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部尚書與內閣大學士掐架,明朝中興之主朱祐樘:我太難了!

2020-12-19 老四劇說歷史

明朝中興之主明孝宗朱祐樘是個很勤勉的皇帝,他為人也比較謙和,對大臣很尊重。即便如此,當他的吏部尚書和內閣大學士掐架的時候,朱祐樘也會感到很為難,和事佬實在是不好當。

明孝宗

這場掐架發生在弘治六年,掐架的雙方是兩位名垂千古的名臣——吏部尚書王恕和內閣大學士丘濬。王恕於成化二十三年底開始任吏部尚書,朱祐樘全力支持他進行吏治改革,對從成化朝到弘治朝的吏治過渡起到很大的作用。可以說,朱祐樘通過弘治初期的吏治改革,一改成化朝的吏治弊端,避免權力交接時的政局動蕩,王恕居功至偉。丘濬是明朝最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流傳後世,影響深遠,明孝宗御賜他為「理學名臣」,他也被史學界譽為「有明一代文臣之宗」。

弘治五年(1492),內閣首輔劉吉被罷免,徐溥繼任首輔,被補入閣的正是丘濬。根據史料記載,在丘濬入閣之前,王恕和丘濬曾同為太子太保,關係一般,但丘濬入閣之後,兩人開始不和睦。《明史》中有兩個地方能夠體現這點:1.入閣後,丘濬的身份地位提升了不少,但王恕並沒有因此謙讓,使丘濬很不滿;2.王恕主管吏治,考察天下官員,因不稱職被他提出罷免的有2000多人,他上報名單時,丘濬反對,稱任職未滿三年或無特別劣行的官吏仍可留任,明孝宗留下了90多人。王恕大為不滿,曾向明孝宗請求辭官,明孝宗沒有批准。

明孝宗

《明史》:是時劉吉已罷,而丘濬入閣,亦與恕不相能。初,濬以禮部尚書掌詹事,與恕同為太子太保。恕長六卿,位濬上。及濬入閣,恕以吏部弗讓也,濬由是不悅。恕考察天下庶官,已黜而濬調旨留之者九十餘人。恕屢爭不能得,因力求罷,不許。

不管怎麼樣,王恕和丘濬的關係肯定是很不好,而讓他們倆爆發矛盾的一個關鍵人物是太醫院判劉文泰。劉文泰跟丘濬關係不錯,在一次閒聊時,丘濬告訴劉文泰,說王恕在成化朝時辭官回鄉期間,曾託人為他寫傳記,在傳記中誹謗先帝,皇帝知道了這罪名可不小。

明孝宗

劉文泰跟王恕有私仇,他曾找王恕求取高職,被王恕所拒,於是懷恨在心。聽了丘濬的話,他起草奏章,還讓被王恕提名罷免的都御史吳禎進行潤色,上奏給朱祐樘,攻擊王恕在傳記中自比伊尹、周公,批評先帝過失,又私下扣留官員奏疏,擾亂選官法則等。王恕上書自辯,反駁了劉文泰的說法,稱他的傳記褒揚先帝,從未批評先帝。王恕的自辯得到了朱祐樘的認同,但問題是,王恕認為此事背後有人策劃,策劃之人正是丘濬。朝中一些大臣也因此彈劾丘濬,說丘濬不配入閣,應罷免他。

明孝宗將劉文泰、吳禎等人下獄,讓司法部門調查此事,王恕曾兩次請求將丘濬也捉拿下獄。朱祐樘並不採納,王恕又請求罷官,朱祐樘大為不滿,雖將劉文泰貶職,但反過來責備王恕沽名釣譽,卻不問丘濬的罪。後來王恕仍堅持辭官,朱祐樘一怒之下同意了,還削減了王恕的俸祿。王恕被免職,卻得到朝廷很多大臣的支持。丘濬雖沒被治罪,卻因此被朝臣看不起,這對丘濬的名譽影響極大。

明朝大臣

從朱祐樘對這種事的處理來看,朱祐樘明顯傾向於丘濬。王恕被劉文泰本是個事實,雖然王恕請求治丘濬有點過分,但作為受害者,王恕是得到大多數人的支持的。朱祐樘就算是對王恕不滿,在這件事的風頭上讓王恕罷官、削減俸祿的處理還是過於嚴厲。我認為朱祐樘這麼做的原因有幾個:

1.王恕性格過於耿直,此前可能多次引起朱祐樘的不滿。王恕自上任吏部尚書以來,多次對吏治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罷免過很多官員,例如弘治六年的一次吏治考核,他就能上奏一個2000多人的罷免名單。這種過於較真的性格使得他在吏治問題上常常與朱祐樘生產矛盾。

明朝大臣

2.王恕的傳記有問題。王恕自辯時說他是稱讚先帝善於納諫,但實際上可能不是如此。在成化朝,王恕並不受重用,大多數時間是在南京任職,以他的性格不大可能會誇讚明憲宗朱見深。所以我猜想他的傳記可能確實存在對朱見深不滿的一些說法。還有一個細節很關鍵,朱祐樘把王恕印刷傳記用的雕版給燒了,如果朱祐樘不是看過王恕的傳記,對傳記的內容不滿,又何必燒掉雕版呢?這恐怕也正是朱祐樘罵王恕沽名釣譽的原因:你明明罵我爹,為了免罪卻到處說誇我爹。

《明史》:帝下文泰錦衣獄,鞫之得實,因請逮濬、恕及禎對簿。帝心不悅恕,乃貶文泰御醫。責恕沽名,焚所鏤版。置濬不問。恕再疏請辨理,不從,遂力求去。聽馳驛歸,不賜敕,月廩、歲隸亦頗減。

明朝大臣

3.朱祐樘對此事已定性,王恕卻不依不饒。朱祐樘不處罰丘濬,就是認為此事是劉文泰所為,跟丘濬沒有關係,這應該是朱祐樘根據司法部門審訊劉文泰的結果得出的結論。但王恕卻始終抓住丘濬不放,這不是故意打朱祐樘的嗎?

 4.王恕以辭官來要挾,讓朱祐樘大為生氣。古代的官員喜歡裝清高,遇到委屈,總會提出辭官,其實是以退為進,皇帝一旦挽留,必定會滿足其要求。辭官這一招,王恕在朱祐樘身上用得太多了。例如弘治元年王恕被言官彈劾、與劉吉因吏治糾紛、弘治六年與丘濬紛爭等,王恕都曾提出過辭官。王恕自任吏部尚書以來,幾乎每年都會提出2次上辭官。時間一長,朱祐樘忍無可忍,就真的同意王恕辭官了。

可見,朱祐樘罷免王恕確實有多方面的原因,只是朱祐樘的做法得不到群臣的理解。

明孝宗上朝

再回到這件事上來,這事究竟是不是丘濬指使劉文泰做的呢?《明史》在記載此事時,雖沒有指明是丘濬所為,但其記載對王恕大加讚揚,大有維護王恕之意,顯然有暗含是丘濬指使。其實,劉文泰在被審訊時並沒有說他是被丘濬指使,同時也沒有證據表明是丘濬所為。《明實錄》記載「亦似未考其事之直顛末也」,明朝學者王世貞在他的《弇山堂別集》也說「案縉紳之論,皆以文泰此舉出自丘公,然三原止合略辯其事,力求歸休,不當疏請廷鞫,又以老學陰謀肆加詆斥大臣恬靜之體與事君恭順之道」……這些記載都表明沒有任何證據證明是丘濬。

丘濬去世之後,劉文泰曾去弔唁丘濬,丘濬的妻子看到劉文泰就大為惱火,大罵劉文泰:「就是因為你,使我相公與王公關係不好,還背上不義之名,你還有什麼臉來弔喪?」丘濬妻子的話也表明,這事不是丘濬所為,丘濬自己因被別人猜測,也感到很苦惱。

朱厚照

由此可以看出,丘濬應該沒有指使劉文泰誣告王恕,所有事情都是劉文泰搞出來的。王恕緊抓丘濬不放,也可能是希望能因此事扳倒丘濬,畢竟兩人關係本身就不好。只是丘濬交友不慎,與劉文泰這麼一個小人結交,背後又說王恕壞話,才讓劉文泰有機可乘。丘濬的聲譽受到影響,也是他咎由自取的吧

相關焦點

  • 吏部尚書權力很大,為何能決定多數官員前途?卻不是六部中最牛的
    卻不是六部中最牛的文/號外歷史之淑琴 圖/網絡自從隋朝建立三省六部制之後,其中有一個部門十分的特殊,他可以掌握多數官員的前途和升遷,那就是吏部,在當時的京城中,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那就是京官在見到自己的上級是不需要下跪的,但是內閣大學士和吏部尚書除外,否則後果十分的嚴重,那麼為何六部中只有吏部尚書有這樣的一個權力呢
  • 以史為鑑之明朝官制
    正德十一年(1516),45歲 ,「兵部尚書王瓊素奇守仁才······擢右僉都御史,巡撫南、贛」,」疏言權輕,無以令將士,請給旗牌,提督軍務,得便宜從事。尚書王瓊奏從其請」,」······進右副都御史」正德十六年(1521),50歲 ,「而大學士楊廷和與王瓊不相能。守仁前後平賊,率歸功瓊,廷和不喜······拜守仁南京兵部尚書。守仁不赴,請歸省。」
  • 明朝中興之主朱祐樘為何對外採取防守戰略,使明朝被蒙古打得滿地找牙
    明孝宗朱祐樘被認為是明朝中興之主。他執政期間,明朝在經濟上得到一定的恢復。不過,在軍事上明孝宗的建樹並不大。面對北方韃靼騷擾邊境,明孝宗並沒有採取有效的政策,使得弘治年成為明朝受邊患最嚴重的時代之一。
  • 清朝的大學士、軍機大臣、尚書、總督、巡撫都是什麼官?
    尚書、侍郎中央六部的最高長官叫尚書,滿漢各一人,相當於國務院各部部長。尚書下設置四個侍郎,滿漢各兩人,相當於副部長。 尚書為從一品,侍郎為從二品。下面介紹下各部尚書相當於今天的那些職位。吏部尚書:原國務院人事部長。
  • 吏部貴,戶部富,禮部窮 兵部刑部工部又是什麼呢
    清朝沿襲明朝制度,依然不設置宰相,以內閣加六部的形式,來架構中央行政機構。由於清朝時期的內閣大學士實權更少,形同虛設,權力便落到六部手裡。這裡的六部,指的是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尚書為從一品,僅次於內閣大學士。
  • 清朝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相當於現在什麼官?
    領班軍機大臣相當於總理,是政府一把手,其他軍機大臣、內閣大學士相當於副總理、國務委員。軍機大臣和珅清朝內閣在入關前是以內三院為前身,入關後吸收了明朝內閣制度。內閣設大學士,滿、漢各二人,均出自皇帝特簡,以「贊理機務,表率百僚」。授官後,亦兼攝殿閣、六部尚書銜。雍正八年,內閣大學士升為正一品,此後成為定製。內閣日常事務是幫助皇帝辦理本章,兼處理部分奏摺。大學士常侍天子左右以備顧問,承辦公文,承發諭旨,記載綸音。各類大小典禮祭祀事宜,亦由內閣承辦。
  • 清朝的六部尚書中,誰掌握的實權最大?
    順治年間,清朝才正式定下六部尚書的職位。從職權而言,順治年間六部尚書的職權跟明朝相差不大。吏部掌管全國文職官員的升遷任免調動,戶部掌管國家財政。清朝設立內務府,本是為了將宮廷財政跟國家財政分開,但實際操作中,宮廷財政往往跟國家財政經常緊密相連。所以,戶部尚書又多少會參與到宮廷財政中。禮部掌管禮儀和教育。
  • 清朝的六部都是哪六部,六部的尚書誰最大?
    因內侍省、秘書省非中樞,故以中書(內史)省、尚書省、門下省(隋併入集書省)以及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兵部為三省六部!其實用集書代替門下省挺好,剛好三書嘛!而六部起自西魏,蘇綽建議復古周制而立。明朝廢除三省,可清朝恢復了三省!清朝的三省。
  • 保和殿大學士兼吏、戶部尚書,僅有一人
    清朝的中央官職分為中樞部、佐理部和帝室部,中樞部設有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南書房;佐理部設有都察院、大理寺、理藩院、翰林院、通政司、國子監、欽天監等;帝室部設有宗人府、內務府、詹事府、太常寺、光祿寺、太僕寺、鴻臚寺、太醫院。
  • 明朝163名內閣大學士裡,超過一半的庶吉士是個什麼身份?
    譚天星的《明代內閣政治》統計:163名內閣大學士中,有87位庶吉士出身,超過了一半。明朝不同時期有一定的差異,誰能總結一下?謝謝啦!關於主持選拔庶吉士的機構,亦時有變化:「或內閣自選,或禮部選送,或會吏部同選」〔7〕。關於選拔的對象也無定製:「或限年歲,或拘地方,或採譽望,或就廷試卷中查取,或別出題考試,亦無定製。」〔8〕每科「館選」庶吉士的名額也多寡不等:或一科選取六十餘人(如永樂十三年選至62人之多)〔9〕,或一科只選一人(如宣德二年僅選取邢恭一人)〔10〕。直到弘治四年,因大學士徐博建議,才使庶吉士制度趨於健全和完備。
  • 大學士
    明清時流行的中堂一稱,一般是指大學士或首輔大學士。此外,越南的後黎朝和阮朝也曾模仿中國,設立大學士之職。內閣大學士是皇帝的參政顧問和最高幕僚,負責起草詔令及審議奏章,其職權大致與唐朝的中書舍人相當。內閣大學士的「票擬」權,即唐朝中書舍人的「參議表章」權。內閣大學士的品級低於唐宋的中書舍人,但巔峰之時的權位與唐宋的中書舍人相當。
  • 清朝得到「文正」諡號的僅有8人,「中興四臣」中唯有曾國藩入選
    第二位:劉統勳劉統勳的父親和祖父都曾高中進士,而且都是官員,劉統勳出生於這麼一個書香官宦門第,踏上仕途是情理之中的;在雍正二年時,劉統勳考取進士,此後歷任刑部尚書、工部尚書、吏部尚書、內閣大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及軍機大臣等要職。
  • 明武宗去世,明朝風雲再起,各方勢力蠢蠢欲動,楊廷和終定鼎大局
    他一邊出榜求醫,一邊給他講了些明朝皇位繼承的倫序之說,實際上就是隱晦地告訴他未來誰可能會繼承皇位。魏彬對此非常感激,唯唯諾諾地答應後便離開了。他雖然是司禮監太監,其實並沒有多大權勢,所以為人行事還是比較謹慎。十日之後,太監谷大用、張永到內閣傳信:武宗晏駕於豹房,遵照皇太后的懿旨將其移至大內,內閣趕緊商議確定應當即位的藩王。
  • 謝氏先賢傳十三:明朝●謝遷公傳
    弘治八年(1495年),入內閣參與機務,進詹事。弘治十一年(1498年),升太子少保,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為人秉節直諒,見事明敏,善持論。與劉健、李東陽同輔政,政績卓著,時人云"李公謀(李東陽的謀略),劉公斷(劉健的當機立斷),謝公尤侃侃(謝遷的能言善辯)",為當時世稱的"天下三賢相"之一。武宗嗣位,屢加少傅兼太子太傅,請誅劉瑾不克,遂與劉健同致仕歸。後遭劉瑾報復,奪誥命。
  • 明朝最帥的內閣首輔張居正,只想做個安靜的美男子,最終為權所累
    張居正,大明王朝第一內閣首輔,在明朝不斷走下坡路的時候,開創了「萬曆中興」。他是歷史上頗受爭議的一個人物,介於佞臣和忠臣之間,勞苦功高,卻也功高震主。他也是大明朝最帥的內閣首輔,身材修長,眉清目秀,還善於保養和打扮自己,非常注重儀表儀容。
  • 諡號「文正」有多難得,為何文官都夢寐以求,明朝僅5人獲得
    正因為有了諡號,所以古代的人去世後,肯定都想獲得高評價的諡號,他們便會為之努力。對於文官來說,沒有什麼諡號,比「文正」更加吸引人了。那麼為何文官都夢寐以求,想要獲得「文正」這一諡號呢?這個諡號到底有多難得?
  • 明朝歷史上結局最完美的一位內閣首輔李春芳
    他是徐階之後大明王朝的第三十四位內閣首輔,也是繼顧鼎臣之後又一位有「宰相」之名的內閣首輔。1511年,李春芳出生於南直隸的揚州。李家雖談不上是多麼顯赫的名門望族,可在當地也是書香門第。他很小時就表現出了過人的天賦,加之接受了正統的封建教育,這些都為他今後的人生經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