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性黃疸一般有哪些治療方法

2020-12-19 復禾健康

黃疸怎麼治療,這是大家都比較關心的問題了,很多新生兒都會出現黃疸的現象。所以,媽媽們也不要太擔心了。黃膽,是常見的疾病,有許多人都得過黃疸,黃疸的症狀是皮膚變黃,得了黃疸要及時治療,那麼病理性黃疸的治療方法是什麼,黃疸的危害是什麼,治療黃疸的偏方是什麼,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看看。

病理性黃疸的治療方法

生理性黃疸一般不需要接受治療,發病1周--2周之後發黃現象就會自行消失,媽媽們也可給寶寶餵食葡萄糖水以加快黃疸消退。

但當出現病理性黃疸時,就必須接受治療,不然會留下後遺症甚至危及生命。治療病理性黃疸主要有光照療法、換血療法和藥物治療三種。

光照療法:這種方法是治療黃疸最簡單有效的方法,治療費用不高。首先讓寶寶躺在光療箱內,將雙眼、生殖器官遮蓋,其餘部分裸露在外。然後用藍光照射,持續照射2-48小時,但一般不超過4天,直至膽紅素降低到7毫克/分升以下就可以停止治療。

換血療法:換血是新生兒黃疸最快速且有效的方法,但換血對醫療技術要求較高,費用也比較貴,並且不是每一個黃疸寶寶都適合換血療法,而且這種療法也有可能產生一些不良反應,所以這種療法主要用於患有重度的病理性黃疸的寶寶。

藥物療法:苯巴比妥和地塞米松可以治療病理性黃疸,但一定要在醫生的醫囑下服用。

黃疸的危害

1、小兒黃疸的病因有很多。比如小兒溶血病、小兒球形紅細胞升高症、小兒圍產期疾病等既可造成高膽紅素血症和膽紅素腦病,又可造成貧血、缺氧和缺氧缺血腦病些疾病及病理改變均可導致胎兒和小兒腦損傷,繼而導致腦癱。

2、膽紅素腦病是由小兒高膽紅素血症及多種小兒疾病。如早產、感染、缺氧、酸中毒等綜合造成小兒膽紅素腦病可造成嚴重腦損傷,是導致兒小腦癱瘓的重要原因;早產、感染、缺氧等同樣可造成或合併腦畸形、腦發育障礙和腦損傷也可能導致小兒腦癱。

3、小兒高膽紅素血症的各種治療措施的使用是否及時,是否正確,均有可能使黃疸的控制不平衡,甚至使黃疸加重,導致膽紅素腦病的出現和加重,因此小兒高膽紅素血症的不恰當治療也是引起小兒腦癱的原因。

黃疸的預防

1.飲食有節,勿嗜酒,勿進食不潔之品及恣食辛熱肥甘之物。黃疸病人應注意休息,保持心情舒暢,飲食宜清淡。本病一旦發現,立即隔離治療,並對其食具、用具加以清毒,將其排洩物深埋或用漂白粉消毒。經治療黃疸消退後,不宜馬上停藥,應根據病情繼續治療,以免復發。

2.孕母期間注意飲食衛生忌酒和辛熱之品不可濫用藥物如孕母有黃疸病史可口服黃疸茵陣衝劑自確診的服至分娩服藥時間以兩個月以上為宜嬰兒出生後宜密切觀察皮膚黃疸情況以便及時診斷和治療注意過早出現或過遲消退或黃疸逐漸加深或退而復現等情況以便及時破損感染。

黃疸的病因

黃疸的產生原因是多方面的,究其機制而言可以分為五類:

1.膽紅素生成過多

這是由於紅細胞大量破壞(溶血)後,非結合膽紅素形成增多,大量的非結合膽紅素運輸至肝臟,必然使肝臟(肝細胞)的負擔增加,當超過肝臟對非結合膽紅素的攝取與結合能力時,則引起血液中非結合膽紅素濃度增高。此外,大量溶血導致的貧血,使肝細胞處在缺氧、缺血的狀態下,其攝取、結合非結合膽紅素的能力必然會進一步降低,結果導致非結合膽紅素在血液中濃度更為增高而出現黃疸。

2.肝細胞功能低下或有功能肝細胞量減少

這是由於肝臟的肝酶功能低下,或者由於晚期肝硬化、或暴發性肝炎、肝功能衰竭,肝內殘存有功能的肝細胞量很少,不能攝取血液中的非結合膽紅素,導致非結合膽紅素在血液中濃度更為增高而出現黃疸。新生兒生理性黃疸也是由於這個原因。

3.肝細胞破壞結合膽紅素外溢

在肝炎病人中,由於肝細胞發生了廣泛性損害(變性、壞死),致使肝細胞對非結合膽紅素的攝取、結合發生障礙,故血清中非結合膽紅素濃度增高,而部分未受損的肝細胞仍能繼續攝取、結合非結合膽紅素,使其轉變為結合膽紅素,但其中一部分結合膽紅素未能排泌於毛細膽管中,而是經壞死的肝細胞間隙反流入肝淋巴液與血液中,導致血清中結合膽紅素濃度也增高而出現黃疸。這時病人轉氨酶多會升高。

治療黃疸的偏方

1、金錢草15g,梔子6g,茵陳9g,甘草3g,水煎服。適用於新生兒黃疸。

2、茵陳、茯苓各20g,梔子、白朮各15g,木通5g。水煎服。大便乾結者去除白朮,加大黃5g,枳實5g;發熱煩躁,舌質絳紅者,加生地20g,丹皮、赤芍各15g。適用於新生兒黃疸溼熱證。

3、黃連、茵陳、雲苓各10g,黃柏、黃芩、梔子各6g。研成粉,用蜂蜜調成藥餅。貼於肚臍,外用熱水袋溫暖肚臍。適用於胎黃不退先天不足,氣血兩虛證。

4、一枝黃花45g,水丁香15g。水煎,一次服。

5、丁葵草(幹)15g,生魚1條。煎水服,每日1次。此方用於陽黃。

6、過路黃3葉,白荷包草9g,平地木9g,茵陳9g。水煎,早、中、晚分服。此方用於黃疸初起,也可用於脫力虛黃。

7、取冬瓜皮、玉米葉各3克,用水煎服,濾汁後分多次緩緩給寶寶餵下。冬瓜皮性味甘、寒,入肺、胃、大腸、小腸經,具有清熱、利水、消腫之功效;而玉米葉煎服成汁有利尿消腫、退黃等功效,且兩種材料經濟易取,對消退治療黃疸有很好的療效。

8、取蟬蛻0.5克,綠豆5克,用水煎服,對新生兒黃疸也有不錯的消退功效。

結語:如果出現黃疸的話,那就要多給孩子喂喂奶了,這樣會避免黃疸太過嚴重了。黃疸發生的原因是由於膽紅素代謝障礙而引起血清內膽紅素濃度升高所致,得了黃疸要及時治療,上文詳細的講訴了病理性黃疸的治療方法,黃疸的危害以及治療黃疸的偏方,希望大家能夠注意。

相關焦點

  • 新生兒黃疸大多無害無須治療病理性黃疸或致腦損傷須早治
    專家特別提醒,約有85%的足月兒及絕大多數早產兒在新生兒期會出現暫時性總膽紅素增高,其大多為生理性的,不需治療,一般一周左右會自然消退。寶寶如果黃疸出現得很早,程度很重,或者退得很遲,就要警惕病理性黃疸,因其有可能導致膽紅素腦病,致使神經細胞中毒變形,會影響到寶寶的智力發育、神經發育甚至生命危險。
  • 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家長如何鑑別?
    新生兒黃疸是指嬰兒的皮膚顏色出現黃染的現象,是最常見的一種疾病。分為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症狀體徵不同生理性黃疸為輕中度,病理性黃疸為重度,這兩種進行判斷最簡便的方法為:在自然光線下,面部自然黃染則為輕度,若有軀幹黃染則為中度,若四肢和手腳心都出現黃染即為重度。觀察軀幹和四肢時,先用手指按壓皮膚,然後放開手指,再看黃染是否存在,若存在則可判斷病理性黃疸,並伴有吐奶、發燒、抽搐、嗜睡、大便發白等表現。
  • 母乳性黃疸,生理性黃疸,病理性黃疸到底是怎麼回事?
    怎麼判斷孩子是母乳性黃疸,還是生理性黃疸,還是病理性黃疸呢?有時間上的區別嗎?還是必須要去醫院監測?小李醫生答:孩子出現黃疸的原因,簡單來說有這幾條,第一是:孩子膽紅素生成增加,比如說孩子和媽媽的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這裡面又包括RH溶血和ABO溶血。再比如說,感染引起的溶血或者是孩子紅細胞形態異常,又或紅細胞內的酶出現了問題引起的溶血。
  • 如何判斷新生兒是病理性黃疸還是生理性黃疸?看完這篇就知道啦!
    新生兒病理性黃疸和新生兒生理性黃疸有哪些不同之處? 從時間上區分: 生理性黃疸:多於生後2-3天出現,4-5天達高峰,一般寶寶無其他不適,黃疸持續7-10天消退,早產兒可延長到2-4周。 病理性黃疸:在生後24小時內即出現,黃疸持續時間長:足月兒大於2周,早產兒大於4周。
  • 寶寶病理性黃疸,遲遲不退黃,別再等了!不是所有的黃疸都會自愈
    病理性黃疸越早發現治療的效果越好;我們首先得了解什麼是病理性黃疸和生理性黃疸。黃疸是新生兒時期一種比較常見的症狀,正常新生兒出生後2-3天會出現黃疸,這其中大部分是生理性黃疸不需要治療的;只有病理性黃疸雖然不是很常見,但對於患兒的影響卻是非常大的,但很多媽媽並不清楚它的症狀,接下來為大家介紹一下病理性黃疸的特徵有哪些,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些幫助:①黃疸持續時間長:一些家長誤以為黃疸很常見,過幾天就會自動消退的
  • 5張圖告訴你,生理性黃疸VS病理性黃疸有什麼區別
    黃疸是常見的新生兒常見疾病,分為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那麼二者有什麼區別呢,下面一組圖片將告訴你答案:1、具體症狀 正常的新生兒幾乎都會出現生理性黃疸,皮膚呈淺黃色;病理性黃疸情況較重,寶寶全身呈橘黃色,眼白、手心、足心發黃,寶寶精神狀態不好,愛哭鬧。
  • 新生兒黃疸多久消退 病理性黃疸需及時治療
    新生兒與成人相比,由於紅血球相對較多,而肝臟還未發育成熟,紅血球代謝後的物質不容易代謝完全,就會出現黃疸,臨床把這種情況叫做生理性黃疸。一般在寶寶出生兩天以後,媽媽就能看出來嬰兒皮膚黃黃的,在出生後三天到五天,黃疸指數達到最大值,這個時候小嬰兒的眼白可能都會黃黃的。
  • 新生兒生理性黃疸與病理性黃疸的區別……
    出生後幾天,面部甚至全身呈現黃色,這就是黃疸。黃疸每個小孩都有,有的寶寶出現早,消退快,為生理性黃疸。而消退慢,或反覆出現則為病理性黃疸。足月兒可持續兩周,早產兒可持續三周不消退。黃疸是怎麼來的呢?寶寶從母體內的無氧環境到體外的有氧環境,血液中的紅細胞被破壞,從而形成橙黃色膽紅素,寶寶又無法將其排出體外,導致在體內越積越多,寶寶的皮膚就變得越來越黃。
  • 新生兒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的區別,看懂這張圖就夠了
    新生兒黃疸是比較常見的一種疾病,在臨床上約有85%的足月兒及絕大多數的早產兒在出生後一周內出現黃疸。黃疸又分為,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那麼這兩種黃疸症狀有什麼差別?在什麼情況下需要去醫院就診?1、什麼是新生兒黃疸?
  • 為什麼會有新生兒黃疸?如何區分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
    也許,一些有經驗的婦女會告訴你:這是新生兒黃疸,別擔心,基本上很多寶寶出生後都是黃色的,過幾天就會好的。真的是這樣嗎?如何正確面對新生兒黃疸?為什麼出生後寶寶會變黃?寶寶黃疸的症狀與血液中游離膽紅素有關,其主要來源於紅細胞的分解代謝。
  • 黃疸怎麼治療 八大偏方治療黃疸
    黃疸是一種常見的疾病,有許多人都得過黃疸這種疾病,黃疸症狀是皮膚變黃,黃疸會影響大家的生活,那麼請問黃疸怎麼治療?黃疸的症狀是什麼?治療黃疸的偏方是什麼?下面小編為大家講解。黃疸怎麼治療1、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特點新生兒黃疸是在嬰兒出生後一天內出現,新生兒黃疸的時間一般都超過兩周,而早產的嬰兒就是在3周以上;黃疸在出生後消失復現並進行性加重。
  • 生理性、病理性、母乳性黃疸的區別,寶寶得黃疸期間如何餵奶?
    病理性黃疸程度重,呈金黃色或黃疸遍及全身,手心、足底亦有較明顯的黃疸,且黃疸持久,出生2—3周後黃疸仍持續不退甚至加深,或減輕後又加深,並伴有貧血或大便顏色變淡現象。
  • 孩子出生就得黃疸,一兩周就消退?別大意,還有病理性黃疸呢
    1、確認黃疸是生理性的還是病理面對新生兒黃疸,家長的態度大概分為兩種,第一種便是認為寶寶有黃疸,是普遍的理現象,所以就沒有再理會,而另一種則是太過於擔心寶寶的身體,覺得寶寶出現黃疸是不好的徵兆,這兩種心態其實都是不正確的,在寶寶出現黃疸之後,作為父母首先應該做的就是分清楚情況,究竟寶寶的黃疸是生理性的還是病理性的
  • 小兒病理性黃疸和生理性黃疸怎麼區別?哪種黃疸應該去醫院?
    可是,如果剛出生的新生兒,黃疸總是不退,怎麼辦?是應該在家裡觀察呢,還是需要去醫院照光呢? 都說當媽的不容易,在現在更是如此,說到新生兒黃疸,大多數新生兒都會有,黃疸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的。 生理性黃疸,大多在新生兒出生後2~3天出現,4~5天時最嚴重,足月兒一般在7~10天消退,早產兒一般在2~4周消退。
  • 新生寶寶從黃疸變成全身換血,病理性黃疸的危害家長要知道
    如果不及時治療,膽紅素甚至可能會傷害神經系統,若情況嚴重的會給神經系統造成不可逆傷害,留下後遺症。病理性黃疸不是自行在家就能處理好的,家長們要聽從醫生的建議,而不是經驗主義行事。病理性黃疸的情況持續而不接受治療的話,膽紅素會持續保持高位,黃疸嚴重時膽紅素會透過血腦屏障進入腦部,給神經系統造成了不可逆的損害,腦癱、癲癇、智力障礙等都是有可能發生的,家長們不可掉以輕心。
  • 新生兒皮膚發黃,病理性黃疸可致腦癱
    黃疸是新生兒寶寶常見的現象,高膽紅素血症會引起黃疸,嚴重的高膽紅素血症會導致疸紅素腦病。如果得不到及時的診斷和治療,對孩子會有致命的危險。那麼,高膽紅素血症有哪些明顯的特徵,又該如何治療呢?新生兒皮膚發黃,小心患上高膽紅素血症針對新生兒的相關疾病,剛做父母或未做父母的爸媽們要提高警惕,提高「黃疸」二字的時候,可能大家都不陌生。高膽紅素血症和黃疸有什麼關係呢?他們有什麼危害?又如何去治療呢?
  • 新生寶寶黃疸如何護理?病理性黃疸可能對寶寶腦部造成永久傷害
    最近,有寶媽問我們寶寶黃疸如何護理的問題,寶媽覺得寶寶黃疸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不需要過度重視。我們想說的是這個問題需要父母引起重視,切不可大意,因為病理性黃疸可能對寶寶腦部造成永久傷害。新生寶寶黃疸是很常見的,半數以上的足月寶寶都會有黃疸,正常足月兒一般出生後2~3天開始出現,通常在出生後5~7天黃疸會達到峰值,然後逐漸消退。正常情況下出生後不超過2周,黃疸就消退了。而大多數寶寶的黃疸都只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不是疾病引起的,這叫做生理性黃疸。
  • 為什麼會有新生兒黃疸?寶媽該怎麼區分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
    也許,有些有經驗的女性會告訴你:這是新生兒黃疸,不必擔心,基本上很多寶寶出生後都黃,過幾天自己就好了。真的是這樣嗎?各位寶爸寶媽該如何正確面對新生兒黃疸呢?寶寶出生後為什麼會變黃?造成寶寶黃疸症狀是和血中的游離膽紅素有關,而游離膽紅素多來自紅細胞的分解代謝。寶寶出生前體內紅細胞是高於正常人的,當出生後寶寶自己可以呼吸了,不需那麼多的紅細胞運輸氧氣,就會凋亡一部分紅細胞,血中的游離膽紅素自然就高起來,所以寶寶們會表現出皮膚的黃染。
  • 病理性黃疸不照藍光能好嗎?
    記得第一次聽到「黃疸」還是在婦產醫院聽的一場講座中,當時我去的晚,沒有從頭開始聽,但是我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黃疸是由於膽紅素代謝異常引起的病症,在新生兒期很常見,黃疸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大部分都是生理性的,一般出現7~10天就逐漸消退了,如果出生兩周還沒有退,可能就是病理性黃疸,應及時就醫。
  • 什麼是黃疸 黃疸有哪些症狀
    明顯腫大質地堅硬表面凸凹不平有結節見於原發性或繼發性肝癌。肝腫大不明顯而質地較硬邊緣不整表面有小結節者見於肝硬化。新生兒黃疸多久能退新生兒生理性黃疸一般不深,發病時間和消退時間如下:1、黃疸一般在生後2-3天開始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