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向我諮詢:「我的孩子性格特別內向,該怎麼辦?」還有人說:「我自己性格內向,我的孩子也內向,我特別不希望他這樣。」
我不明白為什麼大家對內向這麼排斥,《內向孩子的潛在優勢》的作者蘭妮博士是美國當代重要的內向性格研究專家。
那麼,內向和外向是存在的嗎?會不會是我們大腦想像出來的一種感覺?因為所有人在某些時刻都可能覺得自己是一個內向的人——我覺得自己是個內向的人,可別人說樊老師肯定是外向性格。
內向跟外向到底有沒有準確的界定?蘭妮博士閱讀了數千份心理學、生物學和神經科學方面的材料,還採訪了數百位內向的人,發現內向和外向的概念的確是存在的。只不過,內向和外向不總是非此即彼,很多人同時擁有內向和外向兩種氣質。
為什麼內向的人不喜歡自己的內向,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繼續內向?這個很長時間以來的誤解,來自20世紀所謂最偉大的三個心理學家之間的紛爭,這三個人是弗洛伊德、榮格和阿德勒。
榮格、阿德勒和弗洛伊德本來在心理領域一起進行合作研究,後來三個人不再和睦,最有影響力的弗洛伊德對另外兩個人憤憤不平。因為榮格和阿德勒都是內向的人,弗洛伊德便開始貶低內向,把內向的定義扭轉為「過分以自我為中心」等。今天,我們很多家長都為孩子的內向擔憂,都覺得這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甚至非得把一個內向的孩子推到臺前去演講。如果不會演講,必須得練,非得讓一個內向的人變成一個看似活潑、外向的人,這種教育方法會帶來特別多的傷害和失誤。
《內向孩子的潛在優勢》讓我們學習到,如果自己的孩子是內向的,我們應該如何發揮內向的優點,而不是把他改變成外向的人。
判斷一個人是外向還是內向最重要的標誌,是要看他獲取、消耗、保存能量的方式:
內向的人在人多的環境下會覺得越來越累,他需要自己在一個安安靜靜的地方休息一下,安靜一會兒,才能夠逐漸補充上能量。
一個人到底是不是一個內向型的人,有如下的問題可以引導和驗證:我參加完刺激性活動後渾身是勁兒,還是在大多數時間裡藉由安靜地思考來恢復精力?
如果一個孩子在壓力面前表現出退縮,他很有可能是偏內向的孩子。反之,如果你的孩子精力充沛,總想到外面去玩,不管有沒有人和他一起,他就很有可能是外向的孩子。
從成人的角度分析,在一個人休閒的時候,他是想拿起手機叫朋友來玩,還是想自己靜靜地看會兒書或者是散散步,這是內向和外向一個很重要的區別。
從生理的角度來看,內向與外向也大為不同。
多巴胺作用於交感神經,醒著的時候,交感神經控制我們的行為,休息的時候,就切換到了副交感神經。
內向的人和外向的人的區別在於:
又如大腦的區別,人類的大腦有四個主要的功能區域,相互獨立、彼此配合,分別為:大腦前葉、大腦後葉、左腦、右腦。
從大腦前葉和大腦後葉的區別來看,內向孩子的大腦前葉更加活躍,外向孩子的大腦後葉更加活躍。在左、右腦之間,每個孩子都有佔優勢的一部分:
我在教孩子學說話的時候,發現了孩子之間的不同。小朋友學說話有兩種學習方式:有的小朋友說一個字後再說一個字,說很多不連貫的話,有的小朋友則總是說連貫的話。
我兒子如果沒有把一句話組織得非常完整,他就不說話。他喜歡想,想半天后,如果說不準,就停下來又想半天,一直到大腦裡組織出一句完整的話後,他才會全部說出來,是一個完整的意思。
我判斷他有點兒偏內向。
還有一個標誌性的事情是他在幼兒園時,一次過生日,我們把小朋友都請到家裡來玩。小朋友們玩得很開心,把我們家鬧翻天了。嘟嘟一個人跑到房間裡哭了,他說:「他們為什麼還不走?他們太鬧了,我受不了。」
這從生理原因讓我們看到內向和外向的不同。當然,沒有所謂的優劣。
蘭妮博士致力於研究內向,她分析內向有如下優勢:擁有豐富的內心生活,懂得停下來品味生活,熱愛學習,善於創造性思維,擅長藝術創作,情商高,精通談話,樂於自處,謙虛,容易養成健康的習慣,是好公民,珍惜長期的友誼。
我覺得這提醒我們意識到內向的人有很多優點。當然,這不是絕對的,同樣的優勢,外向的人身上也會有。
在這個快節奏的世界,外向型的人看起來會更容易適應,人和人的交流變得越來越多,內向的人看起來似乎要慢一點兒。這就需要家長幫孩子創造一個「耐寒區」,給內向孩子提供生長所需要的成長要素。
以上可以幫助孩子創造「耐寒區」。不要總講道理,因為內向的孩子本身就容易思慮過度,太多的道理會讓他變得非常焦慮。
也不要總反駁孩子,不要跟孩子展開大量辯論,更不要輕視或者忽視他的需求和感覺。
要做的事是承認他的感受,跟他換位思考。今天處理不了的問題,可以約孩子下次再做。如果給孩子造成了傷害,應該向他表示歉意。
理解內向的孩子,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內向孩子很容易產生內疚和恥辱感。一定程度之內,會幫助孩子糾正錯誤的行為。如果內疚感和恥辱感過多,則造成傷害,導致孩子的行為扭曲或者深度自卑,以及自尊水平大幅下降。
建議糾正內向孩子的錯誤時,稍微說一下就好了。
比如,孩子在家裡練吉他,吵得你睡不著覺,如果是一個內向的孩子的話,你可以跟他說「媽媽真的有點兒頭疼,我希望能夠安靜一下」,就這一句就好。
如果要想阻止一個外向的孩子,可能真的需要父母花很大的力氣,因為孩子能量很強、停不下來。
這一點我特別有感觸。我帶著嘟嘟去博物館,那時候他三四歲,很愛跑。我發現他影響到了別人,只需要看著他說:「噓。」就做這一個動作,他就立刻非常認真地看著我點點頭,安安靜靜地跟在我後邊。
在對內向孩子的看護和飲食調配上,也跟對待外向的孩子不同。
比如說:「今天晚上,咱們要參加一個活動,大概需要一個小時,活動的安排是這樣的……」要儘量多地讓孩子參與到對這個活動的預判和想像中。活動之中,要多去觀察孩子是不是累了,是否需要安靜或者需要你去陪他。
我太太小時候被迫吃了她不願意吃的食物。到現在,她一想到這個食物,依然無法接受。
家長不要在食物問題上和孩子較勁兒,世界上的食物種類那麼多,少吃一兩樣,根本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
我們會因為這件事發脾氣,其實對身體不好,對心理關係也不好。所以,內向的孩子可能會有挑食這個狀況,家長應避免捲入食物的爭鬥中。
作者請內向孩子的父母謹記:對於一個明顯羞怯和不自信的內向孩子來說,嚴厲的對待——包括過分嚴厲的管教——必然會失敗。這有兩種可能,一是內向的孩子變得不與他人交流,極其內向的孩子甚至變得孤僻。他放棄自己的能力,說反正自己什麼也做不了,內疚感爆棚。還有一種可能是叛逆,他去做很多出格的事,成為反面教材。
家庭成員的性格是有很大差異性的,不是內向的家長一定會生出內向的孩子。即便同一對夫妻有三個孩子,三個孩子的性格也都不同。
不同並非缺陷,家長千萬不要把內向孩子和外向孩子去錯誤比較,這會給孩子造成非常大的心理負擔。關鍵詞是享受。無論孩子是內向還是外向,家長都要享受引導這個孩子長大的過程,要珍惜家裡的每一個人。
對家庭裡的內向孩子來說,調動他的好辦法就是讓孩子幫忙,讓孩子分擔一些家務,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為這個家所做的貢獻,他會覺得非常開心。
還可以跟孩子討論某一個問題,徵求他的意見。
在我家,我可以和嘟嘟聊起家庭存款的事項,邀請他參與家庭的經濟管理。他從中了解錢是怎麼賺回來的,應該如何分配。甚至連家中老人生病住院了,我都會告知他,讓孩子參與到整個家庭的活動中。
這給他建立了責任感和自信心,他知道自己在家庭中很受重視。
還有,可以和孩子討論另一個孩子的問題,而不是在背後說別人的壞話。比如,妹妹不願意去幼兒園,父母就可以和哥哥探討,大家怎麼做可以幫助妹妹,這也會讓孩子產生主人翁的責任感。
當然,還可以跟孩子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家長跟孩子講一講自己小時候發生過什麼事,孩子會特別樂意聽。在我的記憶裡,關於我父母年輕時的故事都是我小時候聽的,這幾十年他們都沒有再說過這些事。我父母在我出生前的經歷,在我腦海中是一幅一幅的畫面。因為這是一個大系統,會讓一個孩子覺得自己的生命跟一個更大的系統連接在了一起,這樣宏大的感覺對所有的孩子來說都會是件禮物。
這本書中特別關愛面臨父母離婚的內向孩子,因為孩子們有一個共通的特性,就是自我歸因,他會覺得父母離婚是自己造成的。
當然,離婚是我們每個人所擁有的權利,但是在離婚的時候,怎樣能夠減少對孩子的傷害呢?我認為要著重講一下離婚的情況下,怎樣能夠給予孩子穩定感。
我還建議,在家庭中帶孩子的老人能夠深入地了解孩子的不同,讓他們互相交流,把家族故事傳承下來。多一個人愛孩子,總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重要的是讓老人學習起來,理解人和人是不一樣的。如果不學習,他可能真的希望孩子長成自己想要的那個模板,對孩子提奇怪的要求。
有一次,我見到一位奶奶批評孫女玩滑梯,奶奶好兇,對著孩子大罵。我觀察到小女孩完全無動於衷,像根本聽不見奶奶的聲音一樣,接著玩滑梯,面無表情。實際上,雙方都很痛苦:小女孩已經開始學會麻木了,而奶奶已經陷入了習慣性批評。
家長的學習和進步是非常重要的事。
內向的孩子上學的時候,家長需要跟老師之間有更多的互動,可以單獨與老師溝通,讓老師把學校的紀律準確、明確地告訴孩子。
給孩子創造更多的社會交往機會,讓孩子能夠深度交友。內向的孩子交朋友跟外向的孩子不一樣,就是他不會馬上和很多人突然變得很熟,但是內向的孩子一旦跟某個人成為好朋友以後,他會非常珍惜,兩個人會成為一輩子慢慢走下去的「發小」。
家長還要多留心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內向的孩子有時候會在學校裡被人欺負,因為外向的孩子更容易找到夥伴,更容易適應一個團體,內向的孩子則不同。
比如《矽谷鋼鐵俠》裡改變世界的埃隆·馬斯克,他小時候總被人欺負,思考問題時極其深入,愛讀《大英百科全書》。
內向孩子的父母要和老師溝通起來,請老師及時反饋,更好地呵護孩子。
從學習環境來說,我們要注意如下事項:
當他慢慢找到了節奏感,發現自己就算比別人慢一點兒,也能夠把事做得很好時,他就有了自信。
這份自信是來自他對節奏感的把握。
生活中大量的悲劇都來自家長有著非常不切實際的希望,希望自己的孩子長成別人家的孩子。這樣,問題就來了。我想告訴大家,事實上,就算你的孩子在某個時刻長成了別人家的孩子,你還會繼續希望他改變,希望他如果再怎麼怎麼樣一點兒就更好了。家長的貪心是「無與倫比」的,事實上,永遠不會停下來。沒有人說「我的孩子現在已經最好了,我已經非常滿意了」。
懂得滿足太難了,這源於每一個家長內心不斷湧動的焦慮情緒。讓孩子上各種輔導班根本不是為了把孩子培養得更好,而是為了緩解家長的焦慮。
要把滿足家長的自尊心、滿足家長的對比欲望、滿足家長焦慮情緒的這些東西,改成沉浸式的、漫步式的教育。沉浸式、漫步式的教育是寬鬆、包容,是尊重孩子自己的節奏,讓孩子知道這件事應該怎麼做,給他創造更多自己思考的機會,所以慢慢地,孩子真的會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嘈雜的環境對內向孩子來說是一個陷阱。
我曾經做過一個紀錄片,叫《世界的孩子》。我們去看了美國的很多學校,學校的風格完全不一樣,有的學校會給孩子獨立的時間和空間,有的學校總是那麼熱鬧,適合那些外向的、願意排名的、願意跟別人比拼的孩子去加入。
所以,家長幫孩子選學校的時候,要看這個學校是否適合一個內向的孩子發展自己。
誤解也會傷害到內向的孩子。有的學校的老師對內向的孩子缺乏理解,他們覺得內向的孩子不容易接近,覺得他們叛逆、不合群、自私自利、不善於溝通等。
比如,大家的節奏和內向的孩子並不同,久而久之,他們得到的關注就更少了。
從交友方面來說,內向的孩子希望長期地、深入地交流,但在過程中有可能遇到挫折,因為他們對於友誼的質量要求很高。
內向的孩子容易面臨欺凌,家長要學會觀察。例如,孩子有如下表現:
……
這些狀況孩子雖然沒有講,或者在情緒上沒有過多反映,但都有可能是他在學校裡遇到了解決不了的問題。
此時,父母需要安慰他,可以告訴他有的孩子脾氣不好,就是非常討厭,或者說「我知道你傷心了,但是事情已經過去了」。
要理解孩子的感受,不要說「你為什麼不打回去,你怎麼沒有自己的辦法」。孩子被別人欺負了以後,不要再去責怪他,再去責怪他就是進一步欺負他。
我們應該採取更多的行動來幫助孩子。
如果父母在家裡用言語辱罵或者諷刺孩子,孩子在學校裡也會跟別人出現類似的情形,很有可能會讓別人再罵他。這就是在家裡習慣了這種角色,到學校他可能會扮演這樣被欺負的角色。
蘭妮博士還提出,家長可以做的防備工作如下:
讓孩子學會辨認誰是恃強凌弱的「壞孩子」。凡是那種喜歡挑釁、戲弄、威脅等方式的人,要遠離他們。因為,他們很有可能是欺負人的「壞孩子」。
確保孩子要有一兩個好朋友。
有時候,孩子在學校裡經歷的這些事情真的是出人意料。我們應該下足夠的功夫,來幫助容易被欺負的內向孩子。
《內向孩子的潛在優勢》把一個內向的孩子所需要的方方面面講得很清楚。一個內向的孩子到底需要什麼,核心是愛,是時間。
你要拿出時間來陪伴他,因為「愛」不是一個空泛的詞。有時間才能夠表達愛,你要用更多的時間關注他,給他信任、穩定、信心,適應他的慢節奏,給他鼓勵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