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快到「幼升小」的入學報名時間了,你家娃識字量多少了?
中國教育有一個怪象,要求幼兒園不允許教孩子識字,據說極端的連「廁所」兩個字都不允許出現。再問小學老師,幾乎每一位都會建議孩子入學前先準備好800-1200的識字量,否則很有可能掉隊跟不上。那這中間的這坑誰填?——只能是家長。
教就教吧,字卡、軟體、掛圖……各種識字工具輪番上陣,但又發現這種枯燥的學習方式收效甚微,逼鬆了今天學明天忘,逼緊了孩子大哭跳腳索性不學了。遇上孩子有興趣願意學,但怪事兒又來了,明明花了不少心思教得,好不容易識字量夠了,上學還是出狀況。每個字都認識,連起來卻不會斷句,也讀不懂題,家長們輔導作業氣到心梗。
問題出在哪兒?事實上,中國兒童重要的閱讀啟蒙,被扔在了整個教育體系之外,丟給了家長,一群業餘選手。那麼,不懂教育的家長,也就簡單直接的把目標鎖定在「識字量」上,以致於硬是催生除了一個解決「幼小銜接識字剛需」的「識字啟蒙」教育市場。
但其實,家長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老師要求的不光是識字量,更重要的是閱讀力,除了認字還得正確斷、連貫的自主朗讀,能夠準確理解含義,甚至能夠分析歸納。只有具備這些能力,才能讀得懂題,讀得懂才有可能做得對。不僅如此,「閱讀力」強的孩子,往往思維活躍,知識面廣泛,詞彙豐富,專注力好,學習力更強。
來看看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課本第10頁:
兩頁書中涉及到的生字不下50個。想像一個識字零基礎的娃,剛剛入學沒幾天,面對一本天書怎麼讀題、做題?不掉隊才怪。
再來看這道小學一年級的語文題目,考察的內容有段落句數、多音字、句意理解、信息提取、拓展想像,這其中每一樣需要的都是閱讀力。
可是,因為識字量是一個特別可執行、好量化的指標,導致為了識字而識字的學習方向大行其道。然而沒有遷移應用,沒有文化追溯,沒有篇章審美,機械認讀,反覆記憶,結果就是敗了孩子的口味,失去了對中文的興趣。
說到這,幼升小萌娃家長們開始迷茫了,那到底要怎麼做,學前識字還要不要教?閱讀力到底要怎麼培養?如果我們感到單純以識字為目的是不對的,那又該如何做呢?有沒有可以一招制勝的方法?
經歷幾年的雙語課堂實踐,對比成熟完善的英語分級閱讀體系,西學東漸,一畝逐漸沉澱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中文分級閱讀」教學體系。實踐證明,它不僅能夠讓識字和閱讀同步啟蒙,而且如果精心設計,兒童還能同時收穫更多。當我們集合資本力量,把這些成果升華為一個教育產品之後,就誕生了你所看到的「一畝寶盒」。
關注一畝、了解一畝寶盒,可微信搜索公眾號"一畝童書館", 一起聊聊關於閱讀的那些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