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社區的社會空間再生產》是中山大學孫九霞教授的著作。非常榮幸能夠成為她的學生,並且獲得此書進行研究學習。著作首先在緒論部分說明了旅遊與社會變遷,社會空間的概念,並對研究對象,方法和內容進行了相關闡述。第三章到第八章是案例分析部分,即研究的對象。最後一章是對本書的總結和歸納,並提出新的思考和研究方向。
「人類所處的大千世界紛繁多樣,創造的文化也是千姿百態。由各種習俗制度,觀念構成的文化系統通常是穩固的,但並非是固定不變的。相對穩固的文化系統,也在以不同的方式,速度發生著變遷。變遷的原因多種多樣,例如,突發的事件可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引起根本的社會變遷。不同的文化在強烈的接觸過程中也會發生相互影響。變遷與適應,進步互為因果。」
——孫九霞
讀書感言:
——傳統與現代的觸碰
旅遊,早已不能滿足於像以前那樣,為大眾旅遊團提供如出一轍的旅遊產品。現在能引起出遊興趣的,主要在於某個地方的特殊性,某個有「真」氣氛的特色城市,別具一格的風景,與眾不同的日常生活,等等。文化具有的獨異性會吸引很多人進行體驗和參觀。一個具備獨特文化的地方會成為大眾旅遊的一個去處,會成為商家開發的一個資源,同樣也可能成為當地脫貧的重要方法。但是在開發的過程中,不斷的湧現了一些問題,比如:都市建築與鄉村景觀的融合,遊客與居民不同觀念的觸碰,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政府決策失靈帶來的規劃問題……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尤其是近來隨著現代化建設的推進,民族旅遊業在中國少數民族地區迅速興起,古鎮部落、村寨歌舞、民族工藝、各方習俗等紛紛登上旅遊的舞臺,成為當地脫貧致富、發展經濟、促進地區發展的重要手段。然而,很多的民族村寨在發展旅遊之後,在資本的操控下,為了迎合旅遊消費者的需求,已經不再是原來的樣子了。景觀建築的變化,都市與鄉村的建築混搭,民俗習慣和社會文化活動的改變,旅遊消費者與社區居民的矛盾,社區居民與企業管理者之間的矛盾等都在不斷的凸顯出來。
——保護與開發的關係
本書帶給我最大的感受在於旅遊生產的過程中,關於旅遊資源的保護性開發與利用。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象徵,在全球化與現代化的擴張下,如何進行保護性開發與利用是亟待破解的問題。鄉村的建築形態,環境景觀,風俗習慣,社會結構,傳統文化都在全球化浪潮下被推平以及重新建構與生產,服務於資本的全球化擴張和生產。
旅遊,作為一種新的方式,建立有效的機制,其實是可以做到一個均衡的。一方面,促進當地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當地的文化得到保護與傳承。開發是為了保護,保護是開發的前提。旅遊推動下的社區社會空間再生產更加強調地方的傳統與特色,生產的結果進一步凸顯了旅遊社區的地方性與異質性。
——思考與啟發
從人文角度來說,傳統文化確實需要進行保護。但是當地經濟水平的落後使得有些地方延續以前的房屋建築實在是沒有辦法的事情。當地居民的內心所想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有的遊客說:我就是來看你們窮得。他們所看的確實是一個地方的過去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因為當地的資源稟賦和經濟水平只能做到這個程度。
從空間尺度來說。不同的文化之間的會有不同的空間生產方式。中華民族,有55個少數民族,每個民族的空間改造和發展都不一樣。其次,中西方之間的文化又是不一樣的社會空間生產。可以進行一個對比,並且去發現其中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