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空間生產與傳統文化保護的思考

2020-12-22 研學在中大

《旅遊社區的社會空間再生產》是中山大學孫九霞教授的著作。非常榮幸能夠成為她的學生,並且獲得此書進行研究學習。著作首先在緒論部分說明了旅遊與社會變遷,社會空間的概念,並對研究對象,方法和內容進行了相關闡述。第三章到第八章是案例分析部分,即研究的對象。最後一章是對本書的總結和歸納,並提出新的思考和研究方向。

「人類所處的大千世界紛繁多樣,創造的文化也是千姿百態。由各種習俗制度,觀念構成的文化系統通常是穩固的,但並非是固定不變的。相對穩固的文化系統,也在以不同的方式,速度發生著變遷。變遷的原因多種多樣,例如,突發的事件可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引起根本的社會變遷。不同的文化在強烈的接觸過程中也會發生相互影響。變遷與適應,進步互為因果。」

——孫九霞

讀書感言:

——傳統與現代的觸碰

旅遊,早已不能滿足於像以前那樣,為大眾旅遊團提供如出一轍的旅遊產品。現在能引起出遊興趣的,主要在於某個地方的特殊性,某個有「真」氣氛的特色城市,別具一格的風景,與眾不同的日常生活,等等。文化具有的獨異性會吸引很多人進行體驗和參觀。一個具備獨特文化的地方會成為大眾旅遊的一個去處,會成為商家開發的一個資源,同樣也可能成為當地脫貧的重要方法。但是在開發的過程中,不斷的湧現了一些問題,比如:都市建築與鄉村景觀的融合,遊客與居民不同觀念的觸碰,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政府決策失靈帶來的規劃問題……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尤其是近來隨著現代化建設的推進,民族旅遊業在中國少數民族地區迅速興起,古鎮部落、村寨歌舞、民族工藝、各方習俗等紛紛登上旅遊的舞臺,成為當地脫貧致富、發展經濟、促進地區發展的重要手段。然而,很多的民族村寨在發展旅遊之後,在資本的操控下,為了迎合旅遊消費者的需求,已經不再是原來的樣子了。景觀建築的變化,都市與鄉村的建築混搭,民俗習慣和社會文化活動的改變,旅遊消費者與社區居民的矛盾,社區居民與企業管理者之間的矛盾等都在不斷的凸顯出來。

——保護與開發的關係

本書帶給我最大的感受在於旅遊生產的過程中,關於旅遊資源的保護性開發與利用。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象徵,在全球化與現代化的擴張下,如何進行保護性開發與利用是亟待破解的問題。鄉村的建築形態,環境景觀,風俗習慣,社會結構,傳統文化都在全球化浪潮下被推平以及重新建構與生產,服務於資本的全球化擴張和生產。

旅遊,作為一種新的方式,建立有效的機制,其實是可以做到一個均衡的。一方面,促進當地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當地的文化得到保護與傳承。開發是為了保護,保護是開發的前提。旅遊推動下的社區社會空間再生產更加強調地方的傳統與特色,生產的結果進一步凸顯了旅遊社區的地方性與異質性。

——思考與啟發

從人文角度來說,傳統文化確實需要進行保護。但是當地經濟水平的落後使得有些地方延續以前的房屋建築實在是沒有辦法的事情。當地居民的內心所想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有的遊客說:我就是來看你們窮得。他們所看的確實是一個地方的過去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因為當地的資源稟賦和經濟水平只能做到這個程度。

從空間尺度來說。不同的文化之間的會有不同的空間生產方式。中華民族,有55個少數民族,每個民族的空間改造和發展都不一樣。其次,中西方之間的文化又是不一樣的社會空間生產。可以進行一個對比,並且去發現其中的問題。

相關焦點

  • 從空間生產到空間體驗:歷史文化街區更新的邏輯考察
    列斐伏爾在《空間的生產》中提出當代社會已由空間中事物的生產轉向空間本身的生產這一重要觀點,並認為這一轉變是生產力自身的成長,以及知識在物質生產中的直接介入,其具體表現在具有一定歷史性的城市的極速擴張、社會的普遍城市化,以及空間性組織的問題等方面①。城市社會的空間形態和組織方式正是社會關係、經濟結構以及各種社會組織之間的博弈,是對生產關係和社會關係的再生產活動。
  • 作為表徵實踐的文化空間生產
    法蘭克福學派較早運用馬克思生產實踐論方法探尋空間的社會歷史性,使關於空間的理論思考擺脫抽象超驗的形上學傾向。而列斐伏爾將馬克思的實踐觀點引入到空間研究的領域,提出「空間生產」的著名理論,使空間的理論思考達到了辯證統一的生存—實踐論哲學高度。解決了傳統本體論和認識論所面對的悖論難題,空間理論因而成為一種社會或文化批判理論。
  • 景頗族傳統宗教儀式空間生產的現代性困境研究
    目前國內對傳統宗教儀式空間生產的有關研究集中於符號—意義空間生產[15,16]、儀式主體心態變遷[17]、權力空間生產[18]、物理空間生產[19]等幾個層面,而本文研究則立於景頗族傳統宗教儀式的時空架構,從信仰—社會—物理等多層儀式涉入空間來剖析其現代性困境,實現以儀式之孔窺傳統宗教發展之邏輯,為有關宗教、文化部門提供管控參考,也為相似語境的地方社會文化整合提供參考。
  • 傳統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生產標準探微
    摘要:傳統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不應排斥標準。只要在生產過程中,堅持技術指標與農耕社會傳統生產保持一致,並採用傳統生產方式進行量產,那麼這種文化產品就依然屬於非遺項目類。因為無論是技術指標體系構成的生產標準,還是傳統生產方式的量產都不是新鮮事物,其二者在傳統社會中早已存在。
  • 蕭紅筆下東北大地的社會空間,一個病態的社會文化空間
    物理維度上的空間是小說空間最基本的存在方式,對物理空間的描寫有助於讀者對於地域空間的了解。物理空間並不是單獨存在的,物理空間中人與人的交往以及這一空間中形成的社會文化等都會形成獨具特色的社會空間,小說的社會空間是在物理空間的基礎上形成的,同樣是對蕭紅小說敘事空間進行研究的重點。蕭紅小說敘述了故鄉東北大地的物理空間,這一物理空間是能看得見,能感受到的。
  • 《建築學概論》:精巧構思的背後,藏著傳統文化的底蘊與思考
    在我看來,兩人情感發展歷程中建築的演變,從傳統低矮的建築群到現代化風格的住宅,揭示了社會變遷中新舊文化矛盾衝突。導演通過建築變化表達了對社會高速發展過程中如何兼顧現代新文明與傳統舊文化的思考。由於其建築學專業的背景,使得本片不僅僅局限於描繪愛情,更傳達了關於傳統文化與現代新文化如何融合與保護的深層含義。影片中瑞妍選擇在保留老房子兒時印記的前提下,翻新老房而非重建,表達了導演希望在現代文明迅猛發展的過程中兼顧傳統文化的美好願景。這些人文情懷與社會思考賦予了《建築學概論》這部影片獨特魅力。
  • 發展傳統民間遊戲需要新的文化空間
    原標題:發展傳統民間遊戲需要新的文化空間  原標題:發展傳統民間遊戲需要新的文化空間   隨著現代化及城鎮化的不斷推進,許多「大雜院」消失了,民間遊戲失去了遊玩的場所;「雞犬相聞」的鄰裡沒有了,民間遊戲失去了廣大的參與者;沒有兒童的嬉戲打鬧,民間遊戲便失去了原有的樂趣和童趣。
  • 人民日報: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傳統文化
    未來10年,非遺工作的重心將放在深化對非遺項目規律性的探討和實踐上,立足現實實踐,面向未來思考,繼續擔起保護傳承傳統文化的責任      中國自古就有保護文化遺產的深厚傳統,但是現代意義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保護工作,是以2001年崑曲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為開端的。
  • 龍巖傳統文化的傳承保護存在短板 留住鄉愁記憶任重道遠
    原標題:留住鄉愁記憶任重道遠 核心提示: 我市擁有豐富的古民居、古村落、古道遺存和傳統文化等資源,這些是我們現代社會不可多得的財富和我們閩西文化的重要承載體。然而,在保護這些資源中,存在與民生計矛盾、人才短板斷層等困境,使得很大一部分珍貴遺產沒能受到很好的保護而消亡。
  • 陳利頂:文化景觀保護與生態文明建設
    文化景觀的空間特性則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任何文化景觀都佔據一定的空間;二是每個文化景觀所處的空間位置是相對固定的。每個文化景觀都是特定的時代產物,必然帶有創造或生產它的那個時代特點,即時代性。  文化景觀主要可以分為三個類別:(1)人類有意設計和建築的景觀;(2)有機進化景觀;(3)關聯性景觀。
  • 段進院士:關於《國土空間規劃城市設計指南》編制工作的幾點思考
    內容來源: 中國國土空間規劃建立全國統一、責權清晰、科學高效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整體謀劃新時代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綜合考慮人口分布、經濟布局、國土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等因素,科學布局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是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的關鍵舉措,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品質生活、建設美好家園的重要手段
  • 論文推薦 | 網絡社會空間
    網絡社會空間邏輯不同於傳統社會空間邏輯。在網絡空間中,傳統意義上權力中心和空間中心被重新改寫。網際網路釋放出的技術活性消除傳統中介形式,催生社會活力,顛覆傳統權力結構和傳播權力結構。在國際政治領域,網絡空間作為國際政治延伸的新領域,其原先的權力結構遭到了顛覆。
  • 發展全域旅遊要重視傳統村落文化景觀保護與發展
    上述7地都有較多的傳統村落,由此也說明,傳統村落已成為全域旅遊開展的重要基地,傳統村落的文化景觀保護與開發能否突出地方特色,滿足旅遊產業的需要,既有利於傳承與保護歷史悠久的鄉村特色文化,又能改善人居環境,為鄉村和社會創造更多更大的文化、社會、經濟價值顯得尤為重要。同時,對傳播好鄉愁文化,講好河南故事、塑造河南形象,為河南精準扶貧、鄉村振興意義重大。
  • 生產性保護:鼓勵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生產中傳承
    87萬項非遺資源,1219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1488位國家級非遺名錄項目代表性傳承人,36項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和「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些數據有力展示了我國「十一五」時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成就。
  • 活態保護讓傳統文化煥發新活力 聚焦泉州文化保護經驗成效
    兩天時間裡,採訪團深入泉州的大街小巷,市鎮鄉村,在金魚巷、中山中路和閩南技藝展示館等老宅舊街巷中探訪歷史文脈的清晰延續,在晉江梧林傳統村落中體會尚未商業化的閩南特色歷史風貌,在源和1916創意產業園中感受舊工廠園區如何煥發新活力,了解泉州在傳統文化活態保護方面的成效與先進經驗。
  • 觀點 | 白中科:國土空間整體保護、系統修復與綜合治理的思考
    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雙輪驅動,統籌城鄉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優化鄉村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分類推進鄉村振興,延續人和自然有機融合的鄉村空間關係,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由於人類生產和生活的需要,部分處在比較原始的狀態生態系統仍將成為人類開發利用的對象,需要實施封禁式的保護,設立各種自然保護區或其他類型的保護地。對過伐、過牧、過墾導致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嚴重退化的自然生態系統,迫切需要人工幹預、科學設計、科學實施,達到生態系統的再植復原和恢復重建等目的。
  • 中華傳統文化女性的美德和社會角色定位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冷兵器及肉搏戰爭的日益增多,父系氏族社會確立,男子的體力優勢逐漸在主要生產部門佔據重要地位,女子在生產與戰爭中退居次要地位。從遠古時期的三皇五帝部落至周代,宗法社會形成,男子從屬於家族,女子從屬於男子。至春秋以儒家的禮教對女子的行為作了種種的規定和限制,男尊女卑的意識開始體現出來。
  • 肖珺:傳統文化短視頻是一種具有社會價值的傳播現象
    肖珺認為,抖音傳統文化短視頻的流行,是一種具有社會價值的傳播現象,中國傳統文化正在通過新興的信息技術形態,再次走進社會生活的中心。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血脈,是廣大民眾的精神家園。與此同時,短視頻在2018年已經成為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媒介形式。短視頻之於傳統文化是一種數位化的傳播連接,是網際網路時代的歷史傳承方式。
  • 獨立思考:學術進步的核心要義——消除中國傳統文化弊端的對話
    新中國成立後不久,「馴服工具論」思潮開始佔據主導地位,獨立思考的空間越來越窄,我也不可能有什麼最高興的時刻值得回憶了。比較而言,東方人重實用,缺乏純粹理性的思辨,古希臘早期的學者從東方學到的只是些「由很古老的經驗積累起來的許多材料」,它們為愛作純理性思考的早期希臘學者提供了一些思考問題的空間,這對古希臘科學的建立不能說沒有貢獻。然而,從事獨立的純理性思考,卻是早期希臘學者的特性。希臘科學所特有的自由精神源於希臘本身。柏拉圖在一段經常為人們所引用的話中把東方人重實用與希臘人重為知識而求知的科學精神作過對比。
  • 傳統文化的「傳」與「承」
    不管如何討論,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很多傳統年俗已經消失或正在消失。對於傳統年俗的式微,有人痛心疾首,有人覺得無所謂。這反映出現代人對待傳統文化的兩種不同態度。今天,我們應如何看待傳統文化?如何傳承傳統文化?復旦大學資深教授、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歷史學部委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葛劍雄的這篇《傳統文化的「傳」與「承」》或許能夠帶給我們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