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原來你是這樣的漢字

2020-12-11 人民網

「溝通交流的重要工具就是語言。一個國家文化的魅力、一個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過語言表達和傳遞。掌握一種語言就是掌握了通往一國文化的鑰匙。」中華優秀語言文化承載了中國人的智慧,散發著出迷人的魅力和光彩。

咬文嚼字,探文字之源;尋章摘句,享漢字之趣。小編為大家推薦幾本輕鬆幽默的休閒圖書,只消用讀一本書的時間,便讓你愛上漢字。

這些詞語有意思

《山海經》是關於中國古代地理、神話傳說的著作,一些結合了上古人民各種想像和傳說的怪鳥奇獸常見於此書。不僅如此,這些「神獸」一不小心還闖入了成語的世界。

「鶼鰈情深」常用來比喻夫妻情深。清人朱彝尊在《曝書亭集》評論說:「須臾不相離,無以異鶼鰈。」其實,「鶼鰈」是兩種動物,「鶼」是一種鳥,即白居易《長恨歌》裡的「在天願為比翼鳥」;而「鰈」就是比目魚。無論是「鶼」還是「鰈」,都不能離開另一半,否則就失去了全世界。

吉光片羽」用來比喻殘存的極其珍貴的文物。據古籍記載,吉光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天馬。用吉光馬身上的皮毛做裘,放到水裡數日不沉,落入火中燒不焦。所以,就算是吉光身上的小羽毛,都是極好的寶貝。

推薦書籍:《原來你是這樣的漢字》

這些成語有文化

漢語成語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日常語言交際中,如何才能準確運用成語呢?首先,要避開「望文生義」,不要按照字面義去理解成語的意思。其次,要對成語「溯本求源」,了解成語的本義及其引申義。學會成語,才能寫出好文章。用好成語,才能出口成章。

「不刊之論」常被人誤解為「不能刊登的言論」。「刊」的本義為「消除、砍斫」。古代把字刻在竹簡上,一旦刻錯,則用刀消除、修改,因此,「不刊」是指「不能修改、不必修改」,而「不刊之論」則是指「不能修改的言論」,也就是「正確的言論」。這個成語出自漢代揚雄《答劉歆書》:「是懸諸日月不刊之書也。」能懸日月的書自然是不能修改、不可磨滅的著作。

「顧影自憐」是自己憐憫自己嗎?實則不是。「顧影自憐」語出晉代陸機《又赴洛道中二首》:「佇立望故鄉,顧影悽自憐。」成語從詩句中提煉之後用以形容孤獨失意,後來語義有了變化,「憐」由「憐憫」轉而為「愛護」。因此,「顧影自憐」,多形容自我欣賞。

推薦書籍:《別說你懂了:中國人最容易用錯的成語600問》

這些詞語有講究

雖然漢字是表意文字,但是完全用「望文生義」的方法去理解詞義是行不通的,必須要分析詞義的複雜性和細微性。另外,語言隨著社會的產生和發展,還面臨著一個不能迴避的問題,就是詞義和詞彙也會隨之演變。

為何「碧落」是天空?「碧」本義為「青綠色的玉石,石之青美者」,後引申泛指「青綠色或淡藍色」。例如,「春草碧色,春水綠波」「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而「落」本義為「樹葉枯萎凋零,從樹枝上掉下來」,後引申指「死亡」「停留」,再由「停留」引申指「所在的範圍」。因此,「碧落」即「淡藍色的範圍」,引申指天空。例如,「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青山有雪松當澗,碧落無雲鶴出籠」。

我們通常將「才貌出眾的人」稱為「翹楚」,可是查遍「翹」和「楚」的所有義項,都找不出與「出眾」有關的意義。那麼這個詞語到底從何而來呢?

原來「翹楚」語出《詩經·周南·漢廣》:「翹翹錯薪,言刈其楚。」這兩句詩的字面義是:高高的雜樹叢,我砍它那高出頭的荊樹。「翹翹」意為「眾多或者高大的樣子」,「楚」被認為是「荊條或者高出雜樹叢的荊樹」。《漢廣》是一篇男子求偶失望的詩,詩中以「錯薪」比喻一般的女子,以「楚」比喻男人所愛慕的女子,因而,結合語境可以得知,「翹楚」指「才貌出眾的人」。例如,辛棄疾《賀新郎》:「王郎健筆誇翹楚,到如今,落霞孤鶩,競傳佳句。」

推薦書籍:《老師沒講過的語文課》

推薦書籍: 《缺失的語文課:那些被你輕視的常識》

友好提示:本文為人民網文化頻道官方微信號「文藝星青年」 (wenyixinqingnian)出品,歡迎轉載,請註明來源,謝謝合作!

(責編:李慧博、吳亞雄)

相關焦點

  • 漢字注音也成娛樂 網絡開始「咬文嚼字」
    據了解,最近漢字注音也成為了娛樂熱點,網絡上打響了「咬文嚼字」的攻堅戰。  網友愛上漢字注音 輕鬆查字最受寵愛「北(běi) 京(jīng) 歡(huān) 迎(yíng) 您(nín) 」,當這些在小學課本以後就再也沒見過的初級語文內容出現在了網絡,已為人父的周先生這樣描述著他的親切感:「在網絡衝浪時,看到最原始的中文標誌完整展現,對於這個充斥著ABC的年代,仿佛一泉甘流滋潤全身,耳邊又響起了童年時那朗朗的讀書聲
  • 紀念丨《咬文嚼字》雜誌創始人郝銘鑑過世:一位漢字守門人
    在和他共事時就發現,郝先生幾乎出席任何一場活動會議的講話,整理出來就是一篇好文章,條分縷析,結構完整,觀點鮮明,這樣令人拍案叫絕的文化魅力,讓我們這些後學十分推崇。」為了提升大家的積極性,郝銘鑑先生特意設計了一處錯誤——將封面上咬文嚼字的「嚼」(jiáo)注為拼音「jué」。這次營銷獲得了極大成功,全國200多家媒體報導了這則消息,刊物三次加印,《咬文嚼字》成功進入大眾視野。
  • 《咬文嚼字》創辦人郝銘鑑去世:半生努力 字斟句酌
    《咬文嚼字》主編黃安靖有些哽咽。   如今,雜誌社上上下下,再也等不來這位看似嚴肅、實則和煦的老人。4月2日上午10時,《咬文嚼字》雜誌創辦人、前主編郝銘鑑因病在滬去世,享年76歲。   半世編「小」雜誌,一生守大情懷。為捍衛語言文字純潔性而奮鬥,郝銘鑑一生不虛。
  • 專家教你在自媒體時代咬文嚼字
    圖片說明:《咬文嚼字》副主編王敏帶來主題為「自媒體時代更需要咬文嚼字」的講座。  東方網記者包永婷3月18日報導:「有朋自遠方來,是不亦樂(yuè)乎還是不亦樂(lè)乎?」「如果說起徵點是3500元,你只要到了3500元,所有3500元都要交稅,而現在實際收稅情況是3500元不徵稅,3501元多出來的1元要徵稅。」王敏表示,新稅法更準確的表述是「免徵額」,也就是在這個範圍內的都不用交稅,只對超出的部分徵稅才要交稅。很多媒體已經注意到,表述為「起徵點」的時候會加外擴注、說明,闡述準確的意思。
  • 《格倫大語文》之「咬文嚼字」:「坎城」到底應該怎麼讀?
    《格倫大語文》「咬文嚼字」版塊,每期會用形象幽默的動畫,為大家解讀在日常生活學習閱讀中,我們經常會讀錯、寫錯、用錯一些字、詞、句,並解釋這些字詞句的背後,那些有趣的故事和演變歷史。中國漢字中,形聲字佔絕大多數,所以很多情況下,讀半邊蒙對了的概率,那是相當得高;當然,讀錯也是很丟臉的,最好的辦法還是查查字典,畢竟這是漢字的絕對權威。不過作為字典呢,也表示常常很無奈,有些字明明很簡單,偏偏被很多人讀錯。
  • 【圈外優選】漢字,原來可以這樣玩!
    一筆橫,一筆豎,中間相逢四面八方分得好公平下一次 當你走到十字路口請想像一下,自己變成小螞蟻正走過一本超級大書中的小小「十」字中國漢字很玄妙,它蘊含豐富,自成一體。但在孩子成長階段,識字卻有些枯燥乏味,甚至成了老師家長頭疼的問題。
  • 《咬文嚼字》致信中學語文教師 收集常見錯別字
    《咬文嚼字》雜誌表示,為幫助高考學生糾正作文中的錯別字,準備公布一份字表——中學生作文中的常見錯別字,並為此給中學語文教師寫了一封公開信。該雜誌社表示,推出「中學生作文中常見的錯別字」,意在幫助廣大學生提高漢字運用能力,從容應對考試。2005年,該雜誌社曾推出《當代漢語出版物中最常見的100個別字》,不少學校以此作為學習材料,指導學生正確運用漢字。
  • 《咬文嚼字》主編這樣說
    類似的還有不少▽「說客」的「說」原來讀「shuì」,但現在規定讀「shuō」,另外還有說(shuō)服;《咬文嚼字》主編黃安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這種差異實際上是由古音和今音的不同造成的。杜牧的「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把「斜」讀為「xiá」似乎就押韻了。
  • 咬文嚼字公布年度十大差錯 幾億人念錯甄嬛讀音
    自2006年以來,《咬文嚼字》編輯部都會在年底公布「年度十大語文差錯」,糾正國人在當年常犯的「語文差錯」,也從一個角度回顧當年的熱點事件。昨天,《咬文嚼字》編輯部公布的「2012年十大語文差錯」包含了常讀錯的字「酵」,也有媒體常會搞混的「酒駕」和「醉駕」,還有明星們經常犯的錯,比如大S誤用的「賤內」等。被幾億國人念錯的「甄嬛」的「嬛」字(應讀xuān),因其日常實用性不高最終躲過了「十大」榜單,《咬文嚼字》總編郝銘鑑開玩笑說,「人家還要拍第二季,就不潑冷水了。」
  • 《咬文嚼字》雜誌,最應該成為助力中學生語文學習的必讀刊物
    2005年的北京市中考語文試卷是這樣的:2019年的北京市中考語文試卷是這樣的:圖片字體較小,大家不用費勁去看,聽我給大家簡單分析一下。如果說原來單項的考查,可以通過專項訓練的方式來應對。那現在的綜合考查,如果還用專項訓練的方式已經不足以應對。就好像是掌握一項體育運動,只是分解開來,練習了分解動作,但不能在實戰中將這些分解動作連貫起來,不能熟練運用是不行的。那如何能夠適應實戰,適應這個真實的語境呢?
  • 古詩用咬文嚼字來給詩歌增色添彩,美翻了
    七律、七絕、五律、五絕,這類詩短小,字數不多,古代詩人在寫這樣的詩時,十分注意咬文嚼字。有時改一字,會讓一首詩生輝、增色、添彩,美翻詩篇了。王安石的詩《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 當年漢字簡化作下的孽,全都成了語文書裡令人費解的知識點
    就算你找到老師想要尋求一個完備合理的解釋,他也只會告訴你「記住就好了」。那是因為不少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一樣,都對我們語言的發展知之甚少。造成現代漢語讀音割裂不合理現狀的最主要因素,是建國初期制定普通話標準時的混亂。使得後人時刻咬文嚼字的同時,卻還分不清咀嚼與咬文嚼字中的嚼字為什麼發音不同。
  • 盤點最易寫錯漢字:"冒"字上面部分下不封口
    原標題:盤點最易寫錯漢字:"冒"字上面部分下不封口   世界上最怕的是「認真」二字。《咬文嚼字》常常挑出語文差錯,這不是吹毛求疵,而是對中國語言文字的尊重和敬畏,是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發揚和傳承。正是從這個角度說,「2013十大語文差錯」是堂精美的語文課。「2013十大語文差錯」是堂精美的語文課,其實也是一堂常識課。
  • [街談]咬文嚼字,多多益善
    作為國內知名的語文刊物,《咬文嚼字》從2006年開始,每年年底公布當年「年度十大語文差錯」,糾正國人常犯語文錯誤,並結合這些錯誤回顧當年文化熱點,至今已12個年頭。綜觀歷年來的糾錯,爭議最大的莫過於2012年。當時最火爆的電視劇是《甄嬛傳》。《咬文嚼字》竟「冒天下之大不韙」,告訴大家「甄嬛」的「嬛」不念huán,而應該念作xuān,一時令國人譁然。
  • 《咬文嚼字》主編回應:還沒定
    類似的還有不少,比如:「說客」的「說」原來讀「shuì」,但現在規定讀「shuō」,另外還有說(shuō)服;「粳米」的「粳」原來讀"jīng",但現在要讀"gěng"。記者翻看了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新華字典》第11版發現,大部分字詞已敲定新讀音了。如坐騎(jì)變成了坐騎(qí);確鑿(zuò)變成了確鑿(záo);呆(ái)板變成了呆(dāi)板。
  • 咬文嚼字|「含義」 「含意」 各不同
    因為公眾號平臺更改了推送規則,如果不想錯過閃語文的文章,記得讀完點一下「在看」,這樣每次新文章推送才會第一時間出現在你的訂閱列表裡。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對同音字、多音字、形近字、近義詞等漢字現象的辨析,確實會令人「頭大」!本周二期起,閃語文特開設「咬文嚼字」專欄,藉助語言研究者及文字愛好者的探究成果,經小編老師精心選編,為廣大讀者打開一扇學習和積累祖國語言文字的窗口!
  • 漢語拼音之父談漢字聽寫大會:我去一定考0分
    事實上,「漢字聽寫大會」一類比賽一直飽受「考題太偏」的抨擊,此種做法被認為偏離了當初普及漢字書寫的初衷。對此,一些語言文字專家談了他們的看法。  熱現象:聽寫漢字遠離普通人生活  周有光老人說會「考零分」,實在值得人們深思。他說,現在官方公布的通用漢字有8000多個,這已經超出了人們的承受力,實在太多了。
  • 《咬文嚼字》主編:還沒定
    類似的還有不少,比如:「說客」的「說」原來讀「shuì」,但現在規定讀「shuō」,另外還有說(shuō)服;「粳米」的「粳」原來讀「jīng」,但現在要讀「gěng」。記者翻看了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新華字典》第11版發現,大部分字詞已敲定新讀音了。如坐騎(jì)變成了坐騎(qí);確鑿(zuò)變成了確鑿(záo);呆(ái)板變成了呆(dāi)板。
  • 《咬文嚼字》挑錯 王立群一一作答
    近日,上海《咬文嚼字》雜誌邀請全國文字監督員,對電視欄目《百家講壇》及其出版物進行挑錯。繼今年第一期公布《於丹〈論語〉心得》中的8處錯誤後,在剛剛出版的第二期上,又刊出了《王立群讀〈史記〉之漢武帝》一書的8處文史知識和語言文字差錯。王立群日前對《咬文嚼字》所指出的8處錯誤一一作了解答。
  • 看漢字猜不出意思的七大日語單詞,它們原來是這樣來的!
    提到日語中的漢字,那真是幾家歡樂幾家愁。有人覺得有了漢字學日語太方便了,也有人覺得日語中漢字的讀音很多,還要區分不同情況下的不同讀音,真是麻煩透了。其實不光是讀音,日語中漢字的寫法也大有學問。另外一些單詞的漢字就要費一番思量了,光看字面還真猜不出來意思。今天小編就介紹幾個這樣的詞。1、人參(ニンジン)這個詞看上去很簡單啊,不就是人參嗎?——錯!在日語中它是「胡蘿蔔」的意思。那麼為什麼胡蘿蔔會叫人參呢?因為它們長得像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