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解碼》第八講 從「八畫」說漢字:豎的意義和用法

2020-12-20 嚴師說字

各位觀眾,大家好!

上講我們了解了橫的意義和用法,這講我們繼續分析豎的意義和用法。

一、 一豎的意義和用法

1.可以表示方向南北、直立、垂直,如丨、木、中、乾等

丨(棍) 有次我在一個學校搞講座,寫出這一豎,問大家是一個什麼漢字?異口同聲的回答是「一」。漢字的一是一橫,只有阿拉伯人認為是數字1。把阿拉伯數字1和漢字一混淆了。這個豎是棍子的直立之形。借「棍」聲表示棍子的渾圓形,可以滾動。大家可以通過拼音查字法搜索下,在漢字中讀棍子的「棍」。

木(母)從甲骨文看是個象形字,樹木初生之形。楷書中中間一豎表示樹的垂直的樹幹;撇和捺表示樹根;一橫表示地平面。借「母」聲表示木生火,木為火之母。上古用鑽木取火,母也是,女結婚生子為母。在中國的五行說中,東方屬木,木生火。許慎的《說文解字》中的解釋「木,冒也,冒地而生,東方之行。從屮(坼che—地開裂),下象其根。」

中(眾)中的甲骨文象直立的旗幟。楷書中的豎表示直立的旗杆,外圍的方框指旗的周圍面積,中為以旗為中心標誌的面積中心。旗幟是一個族群或國家、軍隊的標誌,有事周圍族人會向旗幟會聚,借「眾」聲表示掌握旗幟的君長以寡御眾,統治著周圍的眾人。

2.一豎可以表示上下連通,如王、申、也等

前面說過王中的豎表示通,通天地人為王。下面我們說下申。

申(身shēn)從甲骨文和金文來看並非閃電之形,而是種子生根發芽的狀態,篆書更像植物生根發芽破土而出。隸變楷化後,應是甲和由的合體,甲為植物種子生根,由為植物種子發芽,中間的「田」表示土壤,一豎「丨」向上凸出為發芽,向下延伸為生根,植物的生根發芽就是上下延伸的過程。申可寓意通天入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者為神,申加「礻」旁為神。借「身」聲說明植物的生根發芽類似人初生過程中的身體成長。申的本義為植物種子的生根發芽。

也(抴)金文為男根和女陰性交之形,楷書中橫折鉤「 」,表示彎身的男子在上;豎彎鉤「乚」像在下仰臥的女子;有鉤的筆畫表示相對運動;中間的一豎表示連通的意思,表示男子的性取向。借「抴—拖東西」聲表示男女相互拽住的性交動作。也的本義男女在一起性愛的過程。知道了也的意思,就容易理解第三人稱中的「他、她、它」

他(它)「他」中的「也」字,也是男女房事之形,當夫妻行房事,有第三個人「亻」在一旁,就是我們通常意義上的第三者,所以把「他」做第三人稱代詞。他的讀音是怎麼來的呢?他借了「它」的讀音。「它」古義是指蛇.上面的「宀」意為房屋,下面的「匕」,原來甲骨文是個蛇的形狀,後簡化為匕首的「匕」,蛇頭像匕首,蛇襲擊動物的動作類似使用匕首樣。蛇是一種宅蟲,蛇本身不會做窩,都是搶佔其它動物的窩,如搶老鼠窩或者鳥窩等。這個「他」借了「它」的聲音,用來完善「他」的意義,奪妻之恨,似毒蛇搶窩。只有了解了蛇的生活習性,才能理解漢字的借音之奧秘,所以學習漢字不僅是記住它的「形」,還要了解它的音的來歷。「它」是一個擬聲字,模擬蛇在爬行中發出的「嗒嗒」聲。後用「它」指示所有動物,就新造一個字「蛇」,借了「舌」的音,蛇有不斷伸舌的習性,蛇的舌信子是分叉的,有辨彆氣味的功能,通過氣味辨別方向。「她」是「五四運動」以後「女權運動」以後造的字。「五四運動」前的女子成不了「第三者」,為什麼?「五四運動」前可以一夫多妻(齊),樂意嫁給有婦之夫,可以做妾(怯)、小老婆,在古代有能力的男人可以妻妾成群。

二、 兩豎的意義和用法

1. 表示兩兩相對,如非、面、皿等

非(擬聲)甲骨文和金文像鳥的兩羽翼相背之形。楷書用兩豎表示兩兩相對的意思,左右兩個偏旁表示鳥的左右兩翼,表示雄鳥俘虜雌鳥扑打翅膀交配。所以,非的本義是鳥的雌雄交配的畫面(展示鳥交配的畫面)。鳥的交配是爭奪交配權的,雄鳥先展開一隻翅膀求偶,然後展翅比美爭奪交配權,下翅交配。可引申為1.相背、違背如非親非故、非法;2.不、不對如非同小可、昨是今非;3.詆毀、責怪、反對如非議;4.過失、失禮如非禮等。明白了非的本義和衍生意義,就容易理解緋聞的「緋」和誹謗的「誹」。大家有時間可去《中華字通》查下它們的解釋。

面(丏)面的上面一橫表示額上(天庭)垠堮(曲界);外框表示人面形;兩豎表示人臉對稱、相對;兩豎內的兩橫表示陰數,喻意陽光外表之內必有陰暗面;加丶指示垠堮下為面。借「丏」聲表示人的貴賤表現在面相,面為威儀的象徵,人人都愛面子,刻意修飾打扮,造無形的面具掩(奄匽)飾自己。

皿(名的音變) 外框是平口、平底的的容器的象形,內加兩豎表示這種容器分上下兩部分兩兩相對。借「名」聲表示這類容器的總名,常說的器皿。

2.罒的兩種意義。如表示橫目如德、蔑、慢,表示網的如羅、罩、置、罡等。

曼(摩綰)先了解曼的本義,曼是個會意字。上面的「曰」是古「帽」字—冃,變形為「曰」,中間的「罒」是橫目,下面的「又」指示手。總體的意思是用手把帽子戴在眼睛以上。讀音是「摩綰」二字的切音,這是讀「man」這個音的音源。摩指梳理頭髮,撫弄頭髮,綰指頭髮盤結,表示把梳理好的頭髮盤結在頭頂。曼的本義就是用手梳理頭髮,盤結在頭頂,帶上高高的帽子,顯得修長而美觀(帽子不僅有保暖、防風、遮陽的作用,還有修飾美觀的作用)。可引申為增高、延長、柔美,如曼延、曼衍、輕歌曼舞等。

漫(曼)知道了曼的本義就好理解「漫」,漫是水和曼的會意,是曼的「兒子」。水增高上漲就外溢,所以漫的本義就水上漲外溢。可引申為1.滿,如瀰漫、瀰漫天空;2.隨意,不受約束,如漫談、漫遊、漫畫。

慢(漫)慢是心和漫的會意,是曼的「孫子」。忄「心」指示思維或思想;漫是水漲外溢,任意流動,引申為無約束。總體會意為思想懶散,無所忌。

蠻(蠻 慢)蠻是1964年簡化的漢字,繁體「蠻」上面的字讀「亂」,下面是蟲,蠻為動物的總名。借音「慢」表示粗野、難治理、自由散漫的南方人,南蠻指我國古代對長江中遊和長江以南地區少數民族的泛稱。蠻就象曼的「外孫」。

羅(羅、絡)羅上面「罒」,從羅的甲骨文、金文、篆文可以看出是網的縮形。繁體羅下面是維繫的維,維表示織網捕鳥。後簡化為「夕」,以夕陽西下的時候,太陽的半秋之形作參照,比喻織網的形狀像半球狀,總體會意,羅就是編制的半球狀的網。它的聲音來歷是借了下落的「落」的聲音,表示捕鳥的網落下,把鳥扣住,才能捕鳥,可引申為張網捕促、散布、陳列,如門可羅雀、星羅棋布、羅列事實等。羅的本義表示捕鳥的網、也可引申我們常用的工具「羅」,就是過濾流質或篩分粗細粉末的工具,如分離豆漿和豆腐渣、分離麵粉和麥麩的羅(展示羅面的羅的圖片)。

罩(爪)上面的「罒」也是網的縮形,下面的「卓」是高的意思,指用細竹編制的網狀竹籠,上口小,下口大,籠的高度較高的捕魚器,為什麼要突出卓「高」的意思?籠要高出水面,不然罩住的魚會跑掉。(展示罩的圖片)。借「爪」聲表示把魚罩住後,用手自籠的上口伸手摸魚。罩既是個名詞,指覆蓋物體的的用品或工具,如口罩、外罩、養雞的竹籠子;又是個動詞,表示扣蓋、覆蓋,如把菜罩起來,防治蒼蠅叮咬。

「罒」在上一般表示網的縮形,在中間表示橫目,指眼睛。

三豎和四豎的漢字較少,我們就不再累述。下講我們接著分析撇和捺的意義和用法。謝謝大家觀看!

相關焦點

  • 《漢字解碼》第九講 從「八畫」說漢字:撇和捺的意義和用法
    上講我們了解了豎的意義和用法,這講我們繼續分析撇和捺的意義和用法。第三講我說過,漢字八畫的產生的理論基礎是「易經」。易經是自然社會科學的結晶。漢字的基本筆畫來源於人的成長過程。人開始站立以後,就開始學步,移動雙腿,開始走步,就是撇「丿」和捺「 乀 」。撇和捺作構件表示牽引,旁出,延伸,也就是有力的作用。
  • 《漢字解碼》第六講 從「八畫」說漢字:四點的意義和用法
    上講我介紹了三點的用法和意義,這講接著介紹四點的意義和用法。在多數漢字中四點「灬」指示有一定的熱度,不見火光,是火的變形,做加熱的歸類符號,如點、煮、蒸等。還有少數漢字標識兩個八點,指示動物的四肢、肢翅,如馬、燕(燕子是候鳥,冬天去南方熱帶,夏天回北方)、魚(魚的繁殖需要一定的水溫)、傑等。
  • 漢字的八畫才是組成漢字的基本元素(解字參考-中華字通)
    在用筆畫建立我們今天看到的楷體字(正體字)的過程中,首要是規定漢字八畫的基本意義,沒有一個確定的筆畫意義,不可能去拼湊漢字。同樣古人也沒有給我留下筆畫意義的可參考文獻。由象形圖案來創造文字,圖案和圖案會意造字,都離不開原始的表象,表意具體但不全面。我們破解甲骨文,還是從象什麼區推斷,或者依據留下來古代經典書籍,去關聯推斷,沒有百分之百的準確性。
  • 漢字的演變和筆畫拓撲
    書畫同源,甲骨文、金文基本上屬於圖畫性的古文字,一看字形就很容易與相關事物聯繫起來,所有的字都由點、橫、豎與摺疊形、尖頂形、燕尾形、蝴蝶形、雙曲臍形、橢圓形和拋物形七類象形圖形構成。不同的是畫取象,書取形;畫取多,書取少。但已經出現筆畫性漢字。從這一事實來看,華文筆畫化進程早已開始,至少開始於商代甲骨文和金文時期,基本上盛行於西周金文時期(見《車父乙簋》)。
  • 漢字中的十個數字來源和意義
    三在漢字中表示多之意,如長、辰、四(死)的甲骨文應該是從結繩記事,畫橫記數,由一二三衍生而來。楷體「四」應該是由囗和兒的省形「兒」會意而成的字。五是由二、斜豎「丨」和橫折「」會意而成的字。兩橫表示天和地;斜豎表示男根;橫折表示圓或弧,這裡指示女陰;斜豎和橫折相交表示「男女性交生子」作隱喻,表示天地陰陽二性交合產生金、木、水、火、土「五行」(五行即事物的五種基本屬性與功能:金表徵決斷,木表徵創造,水錶徵變化,火表徵協調,土表徵決定)。
  • 漢字解碼的由來
    漢字解碼的創始人張立軍老師在十幾年前有了大女兒後,為了教孩子學漢語逐步開始追根溯源、研習漢字。
  • 漢字的拓樸性與望文生義作文
    漢字有很強的隱喻性、類比性和拓樸性。漢人造字的總則是「人為尺度,萬物同構」,「遠取諸物,近取諸身」,以自然界、人(人體器官)和人工物(器物、建築)三大類的具體表象相互參照構義,使漢字成為一種充滿隱喻和類比的龐大的、開放的信息附載系統。人有形態、結構、姿色等外在表象,有性、情、意、智等內在屬性。
  • 寫好漢字不再難,漢字書寫解碼幫你快速掌握
    十年專注一件事,讓更多孩子寫好字楊景舒,漢字書寫解碼創立者、中國教育學會會員、中國楷書藝術研究院研究員、中國國際書畫藝術研究會會員漢字書寫解碼以&34;為核心理念,運用漢字字源學理論、理工精準化思維,融合心理學、記憶學等實用技術,從破解任意書體、字體結構入手,徹底掌握漢字寫書規律,讓書寫者一看就懂、一學就會、一練就好、更省時間。
  • 漢字簡史:關於漢字起源的六種說法
    經過現代考古的發現,大致認為七八千年前的刻刻畫畫是漢字的萌芽。說法一:倉頡造字說東漢的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認為:神農時期先民以結繩的方式來記事,到了黃帝時期,史官倉頡受到鳥獸腳印的啟發,通過不同形狀的腳印來可以將鳥獸區分開來。倉頡依此類象創造出來「文」,又將文賦予固定規範的形狀和讀音稱之為「字」。
  • 細說漢字:八卦是最早的漢字?日語和漢字?聲調、舞蹈和節奏?
    所以,我們看漢字,很多漢字的本意和現在是不同的,只不過具有相同的意,就演變成了現在的意思。說到漢字,其實最早的漢字是八卦。而且,八卦對我們漢字的字形有著非常大的影響。到底有什麼影響呢?我們知道,八卦是橫平的,一個橫代表一個類,上橫代表天,中橫代表人,下橫代表地。那豎直呢?
  • 解碼人類書寫起源與漢字文化圈
    這種情形凸顯了文字作為文明記錄和呈現手段的重要性。那麼,人類的書寫是什麼時候起源的?它又是怎樣起源的?其起源的終極動力在哪裡?這是一個困擾人類的亙古的話題。幾千年來,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手段來試圖解碼這段奧秘。
  • 系統簡化漢字,改革漢字偏旁部首
    漢字造字有六書:象形、會意、指示、形聲、假借、轉注,其中象形、指示字是構成獨體字的造字法,會意、形聲、假借、轉注是構成合體字的造字法,假借和轉注兩種造字法形成了大量的多音字和轉音字,比如:兌--說稅都是轉音字,兆---桃逃姚窕是轉音字,這樣的例子太多了,使得學漢語根據聲旁認漢字讀音非常困難,大大削弱了漢字的表音功能,加重漢語的學習負擔。假借和轉注這兩種造字法應該放棄。
  • 【知書】《漢字樹》:「復活」漢字本來面目
    從東漢的《說文解字》到現在,漢字訓詁已走過千年。然而,在數以萬計的漢字裡,常用漢字大約也有五千多個,這五千多個方塊字的構成,到底有什麼樣的邏輯可循?如何解讀漢字最容易讓大眾接受?又如何在正確解讀漢字的同時,能夠傳遞悠久的中國文化?
  • 漢字設計的基本結構規律
    文/崔武 投稿 漢字的結構如同建築一樣,同樣有均衡、對稱、和諧、節奏的變化,也像平面構成中點、線、面的組合,存在著力的呼應和對比。漢字只有按照一定的規律和視覺心理構成完美的整體時,才能產生優美和諧及富有藝術感染力的字體。
  • 為來華留學生講好漢字故事
    漢字是國際中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對國際中文教師來說,如何教好漢字是一大挑戰。講好漢字故事,方法之一是「字源分析法」。要分析字源,就需要聯繫傳統文字學的「六書」理論。
  • 漢字筆畫大集合
    ◎漢字筆畫2:豎根據收筆的形態,可以把豎畫分為垂露豎和懸針豎兩種。◎漢字筆畫3:撇根據撇的方向,可以分為平撇、斜撇和直撇三種。◎漢字筆畫4:捺根據捺的角度,可以分為斜捺和平捺兩種。◎漢字筆畫5:點根據點的方向,可以分為左點、右點和直點;個頭比較大的右點,我們叫它長點。◎漢字筆畫5(續):點的組合常見的點畫組合有:八字點、羊字頭、豎心旁、三點水、兩點水、四點底。
  • 不在乎筆畫筆順學不好漢字
    課下我還會找輔助教學的網站,裡面的內容不僅會逐一列出筆畫順序,而且配合動畫演示教我們一筆一畫寫漢字。在我看來,學習筆畫和筆順並不難,如果把基礎學好,了解了規律就很容易上手。」溫佩素說。  來自日本的愛甲悅子正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留學,她認為筆畫和筆順對日本人來說不算困難:「日本一般的小學都會教授筆畫與筆順,而且如果你的筆順有錯,老師會立即矯正。
  • 漢字筆順 你寫對了嗎:專家詳解漢字筆順規則意義何在
    網絡熱傳的「國家規定的漢字筆順規則」中,「忄」先寫點和點,最後寫豎;「匕」先寫撇,後寫豎彎鉤;「萬」先寫橫,再寫橫折鉤,後寫撇;「母」字的最後三筆是點、橫、點;「火」先寫上面兩筆,即點和撇,再寫人字……「難道小時候老師教錯了嗎?」不少網友問。還有人質疑:「字寫對了不就行了?筆順次序有這麼重要嗎?」更有人提出:「語言文字的發展不應該是約定俗成嗎?
  • 漢字規範筆順有啥意義?
    這道語文試題,出現在2014年北京中考試卷中,不少考生和家長們還記憶猶新。實際上,事後不少老師和家長們發現,別說孩子們,自己如果上考場,「為」字的正確筆順也寫不對。近期,網絡熱傳的「國家規定的漢字筆順規則」,再次讓不少人大跌眼鏡。
  • 講好每一個漢字故事
    形體本身就在表達意義。每個漢字的一筆一畫都不是任意的,都有道理可說。漢字是表意文字體系的典型代表,有其獨特性。把這種獨特性揭示出來,把漢字中蘊含的文化挖掘出來,這就是漢字闡釋。漢字闡釋不以疑難字或不識字為對象,主要是解讀常用字背後的深層結構與深層文化。漢字研究萌芽於漢字闡釋。《左傳》記載春秋時期楚莊王解析「武」字表達其對武德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