有餘悸」,還是心存感激,亦或兩者皆有?
若說心有餘悸,那也情有可原。
她回憶道,從她到達肯亞之後就完全沒有了閒暇時間,全身心地投入了對女性賦權問題的調研等工作當中。
「每天除了睡覺吃飯,就是在調研、寫作,像打遊戲、看劇、聊天的時間都沒有了。「
有一次,她因為要將視頻腳本遞交給項目導師黃泓翔而連夜改稿,基本上只睡了兩個小時;當她第二天將辛苦趕寫的腳本稿遞給黃老師時,黃老師十分感動,然後拒絕並否定了整個方案——因為魔鬼黃老師覺得這些素材內容過於空泛,沒有太多展現肯亞貧民窟女性現狀的實質內容,節奏也不夠緊湊。
又有一次,當她和同屬國際關係組的隊友們調研完畢,到了當地小學集合休息時,黃老師像魔鬼一樣突然現身,指著小學旁的一塊石碑的小字標註說:「這個東西是由別國捐贈的,對於你們國際關係議題可能比較重要,趕快去問!問!問!」
被監工一樣「逼迫」的她們,無奈只好自覺尷尬地去敲開校方人員的大門。「在國內我們彼此都不認識,哪會這樣莫名奇妙地去問人呢?」Francesca回憶起這段經歷,還是忘不了當時的「尷尬附體」。
然而,在略顯擔憂地詢問後,她們意外地得到了當地人熱情的回答:這個石碑是屬於一家韓國企業,因為他們捐贈了一些電視。
她們鬆了一口氣,興高採烈回去向黃老師報告時,哪知黃老師呵呵一笑,又連續拋出幾個深入且刁鑽的問題,問得她們啞口無言,於是又只能灰頭土臉地折返回去重新詢問……
若說心存感激那也不假,因為她的確也收穫頗多。
被「逼迫」重新回去後,她們學會了採訪時,提問該如何詳細而深入,也明白了如何深挖表面事實之下的更多真相:
這些電視其實最早捐贈給了政府,政府分配給了學校與居民區,但因數量有限,並且分配得很不合理,其實對於教學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幫助。
除了課題中的國際關係元素,Francesca對非洲本身狀況多有觸動:
在貧民窟時,一座由鐵皮與鐵絲捆綁成的、搖搖欲墜的理髮店令她印象深刻,在這裡展開地深入調研也給了她看待問題的全新角度。
「整個面積只有2平米,沒有自來水,要去外面打水進來。」
Francesca說,自己在上海從來沒見過那麼破舊的店鋪。
但老闆娘並不為此憂愁,反而想掙錢送自己的女兒去讀書。這位母親的樂觀與頑強的精神深深感染了她:這裡貧窮且保守,但媽媽仍堅持送女孩讀書。
▲ Francesca與隊友在貧民窟裡進行調研
還有一次她們去到了馬賽部落當地的一個小學,那裡收容救濟了一些不願受割禮的女孩們。在聊天中,女孩們的觀念讓她發現,這個世界的對錯標準並非那麼絕對。
女孩們驚異於許多中國人26-30歲左右才結婚,當聽到獨生子女政策時又幾乎憤怒地想跳起來,說這違背了神的旨意。「也許她們的觀念並非世界的主流,比較小眾,但我仍然學會了去傾聽她們不同的想法。」
▲ Francesca和馬賽小學的孩子
為了更好地探究當地女性賦權的方式,Francesca和夥伴們還去了一家叫Kazuri的手工藝品商店進行採訪。在這裡,她看到婦女們為了擺脫對男性的經濟依賴,而在NGO的融資幫助下自主創業。
雖然很欽佩她們,但深入詳實的調研也讓她發現了其中隱藏的問題:NGO不願接受有條件的資助,所以只能採取讓她們共同集資的方式來貸款創業;由於缺乏市場銷路,依靠婦女們獲得的利潤有時不一定能按時還清貸款,未來仍充滿著許多困難。
▲ 在手工藝品店KAZURI調研
總之,一次充實且深入的調研,讓Francesca在能力上的磨練與收穫是很豐富的。在許多個熬夜改文章的過程中,她和隊友們學會了將錄音做時間標記,跳過了許多廢話;也熟練掌握了如何使用在線文檔,與隊友們通力而高效地合作修改文章。
最後她們小組的文章還獲得黃老師的嘉獎,並收到了中南屋英文推薦信。
▲ Francesca和小夥伴們的文章發表在《公益時報》上啦!《公益時報》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主管、中國社會工作協會主辦的第一份全國性、綜合性公益類報紙,全國一半以上省市同步印刷,期均發行量30餘萬份,並直送中南海
她從零開始,不斷摸索學習視頻剪輯技術,並最終完成了自己的vlog視頻——雖然作品還有很多不足,但是這是對她自己而言的一次巨大進步:
她略有些激動地講:「可以說,中南屋改變了我的一生!」
但其實,真正的收穫還在後面。
環環相扣,圓夢哥大女校
「這不就是哥大校園嗎?」
在偶然一次翻閱學姐Instagram的時候,Francesca發現了原來哥大校園內,還坐落著一所下屬的巴納德學院,於是她便毫不猶豫地去申請了。
Bold and Brilliant,無畏而有智慧,是巴納德的創校精神。早在1889年,那個女性還無法受教育的年代,Annie Nathan Meyer與一群紐約女性成立了委員會,呼籲同意女性進入哥大課堂。於是,兩年後,這所哥大的附屬學院誕生了。
▲ 「無畏的歷史」 /巴納德學院官網
無畏的歷史與實踐,使得巴納德會精心挑選氣質相投的學生,而非僅僅關注成績本身。
「我有個學姐成績比我好,SAT比我高一些,但最終還是落選了……」
Francesca在申請時給校方的三篇Letter中,分別闡述了「為什麼選擇巴納德」、「為什麼選擇這個專業」、以及「她最想跟哪一位女性對話」。
對於第一個問題,因為在哥大念過夏校,所以她自然展現出了對這裡的興趣。
而在專業選擇上,雖然巴納德學院沒有傳媒專業,但其性別研究這種跨學科與重實踐的專業,也正好符合了Francesca「想要用行動為女性議題做些事情」的願望。同時,中南屋的調研項目,也讓招生老師看到了她在這方面真實的興趣與能力:基於在實地的深入調研產出的視頻與文章,都是對Francesca真切關注女性問題最好的證明。
面對「最想對話的女性」這樣看似跳脫的問題,她最終選擇了與法國Celine品牌的前著名英國設計師 Phoebe Philo。這位設計師並非高調地把「女性主義「穿在身上,而是將理念融入設計之中,通過服裝來成就女性。這種務實而低調的作風,也與巴納德不喊口號、從實踐中培養與成就女性的教育理念相符。
▲ Phoebe Philo /網絡
回憶起被錄取的原因,Francesca認為很多經歷是「環環相扣」的:從之前參與哥大夏校,到她想通過實踐來爭取女性權益的想法,再加上中南屋的項目讓她有了相關經驗,最終她成功圓夢巴納德學院,這座哥大女校。
之後她向我們表示:「我覺得中南屋的項目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十分感謝中南屋。」
我們也始終相信,Francesca的樂觀與陽光,走到哪裡都會閃閃發光。
原標題:《分享會回顧 | 深入非洲貧民窟做另類網紅博主,她走進了哥大女校》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