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
許多研究表明人類和非人類動物天生具有慈悲心和同情心,而且很容易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慈悲。所以保持一個開放的心態去對待其它動物和它們的能力。今天把這篇文章推薦給大家。---加措活佛
作者簡介:
至善網Greater Good的博客寫手馬克•貝科夫(Marc Bekoff)博士是博爾德的科羅拉多大學生態學和進化生物學 榮譽教授。他就動物的情緒和道德生活方面已著很多書籍和文章,主要包括:《動物的情感生活》以及與傑西卡•皮爾斯(Jessica Pierce)合著的《野性的公正:動物的道德生活》、《動物宣言:六個擴大我們慈悲的足跡的理由》。他的個人網頁是marcbekoff.com和ethologicalethics.org和珍妮•古道爾(Jane Goodall)一同創立。這篇文章最初發表於丹佛版的《赫芬頓郵報》, 貝科夫博士是郵報的定期撰稿人。欲了解至善網更多信息請參閱 http://greatergood.berkeley.edu/about。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大鼠在吃了甜食之後更願意幫助同伴。這對我們看待動物的方式有何意義呢?
追蹤非人類動物認知、情感以及道德生活最新、最重大發現的人都知道,「驚訝」幾乎每天都在上演,許多非靈長類動物表現出了可以與大猩猩相媲美的智力與情感能力。關於實驗室大鼠同情心的一些令人感覺新奇的研究結果警示:「我們是那麼的特殊」這樣的號角被吹得太響亮和過於自負了。
在過去的數年中,我們了解了許多關於動物的道德生活。研究表明小鼠與小雞都顯示出同情心——現在我們知道大鼠也一樣。
最近發表的研究成果為嚙齒類動物的同情心——利他行為驅力提供了首份證據。在權威雜誌《科學》中,這項裡程碑式的研究表明,沒有經過訓練的實驗室大鼠會釋放被關起來的同伴,這一行為由同情心激發。被研究的大鼠會釋放其他大鼠,而非自私地盡情享用巧克力。「這非常引人注目」,研究員佩吉•馬松(Peggy Mason)說,「大鼠在幫助同伴與獨自享用巧克力上機會同等,如果它想獨佔整塊藏匿的巧克力完全可以,但它沒有。我們感到震驚。」
芝加哥大學發表的一篇附帶視頻的通訊提到:今天發表於《科學》的觀察,把有益於社會的利他行為起源放在了進化樹上比原先認為更早的位置。儘管同情行為在一些非人類靈長類動物以及其他野生物種中也零星地被觀察到,但還從未在實驗室中嚙齒類動物身上被發現。「這是大鼠被同情心所激發產生幫助行為的第一份證據」,芝加哥大學心理學與精神病學歐文•哈裡斯(Irving B. Harris)教授和金•迪賽蒂(Jean Decety)博士說,「文獻顯示同情心並不只有人類才擁有,有充分證據顯示大猩猩也具有,但在齧齒動物中這一點並不明確。我們匯總了一系列嚙齒類動物基於同情心的幫助行為的實驗證據,這真的是第一次發現。」
非常有趣的是這些大鼠並沒有被訓練過開籠門。英巴•本阿米•巴特(Inbal Ben-Ami Bartal)發現:「這些大鼠學會開門是由於某些內在動力被激發,我們沒有教它們開門,它們之前也從未見過開門的動作,而且籠門也很難開。但它們不斷嘗試,最終將門打開了。」
同樣需要注意到,籠子裡的大鼠會因為其他大鼠的幫助,而不必再遭受難以忍受的身體疼痛,不再像早期研究中,研究者引起了小鼠許多的劇痛感受。就這點來說,這項研究為將來針對有感覺力和同情心的動物研究提供了一個極好先例。基於此,可以假設許多動物都具有同情心,就像金•迪賽蒂在一篇關於同情心進化的重要文章中總結的那樣:
強有力的證據表明同情心具有深層進化、生物化學以及神經學基礎。即使體現於人類身上的最高級同情心形式,也建立在更基礎的形式之上,並且與情感傳達、社會聯結、親代撫育相關的核心機制相關聯。
本項研究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許多研究表明人類和非人類動物天生具有慈悲心和同情心,而且很容易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慈悲。因此,佩吉•馬松的評論聽起來十分可靠:「當我們的行為沒有同情心時,我們是在違背自己的生物學天性……如果人類能更多地傾聽自己的天性並照其行事,那麼我們會感到更為舒適」。我們只希望這些發現能夠用於保護大鼠以及其它嚙齒類動物,以免它們被用於可怕的傷害性研究。
儘管小鼠具有同情心這一事實被發現已超過五年,但這仍未成為美國聯邦動物福利法修正的考慮因素。嚙齒類動物和成千上萬的其它動物,在被用於傷害性研究的動物中佔到超過99%的數量,它們仍被「科學名義」嚴重傷害或者殺害。事實上,動物福利法不認為它們是「動物」。在美國只有百分之一用於研究的動物受到法律的保護,並且法律有時會以荒謬的形式為適應研究者的「需要」而進行修改。
科學不顧一切地剝奪動物的感受,這種畸變的產生為觸目驚心、應遭譴責的虐待開了一扇門。例如這裡引用於《聯邦公報》的一小段話:
我們正著手修訂動物福利法有關條例中對「動物」一詞的定義。2002年新農業法案修訂「動物」的定義時,特別將這些用於培育研究的鳥類、大鼠屬大鼠、小鼠屬小鼠排除在外。(2004年6月4日,第69期,第108號)
鳥類、大鼠和小鼠不再被認為屬於動物,這或許會讓你感到吃驚,但這集中體現了聯邦立法者的邏輯。研究者不被允許虐待動物,所以動物的定義就簡單地被修改成僅指研究者不需要的生物。波特蘭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的行為學神經科學家嘉麗特•拉維斯(Garet Lahvis)準確地指出:「我們研究動物希望了解什麼使我們人類顯得獨特,然而動物具有同情心這一發現卻迫使我們不得不面對人類如何對待動物這一令人不舒服的問題。」
總之,這樣的發現要求我們保持一個開放的心態去對待其它動物和它們的能力。就像我和其他人一次又一次總結的,我們需要徹底拆穿人類例外論的神話,這是一種從空洞、淺薄與自私的角度出發的自我解讀。
當然,在許多方面我們相對於其它動物還是比較特殊的。或許我們應該用物種例外論的概念來替換人類例外論。這個進步會促使我們按其他動物本身所是的樣子來欣賞它們,而不是我們所希望它們成為的樣子。
校對者註:
關於至善科學中心(The Greater Good Science Center)研究幸福的心理學、社會學和神經科學,並教授培育一種繁榮、有復原能力和富有同情心的社會的技能。正如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李•威爾斯貝斯(Leigh WellsBased )所描述的,GGSC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恪守了科學和實踐兩方面的承諾:我們不僅贊助投入到社會和情緒的幸福中去的開創性科學研究,還幫助人們把這種研究應用到他們個人和職業生活中去。自2001年以來,我們就站在了一個新科學運動的前沿,即探索幸福和慈悲的個體、牢固的社會聯繫、利他行為等的根源——一種意義生活的科學。並且我們在努力向公眾翻譯和傳播這種科學的此方面工作是屢獲殊榮且無人可比的。
智悲翻譯中心
譯者:圓夢
一校:法馨 圓見
二校:圓陽 圓因
有緣請加我公眾微信
長按上圖二維碼即可添加
網店地址:jiacuohf.taobao.com
點擊「閱讀原文」可以到達我們的微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