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大學生的同情心在哪裡?

2021-01-10 新東方網

  Research presented at the conference of the Association for Psychological Science found that today's college students are far less empathic than their counterparts 30 years ago.

  在心理科學會的年度會議上,有研究發現當今大學生遠不如30年前的大學生富有同情心。

  College Students Are Less Empathic Than Generations Past

  The rise of social media sites like Facebook, MySpace and Flikr, has been accompanied by fears that we are producing the most narcissistic 「Generation Me」 in history. But is there any actual scientific evidence for that view?

  Well, a study of 14,000 college students found that today’s young people are 40 percent less empathetic than college kids from 30 years ago. The research was presented this weeken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Association for Psychological Science.

  Researchers analyzed data from studies conducted between 1979 and 2009, and found the sharpest drop in empathy occurred in the last nine years.

  For instance, today’s students are less likely to agree with statements like, 「I sometimes try to understand my friends better by imagining how things look from their perspective" and "I often have tender, concerned feelings for people less fortunate than me."

  According to one of the lead researchers, Ed O』Brien, 「It’s harder for today’s college student to empathize with others because so much of their social lives is done through a computer and not through real life interaction.」

  O』Brien also notes that students are facing increasing competition so they’re spending much more time working on their grades and resumes, instead of socializing.

  「I think our best suggestion now is to force yourself to step outside the computer a little bit each day and try to remember what it’s like to relate to others in the real world.」

  大學生的同情心遠不如以前

  隨著社交網站Facebook, MySpace 以及Flikr的興起,伴隨而來的擔心就是我們正在製造歷史上最自戀的「唯我獨尊的一代」。但是這種觀點有什麼科學根據嗎?

  一項針對一萬四千名大學生的研究發現,當今大學生的同情心比起30年前的大學生要少了很多。在本周末的心理學會年會上,研究人員展示了該項研究結果。

  研究人員分析了1979年至2009年間的研究數據,他們發現在過去的9年內,大學生同情心的降低最嚴重。

  比如說,當今的大學生更加不容易同意這樣的話,「我有時候會想像從我朋友的角度去看待事情,從而嘗試更好地理解我的朋友」,「對於不如我一樣幸運的人,我經常對他們懷有關愛之心」。

  該研究首席作者之一的Ed O』Brien說:「對於當今的大學生而言,要讓他們同情別人難度更大一些,這是因為他們的大部分社交活動是通過網絡而不是通過真實的生活交往完成的。」

  O』Brien同時還注意到,當今的大學生面臨日益嚴峻的競爭,因此他們在學習成績和簡歷上花更多的時間,而不是用於社交。

  「我想目前我們最好的建議就是,每天強迫你自己離開計算機一小會兒,嘗試回憶在真實的世界中和其他人交往的情景。」

  Vocabulary:

  Psychological :心理學的

  Empathy:同感;同情;共鳴

  Counterpart:對應的事物;職位(或作用)相當的人

  Accompany: 伴隨

  Narcissistic: 自戀的

  Annual: 年度的

  Occur: 發生

  Perspective: 思考方法;觀點;遠景

相關焦點

  • 當今社會對大學生的看法已經很惡劣?
    我們先來看一個數據,中國近三年大學生的畢業人數:2018年820萬人,2019年834萬人,2020年874萬人。這是近三年的大學生畢業人數,隨著我們國家教育政策的不斷完善,這個數據未來的比例會呈逐年上升的趨勢。這也標誌著大學生的比例未來在我們國家會成為一個普及的狀態,所以現在社會上很多人對於大學生的態度不再像是中國改革開放後的20年那樣。
  • 熱點/什麼是同情心?當下「同情心教育」該如何有效實施
    同情心是人天然的情感,是人類的美德,然而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論文同情心卻被商品化了,被那些利用同情發財謀取利益的人肆意的褻瀆,無論是發出同情的人還是接受同情的人都把它當作工具和手段,使同情心變質乃至缺失。
  • 且看當今大學生心目中的偉人
    ●今天的大學生們不僅關心著眼下最要緊的種種實務,比如學習的績點如何,畢業後的工作在哪裡,等等,還關心著應當怎樣看待本民族的歷史,以及今日之中國可能有怎樣的前景。  ●在歷史上的政治家中,尤以近現代的更受學生關注,這可以說明年輕一代對當下中國狀況與中國近現代史之間的內在關聯有清楚的意識。
  • 大學生不讀書是當今大學最糟糕的情況
    我認為,對於大學以及大學教育特別是人文社會科學教育,當今我們有很多誤解,其中最大的誤解是對「課」的理解。把大學學習等同於獲得知識是很多人對於大學根深蒂固的觀點,很多人想當然地認為大學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教學,教師最基本的職責就是上課,學生學習最重要的方式就是聽課和考試,似乎課程設置越多、學生聽課越多,其學習的知識就越多,本領就越大。但對於當今大學文科為什麼要上這麼多課?
  • 同理心≠同情心 同理心與同情心有什麼區別?
    同理心≠同情心 同理心與同情心有什麼區別?時間:2016-10-21 11:03   來源:360問答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同理心同情心 同理心與同情心有什麼區別? 如果,你曾經不惜與最親密的人絕裂,痛徹心扉。 如果,你曾經一次又一次地吶喊:為什麼沒有人了解我。
  • "雙重語言人"——當今的上海大學生VS上海話
    二來則是教育的結果,上海大學生成長的背景離不開普通話,從幼兒園開始,小學中學一路走來,只要是受教育的地方,都用書面語,都用普通話,而且電視和其他傳媒也採用普通話機制,所以普通話已成為當代大學生的思維語言。無論思考一個問題,還是寫一篇文章,上海大學生腦海裡的語言系統很自然轉入普通話狀態。
  • 大鼠具有同情心嗎?
    關於實驗室大鼠同情心的一些令人感覺新奇的研究結果警示:「我們是那麼的特殊」這樣的號角被吹得太響亮和過於自負了。 在過去的數年中,我們了解了許多關於動物的道德生活。研究表明小鼠與小雞都顯示出同情心——現在我們知道大鼠也一樣。 最近發表的研究成果為嚙齒類動物的同情心——利他行為驅力提供了首份證據。
  • ​孩子沒有同情心怎麼辦?
    又是誰奪了孩子們的同情心?我們成人又應該怎麼樣來培養孩子的同情心?只有在同情心這一基礎上,人們才會產生尊重、理解、安慰、幫助等高級情感及由其支配的活動,人與人之間才可能變得親切,家庭之間才會變得溫馨,社會才會變得更加美好。那麼什麼是同情心呢?
  • 「正能量殺人事件」,和同情心的區別
    剛好前一段時間,我們總講同情心(compassion),容易和「正能量」混淆,所以我們在此做個解釋。請不要用「正能量」侮辱同情心。在講同情心之前,我們看看小繆的作文:小繆的作文寫得非常好。我看這篇文章,她有將來考上北大的潛質。被語文老師用紅筆塗掉的那些一去掉,立即變成一個幼兒園水平。我不知道這個老師是怎麼當的。
  • 如何培養孩子的同情心
    孩子的同情心需要從小培養,那如何培養孩子同情心呢?首先,跟孩子玩角色扮演的遊戲。比如,可以讓孩子扮演病人,家長扮演護理人員,讓孩子體驗病人的難處。引導孩子設身處地的去思考:自己處在痛苦和困難中,別人冷漠和不施援手,他會有怎樣的感受?
  • 做一個合理積極富有同情心的人
    做一個合理積極富有同情心的人一年前。楊某報警陝西渭南,稱父母煤氣中毒死亡。警察到達現場後,他們發現一對60多歲的男人和女人躺在地上,油箱開著,很像毒氣現場。然而,有經驗的官員敏銳地意識到這是不正確的:正常人的父母死亡是悲傷和絕望的。他們死於120分鐘前。
  • 農村選聘大學生當村官意義在哪裡?
    大學生當村官意義重大針對選聘大學畢業生到農村擔任村官一事,社會上的評價褒貶不一。有叫好的,認為這是國家對大學畢業生的重視,開闢了就業新渠道;也有質疑的,覺得大學生在農村發揮不了自己的特長,埋沒了大學生的所學;更有甚者,認為當今農村最需要的不是大學生,這項政策沒有多大意義,等等。從現實和長遠來看,選聘大學生到農村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 虛擬實境(VR)技術可以讓我們更有同情心嗎?
    VR可以幫助我們培養同情心,這點誠然不錯。但是,VR不能產生真正的同理心。《虛擬實驚》(Otherlife,2017)中的角色仁·阿瑪瑞發明了革命性的藥品型軟體,可直接在人類大腦中創造虛擬實境,幾秒鐘就能體驗幾小時或幾天的激動人心的冒險。圖為該劇劇照。為了理解Ramirez的觀點,有必要談談同情心與同理心的差異。
  • 我們的同情心,從來就不應該被人利用
    人是有感情的,對於比自己弱小或者可憐的人、動物,都會產生同情心。正是因為同情心,讓我們伸出了自己的雙手,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只是,我們的同情心,從來就不應該被人利用。在冬天的雪地裡,農夫看見了一條凍僵了的蛇,選擇了用自己的身體溫暖蛇,最後命喪蛇手。
  • 大學生和沒上大學的優缺點在哪裡
    當今社會大學擴招,大學生供大於求,不好找工作已是不爭的事實,像讀書無用論,大學生工資不如農民工,大學生給小學畢業的打工等論調大有市場,當然學霸和大神除外。其實小便認為大學生和沒上大學的青年各有優缺點,要根據自身特點和條件順勢而為,要揚長避短,要儘量彌補自身不足,適應社會!
  • 同情心?同理心?(2020.12.18)
    做教育,我原先用的是同情心還是同理心?我確實沒有認真觀察過我的教育狀態。在這個問題的推動下,我發現一直在調用自己的同情心做教育。家紡城小學是一所相當特殊的學校,學生來自全國各地,他們為了爭取一份美好(富足)的生活來到這裡奮鬥。由此可見,他們原來的生活不一定富足。在家紡城,相當一部分家庭租住在民房內,一間民房搞定一家人的吃、睡、學習、工作等。
  • 當今大學生如何合理地安排自己的課餘時間?
    今天,我們就來給大家分享一下當今大學生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課餘時間? 專業知識的學習是我們大學期間的首要任務 想要合理的安排自己的課餘時間,就要了解自己可以做哪些事情。
  • 用戶體驗中的同情心與同理心
    在體驗設計中,我們常常提到要利用同情心創造打動人心的產品。但在實際工作中,很多人誤以為同情心就是同理心。你在工作中用到的是同情心還是同理心呢?這篇譯文的作者,Nielsen Norman Group的首席設計師Sarah Gibbons解釋了同情心和同理心的區別,並且分享了建立同理心的方法,希望能幫助你運用同理心進行設計。
  • 大學生安全知識競賽簡答題答案哪裡有?
    大學生安全知識競賽的題型一般有選擇題、不定向選擇題、填空題及簡答題。有些試卷裡還有判斷題。有些考生對簡答題這部分的題,可能弄不懂。那麼題不會做怎麼辦?大學生安全知識競賽簡答題答案哪裡有?比如大學生安全知識競賽題優題寶是可以輔助學習的。大學生安全知識競賽簡答題1.大學生的財產安全(名詞解釋)2. 大學生為什麼要提高自我安全保護能力?3怎樣正確使用「119」報警電話?
  • 銳評:同情心泛濫也是一種病!
    網上針對該「窮學生」引發熱議,幾乎出現一邊倒的情形,因為其家境原因表示深深同情,希望有關方面能夠撤出對該名大學生的處罰。而最後的結果是「窮學生」多次偷外賣被取保候審。在警方通報前有多同情,現在就有多無語! 「窮大學生」偷外賣被刑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