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夏商周到唐宋元明清,在長達五千年的歷史中,中華文明以厚重滄桑而享譽世界。在古代亞洲這裡,以儒家為代表的中華文明,曾深深影響了中原王朝周邊的小國家,他們無論是否是中原王朝的附屬國,都以學習到正統的中華文明而自豪。
時至今日,中華文明依然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和影響力,其中一個顯著的方面就是漢字。在東亞以及東南亞這裡,漢字曾是朝鮮、韓國、越南等國家的官方字體,只是到了近代,這些國家為了樹立民族自信心,才在倉促之間創立了屬於自己本民族的字體。
不過由於經受時間的考驗短,他們本國的文字雖然推廣普及了,然而對於自己國家古代的文化典籍卻看不懂了,原因很簡單,一下子割裂了漢字的使用傳統,漢字在一夜之間成為了一種「外文」,所以除了專業的學者外,普通人已經和本國的歷史疏遠了。
儘管如此,在今天的日本、韓國等國家裡,他們依然深受漢字的影響。以日本為例,日本的文字是學習中國漢字而來的,所以很多日本的文字,中國人可以達到「望文生義」的地步,這自然也是日本在創造本民族的文字時,大量借用了中國漢字的偏旁所造成的結果。
除此之外,日本人還非常喜歡書寫漢字書法,以彰顯自己的文化素養。而且在他們的護照上,赫然存在著漢字的小篆字體。眾所周知,日本大約從唐朝時期開始學習中國,而這個時候,漢字以楷書、行書為主,那麼為何他們還要在護照上堂而皇之地印上小篆呢?
這裡要從漢字的形體演變說起。漢字經歷了陶器文字、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和行書等字體的演變,而秦朝李斯將大篆演化為小篆後,小篆成為了一種書寫相對簡單、成熟都較高的字體了。
而從此開始,無論後世漢字的字體如何演化,小篆被譽為「書體之宗」,是各類漢字字體中最受推崇的一個,即使在中國,無論古代還是當代書法家,都以會書寫流暢優美的小篆而引以為傲。同樣對於熱愛學習的日本人來說,他們也極為推崇小篆這種字體,因此才在護照上印有小篆的字樣。
也許有人會說,中國文化對日本人影響太大了,不過日本人卻會反駁:不僅僅我們學習中國,你們看韓國人的身份證就會明白了。
日本人口中的韓國人身份證,也極其有特色。原來在韓國人身份證上面,韓國人的名字除了用韓文標註之外,在後面則有一個小括號,裡面則用漢字書寫他們的名字。
韓國人這樣做,其實也是迫不得已,他們長期以來一直使用漢字,但後來取消了漢字的使用和書寫,然而新創造的韓文,由於是表音文字,因此重複音非常多,讓人不知所云。
所以,為了區分,只好用漢字再強調一下,這時漢字強大的生命力就得以顯露了出來,這也是漢字自身影響力的有一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