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二維結構InSe無機半導體單晶具有超常塑性

2020-12-20 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黃辛、張行勇)上海交通大學與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等單位合作,在無機塑性半導體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研究發現,二維結構範德華半導體InSe在單晶塊體形態下具有超常規的塑性和巨大的變形能力,既具有傳統無機非金屬半導體的優異物理性能,又可像金屬一樣進行塑性變形和機械加工,在柔性和可變形熱電能量轉換、光電傳感等領域有廣闊的應用前景。7月31日,該研究成果發表於《科學》。

受Ag2S準層狀結構與非局域、彌散化學鍵特性的啟發,研究人員聚焦一大類包含範德華力的二維結構材料,並在其中發現了具有超常塑性的InSe晶體。同時,研究人員發現,不同於多晶形態下的脆性行為,InSe單晶二維材料在塊體形態下可以彎折、扭曲而不破碎,甚至能夠折成「紙飛機」、彎成莫比烏斯環,表現出罕見的大變形能力。非標力學試驗結果進一步證實了材料的超常塑性,其壓縮工程應變可達80%,特定方向的彎曲和拉伸工程應變也高於10%。

進一步的實驗表明,InSe單晶塊體的塑性變形主要來自層間的相對滑動和跨層的位錯滑移,InSe的變形和塑性與其特殊的晶體結構和化學鍵密切相關。這些多重、非局域的較弱作用力一方面促進層間的相對滑移,另一方面又像「膠水」把相鄰的層「黏合」起來,抑制材料發生解理,同時保證位錯的跨層滑移。

基於InSe單晶特殊的力學性質和化學鍵特性,研究人員提出,具有高解理能、低滑移能、低楊氏模量的材料有望具有良好塑性變形能力。該判據很好地解釋了目前已發現的兩種無機塑性半導體Ag2S和InSe,也為其他新型塑性和可變形半導體的預測和篩選提供了理論依據。

該研究參加單位還包括上海電機學院、西安交通大學、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克萊姆森大學等。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ba9778

《中國科學報》 (2020-08-03 第1版 要聞)

相關焦點

  • 集有機、無機材料優點於一體,我國學者提出無機塑性新型半導體新概念
    集微網消息,上海交通大學官方消息顯示,近日,上海交通大學與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等單位合作,在無機塑性半導體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史迅與陳立東等開創性地提出無機塑性新型半導體新概念,在具有優異電學性能的無機半導體中實現良好可加工和變形能力,將有機材料和無機材料的優點合二為一
  • 上海交通大學史迅、魏天然等在無機塑性半導體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該研究發現,二維結構範德華半導體InSe在單晶塊體形態下具有超常規的塑性和巨大的變形能力,既擁有傳統無機非金屬半導體的優異物理性能,又可以像金屬一樣進行塑性變形和機械加工,在柔性和可變形熱電能量轉換、光電傳感等領域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史迅教授/研究員、Jian He教授、陳立東研究員為本文通訊作者;魏天然助理教授、金敏教授、王悅存副教授為共同第一作者。
  • 北工大《Science》評述:首次發現超強塑性變形單晶材料!
    事實上,2D的薄層可以從3D單晶中剝取。剝層法十分高效,但是所得的薄層難以精確重製,它們容易破碎且尺寸較小。 對於大型2D材料的生產,熱加工(類似於薄金屬板的軋制)是一種引起廣泛關注的工藝方法,但需要大量材料具備更好的塑性變形能力。因此,硒化銦(InSe)具有出色的可塑性這一發現值得注意。室溫下,其壓縮應變可超過 80%。
  • 【無機】具有強面內各向異性的二維無機雙分子晶體用於二階非線性光學
    提及二維分子晶體,人們會自然而然的想到以紅熒烯、C8-BTBT等為代表的二維有機分子晶體。2019年,華中科技大學的翟天佑團隊和史丹福大學的崔屹團隊合作首次提出並成功製備了二維無機分子晶體Sb2O3,將二維分子晶體的研究從有機領域拓展到了無機領域。那麼,有沒有可能在無機範圍內,使得兩種性質迥異的無機分子在空間有序堆垛從而獲得一種二維無機雙分子晶體呢?
  • 化學所發展無機鈣鈦礦單晶氣相圖案化方法並製備高性能器件
    目前,無機鈣鈦礦單晶的製備方法主要有氣相生長法和溶液生長法。氣相生長技術容易實現高質量單晶的製備,但由於氣相外延過程中的隨機成核和晶格不匹配問題,在氣相體系中實現鈣鈦礦結晶位點、晶體形貌和晶體尺寸的控制成為一個難題,這也是可控制備高性能鈣鈦礦集成光電器件的巨大挑戰。
  • 到底是COF單晶、MOF單晶、高分子單晶,還是都是?
    從MOF到COF再到近期的HOF,每合成出一個新分子,如果沒有得到它的單晶結構,總會覺得工作不完整。而由於共價連接不怎麼靈活,COF的單晶一直是公認最難長的一種。能長出二維或三維結構的COF單晶已屬不易,一維COF單晶的培養更是難上加難。
  • 天津大學陳龍課題組:二維導電金屬有機框架材料在有機電子學/自旋電子學領域的應用進展
    科學家們將各種活性材料(如碳材料、無機二維材料、有機半導體材料等)集成到電子器件中,以獲得優異的器件性能。金屬有機框架(MOFs)材料一般由有機配體和金屬節點按拓撲學規律連接而成,可應用於氣體存儲與分離、傳感、催化等領域。然而,已知的大部分傳統MOFs材料電導率低,甚至為絕緣體。
  • 二維原子晶體首現四角形結構
    Yakobson合作,通過大規模基於第一原理的原子結構搜索,發現單原子層碳化鈦(TiC)二維原子晶體因為其獨特的原子雜化機制而具有高度穩定的四角形結構,有關這一全新的二維原子晶體研究報告發表於日前出版的《美國化學會志》(JACS)上。
  • 「二維世界」的構築與操縱——第一屆中科院物理所博士後年會優秀...
    作為量子材料家族的重要分支,二維量子材料僅有原子級厚度,量子效應顯著,在變革性技術研發和先進裝備製造領域極具潛力。總所周知,器件的集成度能直接決定其性能,高集成度器件(例如晶片)的製造是基於高精度微納加工和晶圓級單晶宏量製備的。對於二維量子材料,其器件製造工藝與傳統半導體(矽、砷化鎵、氮化鎵等)器件微加工工藝兼容。因此,在現階段,大面積、高質量的二維單晶製備是實現二維量子器件規模化應用的核心關鍵。
  • 這種純無機鈣鈦礦「骨子錳」—新聞—科學網
    同時,為了進一步增加光吸收效率,這類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多採用有機-無機混合的材料,而在應用中有機材料的溼度、溫度穩定性都不如純無機材料。 是否能設計一種無鉛的純無機材料,既具有鉛基滷化物鈣鈦礦優越的光電性質,又沒有鉛的毒性,穩定性又優於同類的有機材料呢?
  • 天津大學封偉團隊在帶隙可調的新型鍺矽基半導體二維原子晶體研究...
    本站訊(材料學院供稿)近日,天津大學封偉教授團隊在半導體二維原子晶體的可控制備和帶隙調控研究上取得重要突破:在理論計算和結構設計的基礎上,採用-H/-OH封端二元鍺矽烯,首次獲得了具有帶隙可調控的二維層狀鍺矽烷(gersiloxene)。通過精確控制二元配比,實現了二維鍺矽烷的帶隙調控,並探索了其光催化領域的應用價值,為後續設計新型半導體二維原子晶體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基礎。
  • 「自然圖案化」的新型二維原子晶體材料及其功能化研究取得新進展
    例如,在半導體產業中,半導體材料需要先利用光刻技術圖案化,再進行電子摻雜或空穴摻雜,進而形成P-N結和電晶體等。二維原子晶體材料的功能化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實現,例如,將分子或原子沉積到二維原子晶體材料表面實現摻雜,或引入另一種二維原子晶體材料構建疊層結構等。  最近,高鴻鈞領導的聯合研究團隊在新型二維原子晶體材料及其功能化的研究中又獲得了突破性進展。
  • 二維材料應用延續摩爾定律
    「我們這項研究工作的核心內容是利用原子晶體硫化鉬做出了新結構電晶體。在此基礎上,團隊發現了單電晶體邏輯結構的新原理。新結構和原理對原子晶體材料具有普適性。」文章通訊作者周鵬向《中國科學報》解釋說。「與」和「或」是構成計算系統的最基本邏輯單元。傳統材料體系需要通過兩個獨立的電晶體才能實現邏輯功能。
  • Rev.綜述超薄二維光催化劑在...
    考慮到這一點,構建這些催化劑的超薄二維結構可能是一個極具潛力的方案,因為它們具有以下的優勢:a)原子級厚度可以縮短載流子遷移路徑;b)獨特的電子結構可以促進電子轉移;c)豐富的低配位表面原子可以提供大量的高活性位點、d)均一暴露的晶面可以提供幾乎一樣的活性位點以及e)便於化學修飾來擴展其光吸收範圍。
  • 科學家在極細多晶體銅中發現新型亞穩結構—新聞—科學網
    由於晶粒之間存在晶體學取向差,晶界中原子的排列往往雜亂無序,這種無序晶界的存在使多晶體的穩定性遠低於完整晶體(單晶體)。例如,當把多晶體金屬加熱到不足熔點一半時,晶界便開始失穩遷移導致晶粒長大,材料性能變化(如軟化)。在受力時晶界也會發生遷移使多晶體結構失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