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觀眾,大家好!
上講我們了解了橫的意義和用法,這講我們繼續分析豎的意義和用法。
一、 一豎的意義和用法
1.可以表示方向南北、直立、垂直,如丨、木、中、乾等
丨(棍) 有次我在一個學校搞講座,寫出這一豎,問大家是一個什麼漢字?異口同聲的回答是「一」。漢字的一是一橫,只有阿拉伯人認為是數字1。把阿拉伯數字1和漢字一混淆了。這個豎是棍子的直立之形。借「棍」聲表示棍子的渾圓形,可以滾動。大家可以通過拼音查字法搜索下,在漢字中讀棍子的「棍」。
木(母)從甲骨文看是個象形字,樹木初生之形。楷書中中間一豎表示樹的垂直的樹幹;撇和捺表示樹根;一橫表示地平面。借「母」聲表示木生火,木為火之母。上古用鑽木取火,母也是,女結婚生子為母。在中國的五行說中,東方屬木,木生火。許慎的《說文解字》中的解釋「木,冒也,冒地而生,東方之行。從屮(坼che—地開裂),下象其根。」
中(眾)中的甲骨文象直立的旗幟。楷書中的豎表示直立的旗杆,外圍的方框指旗的周圍面積,中為以旗為中心標誌的面積中心。旗幟是一個族群或國家、軍隊的標誌,有事周圍族人會向旗幟會聚,借「眾」聲表示掌握旗幟的君長以寡御眾,統治著周圍的眾人。
2.一豎可以表示上下連通,如王、申、也等
前面說過王中的豎表示通,通天地人為王。下面我們說下申。
申(身shēn)從甲骨文和金文來看並非閃電之形,而是種子生根發芽的狀態,篆書更像植物生根發芽破土而出。隸變楷化後,應是甲和由的合體,甲為植物種子生根,由為植物種子發芽,中間的「田」表示土壤,一豎「丨」向上凸出為發芽,向下延伸為生根,植物的生根發芽就是上下延伸的過程。申可寓意通天入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者為神,申加「礻」旁為神。借「身」聲說明植物的生根發芽類似人初生過程中的身體成長。申的本義為植物種子的生根發芽。
也(抴)金文為男根和女陰性交之形,楷書中橫折鉤「 」,表示彎身的男子在上;豎彎鉤「乚」像在下仰臥的女子;有鉤的筆畫表示相對運動;中間的一豎表示連通的意思,表示男子的性取向。借「抴—拖東西」聲表示男女相互拽住的性交動作。也的本義男女在一起性愛的過程。知道了也的意思,就容易理解第三人稱中的「他、她、它」
他(它)「他」中的「也」字,也是男女房事之形,當夫妻行房事,有第三個人「亻」在一旁,就是我們通常意義上的第三者,所以把「他」做第三人稱代詞。他的讀音是怎麼來的呢?他借了「它」的讀音。「它」古義是指蛇.上面的「宀」意為房屋,下面的「匕」,原來甲骨文是個蛇的形狀,後簡化為匕首的「匕」,蛇頭像匕首,蛇襲擊動物的動作類似使用匕首樣。蛇是一種宅蟲,蛇本身不會做窩,都是搶佔其它動物的窩,如搶老鼠窩或者鳥窩等。這個「他」借了「它」的聲音,用來完善「他」的意義,奪妻之恨,似毒蛇搶窩。只有了解了蛇的生活習性,才能理解漢字的借音之奧秘,所以學習漢字不僅是記住它的「形」,還要了解它的音的來歷。「它」是一個擬聲字,模擬蛇在爬行中發出的「嗒嗒」聲。後用「它」指示所有動物,就新造一個字「蛇」,借了「舌」的音,蛇有不斷伸舌的習性,蛇的舌信子是分叉的,有辨彆氣味的功能,通過氣味辨別方向。「她」是「五四運動」以後「女權運動」以後造的字。「五四運動」前的女子成不了「第三者」,為什麼?「五四運動」前可以一夫多妻(齊),樂意嫁給有婦之夫,可以做妾(怯)、小老婆,在古代有能力的男人可以妻妾成群。
二、 兩豎的意義和用法
1. 表示兩兩相對,如非、面、皿等
非(擬聲)甲骨文和金文像鳥的兩羽翼相背之形。楷書用兩豎表示兩兩相對的意思,左右兩個偏旁表示鳥的左右兩翼,表示雄鳥俘虜雌鳥扑打翅膀交配。所以,非的本義是鳥的雌雄交配的畫面(展示鳥交配的畫面)。鳥的交配是爭奪交配權的,雄鳥先展開一隻翅膀求偶,然後展翅比美爭奪交配權,下翅交配。可引申為1.相背、違背如非親非故、非法;2.不、不對如非同小可、昨是今非;3.詆毀、責怪、反對如非議;4.過失、失禮如非禮等。明白了非的本義和衍生意義,就容易理解緋聞的「緋」和誹謗的「誹」。大家有時間可去《中華字通》查下它們的解釋。
面(丏)面的上面一橫表示額上(天庭)垠堮(曲界);外框表示人面形;兩豎表示人臉對稱、相對;兩豎內的兩橫表示陰數,喻意陽光外表之內必有陰暗面;加丶指示垠堮下為面。借「丏」聲表示人的貴賤表現在面相,面為威儀的象徵,人人都愛面子,刻意修飾打扮,造無形的面具掩(奄匽)飾自己。
皿(名的音變) 外框是平口、平底的的容器的象形,內加兩豎表示這種容器分上下兩部分兩兩相對。借「名」聲表示這類容器的總名,常說的器皿。
2.罒的兩種意義。如表示橫目如德、蔑、慢,表示網的如羅、罩、置、罡等。
曼(摩綰)先了解曼的本義,曼是個會意字。上面的「曰」是古「帽」字—冃,變形為「曰」,中間的「罒」是橫目,下面的「又」指示手。總體的意思是用手把帽子戴在眼睛以上。讀音是「摩綰」二字的切音,這是讀「man」這個音的音源。摩指梳理頭髮,撫弄頭髮,綰指頭髮盤結,表示把梳理好的頭髮盤結在頭頂。曼的本義就是用手梳理頭髮,盤結在頭頂,帶上高高的帽子,顯得修長而美觀(帽子不僅有保暖、防風、遮陽的作用,還有修飾美觀的作用)。可引申為增高、延長、柔美,如曼延、曼衍、輕歌曼舞等。
漫(曼)知道了曼的本義就好理解「漫」,漫是水和曼的會意,是曼的「兒子」。水增高上漲就外溢,所以漫的本義就水上漲外溢。可引申為1.滿,如瀰漫、瀰漫天空;2.隨意,不受約束,如漫談、漫遊、漫畫。
慢(漫)慢是心和漫的會意,是曼的「孫子」。忄「心」指示思維或思想;漫是水漲外溢,任意流動,引申為無約束。總體會意為思想懶散,無所忌。
蠻(蠻 慢)蠻是1964年簡化的漢字,繁體「蠻」上面的字讀「亂」,下面是蟲,蠻為動物的總名。借音「慢」表示粗野、難治理、自由散漫的南方人,南蠻指我國古代對長江中遊和長江以南地區少數民族的泛稱。蠻就象曼的「外孫」。
羅(羅、絡)羅上面「罒」,從羅的甲骨文、金文、篆文可以看出是網的縮形。繁體羅下面是維繫的維,維表示織網捕鳥。後簡化為「夕」,以夕陽西下的時候,太陽的半秋之形作參照,比喻織網的形狀像半球狀,總體會意,羅就是編制的半球狀的網。它的聲音來歷是借了下落的「落」的聲音,表示捕鳥的網落下,把鳥扣住,才能捕鳥,可引申為張網捕促、散布、陳列,如門可羅雀、星羅棋布、羅列事實等。羅的本義表示捕鳥的網、也可引申我們常用的工具「羅」,就是過濾流質或篩分粗細粉末的工具,如分離豆漿和豆腐渣、分離麵粉和麥麩的羅(展示羅面的羅的圖片)。
罩(爪)上面的「罒」也是網的縮形,下面的「卓」是高的意思,指用細竹編制的網狀竹籠,上口小,下口大,籠的高度較高的捕魚器,為什麼要突出卓「高」的意思?籠要高出水面,不然罩住的魚會跑掉。(展示罩的圖片)。借「爪」聲表示把魚罩住後,用手自籠的上口伸手摸魚。罩既是個名詞,指覆蓋物體的的用品或工具,如口罩、外罩、養雞的竹籠子;又是個動詞,表示扣蓋、覆蓋,如把菜罩起來,防治蒼蠅叮咬。
「罒」在上一般表示網的縮形,在中間表示橫目,指眼睛。
三豎和四豎的漢字較少,我們就不再累述。下講我們接著分析撇和捺的意義和用法。謝謝大家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