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每個父母和小孩,成為更好的自己。
讓每位父母、教育工作者,都有能力,以生命滋養另一個生命,帶領孩子,走向海闊天空的未來。
曾柏穎如今在美國攻讀公衛碩士,將持續進行妥瑞研究,幫助更多和他一樣的人。曾千倚攝
「同學大家好,你們一定覺得很突兀,為什麼我會站在這邊?可能你們剛剛都有稍微發現我有一些症狀。我有妥瑞症,因為妥瑞症,我有一些動作跟聲語型的症狀,這些都不是我願意、也不能控制的。接下來我還有一個傳單,請你們過目一下,讓你們可以更了解我。我跟大家都一樣,只是有時候會有一些聲音跟症狀,可能會對你們造成一些幹擾,也請你們多多包涵。」
這是大學時,曾柏穎在開學時必然進行的巡迴介紹。
如果這學期修了十門課,那他就需要介紹二十次,「因為同學第一周不一定都會來上課。」
傳單上是妥瑞的簡單問與答:什麼是妥瑞?有什麼症狀?會不會傳染?「在同學貼我標籤之前,先幫大家打預防針。」這些內容過去都是由輔導老師或特教老師幫他入班倡導,但一位恩師告訴他:「如果你要改變現況,要做很多跟以前不一樣的事情。」
他聽進去了,而且身體力行。
二○一四年擔任妥瑞紀錄片《自我介紹》主角,二○一五年獲頒教育獎,二○一六年出書《我生氣,但我更爭氣!》,二○一七年創辦「臺灣妥瑞人協會」,二○一八年錄取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公共衛生所碩士班,並透過募資平臺募集學費。「我要你看到我,看到妥瑞症。」這是他募資內容的第一句話。
他是有妥瑞症、強迫症、情緒與閱讀障礙,曾放棄生命,如今勇敢追夢的曾柏穎。
常被認為「被鬼附身」因為對妥瑞的不認識,他的童年飽受驚嚇。十歲時,曾柏穎開始不自覺眨眼、臉部抽搐、身體抽動,父母先是以為他故意搗蛋,之後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甩脖子看骨科、清喉嚨看耳鼻喉科,之後才確診為妥瑞症。
即使確診了,卻因為「沒有人知道妥瑞是什麼」,常被認為是「被鬼附身」,家人因而帶他試過各樣偏方與宗教儀式,「有些讓我覺得蠻恐怖的。」
有次道士起乩後,拿出寶劍開始揮舞,「一揮我就嚇到,因為如果是鋁箔紙做的,它應該會隨風搖曳,但它不但沒有隨風搖曳,還掃出風來。」道士拿劍割自己的舌頭,並把流出來的血,點在曾柏穎的額頭、胸口畫記號,告訴他讓血留在身上十二小時,就會不藥而愈。
「有時候會想爸媽為什麼不科學一點,但那時候也科學不起來,因為沒有數據可以查,也沒有人可以問。」
「在我青春期的時候,症狀非常嚴重,嚴重到不僅沒有辦法好好讀書,加上同學的霸凌,有時候我的書都不是完好的,會被藏起來或被丟掉。」初高中時期,他都是最後一名畢業。
一篇課文扭轉負面想法另一個使他難以消化的,是躲也躲不掉的眼光。「眼光對我來說是很恐怖的事情,因為每個人都帶著不同要傳達的意思,就算他沒有講出來,他的眼神就傳達他怎麼看你。」
承受不了一切,十五歲時,他從四樓教室一躍而下,還好,掉到一臺車的天窗上。
「我很幸運,只有皮肉傷,連打石膏都沒有,兩天就出院了。」出院後,各種檢查都沒有問題,他卻連翻身都痛,在床上躺了將近兩年。「一開始我是很恨、很負面的,我無法決定健康就算了,連不想活了也不能決定。」
躺在床上,什麼事都做不了,曾柏穎回想起他唯一會背的課文──「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這是實習特教老師堅持要他背下來的,「你一定要把這篇課文背起來,未來一定會有幫助。」
他不知道為什麼老師有這麼強的直覺,但這段內容真的成為莫大的幫助,他漸漸相信,自己會經歷如此多的磨難,是預備完成更大的使命。
大學時,當時的諮商中心主任、現任樹德科技大學兒童與家庭服務系助理教授胡秀妁發現他口條好、反應快,鼓勵並訓練他透過演講分享自己的故事,成為曾柏穎的第二個轉折點。
悲慘經歷意外救了別人一開始,他面對十個人就全身發抖,也覺得把隱私攤在陽光下很赤裸,「我很想把那些不堪回首的過往藏起來,」但對外分享的過程幫助他整理自己,聽眾的回饋更鼓舞他持續走出去,「我知道講述這些過程,會幫助很多人。」
最讓他印象深刻的,是一場監獄舉辦的演講。那天分享完,一位中年婦女眼眶泛淚走過來,並在曾柏穎面前取消一個訂房預約。
原來,這位婦人覺得自己做錯事情很丟臉,並給孩子很不好的示範,準備幾天後在旅館結束生命,但聽了他的演講,突然有了活下去的動力,「她很謝謝我拉她一把。」
無法想像,他那痛苦又黑暗、恨不得藏起來的過去,分享出去竟能「拉人一把」。
胡秀妁鼓勵他:「如果想為更多人倡權,你需要再多讀點書,裝備自己更有能量。」這讓對學習缺乏興趣、原本想畢業後直接就業的他,拚上中山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班,並以妥瑞患者的逆境經驗研究作為他的畢業論文。
曾柏穎認為,妥瑞目前在臺灣仍不太受保障,很多人都認為他應該持有身心障礙手冊,其實沒有,「如果比較嚴重的狀況,我覺得是需要手冊的,因為是很外顯的症狀,很容易造成很多誤會,我去坐高鐵也被誤會成吸毒犯,各式各樣的問題都發生過。」
即使已有許多媒體曝光,仍有更多人不了解妥瑞症,因此,他赴美就讀公衛學院碩士,持續進行相關研究。「如果今天做其他研究,我會非常沒有興趣,但如果是做妥瑞症的研究,能幫助跟我一樣的人,就成為我的動力。」
認識妥瑞症 易因人際挫折影響學習妥瑞氏症候群(Tourette's Syndrome)是一種神經生理基礎的毛病。致病機轉雖仍不清楚,但目前許多證據指出可能源自於腦部基底核多巴胺的高度反應,導致患者反覆出現不自主的動作或聲音,醫界一般稱為tic。在臺灣的特殊教育障礙類別中,仍未將妥瑞症納入。近年妥瑞兒出現率愈來愈高,因著發作時的不被理解而影響情緒,進一步影響學習。
妥瑞症的全球發生率約是每200人就有1位,臺灣約有11萬名妥瑞人。妥瑞不會導致智能退化,但常合併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或強迫症。
妥瑞症分為動作型tic、聲語型tic和混合型tic。常見表現為快速而短促的眨眼睛、噘嘴巴、裝鬼臉、聳肩膀、搖頭晃腦等動作,以及清喉嚨、擤鼻子、大叫、發出類似髒話的聲音。
其好發年齡為5至8歲,約10至12歲進入疾病的高峰期,之後症狀或頻率會漸漸減少,有約三到四成的妥瑞氏症候群患者成年後症狀會自動消失,有三成會顯著減少,其他的三分之一成年後繼續保有症狀。
★版權所有,轉載前請申請開白,核准授權之內容須完整加注作者及出處,出處為親子天下微信公眾號
★尊重原創,請依照規範申請轉載,未申請開白之自行轉載行為將一律視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