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具有同情心嗎?

2021-02-13 加措上師語錄

 

推薦

許多研究表明人類和非人類動物天生具有慈悲心和同情心,而且很容易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慈悲。所以保持一個開放的心態去對待其它動物和它們的能力。今天把這篇文章推薦給大家。---加措活佛

 

作者簡介:

至善網Greater Good的博客寫手馬克•貝科夫(Marc Bekoff)博士是博爾德的科羅拉多大學生態學和進化生物學 榮譽教授。他就動物的情緒和道德生活方面已著很多書籍和文章,主要包括:《動物的情感生活》以及與傑西卡•皮爾斯(Jessica Pierce)合著的《野性的公正:動物的道德生活》、《動物宣言:六個擴大我們慈悲的足跡的理由》。他的個人網頁是marcbekoff.com和ethologicalethics.org和珍妮•古道爾(Jane Goodall)一同創立。這篇文章最初發表於丹佛版的《赫芬頓郵報》, 貝科夫博士是郵報的定期撰稿人。欲了解至善網更多信息請參閱 http://greatergood.berkeley.edu/about。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大鼠在吃了甜食之後更願意幫助同伴。這對我們看待動物的方式有何意義呢?

 

追蹤非人類動物認知、情感以及道德生活最新、最重大發現的人都知道,「驚訝」幾乎每天都在上演,許多非靈長類動物表現出了可以與大猩猩相媲美的智力與情感能力。關於實驗室大鼠同情心的一些令人感覺新奇的研究結果警示:「我們是那麼的特殊」這樣的號角被吹得太響亮和過於自負了。

 

在過去的數年中,我們了解了許多關於動物的道德生活。研究表明小鼠與小雞都顯示出同情心——現在我們知道大鼠也一樣。

 

最近發表的研究成果為嚙齒類動物的同情心——利他行為驅力提供了首份證據。在權威雜誌《科學》中,這項裡程碑式的研究表明,沒有經過訓練的實驗室大鼠會釋放被關起來的同伴,這一行為由同情心激發。被研究的大鼠會釋放其他大鼠,而非自私地盡情享用巧克力。「這非常引人注目」,研究員佩吉•馬松(Peggy Mason)說,「大鼠在幫助同伴與獨自享用巧克力上機會同等,如果它想獨佔整塊藏匿的巧克力完全可以,但它沒有。我們感到震驚。」

 

芝加哥大學發表的一篇附帶視頻的通訊提到:今天發表於《科學》的觀察,把有益於社會的利他行為起源放在了進化樹上比原先認為更早的位置。儘管同情行為在一些非人類靈長類動物以及其他野生物種中也零星地被觀察到,但還從未在實驗室中嚙齒類動物身上被發現。「這是大鼠被同情心所激發產生幫助行為的第一份證據」,芝加哥大學心理學與精神病學歐文•哈裡斯(Irving B. Harris)教授和金•迪賽蒂(Jean Decety)博士說,「文獻顯示同情心並不只有人類才擁有,有充分證據顯示大猩猩也具有,但在齧齒動物中這一點並不明確。我們匯總了一系列嚙齒類動物基於同情心的幫助行為的實驗證據,這真的是第一次發現。」

 

非常有趣的是這些大鼠並沒有被訓練過開籠門。英巴•本阿米•巴特(Inbal Ben-Ami Bartal)發現:「這些大鼠學會開門是由於某些內在動力被激發,我們沒有教它們開門,它們之前也從未見過開門的動作,而且籠門也很難開。但它們不斷嘗試,最終將門打開了。」

 

同樣需要注意到,籠子裡的大鼠會因為其他大鼠的幫助,而不必再遭受難以忍受的身體疼痛,不再像早期研究中,研究者引起了小鼠許多的劇痛感受。就這點來說,這項研究為將來針對有感覺力和同情心的動物研究提供了一個極好先例。基於此,可以假設許多動物都具有同情心,就像金•迪賽蒂在一篇關於同情心進化的重要文章中總結的那樣:

 

強有力的證據表明同情心具有深層進化、生物化學以及神經學基礎。即使體現於人類身上的最高級同情心形式,也建立在更基礎的形式之上,並且與情感傳達、社會聯結、親代撫育相關的核心機制相關聯。

 

本項研究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許多研究表明人類和非人類動物天生具有慈悲心和同情心,而且很容易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慈悲。因此,佩吉•馬松的評論聽起來十分可靠:「當我們的行為沒有同情心時,我們是在違背自己的生物學天性……如果人類能更多地傾聽自己的天性並照其行事,那麼我們會感到更為舒適」。我們只希望這些發現能夠用於保護大鼠以及其它嚙齒類動物,以免它們被用於可怕的傷害性研究。

 

儘管小鼠具有同情心這一事實被發現已超過五年,但這仍未成為美國聯邦動物福利法修正的考慮因素。嚙齒類動物和成千上萬的其它動物,在被用於傷害性研究的動物中佔到超過99%的數量,它們仍被「科學名義」嚴重傷害或者殺害。事實上,動物福利法不認為它們是「動物」。在美國只有百分之一用於研究的動物受到法律的保護,並且法律有時會以荒謬的形式為適應研究者的「需要」而進行修改。

 

科學不顧一切地剝奪動物的感受,這種畸變的產生為觸目驚心、應遭譴責的虐待開了一扇門。例如這裡引用於《聯邦公報》的一小段話:

 

我們正著手修訂動物福利法有關條例中對「動物」一詞的定義。2002年新農業法案修訂「動物」的定義時,特別將這些用於培育研究的鳥類、大鼠屬大鼠、小鼠屬小鼠排除在外。(2004年6月4日,第69期,第108號)

 

鳥類、大鼠和小鼠不再被認為屬於動物,這或許會讓你感到吃驚,但這集中體現了聯邦立法者的邏輯。研究者不被允許虐待動物,所以動物的定義就簡單地被修改成僅指研究者不需要的生物。波特蘭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的行為學神經科學家嘉麗特•拉維斯(Garet Lahvis)準確地指出:「我們研究動物希望了解什麼使我們人類顯得獨特,然而動物具有同情心這一發現卻迫使我們不得不面對人類如何對待動物這一令人不舒服的問題。」

 

總之,這樣的發現要求我們保持一個開放的心態去對待其它動物和它們的能力。就像我和其他人一次又一次總結的,我們需要徹底拆穿人類例外論的神話,這是一種從空洞、淺薄與自私的角度出發的自我解讀。

 

當然,在許多方面我們相對於其它動物還是比較特殊的。或許我們應該用物種例外論的概念來替換人類例外論。這個進步會促使我們按其他動物本身所是的樣子來欣賞它們,而不是我們所希望它們成為的樣子。

 

校對者註:

關於至善科學中心(The Greater Good Science Center)研究幸福的心理學、社會學和神經科學,並教授培育一種繁榮、有復原能力和富有同情心的社會的技能。正如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李•威爾斯貝斯(Leigh WellsBased )所描述的,GGSC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恪守了科學和實踐兩方面的承諾:我們不僅贊助投入到社會和情緒的幸福中去的開創性科學研究,還幫助人們把這種研究應用到他們個人和職業生活中去。自2001年以來,我們就站在了一個新科學運動的前沿,即探索幸福和慈悲的個體、牢固的社會聯繫、利他行為等的根源——一種意義生活的科學。並且我們在努力向公眾翻譯和傳播這種科學的此方面工作是屢獲殊榮且無人可比的。

  

智悲翻譯中心

譯者:圓夢

一校:法馨 圓見

二校:圓陽 圓因

有緣請加我公眾微信

長按上圖二維碼即可添加

網店地址:jiacuohf.taobao.com

點擊「閱讀原文」可以到達我們的微店

相關焦點

  • 大鼠和小鼠能雜交嗎?
    大鼠和小鼠都是常用的實驗動物,成本低,易操作,而且又不像人猿雜交那樣涉及倫理問題,所以是研究跨種雜交的好材料。生活中常見的大鼠是褐家鼠,常見的小鼠是小家鼠,不過在漢語裡它們都叫做老鼠(圖1,你分得清大鼠和小鼠嗎?)。大鼠和小鼠長得很像,但它們的親緣關係並不太近。
  • 大鼠繪製教程(圖文版)
    第六步,這時候再利用形狀生成器工具合併圖形,先用小黑箭頭(選擇工具)框選所有圖形,下圖中陰影部分即為合成的部分,不規則路徑則是滑鼠滑動的距離,這樣大鼠的身體部分繪製結束;  第七步,利用鉛筆工具繪製大鼠其他部分,這裡需要根據大鼠的照片繪製,繪製成類似形狀即可;這裡可以觀察到,有些部分繪製是路徑,有些圍成圖形即可;,
  • 三、近交系小鼠和大鼠的選擇與應用
    三、近交系小鼠和大鼠的選擇與應用   (一)近交系小鼠   常選用CFW小鼠建立鼠麻風足墊感染模型。過去在篩選抗麻風藥物、驗證耐藥菌珠、判斷細菌活力、開展實驗化療等方面常被應用。在正常小鼠足墊中的麻風桿菌繁殖有限,到一定數量後即不再增加,這和正常小鼠在足墊感染後期出現對麻風桿菌的細胞免疫有關。
  • 同理心≠同情心 同理心與同情心有什麼區別?
    同理心≠同情心 同理心與同情心有什麼區別?時間:2016-10-21 11:03   來源:360問答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同理心同情心 同理心與同情心有什麼區別? 如果,你曾經不惜與最親密的人絕裂,痛徹心扉。 如果,你曾經一次又一次地吶喊:為什麼沒有人了解我。
  • 舒筋健腰丸對腰椎間盤突出大鼠血清細胞因子變化的影響
    方法:選擇2012年03月~2013年03月180隻SD大鼠作為研究對象;依據實驗要求將所有SD大鼠分為6組:雙醋瑞因組、舒筋健腰丸低劑量組、舒筋健腰丸中劑量組、舒筋健腰丸高劑量組、空白組、模型組。完成28天實驗後,對每一組大鼠血清細胞因子變化加以檢測,最終對檢測結果回顧性分析。
  • 基因敲除大鼠—如何突破技術限制再次發揮在特定領域的研究優勢
    1)大鼠是研究心血管疾病極好的模型,尤其是中風和高血壓,而且有多種品系的大鼠模型已經成為這些研究的理想對象。2)大鼠乳腺癌模型優於小鼠模型,因為它們對組織病理學有激素反應,並且具有更接近人類疾病的癌前階段。3)大鼠是人類生殖力學研究的主要模型。
  • 給大鼠「嫁接」機器視覺·都市快報
    大鼠自己的視覺很弱,執行這項任務,靠的是「嫁接」在它大腦的「機器視覺」。  課題負責人、浙江大學計算機學院吳朝暉教授說,「機器視覺補充了大鼠自身的視覺,我們把它叫做『視覺增強大鼠』」。這是他們與浙江大學求是高等研究院腦機接口團隊合作的最新成果。  在大沙盤上,大白鼠好像看懂了路標,準確地找到了目標照片。這個過程其實全靠計算機幫大白鼠看明白,並告訴大白鼠下一步該怎麼走。
  • 四、大鼠、小鼠的選擇與應用
    四、大鼠、小鼠的選擇與應用   隨著免疫血清學研究的需要,目前已發展成用致敏動物含反應素抗體的血清注射到同種或密切相關的異種正常動物皮內,24~72小時後,靜脈注射抗原,觀察局部皮膚過敏反應,統稱PCA反應。藥物對各種動物PCA反應的影響是不同的。
  • 基於SDHB突變自發PC/PG腫瘤的大鼠模型及腫瘤細胞的建立及意義
    PC多數情況下具有兒茶酚胺功能活性,而PG這種情況比較少見,由於都是自主神經系統發生了腫瘤且有過量的兒茶酚胺(catecholamine)產生,因此這兩種腫瘤的症狀常常是共通的,如頭痛、出汗、心率加快、焦慮、高血壓、顫抖、反胃和體重降低等。
  • 「正能量殺人事件」,和同情心的區別
    剛好前一段時間,我們總講同情心(compassion),容易和「正能量」混淆,所以我們在此做個解釋。請不要用「正能量」侮辱同情心。在講同情心之前,我們看看小繆的作文:小繆的作文寫得非常好。我看這篇文章,她有將來考上北大的潛質。被語文老師用紅筆塗掉的那些一去掉,立即變成一個幼兒園水平。我不知道這個老師是怎麼當的。
  • 用戶體驗中的同情心與同理心
    在體驗設計中,我們常常提到要利用同情心創造打動人心的產品。但在實際工作中,很多人誤以為同情心就是同理心。你在工作中用到的是同情心還是同理心呢?這篇譯文的作者,Nielsen Norman Group的首席設計師Sarah Gibbons解釋了同情心和同理心的區別,並且分享了建立同理心的方法,希望能幫助你運用同理心進行設計。
  • 3D列印脊髓支架恢復受傷大鼠運動功能
    原標題:3D列印脊髓支架恢復受傷大鼠運動功能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醫學院和醫學工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14日在《自然·醫學》雜誌上發表論文稱,他們首次利用快速3D列印技術,製造出模仿中樞神經系統結構的脊髓支架,在裝載神經幹細胞後被植入脊髓嚴重受損的大鼠脊柱內,成功幫助大鼠恢復了運動功能
  • J neurosci:大鼠模型揭示大腦上癮新機制
    2018年12月6日 訊 /生物谷BIOON/ --根據最近發表在《Journal of Neuroscience》雜誌上的對雄性大鼠的研究,大鼠腦部前島葉皮質(涉及藥物濫用的大腦區域)的激活能夠預測在禁酒一個月後復發飲酒行為。這一結果可以解釋為什麼有些人比其他人更有可能出現戒酒後復發的情況。
  • Science:人類、小鼠和大鼠都會根據沉沒成本作出糟糕的決定
    2018年7月17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像人類一樣,大鼠和小鼠往往根據「沉沒成本(sunk cost)」做出糟糕的決定。但是,也許同樣重要的是,其他動物是否具有相似的特徵?如果是這樣,那麼這可能揭示出我們的行為的生物學基礎。在這項新的研究中,這些研究人員設置實驗旨在測試小鼠和大鼠是否會作出糟糕的選擇,而且僅是因為它們在這上面投入了時間。這些實驗包括建立一個可選擇美味球丸的嚙齒類動物美食區。隨後將大鼠或小鼠放入這個美食區並觀察它們如何作出反應。
  • 虛擬實境(VR)技術可以讓我們更有同情心嗎?
    VR真的能成為新一代的「移情機器」嗎?並不是所有人都看好VR的教化作用在未來的前景。在反對者看來,雖然VR的體驗形式多樣,但最終都只能製造出「同情的幻覺」。一個重要的區別在於,VR只邀請參與者沉浸在感官體驗之中,但參與者不需要面臨這個虛擬空間中的任何結果。參與VR體驗的人不會真的被流浪漢搶奪走財物;也不會因為做錯選擇,在戰場上受傷或失去生命。
  • 當今大學生的同情心在哪裡?
    在心理科學會的年度會議上,有研究發現當今大學生遠不如30年前的大學生富有同情心。但是這種觀點有什麼科學根據嗎?   一項針對一萬四千名大學生的研究發現,當今大學生的同情心比起30年前的大學生要少了很多。在本周末的心理學會年會上,研究人員展示了該項研究結果。   研究人員分析了1979年至2009年間的研究數據,他們發現在過去的9年內,大學生同情心的降低最嚴重。
  • Science:ZFN技術成功培育首個靶基因敲除大鼠
    來自Milwaukee的消息,威斯康星醫學院、Sangamo Biosciences、Sigma-Aldrich、Open Monoclonal Technology以及INSERM公司聯合宣布使用zinc finger nuclease(ZFN)技術成功培育出首隻靶基因敲除大鼠。
  •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要茂盛教授利用大鼠實時預警空氣毒性
    近日,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要茂盛教授發現,當大鼠暴露在空氣中有毒物質如蓖麻毒素、內毒素、臭氧以及二氧化碳時,會通過呼出氣實時排放特徵性VOC組分,有的暴露會導致VOC的濃度顯著升高,而有的會導致VOC濃度的降低。不同的汙染物暴露會導致大鼠通過呼出氣排放不同的VOC組分。
  • ​孩子沒有同情心怎麼辦?
    又是誰奪了孩子們的同情心?我們成人又應該怎麼樣來培養孩子的同情心?只有在同情心這一基礎上,人們才會產生尊重、理解、安慰、幫助等高級情感及由其支配的活動,人與人之間才可能變得親切,家庭之間才會變得溫馨,社會才會變得更加美好。那麼什麼是同情心呢?
  • 造假,擺拍引公憤,被自媒體玩壞的「同情心」
    但最不該的是編造劇情來博取民眾的同情心,騙取大家的流量。但如果當我們發現自己所付出的同情心,讓自己反而變成要被同情的人,我們還快樂得起來嗎?曾經身邊的朋友就遇到過這樣的情況,當他在車站等車的時候遇到一個沒錢搭車向他求助的婦人。出於好心和同情心,他將身上剩下的現金給了求助的婦人,然後離開了等車的地方。可令他沒想到的是在搭上車的時候,他突然又看到了那位向他求助的婦人正在向別的路人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