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對於炎黃子孫而言,除了國恨之外,有兩大私怨最不能忍,一是殺父之仇,二是奪妻之恨。這兩種仇恨,大約生活在法制社會的人,恨不得私了,可是在漢末三國,那個可以快意恩仇的時代,有一個男人,先後被兩任領導霸佔了妻子,卻從無反抗之心,反而樂呵呵的為對方效力,其窩囊程度,比起《水滸傳》中的武大郎,都有過之而無不及。三國最窩囊的武將,妻子成為領導的玩物,卻不敢反抗的軟蛋。這個人是誰呢?三國亂世,武將英雄輩出,比如關羽,張飛,趙雲,張遼,徐晃,典韋等知名大將,無疑不是錚錚傲骨之輩,在哪個崇武的年代,卻也總有例外,他們的骨子裡都透露著軟弱,今日小編就為廣大三國迷朋友,講述三國一位奇葩軟弱的武將,知名度不高,卻因為娶了一個美麗的妻子杜氏,而最終惹了一身禍事。三國有一人,妻子成為領導的玩物,太窩囊結果被張飛怒殺!
秦宜祿,原是呂布的手下,這個人並不出名,但他卻有個美貌動人的妻子杜氏,不僅關羽惦記,最後還讓曹操據為己有了。曹操是個人妻控,但殊不知關羽也是個人妻控,建安三年的時候,曹操攻打呂布,那時劉關張三人正在曹操大營之中投靠曹操。老婆被新任領導潛規則了,我們的秦宜祿同志,卻像什麼事也沒有發生過,每到閒暇時光,總會到廣場上喂喂鴿子。終於,張飛看不下去了(當然劉備正跟著曹操混飯吃)。
這人,在三國也許並不算出名。但說到他的事跡,讓人實在不齒,最後張飛怒殺他,竟讓不少人拍手稱快!關於此君的介紹,我們還得搬來一段情色往事。他原是呂布的部下,及至曹操下邳圍城,城破之後,他的妻子因為姿色絕倫,於是就有了《三國志》裡的這段記載:「及城陷,曹操見之,乃自納之」。
張飛脾氣暴躁。在閬中鎮守,聞知關公被害,旦夕號泣,血淚衣襟。諸位將領以酒勸解,張飛酒醉後,怒氣更大。帳上帳下,只要有過失士兵就鞭打他們,以至於多有被鞭打至死的。劉備知道後,就勸他,你鞭打士兵,還讓這些士兵隨你左右,早晚都要被禍的。對待士兵,平常應該寬容。有一天,張飛下令軍中,限三日內製辦白旗白甲,三軍掛孝伐吳。次日,帳下兩員末將範疆、張達,入帳告訴張飛:「白旗白甲,一時無可措置,須寬限才可以。」張飛大怒,喝道:「我急著想報仇,恨不得明日便到逆賊之境,你們怎麼敢違抗我作為將帥的命令!」就讓武士把二人綁在樹上,每人在背上鞭打五十下。打完之後,用手指著二人說:「明天一定要全部完備!如果違了期限,就殺你們兩個人示眾!」打得二人滿口出血。二人回到營中商議。範疆說:「今日受了刑責,讓我們怎麼能夠籌辦?這個人性暴如火,如果明天置辦不齊,你我都會被殺啊!」張達說:「比如他殺我,不如我殺他!」範疆說:「只是沒有辦法走近他。」張達說:「我兩個如果不應當死,那麼他就醉在床上,如果應當死,那麼他就不醉好了。」二人商議停當。張飛這天夜裡又喝得大醉,臥在帳中。範、張二人探知消息,初更時分,各懷利刀密入帳中,就把張飛給殺了。當夜,拿著張飛的首級,逃到東吳。
他不是別人,正是秦誼。秦誼,宜祿是當時宰相僕人的稱呼,或一種丞相僕從官職的叫法,因為秦誼投降曹操之後,擔任過曹丞相身邊的僕人,所以被叫秦宜祿。此人,本是呂布的手下,公元193年,呂布和王允等朝中文武密謀誅董卓時,秦宜祿曾和呂布的其他幾個親信被呂布安排,冒充漢獻帝的宮門侍衛,手執武器等董卓撞上門來上鉤,然後除掉董卓。
當然,奪人愛妻畢竟不太光彩,因此,對於這位新歡床上的前任,曹操沒有太多刁難,倒也在軍中安排了不錯的差事。他就是秦宜祿,新興(治今山西忻州)雲中人。《九州春秋》記載:(呂)布素使秦誼、陳衛、李黑等偽作宮門衛士,持長戟。卓到宮門,黑等以長戟挾叉卓車,或叉其馬。卓驚呼布,布素施鎧於衣中,持矛,即應聲刺卓,墜於車。
而在下邳城外攻城的關羽(此時已經跟隨劉備投降了曹操),請求秦宜祿之前妻娶杜氏,曹操答應了。關羽這一要求,按當時的習慣並不算過分。因為城破以後,敵人的家屬會被當成戰利品一樣,處置分配,對有關人員論功行賞。曹操對關羽的這一要求本來滿口答應過。但關羽不放心,怕曹操不經心,落給了別人。仍一而再,再而三的寫信提醒曹操。這反而讓曹操更加上心,猜想關羽如此心儀之人,一定特別出眾。所以城破以後,呂布軍滅。曹操卻要親眼看看秦祿的妻子杜氏。曹操一看就被迷上,捨不得放棄,乾脆佔為己有。曹操見美色忘大將,失言自肥的做派,讓關羽非常失望,連殺了曹操的心都有。
但他並不是一開始便如此懦弱,曾經他也是一個刺董義士。轉變為一個奪妻之恨不敢報的小人,實在讓人扼腕!據《九州春秋》記載:「布素使秦誼 、陳衛 、李黑等偽作宮門衛士,持長戟。卓到宮門,黑等以長戟挾叉卓車,或叉其馬。卓驚呼布,布素施鎧於衣中,持矛,即應聲刺卓,墜於車。意思是說,呂布除董卓的時候,特意安排了秦宜祿和李黑,在宮門口制住董卓的車馬,這才順利刺殺了董卓。也就是說,秦宜祿曾經也是一個義士。
後來,張飛看不過去了,痛斥了秦宜祿一頓,喝道,人家曹操都給你戴了綠帽子,你居然還好意思賴在此地,厚著臉皮求包養。被張飛喝上一通,秦宜祿面紅耳赤,怒衝衝地就收拾包袱,跟著劉關張出走。不過搞笑的是,秦宜祿走了幾裡路就捨不得曹操給的榮華富貴,想再回去。張飛一聽就怒不可遏,覺得世上留有這種無恥之人,實在汙濁不堪。看著秦宜祿的嘴臉,張飛掄起丈八長矛,切齒道:「你這不長進的東西,留你何用?」
《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關羽傳》引《蜀記》:曹公與劉備圍呂布於下邳,關羽啟公,布使秦宜祿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許之。臨破,又屢啟於公。公疑其有異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遂一矛刺於馬下(「飛殺之」《魏氏春秋》)。只是,我們的這位軟蛋,未穿上情敵曹操小鞋,反倒被路見不平一聲吼的張飛給結果了性命,落得如此人生結局,真可謂啼笑皆非。放到現在,你們能忍得了當秦宜祿嗎?還是和張飛一樣,看見了都忍不住要殺他?
只是,我們的這位軟蛋,未穿上情敵曹操小鞋,反倒被路見不平一聲吼的張飛給結果了性命,落得如此人生結局,真可謂啼笑皆非。放到現在,你們能忍得了當秦宜祿嗎?還是和張飛一樣,看見了都忍不住要殺他,常言道「讀史可以使人明智,鑑以往可以知未來」。但歷史的作用可能真的不是讓我們遇見未來這麼簡單,讀到深處的人一定明白,讀史只不過讓我們有更大的自由和能動性去創造未來。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在高曉松的歌詞裡,我們除了體驗了一把文藝情結,更重要的是追求內心的自由與情懷。詩歌為我們締造了一個精神的烏託邦,而史哲讓我們更清晰地認識現實,我們不僅要活在現在,更要活在未來。跟著這些經典,遵循著歷史的足跡,一點點掀開面紗,還原真實的場景,感受時光的流逝,追逐著哲人的思想,一點點探究人類的精神世界,一天天遇到更智慧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