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中興之主明孝宗朱祐樘是個很勤勉的皇帝,他為人也比較謙和,對大臣很尊重。即便如此,當他的吏部尚書和內閣大學士掐架的時候,朱祐樘也會感到很為難,和事佬實在是不好當。
這場掐架發生在弘治六年,掐架的雙方是兩位名垂千古的名臣——吏部尚書王恕和內閣大學士丘濬。王恕於成化二十三年底開始任吏部尚書,朱祐樘全力支持他進行吏治改革,對從成化朝到弘治朝的吏治過渡起到很大的作用。可以說,朱祐樘通過弘治初期的吏治改革,一改成化朝的吏治弊端,避免權力交接時的政局動蕩,王恕居功至偉。丘濬是明朝最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流傳後世,影響深遠,明孝宗御賜他為「理學名臣」,他也被史學界譽為「有明一代文臣之宗」。
弘治五年(1492),內閣首輔劉吉被罷免,徐溥繼任首輔,被補入閣的正是丘濬。根據史料記載,在丘濬入閣之前,王恕和丘濬曾同為太子太保,關係一般,但丘濬入閣之後,兩人開始不和睦。《明史》中有兩個地方能夠體現這點:1.入閣後,丘濬的身份地位提升了不少,但王恕並沒有因此謙讓,使丘濬很不滿;2.王恕主管吏治,考察天下官員,因不稱職被他提出罷免的有2000多人,他上報名單時,丘濬反對,稱任職未滿三年或無特別劣行的官吏仍可留任,明孝宗留下了90多人。王恕大為不滿,曾向明孝宗請求辭官,明孝宗沒有批准。
《明史》:是時劉吉已罷,而丘濬入閣,亦與恕不相能。初,濬以禮部尚書掌詹事,與恕同為太子太保。恕長六卿,位濬上。及濬入閣,恕以吏部弗讓也,濬由是不悅。恕考察天下庶官,已黜而濬調旨留之者九十餘人。恕屢爭不能得,因力求罷,不許。
不管怎麼樣,王恕和丘濬的關係肯定是很不好,而讓他們倆爆發矛盾的一個關鍵人物是太醫院判劉文泰。劉文泰跟丘濬關係不錯,在一次閒聊時,丘濬告訴劉文泰,說王恕在成化朝時辭官回鄉期間,曾託人為他寫傳記,在傳記中誹謗先帝,皇帝知道了這罪名可不小。
劉文泰跟王恕有私仇,他曾找王恕求取高職,被王恕所拒,於是懷恨在心。聽了丘濬的話,他起草奏章,還讓被王恕提名罷免的都御史吳禎進行潤色,上奏給朱祐樘,攻擊王恕在傳記中自比伊尹、周公,批評先帝過失,又私下扣留官員奏疏,擾亂選官法則等。王恕上書自辯,反駁了劉文泰的說法,稱他的傳記褒揚先帝,從未批評先帝。王恕的自辯得到了朱祐樘的認同,但問題是,王恕認為此事背後有人策劃,策劃之人正是丘濬。朝中一些大臣也因此彈劾丘濬,說丘濬不配入閣,應罷免他。
明孝宗將劉文泰、吳禎等人下獄,讓司法部門調查此事,王恕曾兩次請求將丘濬也捉拿下獄。朱祐樘並不採納,王恕又請求罷官,朱祐樘大為不滿,雖將劉文泰貶職,但反過來責備王恕沽名釣譽,卻不問丘濬的罪。後來王恕仍堅持辭官,朱祐樘一怒之下同意了,還削減了王恕的俸祿。王恕被免職,卻得到朝廷很多大臣的支持。丘濬雖沒被治罪,卻因此被朝臣看不起,這對丘濬的名譽影響極大。
從朱祐樘對這種事的處理來看,朱祐樘明顯傾向於丘濬。王恕被劉文泰本是個事實,雖然王恕請求治丘濬有點過分,但作為受害者,王恕是得到大多數人的支持的。朱祐樘就算是對王恕不滿,在這件事的風頭上讓王恕罷官、削減俸祿的處理還是過於嚴厲。我認為朱祐樘這麼做的原因有幾個:
1.王恕性格過於耿直,此前可能多次引起朱祐樘的不滿。王恕自上任吏部尚書以來,多次對吏治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罷免過很多官員,例如弘治六年的一次吏治考核,他就能上奏一個2000多人的罷免名單。這種過於較真的性格使得他在吏治問題上常常與朱祐樘生產矛盾。
2.王恕的傳記有問題。王恕自辯時說他是稱讚先帝善於納諫,但實際上可能不是如此。在成化朝,王恕並不受重用,大多數時間是在南京任職,以他的性格不大可能會誇讚明憲宗朱見深。所以我猜想他的傳記可能確實存在對朱見深不滿的一些說法。還有一個細節很關鍵,朱祐樘把王恕印刷傳記用的雕版給燒了,如果朱祐樘不是看過王恕的傳記,對傳記的內容不滿,又何必燒掉雕版呢?這恐怕也正是朱祐樘罵王恕沽名釣譽的原因:你明明罵我爹,為了免罪卻到處說誇我爹。
《明史》:帝下文泰錦衣獄,鞫之得實,因請逮濬、恕及禎對簿。帝心不悅恕,乃貶文泰御醫。責恕沽名,焚所鏤版。置濬不問。恕再疏請辨理,不從,遂力求去。聽馳驛歸,不賜敕,月廩、歲隸亦頗減。
3.朱祐樘對此事已定性,王恕卻不依不饒。朱祐樘不處罰丘濬,就是認為此事是劉文泰所為,跟丘濬沒有關係,這應該是朱祐樘根據司法部門審訊劉文泰的結果得出的結論。但王恕卻始終抓住丘濬不放,這不是故意打朱祐樘的嗎?
4.王恕以辭官來要挾,讓朱祐樘大為生氣。古代的官員喜歡裝清高,遇到委屈,總會提出辭官,其實是以退為進,皇帝一旦挽留,必定會滿足其要求。辭官這一招,王恕在朱祐樘身上用得太多了。例如弘治元年王恕被言官彈劾、與劉吉因吏治糾紛、弘治六年與丘濬紛爭等,王恕都曾提出過辭官。王恕自任吏部尚書以來,幾乎每年都會提出2次上辭官。時間一長,朱祐樘忍無可忍,就真的同意王恕辭官了。
可見,朱祐樘罷免王恕確實有多方面的原因,只是朱祐樘的做法得不到群臣的理解。
再回到這件事上來,這事究竟是不是丘濬指使劉文泰做的呢?《明史》在記載此事時,雖沒有指明是丘濬所為,但其記載對王恕大加讚揚,大有維護王恕之意,顯然有暗含是丘濬指使。其實,劉文泰在被審訊時並沒有說他是被丘濬指使,同時也沒有證據表明是丘濬所為。《明實錄》記載「亦似未考其事之直顛末也」,明朝學者王世貞在他的《弇山堂別集》也說「案縉紳之論,皆以文泰此舉出自丘公,然三原止合略辯其事,力求歸休,不當疏請廷鞫,又以老學陰謀肆加詆斥大臣恬靜之體與事君恭順之道」……這些記載都表明沒有任何證據證明是丘濬。
丘濬去世之後,劉文泰曾去弔唁丘濬,丘濬的妻子看到劉文泰就大為惱火,大罵劉文泰:「就是因為你,使我相公與王公關係不好,還背上不義之名,你還有什麼臉來弔喪?」丘濬妻子的話也表明,這事不是丘濬所為,丘濬自己因被別人猜測,也感到很苦惱。
由此可以看出,丘濬應該沒有指使劉文泰誣告王恕,所有事情都是劉文泰搞出來的。王恕緊抓丘濬不放,也可能是希望能因此事扳倒丘濬,畢竟兩人關係本身就不好。只是丘濬交友不慎,與劉文泰這麼一個小人結交,背後又說王恕壞話,才讓劉文泰有機可乘。丘濬的聲譽受到影響,也是他咎由自取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