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齡前的孩子,按皮亞傑的說法是泛靈論(animisim)的,而且正好處於各種概念開始發展的起跑期。也就是說,之所以 6 歲以後被稱為「學齡」,正是因為孩子們從這個歲數開始,才開始真正去「認識」這個物理的世界,在此之前,無論孩子背了多少知識,都很難形成我們成年人的「體驗」,因為孩子的心理發展還沒有到達那個階段。
3 歲的孩子看什麼都是有生命的,所以會對桌子說話;
4 歲的孩子認為能動的就是生命,所以會用手操縱恐龍汽車玩具來遊戲,會覺得天上的塑膠袋飛得不如鳥快,因為塑膠袋好胖;
5 歲的孩子認為能「自己動」的才是生命,所以發條玩具比塑膠玩具更好玩;
到 6 歲 7 歲,這種泛靈思維也還多多少少存在著。他們雖然「知道了」那些機器和塑料都不是活的,但是……不對!一定還有什麼東西是活的,是存在的,是你們這些睜眼瞎大人看不見的,專吃小盆友的。也許在門背後,也許在床下,也許每個周日晚上都會從天花板上爬下來ಥ_ಥ
這是一種泛靈思維的遺存。你告訴他沒有鬼,告訴他不要信,都沒用的。那些只不過是話語,是知識,那不是他們的「體驗」。
當然也不要順著他們說有鬼,更不要「因勢利導」,利用孩子的恐懼來達到任何「教育」的目的,例如背幾遍乘法口訣鬼就不來了,咱們不想培養出一個強迫症的唐僧是吧?
所以,其實不用特殊「幹預」,隨著孩子心理人格上的發展,其怪自敗。而且時間都不會太長,分分心,多陪陪,多安慰,多遊戲多社交,少看電視少聽故事。這種恐懼情緒也就幾周,多則幾個月也就過去了。亂幹預反而不好。
一般性知識在上面,下面是乾貨^_^
前年有個家長,孩子的情況和你侄女一模一樣,找到我幫忙。本來想說沒必要大驚小怪,後來腦子一抽,想起來一本世界古典文學名著《哈利波特》,有個章節裡霍格沃茨老師讓學生們直面自己的最大恐懼,並要求用滑稽來戰勝恐懼。情節記不太清了,好像老師是盧平,道具是什麼頑皮鬼,羅恩怕蜘蛛,哈利怕攝魂怪,最後當學生們把具象化的恐怖客體,用內心(魔法)的力量,將其化為滑稽的形象後,在大家的鬨笑聲中(團體心理支持),就自然而然跨過了這一道坎。
這給了我靈感。
想像不是無中生有的,其鬼怪形象必然來自記憶提取的碎片化表象的捏合,或者是直接引用了某個鏡頭,其餘都是在此基礎上的腦補。那麼,是否可以把這個形象也具體化出來,雖然 6 歲的孩子還無法運用幽默的力量,但可不可以用安全的可愛形象 replace 呢?
巧的是,這個孩子愛畫畫,我有個護士也畫得不錯。於是我誘導孩子把鬼的形象畫出來,同時我和護士還有媽媽在旁邊陪伴、安慰、逗孩子笑(弱化刺激)。等到孩子把畫完成之後,我的內心幾乎是崩潰的……
活脫脫一個貞子,惟妙惟肖。ಠ_ರೃ
我問這個女鬼有名字嗎?孩子說不知道。我問她會做什麼可怕的事情?孩子說怕她抓我咬我。我心下冷哼一聲,果然是小孩子,naive,貞子怎麼會 low 到親自動手?不過這麼高端的精神攻擊也難怪你不懂(`_´)ゞ
我讓護士也畫貞子,畫得萌點兒。護士改來改去,越畫越像獨眼喜羊羊。然後我讓孩子跟著護士畫,倆人開始編各種關於喜羊貞子的溫馨小故事,又在旁邊畫了森林草原太陽房屋河流以及各種小動物,最後把我們連同媽媽爸爸一起畫進去,大家一起拉著手開開心心的玩耍起來了……v(^_^v)♪
後來我跟家長說,你回家用紙板做個萌萌的貞子玩具,最好是毛絨絨的,用來扮蠢逗孩子開心。意在消除原貞子形象的威懾力,轉化成人畜無害的開心果。另外,你們看經典恐怖老片我不反對,只是不要帶上孩子,嗯,還有我 ε-(´∀`; )。
孩子不到三天就不再害怕了。
多說幾句。根源上,不切實際的恐懼很多都有一些先天人格和早年環境基礎,例如安全需要沒有被滿足、所謂的「皮膚飢餓」、社交困難、創傷性經歷、遊戲內容缺乏等等導致心理髮育緩慢的情況。這就不是幾次心理行為遊戲、幾次生物反饋能解決的了。
另外,如果孩子怕鬼的同時,出現歇斯底裡、擠眉弄眼、猛啃手指、哭叫夜驚、尿床、多動、穢語、攻擊等情況,請先去看神經內科,然後再來看心理。
孩子的想像力很豐富,區分現實和想像的能力也還在發展之中。而且孩子相對的弱勢也會使得孩子更容易有恐懼和擔心。怕鬼便是很容易發生的事情了。記得我小時候看西遊記就被嚇得不行。
外顯化,形象化恐懼對象
最驚悚的恐怖片往往不是一個怪物殭屍晃來晃去,而是都不知道恐懼的對象長什麼樣子,什麼時候會出現。鬼存在於孩子的想像中,看不見摸不著,如果能引導孩子把讓他害怕的鬼形象化地從內隱的想像外顯化出來,恐懼感會降低很多。而這個過程也是孩子左右腦的認知,情緒功能協同運作,整合自己經驗的過程,反而可以起到增加孩子心智能力的作用。
一邊畫畫一邊講故事就是很容易操作的外顯化,形象化過程。「哇,你說的鬼聽起來蠻嚇人的,對了,那個鬼長什麼樣子啊?你給我劃一下,這樣我要是看到了我能認出來,我們可以一起把他趕跑」,家長可以用這種好奇的方式引導孩子把害怕的鬼畫出來,說出來。
形象化其實背後也是一種掌控感的獲得。有朋友問孩子不敢想怎麼辦,其實起名字就是個好開始。「那我們管他叫什麼呢?討厭鬼?嚇人鬼?噁心鬼?還是就給他起名叫那個鬼?」,之後想啥時候改名字就改名字,甚至起很很搞笑的名字。
這個過程越具體越好。「這個鬼有頭髮嗎?」,「他用什麼武器啊?」,「他平時不嚇人的時候都住哪兒啊?」,即便孩子說不知道的時候,也可以試探一次「那你覺得他可能會 xxx」,或者家長猜一個看孩子接不接受。
將鬼人性化,「這個鬼有同夥嗎?」,「他有朋友嗎?」,「他為什麼這麼生氣,要到處嚇人啊?」,一邊問一邊讓孩子說出自己的猜測,也同時畫出來。這個過程其實是幫孩子感覺到他害怕的鬼也是有鼻子有眼,有生氣有難過,有喜歡惡作劇嚇人,有朋友有爸爸媽媽,那麼也就沒那麼害怕了。同時也能讓孩子從鬼的角度去想他為什麼要這樣做。「他是不是也是自己害怕才嚇人的?」,「他是不是因為沒有朋友啊?」。
探索孩子的現實恐懼。有很多時候,孩子對鬼的恐懼是有現實原因的,只是自己沒有意識到。比如家裡有人去世,生病會讓自己害怕生命安全;家裡關係緊張,自己希望得到陪伴和照顧。那麼在讓孩子畫鬼說鬼的過程中,孩子設計到鬼身上的故事或者自己身上的故事,都有可能跟自己的現實恐懼有一定關係的。「他為什麼會來嚇你啊?」,「他什麼時候會出來嚇人啊?」這些問題都可以從鬼的角度和孩子的角度來探索孩子害怕的原因。當然,父母不要過度解讀孩子的故事,有些映射還是需要專業的解釋的,父母可以對於值得懷疑,比較明顯的點在生活中多留意。
在故事中給孩子找力量。「假裝你現在拿著的是魔法筆,你在鬼身上畫幾筆,把它變成特別搞笑,你想起來就覺得很傻很呆的樣子,你會怎麼畫?」,這樣孩子能把恐懼的形象改變成搞笑的形象,並把兩者建立起條件反射,以後想到鬼就很容易自然想到這個搞笑的形象,就沒那麼害怕了。「假如你有一個魔法寶物,鬼一看到這個東西就不敢靠近,嚇得屁滾尿流,你覺得這個寶物會是什麼樣子?」,家長可以讓孩子畫出來,然後掛在自己家裡作為「鎮宅之寶」。或者「他原來是害怕 / 沒朋友才出來嚇人的啊,那我們跟他看看能不能做個朋友呢?」,這是更好的一種解決方式。
鬼,神話都是人的投射。以上介紹的方法並不是要孩子接受世界上沒有鬼,而是不戳破這一點的情況下通過形象化方式讓孩子能自己感覺到想像的鬼其實跟生活很近,也用自己想像的資源去幫助自己抵抗想像的恐懼。而這個過程中充分調動孩子的主動性和想像力,孩子想出的方法會更容易相信有效。家長不用讓孩子去接受自己覺得有效的方法,只要保持好奇心,甚至裝傻充愣,陪著孩子,引導孩子。
----
羅輯思維海南社群,連接創業者,共築家庭夢。
【分享】點擊右上角按鈕,在彈出菜單裡選擇分享。
【訂閱】想加入的朋友,可以點擊右上角藍色字體羅胖海南朋友圈,點擊關注。或者在公眾號搜索羅胖海南。
【連接】羅輯思維海南社群——連接創業者,共築家庭夢。進群方式:添加群主微信879392597,備註羅友或創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