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宗朱祐樘六歲的時候被立為太子,這是其首次與父親明憲宗相見次日之事。

簡單來說,孝宗的出生只是一次意外,而且還是經歷了諸多艱難險阻的意外。其生母紀氏原為罪身,被俘入宮中,由於為人討人喜愛,慢慢成為了管理皇帝私房錢的女官。有一次一次憲宗偶爾經過,見紀氏美貌聰敏,就留宿了一夜。事後,紀氏便懷上了孝宗。但此時的後宮並不安穩,掌權後宮的是赫赫有名的萬貴妃(由於土木堡之變,憲宗幼時被託付於萬貴妃撫育,日久生情,憲宗一生都較為寵愛萬貴妃),萬貴妃由於幼子夭折(後不可生育),於是便對後宮有生孕之事極其反感。好在紀氏在宮中與人交好,萬貴妃派出的宮女與太監都不忍對其下手,並在孝宗出生之時為其掩飾,密藏起來,後來依靠吃百家飯長至六歲。

在孝宗六歲之時,憲宗正苦惱於沒有孩子,此時,先前將孝宗藏起來的太監——張敏告訴了憲宗孩子的事,憲宗才終於見到了孝宗,並在次日封其為太子。事後,太監張敏飲金自殺,孝宗生母紀氏也在宮中暴亡。自孝宗出生以來至被封為太子,他一直生活在宮內底層,依靠心地善良的底層宮女太監撫養長大,所以他對底層之人更加關注,也從小在薰陶之下養成了一顆仁愛之心。時候,當時太后由於怕萬貴妃對孝宗下手,便將其一直養在自己的仁壽宮內。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萬貴妃於成化皇帝相繼去世,皇太子朱祐樘於九月壬寅日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為「弘治」,是為明孝宗。然而憲宗留給十八歲太子朱祐樘的,是一個朝政紊亂,國力凋敝的江山。
明孝宗即登基開始,寬厚仁慈,躬行節儉,不近聲色,勤於政事,重視司法,大開言路,努力扭轉朝政腐敗狀況,驅逐奸佞,勤於政事,勵精圖治;任用劉大夏、王恕等為人正直的大臣,並且組建了赫赫有名的內閣(劉建、謝遷、李東陽),名次僅次於「三楊」內閣。在其治下十八年,大明王朝迎來了繼「仁宣之治」又一個盛世,史稱「弘治中興」。在其晚年之時,感覺身體日漸衰退,希望通過佛道之術能改變自己的身體狀況,但就在此時有了些許奸佞之臣,例如當時大太監李廣。但好在孝宗及時醒悟,重新重賢臣,遠小人,大力整頓朝綱。但也正是因此,大量的工作拖垮了孝宗的身體。

弘治十八年(1505年),朱祐樘駕崩於乾清宮,得年僅三十六歲。臨死之前,對內閣說:「太子人很聰明,但年齡尚小。諸卿要好好輔佐他,使他擔當起大任,朕死也瞑目了。」最後對太子朱厚照的遺言是任用賢臣。
王某人評:我在查閱《明史》之時,在孝宗的章節發現,每隔三五行,總會出現一次免賦減稅之舉。古言:「晏安則易耽怠玩,富盛則漸啟驕奢」,孝宗在位之時正是太平之年,但其並無絲毫鬆懈,是少有能勤政愛民,保泰持盈的君主。明朝萬曆年間的內閣首輔朱國楨就說:「三代(夏商周三代)以下,稱賢主者,漢文帝、宋仁宗與我明之孝宗皇帝。」此三人皆為著名守成之君,他們並無大功績,在歷史長河中都是極為冷門的存在,但是他們卻用盡全心身力,為他們所在的帝國後續發展打下了深厚的基礎。正如《明史》所評:「《易》曰:『無平不陂,無往不復,艱貞無咎。』」知此道者,其惟孝宗乎!
PS.針對明孝宗與其張皇后下一期專門講解,弘治皇帝太會疼人導致內容過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