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攝圖網
上市險企的年報已悉數披露完畢,除了盈利和業務,相較於往年的數據,2018年上市險企的業績還有另一個亮點——科技。
2017年以來,保險業出現了一個新情況,即保險公司對接場景化、規模化、個性化的消費需求,紛紛布局以人工智慧、雲平臺和區塊鏈為主的產品,逐漸將保險科技應用於各業務流程和服務環節,努力實現承保、核保、定損、理賠等功能的智能化。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公開數據發現,A股5家上市險企金融科技的比拼如火如荼:僅中國平安在科技研發方面預計今年投入百億元,中國太保則重點專注大數據和人工智慧領域,中國人壽、中國人保緊隨其後,新華保險加速布局。
上市險企花樣布局AI領域
如今,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慧、雲計算等先進科技發展勢頭極為迅猛,多家險企早已布局滲透。未來在金融科技將在銷售服務、運營管理、風險防控等保險價值鏈的各個環節深度賦能,推動保險行業的深度發展。
查看五大上市險企的年報可以看出,五家上市險企布局金融科技領域的進度不一,中國人壽實力不容小覷、中國太保花樣繁多、中國平安全方位布局、中國人保金融科技全資子公司全面鋪開。
目前,中國人壽實行從人力驅動向人力與科技雙輪驅動轉型、從規模取向向價值與規模有機統一轉型。在智能服務方面,中國人壽建成大數據、實時計算、智能語音、人臉識別、深度學習五大人工智慧平臺,將智能技術融入各個經營環節。在全面互聯方面,將物聯網技術運用到線下服務場所的數位化建設中,北京科技園機房正式投產,實現北京、上海兩地三中心的異地多活,構建一體化混合雲,實現信息服務全面雲化。搭建全面開放、線上線下一體的數位化平臺,快速供給各類線上服務。
中國太保今年在金融科技方面的發力點將以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為突破口,形成保險科技的規模化應用。其董事長孔慶偉表示,科技與協同加速推動發展新動能轉化。將持續強化科技支撐能力,創新項目多點開花。完成集團統一門戶APP上線及運營,重點圍繞客戶足跡,積極推動數位化應用創新,人工智慧保險顧問訪問量已突破650萬人次。
而中國人保旗下的人保金服去年新興板塊業務增長較快,人保金服及相關項目公司實現營業收入6.8億元,是2017年的4倍多。值得注意的是,不只是人保金服,中國人保旗下的財壽險公司也在積極布局保險科技領域,尤其是人工智慧在責任險方面的作用。
以1月份人保財險和風險控制技術信息服務平臺——桑葛石發布的董監高以及高級管理者的責任保險的人工智慧服務系統為例,其通過人工智慧系統防範日常風險,將原來的風險損失型轉變為7×24小時的人工智慧監測,以保證能為客戶提供相應的風險管理服務。中國人保董事長繆建民還在年報發布會上表示,中國人保將抓住主要矛盾,推進「4大戰略」向生產力轉化,率先在落實集團IT新架構、升級核心業務系統、推動一體化綜合營銷服務體系建設等基礎性、全局性工作上取得突破,帶動「4大戰略」整體推進。
相比之下,新華保險在科技布局領域則較為簡單,主要藉助於科技手段提高保險服務功能,例如微信投保、人工智慧問答機器人、智能微信回訪、人臉識別、語音識別等基礎服務。
平安今年研發投入將超100億元
不同於其他險企的「含蓄」,中國平安在金融科技方面的投入顯得更加「財大氣粗」,中國平安今年預計科技研發投入就超過100億元。
2018年,中國平安在金融科技、醫療科技領域持續探索創新商業模式,金融科技與醫療科技業務實現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營運利潤67.7億元。根據中國平安此前的規劃,10年內預計將會投入1000億元用於科技研發。2018年年報中顯示,中國平安高度重視核心技術研究和自主智慧財產權掌控,每年將前一年收入的1%用於科技研發,持續加大科技研發投入。為此,2018年,中國平安的總收入達10821.46億元,按1%來計算,今年預計有108億元投入科技研發。
目前,中國平安在金融服務領域,人工智慧技術已涵蓋智能預測、智能風控和智能服務等領域,為客戶提供快速理賠、智能雙錄、中小型企業貸款審批和智能客服等功能。
中國平安對金融科技的重視顯而易見。從其科技人員情況分布來看,截至2018年12月31日,中國平安共有在職員工37.69萬人,金融科技與醫療科技類業務從業人員9.96萬人,佔比為26.43%。從科技專利方面來看,中國平安的科技專利申請數較2018年年初增加9021項,累計達12051項,其中PCT及境外專利申請數累計達3397項,科技成果全面覆蓋人工智慧、區塊鏈、雲等核心技術領域。
平安年報截圖
對於中國平安金融科技領域的發展,其董事長兼執行長馬明哲表示,「科技賦能金融。我們憑藉全球領先的科技,通過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技術助力業務降本增效,強化風控,優化體驗,讓金融更有競爭力,核心金融業務穩健增長。同時,推出面向百萬代理人的AI面試等創新模式和工具,代理人隊伍留存率大幅提升。」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