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拓樸論證明:一塊玻璃、一座樓、一座橋梁,無論以什麼方式摔碎或倒塌,所有的碎片只有七個類型,即摺疊型、尖頂型、燕尾型、蝴蝶型、橢圓型、雙曲臍型和拋物臍型。全部的碎片只不過是這七種類型的變型,從而建立了一種用形象而精確的數學模型把握質量互變過程的理論「突變論」。其基本思想是類比。漢字有很強的隱喻性、類比性和拓樸性。漢人造字的總則是「人為尺度,萬物同構」,「遠取諸物,近取諸身」,以自然界、人(人體器官)和人工物(器物、建築)三大類的具體表象相互參照構義,使漢字成為一種充滿隱喻和類比的龐大的、開放的信息附載系統。人有形態、結構、姿色等外在表象,有性、情、意、智等內在屬性。萬物有形態、顏色、光度等視覺表象,有音調、音量、音節等聽覺表象,有香、臭等嗅覺表象,有甜、酸、苦、辣等味覺表象,有輕、重、痛苦、幸福等內覺表象,有長度、面積、體積、重量、時間、個數等標量表象,還有功能、屬性等其他表象。在造字、構詞時最大的特點是「抓住一點、不及其餘」,即選取某一參照物進行造字、構詞時,只選取其中某個屬性表象聯繫認識對象同構,其餘的或淡化,或隱沒,但是並沒有被取消。從而解決了有限的文字面對複雜多樣的事物的矛盾。
漢字的甲骨文、金文、篆文具有圖畫記事的特點,經過隸書到楷書到簡化字,取消了圓和弧形符號,變成方塊字,而所有的方塊字都由點、橫、豎、撇、捺、挑、折、勾八畫和它的變形構成。漢字的演變深受易學思維的影響,凝集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集體智慧,它不是簡單的線條符號,而是動靜結合的神來之筆,它「以小變應萬變」進一步解決了有限的線條符號,面對複雜多樣的事物的矛盾。巧妙組合,使一個個漢字成為一幅幅靜止或運動的三維圖畫。通過漢字的筆畫拓樸,可以將某個字的原始表象及其相關字的來龍去脈和用法講得清清楚楚,可見「望文見義」、「望文生義」,用於識字、辨詞、揭秘、寫作均有神奇的功效。
漢字拓樸不需要很高深的學問,只需弄清漢字八畫的意蘊和它的變形寫法,小學生的識字質量可超越當今的高中生,如果中學生能花一兩年時間揣摩練習,可基本上貫通六千多個常用漢字。這種識字法的顯著特點是以具象為據,使抽象的詞語依託生動可感的形象有規律地「見義」、「生義「,弄懂一個筆畫、一個義符,可以貫通一大串文字。《說文》以甲骨文、金文、篆文為據,以部首推義,今人難懂,有的字無法解釋。拓樸法以楷書(包括簡化字)為據,從筆畫推義、通俗易懂、生動有趣,過目難忘。「中小學語文三位一體」叢書對中小學教材涉及的近六千個常用字、五千個近義詞、反義詞一一作了生動形象的拓樸解說,並從漢字拓樸的角度對一些作家的筆名,如「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等,以及一些隱密的歷史懸案如「水滸傳」、「施耐庵」、「羅貫中」等作了拓樸解說,並形成了融識字、釋詞、造句、閱讀、寫作為一體的較完整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