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漢字的形體演變
1.蝌蚪文與蟲鳥書:相傳為黃帝的史官與「虞書賡歌」中造字用的書體。形似蝌蚪,故曰「蝌蚪文」;多畫蟲鳥的簡形,故曰「蟲鳥書」。這種年代久遠的書體為華文的起源,距今有七千年的歷史,留下的文字資料極少,只能散見於遠古的陶器上。如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彩陶上,就有魚、蛙、鳥、鹿等圖飾。有些圖飾,和金文中的族民鳥類及甲骨文裡有關的字形對照,就顯示它們之間一脈相承的關係。
2.甲骨文:華文的書體名稱。是商代、周代的人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角形古文字,所以叫甲骨文,分殷商甲骨文和周原甲骨文。已收集的甲骨文單字約有4000多字,其中1700多字可以解讀。這種文字形體已經完備,但是有許多字的筆畫和偏旁尚未定形。
3.金文:金文是一種鑄刻在銅器上的曲形古文字,也是華文的一種書體名稱。主要的古銅器是鍾和鼎,因而金文也稱為鐘鼎文。金文分為商代金文、西周金文、春秋金文和戰國金文。這種文字前期字體與甲骨文相近,後期與小篆相近。已收集的金文單字有5000多個,大部分也可以解讀。金文因歷時久遠,加之春秋戰國時文字未統一,故一個字歷朝、各國寫法不一。
4.大篆:是一種用圓形的線條圍繞構成的,頗有點像花紋的文字書體。相傳是西周時史官創造的教兒童識文斷字的書體,也稱籀文。
5.小篆:古文字的書體名稱,秦始皇統一戰國文字的書體,稱秦篆。相傳是丞相李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取史籀、大篆省改而成。
6.古文:狹義的古文主要指殷商、周原甲骨文及西周的金文,而不包括晚周、六國奇文及篆文;《說文解字》所謂的「古文」多指晚周文字;今人則稱篆文以前的文字為「古文」。
7.戰國文字:指除金文之外的其他戰國時代的書體。指盟書(諸侯會盟宣誓)、陶文(陶器上的文字,包括上古陶文)、玉文(玉器上的文字)、貨幣文、璽印文(印章上的文字)、帛書、簡牘文(刻在竹簡、木片上的文字)、石刻文和籀文(周代史官教兒童的識字書體)、古文(孔子教授堂之牆壁得「壁中書」)、或體(異體字)、俗字等。
8.隸書:相傳為秦始皇時人程邈所造。衛恆《四體書勢》:「下邽人程邈為衙獄吏,得罪始皇,幽系雲陽十年,從獄中作大篆,少者增益,多者損減,方者使圓,圓者使方,奏之始皇,始皇善之,出以為御史,使定書。或曰:邈所定,乃隸字。」或許是受「諸侯爭霸」的擴張思想影響,隸書造型具有「蠶頭燕尾,重心向外張揚」的特點,字形呈扁平狀,筆畫呈波勢。其實,現代考古發現,隸書在程邈之前就已形成,只能說程在整理隸書方面做出了歷史貢獻。隸書的發展分古隸、漢隸、八分體三個時期。隸書最大的歷史貢獻是打破了篆書圖形式的結構,使漢字終於走上用筆畫書寫的道路,把漢字推向符號化的境界。
9.楷書(方塊字):由隸書發展演化形成的一種字體,也叫真書、正書,意為有法度之書。相傳西漢人王次仲始以隸字作楷法,後經兩漢的易學家與魏晉書法家鍾繇、王羲之等人的改造而定型。兩漢時期是易學繁榮時期,楷書的構形受易學思想的影響。易之象「天圓地方」(「蓋天說」,站在地上觀點),地之道厚德載物。楷書師法地道,字形「方正端莊,結構平穩;重心明確,筆式向心」,反映的是漢魏以來「大一統」的思想文化觀念。楷書取消了象形筆畫,使漢字基本走完了筆畫化的過程,進入了符號化的境地,一直通行到現在。方塊字是立體的,多維的,非二維的,平面的。楷書的形體與相關事物若即若離,觀字形很難直接感知相關事物,但楷書通過筆畫與構件的組合,表意之精妙與豐富遠遠超過象形文字。每一個字都是一首優美的詩,精妙的畫。而且構成了系統的「造字鏈」與「讀音源流」,可作音、形、義通解。楷書規範了漢字書寫的筆順:
(1)先上後下,如「言」字;(2)先左後右,如「他」字;
(3)先外後內,如「周」字;(4)先撇後捺,如「人」字;
(5)先橫後豎,如「十」字;(6)先中後旁,如「水」字;
(7)先進後關,如「圍」字。
二、漢字筆畫拓樸
1.漢字的筆畫演變
筆畫是漢字最小的書寫單位和意義元素。書畫同源,甲骨文、金文基本上屬於圖畫性的古文字,一看字形就很容易與相關事物聯繫起來,所有的字都由點、橫、豎與摺疊形、尖頂形、燕尾形、蝴蝶形、雙曲臍形、橢圓形和拋物形七類象形圖形構成。不同的是畫取象,書取形;畫取多,書取少。但已經出現筆畫性漢字。從這一事實來看,華文筆畫化進程早已開始,至少開始於商代甲骨文和金文時期,基本上盛行於西周金文時期(見《車父乙簋》)。華文的筆畫化曾經歷過兩個主要過程:第一時期主要是商、周和戰國,是圖畫式文字解體;第二時期是兩漢至魏晉時期,由隸變至楷化,漢字筆畫向橫平豎直方向發展。漢字是華文發展的高級形態。
漢字的楷書筆畫既繼承了甲骨文、金文、篆文的象形性(摺疊形、燕尾形、蝴蝶形、雙曲臍形、橢圓形、拋物形用彎、折表示;尖頂形用「亠」表示),又受易學「渾天說」(站在天外觀天)宇宙結構論、宇宙生成論的影響。「一陰一陽謂之道」、「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漢字的基本筆畫是點、橫、豎、撇、捺、折、彎、鉤八畫,組合方式與《易經》的陰陽二爻組合卦形的原理相同,都是「構形會意,藉助形象說理」。筆畫是方塊字最小的書寫單位和意義元素。變形筆畫是基本筆畫的組合(相連接),筆畫相加(連)意義相加。每種筆畫都有相當確定的基本意義,在構形中又有「隨形會意」的靈活性,即依附相關的字而賦予意義。通過「筆畫拓樸」可通解獨體文與某些合體字。
2.漢字「筆畫拓樸」
現代「拓樸學」與「突變論」證明:在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客觀事物的變化發展過程表現為連續性的漸變和不連續性的突變兩種形式。對於純粹連續的漸變,數學上可以用微積分描述;對於完全不連續的現象,數學上可以用離散性來描述。突變論的主要特點是以拓樸學(研究幾何圖形在一對一的連續改變形狀時保持不變的性質)和奇點理論為工具,以形象而精確的數學模型把握質量互變過程,其基本思想是類比。在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突變現象是很多的。例如:橋梁的斷塌、水的凝固與氣化、細胞分裂、胚胎的變異、巖石的破碎、經濟危機等等,這些現象是多種多樣的,千奇百怪的。突變論通過嚴格的數學推導,證明發生在三維空間和一維時間的四個因子下的突變只有七個類型:即摺疊型、尖頂型、燕尾型、蝴蝶型、雙曲臍型、橢圓型和拋物型,這七種類型叫典型突變,能建立起精確的數學模型。其它各種各樣的非典型突變,則分別根據它們固有特點及其和典型突變間的內在聯繫,分屬歸類。作為典型突變的某種變形,同樣可以用典型突變的數學模型進行解釋和說明。(《自然科學思想史·現代數學中的新理論》科技文獻出版社)。漢字有很強的「拓樸性」,構形會意,借聲補義,以不變應萬變。漢字的基本筆畫只有八種,變形筆畫是基本筆畫的組合,筆畫相加(或相連)意義相加。每種筆畫都有確定的音、形、義,在成文中有「隨形賦義」的靈活性。這就很好的解決了有限的文字符號表示複雜多樣事物的矛盾。由於筆畫在成文中受構形、讀音、意義和「造字鏈」四重製約,又很好地避免了見仁見智的隨意性與模糊性,使漢字定義精確而又豐富。英文的基礎是26個字母,拼寫規則較複雜;漢字的基礎只有八畫,組合規律只有24個字:天人合一,散點透視;構形會意,諧音補義;形聲相生,音義相轉。而且與生活密切聯繫,較之英文更為簡易。世界上沒有任何文字能像漢字那樣以簡馭繁,包羅萬象。漢字「筆畫拓樸」就是分析漢字筆畫的讀音、基本意義、組合意義與「隨形賦義」的特定性,通解漢字的意義。
楷書八畫的意義可歸納為:
漢字八畫各表意象 點是明燈指識象理
橫為天地陰陽變化 豎是神針貫通上下
撇捺旁引分合得當 彎折圓弧八種圖象
左右鉤識動靜相對 巧妙組合包羅萬象
按:八種圖象:①摺疊形:骨、司、局、斷、坙等。②陰陽圓形:予、矛、幻。③蝴蝶形:羽、習。④雙曲臍形:厶、以、臺等。⑤橢圓形:子、雲、瓜、欠等。⑥拋物形:互等。⑦弧形:女、巜、巛、發等。⑧圓形:日、口、囗、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