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間,一直有各種民科說法,比如"上懷是女,下懷是男",老人僅僅憑藉肉眼觀察孕媽肚子的形狀,就能判斷出寶寶的性別,並且對此深信不疑。如果判斷出的結果讓老人滿意,倒也沒啥好說的,大家都開心,關鍵在於,並不是所有孕媽肚子的形狀都順老人意,很多情況下,結果並不理想。
女子因為"上懷"導致食欲不振,還被老人嫌棄
小蘭結婚之後,第二年就懷孕了,她的妊娠反應非常強烈,吃什麼吐什麼,愛人擔心這樣會導致孩子營養不良,勸她忍一忍。其實小蘭原先是一個比較能吃苦的女人,也知道自己這樣不對,可生理反應不受心理控制,為此,她專門向醫生朋友請教,對方掃了幾眼她的肚子,表示:"你這吃不下正常,你是上懷,建議少食多餐。"
知道這個事情,小蘭的婆婆非常嫌棄的說了一句:"懷女孩才有這麼多麻煩,你要懷個男娃,保證吃什麼都香!"小蘭聽後相當不滿,老人怎麼就這麼肯定是女孩了?又沒做過檢查,單憑"上懷"就能確定是女孩嗎?
之後她把這個事情告訴閨蜜,對方卻表示,在她家也有這樣的說法,當初她就是下懷,生下來還真的是男孩,這讓小蘭心裡沒底,難道真的有這樣的說法?
"上懷"與"下懷"的影響
這裡所說的"上懷、下懷",其實就是指女性懷孕之後,寶寶在媽媽腹中所處的位置。如果寶寶位置比較靠上,離媽媽的胃比較近,這就是上懷,反之,要是離媽媽的膀胱,那就是下懷,其本身只是一個位置信息,並不是醫學定義,跟疾病也沒有任何關係。
"上懷媽媽"在孕中後期,由於胎兒慢慢變大,逐漸佔據胃原本的空間,使得胃越來越難以擴張,因此,她們的食量很差,一頓飯只能吃下很少的食物,很容易就飽了,每次吃完之後還要站起來走一走,這樣才舒服點,坐著吃能明顯感覺胃難受。
然而,吃得少並不意味著食慾就不好,雖然飽得快,但是餓得也很快,一天吃六七頓是常有的事情。因為沒一頓吃的都少,不少男性擔心會影響到孩子發育,對此,兒科專家表示,只要食物總數足夠,大家完全不用擔心孩子營養不良,從某種角度來說,少食多餐對孕婦的身體反而有好處,可以減輕她們體內各項器官的壓力,讓更多的血液流向孩子。
除了壓迫胃,"前懷"其實對肺部也有一定的壓迫,不少"前懷媽媽"表示,自己只要稍微動一動,就會覺得氣悶,有一種供氧不足的感覺,其實這就是肺部被壓迫之後產生的副作用。
"下懷媽媽"的食量沒有問題,但是她們有另外一個難題,那就是非常喜歡上廁所,這是因為胎兒不斷壓迫膀胱,使其容量變得很小,一旦有尿液產生,就會刺激膀胱神經,讓孕媽產生憋尿的感覺。此外,不少"下懷媽媽"還會有便秘的症狀,這讓她們成為廁所的常客。
排洩次數多,這並不是什麼嚴重的問題,但因為懷孕期間排洩器官一直受壓迫,不少專家還是建議孕媽吃一些纖維較少、容易吸收的食物,方便自己如廁。每次吃完飯之後,慢走半小時,也能減輕自己的痛苦,不過也有孕媽表示,自己是"下懷",可不能多走,稍微走的時間長一些,就會引起腹部脹痛。
值得注意的是,孕媽不要認為自己剛上過廁所就可以不用上,儘管"憋尿"只是孩子壓迫膀胱帶來的"錯誤神經反饋",但客觀來說,她們的膀胱容量確實變小了,儲存不了太多尿液,加上及時排尿有助於孕媽保證健康的心理狀態,所以說,想上廁所就去,不要因為懶就不動,或者試圖通過不喝水的方式減少尿液產生,這種做法帶來的益處遠小於其帶來的壞處。
"上懷"與"下懷"真的能夠決定性別嗎?
很明顯,不存在,不管是從科學的角度還是從數據統計的結果分析,都沒辦法確認胎兒位置與性別之間的關係。
決定胎兒"上懷"還是"下懷"的關鍵,在於孕媽盆骨的大小,如果孕媽盆骨小,胎兒入盆就比較晚,就會變成"上懷",反之,孕媽盆骨大,孩子早早入盆,就會呈現出"下懷"肚型。民間所說的"上懷是女,下懷是男"其實只是個別案例被謠言放大之後的產物,現實中並不是這樣。
一位婦產醫生表示,其實"上懷"與"小懷"並不絕對,一些孕媽在孕晚期,會由"上懷"變成"下懷",要是跟孩子的性別有關,難道孩子還能隨時轉變?很顯然,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孩子的性別只跟當基因有關,在當初精卵結合的那一刻就已經註定了,還是那句老話"生男生女由男人決定"。
除了上下,還有前後
這同樣是一種民間的說法,根據孕媽肚子的大小,人們將懷孕分為"前懷"與"後懷",判斷標準是孕媽腹部凸起是否明顯。在醫學上,"後懷"指的就是受精卵在子宮前壁著床,這類孕媽懷孕7-8個月的時候,肚子大小還不如其他孕婦2-3個月,稍微寬大一點的衣服,就能擋住肚子,甚至於一些"後懷媽媽"因為本身比較胖,懷孕好幾個月了,還不知道自己懷孕,鬧出無數笑話以及悲劇。不過從很多現實案例來看,前懷對孩子比較好,寶寶的體重較重,"後懷寶寶"體重普遍偏輕,身體素質明顯不如"前懷寶寶"。
孕媽懷孕本身就是很辛苦的一件事情,不僅充滿了危險,而且會留下後遺症,現實中總有婆婆因為性別問題找兒媳麻煩,"女人何苦為難女人"?不算是男孩還是女孩,我們都應該理性面對!
聰明的父母都會關注J媽學堂,每日分享孕產育兒小知識。
有愛的父母都會分享這篇文章,讓更多的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