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變淡了?家長這樣做,把兒時的年味,帶給如今的孩子

2021-01-21 大咖時尚show

考試結束,就意味著孩子們開始陸續放假了,馬上也就要過年了。

可是近兩年,大家都覺得年味越來越淡了。以前的年,是一家人圍在一起看春晚、放鞭炮、守歲,而現在,過年已經變成了玩手機、打麻將、看電影,兩頓飯之後又各奔東西。

以前的小孩子眼裡,過年是是一年當中最幸福的時刻,貼春聯、買年貨、做年夜飯、穿新衣服、和小夥伴一起放鞭炮、提著小燈籠走街串巷的去拜年,年味十足。

但在現在的孩子眼裡,他們卻僅僅能說出:過年是熱鬧的、喜慶的、有壓歲錢拿的。最後他們的結論就是過春節一點都不好玩。

在感慨著年味變淡時,我們兒時記憶中濃濃的年味都一直在腦海中飄散不去。為了讓孩子長大後的記憶裡也有濃濃的年味,家長們春節就和孩子這樣過春節,把這些風俗習慣傳承下去吧。告訴孩子,咱小時候這樣過年。

家長這樣做,把兒時的年味,帶給如今的孩子

1.教孩子唱唱過年歌謠

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凍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滿街走。」「糖瓜祭灶,新年來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頭兒要頂新氈帽,老太太要件新棉襖。」「二十三,祭罷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過五,六天,大年就來到。闢邪盒,耍核桃,滴滴點點兩聲炮。五子登科桌球響,起火升得比天高。」「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燈。」

2.春節的儀式感不能少

現在的春節少了很多儀式感,過去一進入臘月,爸爸媽媽就開始忙碌起來,買年貨,掃房土、大年糕、蒸豆包、凍豆腐……每天都在告訴我們,新年的腳步近了,更近了。

現在的時代跟以前不一樣了,但是我們依然可以帶孩子去購物,置辦一身過年的新衣服,等到大年初一那天穿在身上;帶孩子買對聯,一起貼到家裡;帶孩子買一些喜慶的貼花和燈籠,跟孩子一起裝扮家裡;讓孩子一起動手做春節相關的食物,讓孩子感受春節的儀式感,其實也是在教會他們如何點綴美麗的生活。

3.和孩子一起來次衛生大掃除

民諺稱「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在春節前掃塵,是中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掃塵之日,全家上下齊動手,用心打掃房屋、庭院,擦洗鍋碗、拆洗被褥,乾乾淨淨迎接新年。其實,人們藉助"塵"與"陳"的諧音表達除陳、除舊的意願。

一年了,剛好可以借這個機會和孩子一起來次衛生大掃除。和孩子一起打掃房子、拆洗被子、整理東西。可以給家裡部分小家具變更一下位置,增加或者更換一些小飾品,收拾一下孩子的衣服、玩具、書本等,進行分類、送人、收納等等。

東西清爽了,家裡乾淨了,心情自然會輕鬆很多。若干年後,孩子肯定會懷念那些年底和父母一起整理的日子。

4.帶孩子一起了解春節習俗

現在的孩子提到過春節,就剩下壓歲錢了,其實關於春節的習俗有很多,讓孩子了解這些春節習俗,既是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也能增添他們過春節的興趣。

壓歲錢絕對是年味回憶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筆,體現的是長輩對晚輩的關愛和晚輩對長輩的尊敬。

拜年帶孩子跟親戚朋友熟絡一下感情,還可以讓孩子懂得一些社交禮儀,鍛鍊一下交際能力。

包餃子放錢幣也要讓孩子參與進去,往餃子裡包上硬幣和大棗,當孩子吃到這兩樣東西的時候,一定會和小時候的我們一樣高興的蹦起來。

我們可以給孩子們講「年」的故事;說一說壓歲錢的來歷;告訴他們貼春聯如何區分上聯下聯,以及過年為什麼要吃餃子和魚等等。

童年的回憶是美好的,即使現在的生活條件好,孩子不愁吃穿,可我還是想把最好的年味留給孩子,讓他感受到春節的韻味,特有的儀式感:買年貨,穿新衣,貼春聯,吃年夜飯,收壓歲錢,守年夜....

那麼,如何才能讓孩子對春節有更深刻的認識,感受到春節的韻味呢?

直到我發現了這套《歡樂中國年》立體繪本。幫孩子找回年味,感受傳統文化精髓,所有年俗活動玩個夠。下邊請跟隨我一起走進《歡樂中國年》的世界。

有9個過年主題,43個互動小機關,趣味了解中國傳統文化。

這本書從聽年獸傳說開始,通過一個大家庭過年期間發生的故事,涵蓋了辦年貨、貼春聯、守歲、鬧元宵等9大過年主題。

裡面更是藏有43個互動小機關,翻一翻,拉一拉,動手又動腦,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貼春聯,掛燈籠,堆雪人,在滿滿的儀式感下,大人孩子歡聲笑語迎新年。

給孩子看一看,豆腐是怎樣磨出來的。

讓孩子小手拉一拉,家家戶戶放煙花,對於我們那時候的孩子來說,沒有什麼是比過年放煙花更開心的事情了。

鍛鍊孩子的動手能力,同時開動腦筋,一起做個漂亮的花燈迎新年。

然後還有敲大鼓,舞龍看燈,逛廟會,猜燈謎,正月十五鬧元宵。

邊玩邊學,趣味不枯燥。整本書「玩」下來,不僅讓孩子了解到了春節各種習俗,感受傳統文化精髓,更是讓老母親自己都感覺回到了小時候過年的時光,重溫了兒時的幸福。

並且還有文字與點讀的語音講解。不光通過視覺讓孩子感受過年的氛圍,還能把年俗故事讀給孩子聽,讓孩子從視覺、觸覺、聽覺等多感官感受到春節的韻味。

這樣一套神奇的立體書,包含4個有聲平安符,9個過年主題,16個神秘機關,43個活動部件,921個點讀音頻,這應該是送給孩子最好的新年禮物了。

感興趣的可以點擊下方連結購買哦~

相關焦點

  • 年味變淡?過年家長帶著孩子這樣做,濃濃的年味會伴隨孩子一生
    所謂年味,最深的印象總留在兒時記憶裡。我心中不由感慨,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的年味越來越淡了,春晚也覺得越來越無聊,過年似乎越來越沒什麼意思了。可是,童年的回憶是美好的,即使現在的生活條件好,孩子不愁吃穿,可我還是想把最好的年味留給孩子,讓他感受到春節的韻味,特有的儀式感:買年貨,穿新衣,貼春聯,吃年夜飯,收壓歲錢,守年夜....那麼,如何才能讓孩子對春節有更深刻的認識,感受到春節的韻味呢?直到我發現了這套《歡樂中國年》立體繪本。
  • 過年沒有「年味」了?年輕人能對此做點什麼
    不過,如今年輕人似乎對新年傳統層面的風俗越來越隔膜,甚至有人吐槽「越來越沒有年味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首先得弄清到底啥是「年味」,一家人在電視機前收看春節晚會算「年味」?闔家團圓之際一起包餃子、吃年夜飯算「年味」?那麼家人在外地一起旅遊,算不算「年味」呢?因為工作原因無法與家人團聚、只能通過電話或視頻來聯繫,算不算「年味」呢?
  • 繼「年味變淡」後,外出務工的人群中,有些人卻不想回家,為何?
    除了這些變化之外,這幾年得益於國家的不斷扶持,越來越多的惠民措施在農村落地實施,村容村貌也因此發生了變化,很多在外務工的農民賺到錢後,也陸陸續續回到老家蓋房,有餘錢還買了小轎車,生活質量進一步得到提升。
  • 年味是什麼味?16位攝影人分享珍藏的春節記憶美片,一起尋找年味
    年味,是什麼味兒?不同人或許有著不同的定義,且明顯受到年齡和地域的影響。年味於我姥姥,是一場熱鬧非凡的廟會;於我,是初一清早滿街的炮仗碎屑和硫黃味;於遊子,是一桌香噴噴的團圓飯;於戀人,是手牽手地一起到超市購買年貨;於學生,是放寒假拿壓歲錢……歲月之河,按照它的節奏,不快不慢地流淌著。年味是一種什麼味道呢?
  • 年味在哪裡,年味在這裡!
    小時候覺得,過年是記憶裡最美好的一天穿新衣,戴新帽、包餃子蒸年糕、打燈籠、放鞭炮而如今的年味像是淡了很多搶紅包、看春晚、打麻將有些家裡乾脆春聯也不貼了by 螞蜂窩@思言LIU行走在春節時的閬中,川戲、皮影次第上演,獅燈、龍燈走街串戶,鑼鼓聲中,歷史的脈動就這樣在你的身邊行走。
  • 讓我來告訴你:年味去哪兒了?年味就在這裡
    要過年了,年,越來越近,很多人卻說年味越來越淡了,過年越來越沒有意思,真的是這樣嗎?年味去哪兒了?年味在生鮮菜市場裡。在生鮮菜市場,你會看到炸肉丸子的攤點前排起了長隊,煮魚丸子的攤點前也排起了長隊;在海鮮攤點區,買生魚片的,尤魚的,墨魚的......人頭攢動。人們大包小提的往外走,你能說這不是年味。年味去哪兒了?年味在火車站裡,也長途汽車站裡,還有車廂裡。
  • 年味是淡還是濃?說說過年的「文」與「質」|荔枝時評
    有那麼些年,雞蛋還比較金貴,對方的回禮中常有生雞蛋;我和我父親哐裡哐當回到家,雞蛋鮮有不破在包裡的。破碎的雞蛋又和炒米糖之類的粘連在一起。近年來,禮物都越來越高檔化、成品化,這種狼狽的事再也不會發生了。而且,對於年高的長輩,直接給禮金就可以了。我每年都要探望我那位已經將近百歲的外祖母。有一年我陪坐在太陽下,不到一個小時大概問了我十遍:「孩子幾歲了,怎麼沒帶來?」
  • 年味作文800字(通用8篇)
    我更明白了,年味就是全家團圓的歡樂氣氛,也是晚輩們孝敬長輩,圍在桌前敬的那一杯酒。年味,就這樣在親人們的歡笑中四散開來…。  年夜飯吃完了,大家各自回家。家裡雖然冷清了一些,但那股年味卻經久不息,溫暖著每一個人。  年味是家人之間相互體貼、關懷的溫馨,是一大家人歡聚一堂的熱鬧紅火,是在大家歡聲笑語、互幫互助中的融洽和諧。
  • 農村年味越來越淡,專家不理解,農民痛斥:鞭炮和土灶缺一不可
    ,可是對於目前農村年味變淡的因素來說,不單單只有這些因素影響著這個傳統民俗變淡,還有其他因素,而農民對於專家的不理解也表示痛斥,因為有兩個問題對於農民來說才是最重要的因素,這就是有關專家所提出的「禁炮令」和禁止使用土灶,而這兩樣物品在春節中承載的意義絕非一般。
  • 年話壓歲錢:年味裡的壓歲錢到底是什麼味?
    記得某年讀過一則新聞,在外打工辛辛苦苦一整年,積攢下來的血汗錢還抵不上過一個年。這可能並不誇張,往往越是平常不能回家,而又必須回家的人們在過年裡總得隆重一番: 老人需要盡心,年貨要準備充分,孩子一年到頭見不到,總需給他們多準備點好東西,還有四鄰鄉親,親朋好友,難免要聚一聚、小酌一杯,還有給孩子們的壓歲錢,一年雖只一回,合攏起來,也是一筆不小的數目。
  • 楊斌:兒時年味|天眼新聞文化頻道·春節記憶
    新春臨近,年味漸濃。孩子迫不及待體驗坐高鐵,盡情享受寒假帶來的快樂;縣文聯在錦繡花都安置小區義寫春聯,給安置戶送去新春的祝福……時間過得飛快,轉眼臘月已經過半。在農村長大的我,難免想起小時候的年味來。年味,是快樂的,是和諧的,更是充滿親情的。在我們寨子裡是這樣議論的,能夠殺年豬的算是條件較好的人家,不能殺年豬的便是吃飯都困難了。還好,我家唯獨一年沒有殺年豬,其餘便是年年殺豬了。有時父母也要賣半邊豬肉貼補家用,豬腦殼(頭)非邱二爺莫屬,每年他都付10元錢購買。我從來沒有看見他買過豬肉吃,聽說他把豬腦殼燉起,夠吃很長時間,這樣比較划算,簡簡單單就把年過了。
  • 一個在校大學生心中的年味
    麻塘山的集市雖然小,但這時候的集市顯得特別熱鬧,放眼望去,大街上都是車和人,買東西的,賣東西的,一片祥和喜悅氣氛;那時候日子還是有點緊巴,買一桶油要記著,買一個花炮要砍砍價,小賣部老闆早已習慣了鄉親們砍價的勁頭......身處在這樣的氛圍中,我那時候能感受到滿滿的年味。
  • 黃豆魚鯗凍,一碗年味(多味齋)
    陽光鋪灑,魚水分漸消,空氣中鮮腥味變淡,鮮魚終成鯗。院前屋後,掛起串串魚鯗,層層疊疊擠擠挨挨。鄰人經過,扔下一句:過年魚鯗曬得噴噴香。年味初現。魚鯗清蒸、紅燒、烤、切絲切塊與蔬菜同炒,素日裡也能一膏饞吻,唯魚鯗凍在守歲飯時才露臉,姍姍來遲,穩穩壓場。一大碗黃豆魚鯗凍,文火細煮,色澤紅亮晶瑩,入口鮮香涼滑、酥糯不膩,勺子挖著吃才過癮。
  • 新年|年味的過去式與進行時
    有關年的記憶藏在每個中國人心底最溫暖的角落,承載著中國人對生活最美好的期待。過年需得有年味兒,而年味卻是既具體又模糊的。有人說,和家人在一起,怎麼過都有年味;有人說,點鞭炮、賞煙花才有年味;有人說不上來,卻覺得年味一年比一年淡了。年味真的越來越淡了嗎?還是換了一種形式繼續存在呢?讓我們通過新舊年味的對比一探究竟吧。
  • 喝足了「水味」?我們在泡茶時的「水味」是指什麼?
    我們在泡茶時,也不乏能夠聽到懂茶的朋友說,這泡的茶,沒喝到茶的香氣,喝足了「水味」。這個水味是何意呢?在我們的印象之中,水應該是無色且無味的。那這裡所說的「水味」指的是泡的茶不夠好,茶的滋味好像白水那般無滋無味嗎?也不盡然。
  • 歲時行樂——太行山下的年味
    歲時行樂——太行山下的年味 2020-01-02 17: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紀錄片《年味》:所謂年味,就是一家人團圓的味道
    又到一年春節時,每到這個時候,都會想到年的味道,感悟年的味道。那麼,年味到底是什麼?大家口中所說的那個味道,究竟是什麼味道呢?紀錄片《年味》,小明工作室出品的新年美食文化紀錄片。它分為歸途,遷徙,別離,遠方,他鄉,團圓六個主題,講了六個不同的故事,從每個故事裡,共同表達出一個主題,那就是,所謂的年味,就是團圓的味道。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第6個故事,名字叫做團圓。講了一個計程車司機給自己從外地歸來的兒子,準備年夜飯的故事。
  • 粉圓糖果 難忘的年味
    每年大概元宵節前夕,母親都會自己買回來麵粉,做我和妹妹愛吃的粉圓糖果。粉圓糖果的做法很簡單,就是先將麵粉加水,稍微揉幾下後成團。放到涼水中煮開,成為母團。做粉圓糖果的時候,也是接近新的一年春播的季節。不同於過年時,大紅色的各種年貨、食物的置辦,白色的粉圓糖果,在我和妹妹大口大口地吃著的時候,是媽媽對新的一年裡,田野裡莊稼有個好收成的寄託具象,它在我們一家年味中有著不一樣的意義——希望。
  • 帶您體驗廈門獨特年味 古早味仍受熱捧新潮味紛至沓來
    春節臨近,誘人的年味逐漸瀰漫在城鄉之間,飄蕩在大街小巷,洋溢在家家戶戶。像往年一般,市民們買春聯、備年貨、換新衣迎接新年,但也有微妙的變化——年夜飯可以網上淘,點點手指就可以買到全國各地的年貨……  有人說,選擇多了,年味卻淡了。
  • 大數據看年夜飯菜譜:2019的最有「年味」的一道菜是什麼?
    又是一年春節時。無論習俗和傳統怎樣變遷,年,依然是中國人最眷戀的味道。那麼,「年味」究竟是什麼呢?有人說是灑掃除塵,是貼春聯、放鞭炮,是收壓歲錢,當然,更是那頓年夜飯——從遠方風塵僕僕趕回來的一家人,圍坐一起,觥籌交錯,應該是每個中國人心中對「年」最深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