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交流的重要工具就是語言。一個國家文化的魅力、一個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過語言表達和傳遞。掌握一種語言就是掌握了通往一國文化的鑰匙。」中華優秀語言文化承載了中國人的智慧,散發著出迷人的魅力和光彩。
咬文嚼字,探文字之源;尋章摘句,享漢字之趣。小編為大家推薦幾本輕鬆幽默的休閒圖書,只消用讀一本書的時間,便讓你愛上漢字。
這些詞語有意思
《山海經》是關於中國古代地理、神話傳說的著作,一些結合了上古人民各種想像和傳說的怪鳥奇獸常見於此書。不僅如此,這些「神獸」一不小心還闖入了成語的世界。
「鶼鰈情深」常用來比喻夫妻情深。清人朱彝尊在《曝書亭集》評論說:「須臾不相離,無以異鶼鰈。」其實,「鶼鰈」是兩種動物,「鶼」是一種鳥,即白居易《長恨歌》裡的「在天願為比翼鳥」;而「鰈」就是比目魚。無論是「鶼」還是「鰈」,都不能離開另一半,否則就失去了全世界。
「吉光片羽」用來比喻殘存的極其珍貴的文物。據古籍記載,吉光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天馬。用吉光馬身上的皮毛做裘,放到水裡數日不沉,落入火中燒不焦。所以,就算是吉光身上的小羽毛,都是極好的寶貝。
◆推薦書籍:《原來你是這樣的漢字》
這些成語有文化
漢語成語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日常語言交際中,如何才能準確運用成語呢?首先,要避開「望文生義」,不要按照字面義去理解成語的意思。其次,要對成語「溯本求源」,了解成語的本義及其引申義。學會成語,才能寫出好文章。用好成語,才能出口成章。
「不刊之論」常被人誤解為「不能刊登的言論」。「刊」的本義為「消除、砍斫」。古代把字刻在竹簡上,一旦刻錯,則用刀消除、修改,因此,「不刊」是指「不能修改、不必修改」,而「不刊之論」則是指「不能修改的言論」,也就是「正確的言論」。這個成語出自漢代揚雄《答劉歆書》:「是懸諸日月不刊之書也。」能懸日月的書自然是不能修改、不可磨滅的著作。
「顧影自憐」是自己憐憫自己嗎?實則不是。「顧影自憐」語出晉代陸機《又赴洛道中二首》:「佇立望故鄉,顧影悽自憐。」成語從詩句中提煉之後用以形容孤獨失意,後來語義有了變化,「憐」由「憐憫」轉而為「愛護」。因此,「顧影自憐」,多形容自我欣賞。
◆推薦書籍:《別說你懂了:中國人最容易用錯的成語600問》
這些詞語有講究
雖然漢字是表意文字,但是完全用「望文生義」的方法去理解詞義是行不通的,必須要分析詞義的複雜性和細微性。另外,語言隨著社會的產生和發展,還面臨著一個不能迴避的問題,就是詞義和詞彙也會隨之演變。
為何「碧落」是天空?「碧」本義為「青綠色的玉石,石之青美者」,後引申泛指「青綠色或淡藍色」。例如,「春草碧色,春水綠波」「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而「落」本義為「樹葉枯萎凋零,從樹枝上掉下來」,後引申指「死亡」「停留」,再由「停留」引申指「所在的範圍」。因此,「碧落」即「淡藍色的範圍」,引申指天空。例如,「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青山有雪松當澗,碧落無雲鶴出籠」。
我們通常將「才貌出眾的人」稱為「翹楚」,可是查遍「翹」和「楚」的所有義項,都找不出與「出眾」有關的意義。那麼這個詞語到底從何而來呢?
原來「翹楚」語出《詩經·周南·漢廣》:「翹翹錯薪,言刈其楚。」這兩句詩的字面義是:高高的雜樹叢,我砍它那高出頭的荊樹。「翹翹」意為「眾多或者高大的樣子」,「楚」被認為是「荊條或者高出雜樹叢的荊樹」。《漢廣》是一篇男子求偶失望的詩,詩中以「錯薪」比喻一般的女子,以「楚」比喻男人所愛慕的女子,因而,結合語境可以得知,「翹楚」指「才貌出眾的人」。例如,辛棄疾《賀新郎》:「王郎健筆誇翹楚,到如今,落霞孤鶩,競傳佳句。」
◆推薦書籍:《老師沒講過的語文課》
◆推薦書籍: 《缺失的語文課:那些被你輕視的常識》
友好提示:本文為人民網文化頻道官方微信號「文藝星青年」 (wenyixinqingnian)出品,歡迎轉載,請註明來源,謝謝合作!
(責編:李慧博、吳亞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