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系列之明孝宗——朱祐樘

2020-12-19 王某人淺談歷史

明孝宗朱祐樘六歲的時候被立為太子,這是其首次與父親明憲宗相見次日之事。

明孝宗

簡單來說,孝宗的出生只是一次意外,而且還是經歷了諸多艱難險阻的意外。其生母紀氏原為罪身,被俘入宮中,由於為人討人喜愛,慢慢成為了管理皇帝私房錢的女官。有一次一次憲宗偶爾經過,見紀氏美貌聰敏,就留宿了一夜。事後,紀氏便懷上了孝宗。但此時的後宮並不安穩,掌權後宮的是赫赫有名的萬貴妃(由於土木堡之變,憲宗幼時被託付於萬貴妃撫育,日久生情,憲宗一生都較為寵愛萬貴妃),萬貴妃由於幼子夭折(後不可生育),於是便對後宮有生孕之事極其反感。好在紀氏在宮中與人交好,萬貴妃派出的宮女與太監都不忍對其下手,並在孝宗出生之時為其掩飾,密藏起來,後來依靠吃百家飯長至六歲。

電視劇中憲宗與萬貴妃形象

在孝宗六歲之時,憲宗正苦惱於沒有孩子,此時,先前將孝宗藏起來的太監——張敏告訴了憲宗孩子的事,憲宗才終於見到了孝宗,並在次日封其為太子。事後,太監張敏飲金自殺,孝宗生母紀氏也在宮中暴亡。自孝宗出生以來至被封為太子,他一直生活在宮內底層,依靠心地善良的底層宮女太監撫養長大,所以他對底層之人更加關注,也從小在薰陶之下養成了一顆仁愛之心。時候,當時太后由於怕萬貴妃對孝宗下手,便將其一直養在自己的仁壽宮內。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萬貴妃於成化皇帝相繼去世,皇太子朱祐樘於九月壬寅日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為「弘治」,是為明孝宗。然而憲宗留給十八歲太子朱祐樘的,是一個朝政紊亂,國力凋敝的江山。

明孝宗即登基開始,寬厚仁慈,躬行節儉,不近聲色,勤於政事,重視司法,大開言路,努力扭轉朝政腐敗狀況,驅逐奸佞,勤於政事,勵精圖治;任用劉大夏、王恕等為人正直的大臣,並且組建了赫赫有名的內閣(劉建、謝遷、李東陽),名次僅次於「三楊」內閣。在其治下十八年,大明王朝迎來了繼「仁宣之治」又一個盛世,史稱「弘治中興」。在其晚年之時,感覺身體日漸衰退,希望通過佛道之術能改變自己的身體狀況,但就在此時有了些許奸佞之臣,例如當時大太監李廣。但好在孝宗及時醒悟,重新重賢臣,遠小人,大力整頓朝綱。但也正是因此,大量的工作拖垮了孝宗的身體。

弘治內閣之一李東陽

弘治十八年(1505年),朱祐樘駕崩於乾清宮,得年僅三十六歲。臨死之前,對內閣說:「太子人很聰明,但年齡尚小。諸卿要好好輔佐他,使他擔當起大任,朕死也瞑目了。」最後對太子朱厚照的遺言是任用賢臣。

王某人評:我在查閱《明史》之時,在孝宗的章節發現,每隔三五行,總會出現一次免賦減稅之舉。古言:「晏安則易耽怠玩,富盛則漸啟驕奢」,孝宗在位之時正是太平之年,但其並無絲毫鬆懈,是少有能勤政愛民,保泰持盈的君主。明朝萬曆年間的內閣首輔朱國楨就說:「三代(夏商周三代)以下,稱賢主者,漢文帝、宋仁宗與我明之孝宗皇帝。」此三人皆為著名守成之君,他們並無大功績,在歷史長河中都是極為冷門的存在,但是他們卻用盡全心身力,為他們所在的帝國後續發展打下了深厚的基礎。正如《明史》所評:「《易》曰:『無平不陂,無往不復,艱貞無咎。』」知此道者,其惟孝宗乎!

PS.針對明孝宗與其張皇后下一期專門講解,弘治皇帝太會疼人導致內容過多。

相關焦點

  • 朱祐樘為何被稱為明孝宗?他真的很孝嗎?看他是如何找他媽的蹤跡
    古代一些尊貴的人去世,後人都會為根據其生平,用一個稱號來點評他,就是對歷史人物的蓋棺定論,這個稱號就是諡號。在秦漢時代,帝王的諡號一般只有三個字,第一個字是國號,第三個字是稱號,中間那個字概括了皇帝的一生。例如漢武帝,後人用一個「武」字概括了漢武帝在武功上的成就。後來經過魏晉南北朝幾百年的民族融合,起諡號的規矩發生變化,諡號變得越來越長。
  • 誰說帝王沒有真愛!明孝宗朱祐樘認真踐行了「一夫一妻制」
    古代男子可以三妻四妾,帝王更是後宮成群。所以,有人說古代不是一夫一妻制,而是多妻制度。也有人說古代其實也是一夫一妻制度,一個男子只能有一個妻子,其餘只能稱之為妾。古代男子娶妻和納妾的規格完全不一樣,如果嚴格意義上說古代男子只有一個妻子,也可以認為是一妻一妾。
  • 為什麼明朝皇帝朱祐樘只有一個女人?
    因為中國皇帝的一大特點就是老婆多,其中佼佼者像唐玄宗和晉武帝之流,其後宮佳麗數量足可組建一個整編師。即使差到像光緒一樣慘,也有一後二妃共三人,所謂一夫一妻似乎永遠跟皇帝們無關。像朱祐樘這樣的皇帝在中國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那麼,他一生對張氏至死不渝的內在原因是什麼?當然,咱們不能簡簡單單地用一個愛來概括。
  • 吏部尚書與內閣大學士掐架,明朝中興之主朱祐樘:我太難了!
    明朝中興之主明孝宗朱祐樘是個很勤勉的皇帝,他為人也比較謙和,對大臣很尊重。即便如此,當他的吏部尚書和內閣大學士掐架的時候,朱祐樘也會感到很為難,和事佬實在是不好當。王恕於成化二十三年底開始任吏部尚書,朱祐樘全力支持他進行吏治改革,對從成化朝到弘治朝的吏治過渡起到很大的作用。可以說,朱祐樘通過弘治初期的吏治改革,一改成化朝的吏治弊端,避免權力交接時的政局動蕩,王恕居功至偉。丘濬是明朝最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流傳後世,影響深遠,明孝宗御賜他為「理學名臣」,他也被史學界譽為「有明一代文臣之宗」。
  • 大明第十帝朱厚照,讓群臣無可奈何的帝王,被宦官毀掉的天才兒童
    自打朱元璋於1368年正月初四在應天府登基稱帝建立了大明,緊接著他又攻佔大都繼而統一天下之後,整個大明王朝的統治在我國歷史上由此開始便一直延續了276年之久。而縱觀大明朝這276年歷史中先後執政的16位帝王,其中確實是有很多與眾不同的奇葩人才。
  • 明孝宗朱祐樘劣跡不少,卻被後人認為是明朝中興之主,為什麼?
    當然,這話是明代人自己說的,頗有王婆賣瓜之嫌,但其後曾國藩也曾誇他是「自古英哲非常之君」,這便不得不深思了。 也有一些人認為明孝宗只是徒有虛名,根本擔不起中興之主這個名頭,他在位期間治理黃河水患耗資巨大卻無成果,軍事改革也沒有挽救王朝在軍事上逐步衰落的勢頭,雖然表面來看經濟繁榮,百姓生活安定,但王朝內部矛盾逐步被激化,很多偏遠地區都出現了暴亂和起義。
  • 明孝宗、張皇后與明武宗,帝王家一家三口的悲歡人生
    又因太子啼泣,帝後親蹲視之。帝命乳母坐勿起。他日,帝戲謂太子擊後,太子擊之。命擊乳母,太子不忍擊也。後由是大怒,面叱出之。既歸,其夫驚曰:「保保之位千金不易得,顧不謹畏,獲罪而出,奈何?」乳母曰:「此為汝增千金,寧畏出耶?吾居宮中未嘗得滋味,第急買肉,多用鹽醬治具為食。」食未畢,中使果至召之。言太子失乳母,啼不能止,帝後急宣汝。催逼就道。乳母故不行,且欲自盡。後驚懼,盡還帝累賜恩典。帝又厚賜其夫。
  • 被寵壞的張皇后《大明史》|成化弘治之治⑫
    中國歷代皇帝基本上都是三宮六院,嬪妃成群,明孝宗卻終其一世身邊只有張皇后一人,別無內寵。明孝宗和張皇后少年夫婦,伉儷情深,十分恩愛。這是有多方面原因的。第一,張後本人的性格較為活潑,對孝宗有足夠的吸引力和約束力。史稱張後「驕妒」,從後來她在政治鬥爭中扮演的角色來看,張後確實絕非庸常之輩。第二,大臣謝遷的勸諫。
  • 中國歷史上真正勵精圖治的帝王,只有這五位,其餘都不值一提
    正因如此,帝王往往成為中國古代史的主角。一個王朝的盛衰榮辱,往往取決於這個王朝的帝王們。縱觀中國歷史,荒淫無道的帝王不勝枚舉,平庸昏聵的帝王比比皆是,而勵精圖治的帝王卻少得可憐。在小編看來,中國歷史上真正能稱得上是勵精圖治的帝王,只有以下五位,其餘都不值一提。第一位:漢文帝
  • 一個百姓胡說,竟引起皇帝身世之謎,明武宗朱厚照竟是宮女所生?
    朱祐樘朱厚照未來將繼承大統,其身世至關重要,不容玷汙。明孝宗朱祐樘下令調查此案,抓捕了劉山、鄭旺等人。一番調查之下,發現宮中所謂的鄭金蓮的身體特徵並不符合鄭旺所述,不是鄭旺的女兒,也沒有得到過明孝宗的寵幸。朱祐樘下了最終判決,劉山被殺死,鄭旺論斬,鄭金蓮被安置在浣衣局。弘治十八年(1505年),明孝宗去世,繼位的是明武宗朱厚照,本來等待被處斬的鄭旺居然被赦免了。
  • 朱厚照:史上最荒誕的一位古代帝王
    明朝第十位皇帝,明武宗朱厚照,漢族,是明孝宗朱佑樘與張皇后的長子,因其弟朱厚熜早么,於是成了孝宗皇帝唯一一個長大成人的兒子,他在兩歲是被立為皇太子,自明孝宗死後,朱厚照便開始了他荒誕傳奇的一生。眾所周知,任何一位帝王哪個不是後宮佳麗三千人,我們這位皇帝也不例外,但不同的是,他的佳麗妃子們不是王宮貴胄之女,不是通過選秀競選的,而是他遊玩民間看上哪個便是哪個。
  • 官員上疏怎裁定:縣丞疏請復皇妣不共戴天之仇,明孝宗如何處置?
    作者:史遇春 明孝宗(朱祐樘)即位半月,魚臺縣丞(今屬山東濟寧)徐頊上疏,請求處理皇帝生母死亡及相關事件。 下面,就來詳細看看,當日的大明朝廷是如何來處理這一上疏的。
  • 古代最專情的皇帝,一生只寵一位女子,大臣多次勸其納妃都被拒絕
    在我國古代,實行的政策是「一夫多妻」,封建的思想,讓古代女子深受其害,男子可以有很多老婆,但是女子一生只能嫁給一個男人,倘若被這個男人拋棄,或者說這個男人已死,那就一生守寡,孤獨終老。當然皇帝作為古代最尊貴的男子,身邊的女人自然數不勝數,能夠成為皇帝老兒的女兒,也幾乎是所有女人的夢想,都說女人多的地方自然戰爭也就多,後宮就是這樣的是非之地,那裡充滿鬥爭,人心難測,稍有不慎,小命就不保了!
  • 泰山只有1545米,卻是五嶽之首,是古代帝王祭天首選地,憑什麼?
    導語:泰山只有1545米,卻是五嶽之首,還是古代帝王祭天首選地,憑什麼?其中三山是華夏遠古傳說之地;五嶽是中華文化的興盛之地。五嶽之首是為泰山,又稱東嶽,有「天下第一山」的美譽,更有杜甫會當凌絕頂的雄偉磅礴之氣和神奇秀麗之色。自秦始皇開始到清代先後有13代帝王親登泰山封禪或祭祀,然泰山海拔並不高,泰山只有1545米,卻是五嶽之首,還是古代帝王祭天首選地,憑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