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的演變和筆畫拓撲

2020-12-19 嚴師說字

一、漢字的形體演變

1.蝌蚪文與蟲鳥書:相傳為黃帝的史官與「虞書賡歌」中造字用的書體。形似蝌蚪,故曰「蝌蚪文」;多畫蟲鳥的簡形,故曰「蟲鳥書」。這種年代久遠的書體為華文的起源,距今有七千年的歷史,留下的文字資料極少,只能散見於遠古的陶器上。如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彩陶上,就有魚、蛙、鳥、鹿等圖飾。有些圖飾,和金文中的族民鳥類及甲骨文裡有關的字形對照,就顯示它們之間一脈相承的關係。

2.甲骨文:華文的書體名稱。是商代、周代的人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角形古文字,所以叫甲骨文,分殷商甲骨文和周原甲骨文。已收集的甲骨文單字約有4000多字,其中1700多字可以解讀。這種文字形體已經完備,但是有許多字的筆畫和偏旁尚未定形。

3.金文:金文是一種鑄刻在銅器上的曲形古文字,也是華文的一種書體名稱。主要的古銅器是鍾和鼎,因而金文也稱為鐘鼎文。金文分為商代金文、西周金文、春秋金文和戰國金文。這種文字前期字體與甲骨文相近,後期與小篆相近。已收集的金文單字有5000多個,大部分也可以解讀。金文因歷時久遠,加之春秋戰國時文字未統一,故一個字歷朝、各國寫法不一。

4.大篆:是一種用圓形的線條圍繞構成的,頗有點像花紋的文字書體。相傳是西周時史官創造的教兒童識文斷字的書體,也稱籀文。

5.小篆:古文字的書體名稱,秦始皇統一戰國文字的書體,稱秦篆。相傳是丞相李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取史籀、大篆省改而成。

6.古文:狹義的古文主要指殷商、周原甲骨文及西周的金文,而不包括晚周、六國奇文及篆文;《說文解字》所謂的「古文」多指晚周文字;今人則稱篆文以前的文字為「古文」。

7.戰國文字:指除金文之外的其他戰國時代的書體。指盟書(諸侯會盟宣誓)、陶文(陶器上的文字,包括上古陶文)、玉文(玉器上的文字)、貨幣文、璽印文(印章上的文字)、帛書、簡牘文(刻在竹簡、木片上的文字)、石刻文和籀文(周代史官教兒童的識字書體)、古文(孔子教授堂之牆壁得「壁中書」)、或體(異體字)、俗字等。

8.隸書:相傳為秦始皇時人程邈所造。衛恆《四體書勢》:「下邽人程邈為衙獄吏,得罪始皇,幽系雲陽十年,從獄中作大篆,少者增益,多者損減,方者使圓,圓者使方,奏之始皇,始皇善之,出以為御史,使定書。或曰:邈所定,乃隸字。」或許是受「諸侯爭霸」的擴張思想影響,隸書造型具有「蠶頭燕尾,重心向外張揚」的特點,字形呈扁平狀,筆畫呈波勢。其實,現代考古發現,隸書在程邈之前就已形成,只能說程在整理隸書方面做出了歷史貢獻。隸書的發展分古隸、漢隸、八分體三個時期。隸書最大的歷史貢獻是打破了篆書圖形式的結構,使漢字終於走上用筆畫書寫的道路,把漢字推向符號化的境界。

9.楷書(方塊字):由隸書發展演化形成的一種字體,也叫真書、正書,意為有法度之書。相傳西漢人王次仲始以隸字作楷法,後經兩漢的易學家與魏晉書法家鍾繇、王羲之等人的改造而定型。兩漢時期是易學繁榮時期,楷書的構形受易學思想的影響。易之象「天圓地方」(「蓋天說」,站在地上觀點),地之道厚德載物。楷書師法地道,字形「方正端莊,結構平穩;重心明確,筆式向心」,反映的是漢魏以來「大一統」的思想文化觀念。楷書取消了象形筆畫,使漢字基本走完了筆畫化的過程,進入了符號化的境地,一直通行到現在。方塊字是立體的,多維的,非二維的,平面的。楷書的形體與相關事物若即若離,觀字形很難直接感知相關事物,但楷書通過筆畫與構件的組合,表意之精妙與豐富遠遠超過象形文字。每一個字都是一首優美的詩,精妙的畫。而且構成了系統的「造字鏈」與「讀音源流」,可作音、形、義通解。楷書規範了漢字書寫的筆順:

(1)先上後下,如「言」字;(2)先左後右,如「他」字;

(3)先外後內,如「周」字;(4)先撇後捺,如「人」字;

(5)先橫後豎,如「十」字;(6)先中後旁,如「水」字;

(7)先進後關,如「圍」字。

二、漢字筆畫拓樸

1.漢字的筆畫演變

筆畫是漢字最小的書寫單位和意義元素。書畫同源,甲骨文、金文基本上屬於圖畫性的古文字,一看字形就很容易與相關事物聯繫起來,所有的字都由點、橫、豎與摺疊形、尖頂形、燕尾形、蝴蝶形、雙曲臍形、橢圓形和拋物形七類象形圖形構成。不同的是畫取象,書取形;畫取多,書取少。但已經出現筆畫性漢字。從這一事實來看,華文筆畫化進程早已開始,至少開始於商代甲骨文和金文時期,基本上盛行於西周金文時期(見《車父乙簋》)。華文的筆畫化曾經歷過兩個主要過程:第一時期主要是商、周和戰國,是圖畫式文字解體;第二時期是兩漢至魏晉時期,由隸變至楷化,漢字筆畫向橫平豎直方向發展。漢字是華文發展的高級形態。

漢字的楷書筆畫既繼承了甲骨文、金文、篆文的象形性(摺疊形、燕尾形、蝴蝶形、雙曲臍形、橢圓形、拋物形用彎、折表示;尖頂形用「亠」表示),又受易學「渾天說」(站在天外觀天)宇宙結構論、宇宙生成論的影響。「一陰一陽謂之道」、「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漢字的基本筆畫是點、橫、豎、撇、捺、折、彎、鉤八畫,組合方式與《易經》的陰陽二爻組合卦形的原理相同,都是「構形會意,藉助形象說理」。筆畫是方塊字最小的書寫單位和意義元素。變形筆畫是基本筆畫的組合(相連接),筆畫相加(連)意義相加。每種筆畫都有相當確定的基本意義,在構形中又有「隨形會意」的靈活性,即依附相關的字而賦予意義。通過「筆畫拓樸」可通解獨體文與某些合體字。

2.漢字「筆畫拓樸」

現代「拓樸學」與「突變論」證明:在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客觀事物的變化發展過程表現為連續性的漸變和不連續性的突變兩種形式。對於純粹連續的漸變,數學上可以用微積分描述;對於完全不連續的現象,數學上可以用離散性來描述。突變論的主要特點是以拓樸學(研究幾何圖形在一對一的連續改變形狀時保持不變的性質)和奇點理論為工具,以形象而精確的數學模型把握質量互變過程,其基本思想是類比。在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突變現象是很多的。例如:橋梁的斷塌、水的凝固與氣化、細胞分裂、胚胎的變異、巖石的破碎、經濟危機等等,這些現象是多種多樣的,千奇百怪的。突變論通過嚴格的數學推導,證明發生在三維空間和一維時間的四個因子下的突變只有七個類型:即摺疊型、尖頂型、燕尾型、蝴蝶型、雙曲臍型、橢圓型和拋物型,這七種類型叫典型突變,能建立起精確的數學模型。其它各種各樣的非典型突變,則分別根據它們固有特點及其和典型突變間的內在聯繫,分屬歸類。作為典型突變的某種變形,同樣可以用典型突變的數學模型進行解釋和說明。(《自然科學思想史·現代數學中的新理論》科技文獻出版社)。漢字有很強的「拓樸性」,構形會意,借聲補義,以不變應萬變。漢字的基本筆畫只有八種,變形筆畫是基本筆畫的組合,筆畫相加(或相連)意義相加。每種筆畫都有確定的音、形、義,在成文中有「隨形賦義」的靈活性。這就很好的解決了有限的文字符號表示複雜多樣事物的矛盾。由於筆畫在成文中受構形、讀音、意義和「造字鏈」四重製約,又很好地避免了見仁見智的隨意性與模糊性,使漢字定義精確而又豐富。英文的基礎是26個字母,拼寫規則較複雜;漢字的基礎只有八畫,組合規律只有24個字:天人合一,散點透視;構形會意,諧音補義;形聲相生,音義相轉。而且與生活密切聯繫,較之英文更為簡易。世界上沒有任何文字能像漢字那樣以簡馭繁,包羅萬象。漢字「筆畫拓樸」就是分析漢字筆畫的讀音、基本意義、組合意義與「隨形賦義」的特定性,通解漢字的意義。

楷書八畫的意義可歸納為:

漢字八畫各表意象 點是明燈指識象理

橫為天地陰陽變化 豎是神針貫通上下

撇捺旁引分合得當 彎折圓弧八種圖象

左右鉤識動靜相對 巧妙組合包羅萬象

按:八種圖象:①摺疊形:骨、司、局、斷、坙等。②陰陽圓形:予、矛、幻。③蝴蝶形:羽、習。④雙曲臍形:厶、以、臺等。⑤橢圓形:子、雲、瓜、欠等。⑥拋物形:互等。⑦弧形:女、巜、巛、發等。⑧圓形:日、口、囗、果等。

相關焦點

  • 漢字的起源和演變:漢字的演變過程
    漢字的起源和演變:漢字的演變過程 2012-11-26 16:53 來源:新東方網整理 作者:
  • 我國漢字產生和演變歷程是怎樣的?
    文字是人們用以記錄語言的符號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它是古代勞動人民在勞動生活中,逐漸孕育、選練、發展出來的,而不是某一個人所能創造的。因此,古人說漢字是黃帝的史官倉頡創造的,並不可信。我國漢字是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人們用以記事的符號、圖畫演變、發展而成。我們從陝西西安半坡、臨潼姜寨、青海樂都柳灣等地出土的許多新石器時代刻劃符號的陶片,有些符號是象形的,被專家們認為是漢字最早的原始形態。現在發現的最早漢字是商代的甲骨文和金文、鐘鼎文。
  • 365夜漢字故事玩轉漢字之漢字的演變發展
    365夜·漢字故事·玩轉漢字之漢字的演變發展小朋友,你知道中國最古老的文字是什麼嗎?目前來說,人們普遍認為是「甲骨文」。首先把烏龜的甲殼或扁平的獸骨洗乾淨,磨平、磨光,再把處理好的龜甲和獸骨交給佔卜的人保管。古人敬畏神靈,認為神靈有神秘的力量,所以做事情之前,要先由佔卜人把龜甲和獸骨燒裂,再根據裂紋判斷吉兇禍福,並把要卜問的事情和結果刻在甲骨上記錄下來,這就是甲骨文。
  • 漢字的演變過程
    漢字由零散的、個別的字符逐漸積累,達到一定的數量後再通過人為規範,就成為了一種文字體系。據考證原始漢字在新石器時代中期產生,到它發展成初步的文字體系大約經過了近2600年之久。中國的文字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經過六千年的歷史過程中,中國漢字的演變過程可以簡單的歸納為五個部分,分別是聲、形、象、數、理,而演變的過程為:漢字的演變經歷了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階段,至今普遍使用楷書,但仍未完全定型。1.甲骨文(商)發現有大約15萬片甲骨,4500多個單字。
  • 對外漢語教師 細說漢字演變過程
    對外漢語教師細說漢字演變過程漢字的發展具有千年的歷史,這一過程是曲折且美妙的。從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隸書 → 楷書 → 行書 (商) (周) (秦) (漢) (魏晉) 草書 。以上的「甲金篆隸草楷行」七種字體稱為 「漢字七體」 ,今天小編就給各位對外漢語教師們帶來這個漢字趣味故事:中國漢字的演變過程。甲骨文「甲骨文」是我國目前能確定的最早的漢字。這是殷商時代刻在龜甲和獸骨上,主要用於佔卜的一種文字。甲骨文中很多字的字形看上去都很像圖畫,也就是字的形狀和字的意思有關聯。
  • 漢字形體的演變:隸書、草書、楷書、行書
    漢字形體的演變:隸書、草書、楷書、行書漢字起源於什麼?一般的看法是,漢字跟文字一樣起源於圖畫。人類祖先為了滿足日益複雜的交際需要,在圖畫記事的基礎上加以簡化、整理、充實,使每個圖畫能代表確定的語言成分,有確定的讀音。這樣,古人就創造了文字。漢字起源於圖畫,這可以從甲骨文中的象形字得到證明。
  • 漢字筆畫數隨談——筆畫最少和最多的漢字
    張公: 筆畫最少的漢字只有一個,這就是一二三的「一」字。陳公: 一畫的漢字共有兩個,除了張公所說的「一」字外,還有一個甲乙丙的「乙」字。萬公: 談漢字筆畫,慎用「只有」和「共有」,因為一畫的字,不是「只有一個」或「共有兩個」。那麼,該怎麼說呢?我在這裡要說的是「還有一個」。覃公: 「還有『一個』」是哪「一個」呢?
  • 漢字的書體演變歷程,初學書法者進!
    漢字的書體演變歷程大致如下,初學書法者不妨看看:一、大篆演變為小篆和隸書大篆大篆產生於戰國晚期,通行於秦代至西漢前期,是秦統一文字之前,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等古文字書體的總稱小篆小篆由大篆演變而來。秦統一六國後,推行「車同軌,書同文」,秦相李斯牽頭,針對晉系、齊系、楚系、秦系等主流古文字,展開了一場蔚為壯觀的漢字規範化、標準化工作,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形成統一文字書體,即小篆,也稱秦篆。大篆和小篆統稱為篆書。
  • 帶你認識漢字文化:漢字的筆畫、筆順、偏旁、部首和間架結構
    從漢字近四千年的形體演變歷史來看,總的趨勢是簡化。簡化的過程反映了人們運用 文字的 基本要求。由甲骨文、金文發展到小篆,是一個簡化的過程,小篆又簡化成隸書,隸書又簡 化成草書和楷書,楷書又簡化成行書。廣義的草書,則是各種字體的簡化。
  • 漢字的來歷:漢字的起源和演變過程
    漢字的來歷:漢字的起源和演變過程 2012-11-26 16:53 來源:新東方網整理 作者:
  • 為什麼說漢字的演變豐富了書法藝術
    隨著社會發展,人們交往的複雜性和審美要求不斷提高,以及使用工具的改進,字體發生了自然演變,形成了多種字體,即現在所說的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小篆、隸、楷、行、草。正是這些多樣字體才顯示了漢字的蓬勃生命力,這種生命力才能承載幾千年燦爛的中華文化。同時,也催化了中國書法藝術寶庫中豐富多彩、情趣盎然、搖弋多姿、魅力無窮的藝術特徵。
  • 重視筆畫筆順教學,規範漢字書寫
    教師不能因為重視筆畫筆順教學了,就反覆強調與操練,要求學生對每個生字都必須一筆一畫練寫筆順,這樣機械地重複勞動只會讓學生產生牴觸心理,降低學習效率。教科書中分三次,有序出現與漢字學習相契合的《書寫提示》,正是為了引導學生發現書寫漢字的基本規律,突破書寫難點。
  • 一個漢字的「前世今生」,從甲骨文到現代漢字的演變,漢字啟蒙書
    都說藝術來源於生活,而漢字就是一項偉大的藝術,它從生活中被人們發現,走過萬千時光,最終變成了現代漢字。而孩子們的世界單純美好,「萌萌的」甲骨文正好符合他們的形象認知,在初學漢字的時候,比大人更能真切的感受到甲骨文形象生動的自然美。
  • 漢字字母解構漢字筆畫《中國漢字書寫國際化教學體系》在重慶發布
    「經過353年的演變,漢語拼音才在1958年取締了注音字母,採用世界上通用的拉丁字母。如果說漢語邁向世界的『第一條腿』是將中國漢語拼音國際化,那將中國漢字書寫國際化就是『第二條腿』,從而真正實現中文國際化。」
  • 漢字字母解構漢字筆畫 《中國漢字書寫國際化教學體系》在重慶發布
    當天,《中國漢字書寫國際化教學體系》發明人、重慶字曌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高曉明通過線上直播的方式,面向法國、美國、加拿大、埃及等國家的漢語愛好者作產品發布。「經過353年的演變,漢語拼音才在1958年取締了注音字母,採用世界上通用的拉丁字母。
  • 漢字演變及字體書寫變化
    漢字字體的演變發展是和社會發展、生活習慣以及書法藝術的需求息息相關的。要了解中國書法的發展星,就要首先了解漢字的產生發展的過程。①簡、帛書:秦漢以前的書法真跡,通常只出現在簡帛盟書中。這一時期,書法的形態和技巧亦呈現一種百家爭鳴的局面。如北方的晉國的「蝌蚪文」,吳、越、楚、蔡等國的「鳥書」,筆畫多加曲折和拖長尾。春秋戰國時期的金文已不似西周金文那種濃厚的形態,替之以修長的體態,顯示出一種圓潤秀美,如《攻吳王夫差監》。這時期留存的大量墨跡,有簡、帛、盟書等。
  • 漢字的筆畫、筆順和結構
    西方人和一些海外華人的孩子學習中文普遍認為漢字很難學,那麼多形狀堆在一起不知如何下筆。我在中文班上見到很多學生寫漢字像是在描畫一樣,「口」字,不管筆畫、筆順,或順時針或逆時針一筆畫下來;寫「馬」字,先畫一橫,再畫兩豎。這些學生顯然沒有受過漢字筆畫、筆順和結構的訓練。
  • 古今漢字的演變(陳雙新、李娜)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戶網站
    經過魏晉二百年左右的時間,楷書最終確定了它的統治地位,而行書也演變成為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行書書寫速度快,又不像草書那樣難以辨認,因此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與此同時,草書更為簡化,更不易辨認,唐代以後,完全成了一種供欣賞的藝術品。  漢字從甲骨文到現代的楷書,從古文字到今文字的演變以及古、今文字內部各個階段的變革,可以總結出幾條明顯的演變規律:簡化、聲化、規範化。
  • 不在乎筆畫筆順學不好漢字
    來自日本的愛甲悅子正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留學,她認為筆畫和筆順對日本人來說不算困難:「日本一般的小學都會教授筆畫與筆順,而且如果你的筆順有錯,老師會立即矯正。和式漢字與中國漢字相仿,來到中國很快就能適應,所以筆畫與筆順並沒有太大問題。更多容易混淆的是和式漢字與中文漢字的細小差別。比如中文『效率』,日語『効率』,『效』和『効』挺像的。」
  • 【知識】漢字的演變,書法愛好者必知的常識
    甲骨文字(男):這個字是「男」,左為「田」,右為「力」。五、漢字的持續演變大篆:到了西周后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有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範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缺點是字體繁複,書寫不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