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熱液區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 生命來自海底「黑煙囪」又有新證據

2020-12-13 騰訊網

我研究人員利用自主設備在深海熱液區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

生命來自海底「黑煙囪」又有了新證據

深海雷射拉曼光譜原位探測系統(RiP)在深海熱液區原位探測超臨界二氧化碳流體 受訪者供圖

近日,我國科學家在《科學通報》(英文版)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一項科研成果——科考隊員在2016年深海熱液航次中,於西太平洋一處深海熱液區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這也是全球首次在自然界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科學家分析認為,此次觀測到的超臨界二氧化碳中含有大量氮氣和有機組分,為生命起源以及初始有機質的形成提供了新的啟示。

何為超臨界二氧化碳?它又為何如此難以發現?記者採訪了相關成果的完成方,請專家解疑答惑。

自然界中超臨界二氧化碳很罕見

「超臨界二氧化碳是二氧化碳的一種特殊相態,即當純態的二氧化碳溫度超過31攝氏度、壓力超過73個大氣壓時,二氧化碳將以超臨界流體的形式存在。」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課題組成員、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孫衛東介紹。

「超臨界態的二氧化碳兼具氣態與液態物質的特性,擁有較大的擴散速率和較強的溶解能力,可以極大地提高反應的速率,因此被廣泛用於有機合成反應。」論文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張鑫說。

之所以在自然界中難覓其蹤影,主要是由於超臨界二氧化碳的形成條件必須同時滿足31攝氏度和73個大氣壓以上的溫壓條件,我們生活的普通場景中的大氣壓力僅有一個大氣壓,只有地球深部與深海洋底才可以滿足這種極端壓力條件。

「但以前的觀測能力和取樣手段,無法對地球深部的超臨界態二氧化碳進行觀測和取樣。因為一旦取樣或觀測方式改變了超臨界二氧化碳的溫壓條件,超臨界二氧化碳的相態就會改變。」張鑫說,「近些年隨著深海原位觀測技術的提高,特別是深海雷射原位拉曼光譜測量技術的問世,使得可以在不改變被測物溫壓狀態的情況下,完成對被測物組分和結構的測量,這才得以在深海觀測到自然狀態下的超臨界二氧化碳。」

孫衛東表示,正是由於在相關深海原位觀測技術方面的進步,超臨界二氧化碳才有被探測的可能。

深海熱液區溫壓滿足形成條件

而本次超臨界二氧化碳被發現的地方,是西太平洋的深海熱液區。深海熱液又被稱作「黑煙囪」,通常與海底巖漿活動有關,是一種海水被加熱並與巖漿中揮發性物質一起噴出海底所形成的地質現象,溫度可達三四百攝氏度,熱液流體的噴發不僅向海洋釋放熱量,還帶來了很多的金屬元素和氣體組分,孕育了豐富的基因資源和大量熱液硫化物礦床。

1977年,美國「阿爾文號」載人深潛器在2500米深的海底發現,熱液噴口附近竟然生活著密密麻麻的生物,並形成了基於化學能的生態系統。全球的熱液區主要分布在洋中脊和弧後盆擴張中心,是海洋生命的起源之一。

據孫衛東介紹,西太平洋弧後盆深海熱液區噴發的熱液流體中通常含有較多的二氧化碳氣體組分,這主要源於巖漿的脫氣作用。而在此次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的熱液區,由於熱液區深部不同物質相發生分離作用,熱液流體中的二氧化碳組分發生了富集,並以純二氧化碳的形式噴出海底,加上熱液區提供了較高的溫度、壓力條件,使得二氧化碳能夠以超臨界態形式存在。

張鑫回憶道,在「科學」號科考船2016年深海熱液航次中,研究人員利用「發現」號深海ROV機器人上搭載的我國自主研發的深海雷射拉曼光譜原位探測系統(RiP),在深海熱液區(海面以下1400米)發現了具有超臨界二氧化碳流體噴發的熱液噴口。利用深海雷射拉曼光譜原位探測系統採集了大量原位拉曼光譜,確定了所測流體的組分為超臨界二氧化碳,並使用自主研發的深海熱液溫度探針測定超臨界二氧化碳噴口溫度約為95攝氏度,實驗室模擬的超臨界二氧化碳拉曼譜峰與深海原位測定的一致,進一步確定了超臨界二氧化碳的相態。

氮的發現提示生命起源新可能

孫衛東表示,當前主流的地球生命起源的假說有兩個,一個假說認為,地球生命起源於地球原始大氣放電,另一個假說則認為,地球生命起源於深海熱液系統。1953年著名地球化學家、諾貝爾獎得主哈羅德·C·尤裡與其碩士研究生斯坦利·米勒模擬原始大氣組分把氫氣、甲烷和氮氣等放在抽成真空的玻璃儀器中,使用一個電弧放電,模擬大自然的電閃雷鳴,最終得到了組成生命不可缺少的蛋白質原料——胺基酸。米勒把實驗結果寫成論文,並公諸於世,立刻引起轟動,世界各國科學家紛紛仿效。

「但是很多研究認為地球和其他類地行星的原始大氣是以二氧化碳和氮氣為主的。即米勒實驗所用模擬大氣組分與原始大氣尚有區別。目前主流的觀點認為深海熱液系統是生命起源的場所。」孫衛東說,生物學研究表明超嗜熱菌很可能是地球上生命的共同祖先,因此熱液系統一直被認為與生命起源密切相關。但是熱液流體中缺少合成胺基酸的關鍵元素——氮,這是早期生命起源於熱液這一假說中最致命的問題。

「而此次發現的超臨界二氧化碳流體中還含有非常高的氮氣組分。」孫衛東表示,這不僅解決了熱液生命起源假說中氮來源的問題,同時具備諸多特性的超臨界二氧化碳還為早期地球從無機到有機的過程提供了絕佳的反應介質。

張鑫介紹,此次發現的超臨界二氧化碳流體的拉曼光譜中還含有大量未知的拉曼譜峰,它們的歸屬表明,這些未知的峰大多與碳—氫、碳—碳、碳—氮、氮—氫有關,這證明深海熱液區噴發的超臨界二氧化碳流體中很可能含有大量有機物質。考慮到超臨界二氧化碳在甲酸、胺基酸等有機合成中的重要作用,研究團隊推測這些未知的有機物很有可能與胺基酸合成相關。

由此,該項發現也帶來了新的生命起源的啟示。「在形成月球的大碰撞之後,地球的原始大氣逐步形成。此時的原始大氣中含有數百大氣壓的水蒸氣和超過一百大氣壓的二氧化碳,以及氮氣等。在原始海洋形成後,當溫壓條件大於31攝氏度和73個大氣壓時,二氧化碳將以超臨界流體相態存在,因此在地球表面存在超臨界態的二氧化碳層。」孫衛東進一步解釋,「在水圈與大氣圈的交界面上,氮氣和礦物微粒可以被稠密的超臨界二氧化碳所吸附。超臨界二氧化碳、水、氮氣在礦物顆粒的催化下,完成了從無機到有機的轉化,並產生了生命體必須的胺基酸等有機大分子。」(本報記者 崔 爽)

相關焦點

  • 我科學家首次在自然界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
    本報北京5月11日電 (記者吳月輝)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獲悉:該所和中國科學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員合作在西太平洋一處深海熱液區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這是全球首次在自然界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並為研究生命起源提供了新啟示。該成果近日以封面文章刊發在《科學通報》(英文版)上。
  • 冰冷的深海裡,怎麼會有383.3℃的「氣態水」?
    深海熱液系統孕育了豐富的礦產和基因資源,更是被認為與生命起源相關,一直備受科學界關注。在2018年「科學」號科考船深海熱液航次中,研究人員在深海熱液區,通過「發現」號ROV的高清攝像頭發現了奇妙的倒置湖(圖1)。湖內充滿大量閃閃發光的水體。巨大的溫度、密度差異形成的強烈光反射層,使倒置湖的湖面看起來如同光滑的鏡面一般平整。
  • 生命的起源之「黑煙囪」-無用知識第二十六期
    關注微信公眾號Arthur的闢謠教室,每天都有新知識上回書我們說到曾被學術界奉為圭臬的「原始湯」理論實際上讓眾多學者在生命起源這個終極命題上面多走了數十年的彎路
  • 中國首次觀測到氣態水存在的證據,倒置湖充滿大量閃閃發光水體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科學」號科考船,在深海熱液區首次觀測到氣態水存在的證據。該成果今天(5月28日)在地球科學權威刊物《地球物理學研究快報》上正式發表。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人員在深海熱液區,通過「發現」號高清攝像頭發現由大量「蘑菇型」熱液煙囪結構形成的倒置湖。湖內充滿大量閃閃發光的水體。這是由於巨大的溫度、密度差異形成的強烈光反射層。
  • 中國科學家在自然界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
    中國科學家在自然界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日前,我國科學家在深海熱液區觀測到自然狀態下超臨界二氧化碳流體的噴發,將為研究生命起源等提供新的啟示。這一成果近日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通報》以封面文章發表。超臨界二氧化碳既有氣態性質,又有液態性質,能快速溶解有機物,在醫藥、化工、食品等領域具有重要作用。
  • 陶春暉:人類未來對海底的依賴可能超乎想像
    記者:對海底熱液區的科學考察有什麼重要意義,與人類的生活又有什麼關係?陶春輝:海底熱液區主要分布在海底洋中脊。海底熱液區的「黑煙囪」或多金屬硫化物富含銅、鐵、鋅,還有少量的鉛、銀、金等金屬元素,在熱液循環過程中地球深部的大量信息被帶到海底,使得海底熱液活動成為研究地球深部難得的觀測窗口。
  • 生命真的起源於海底?又有了新證據!
    然而,在一篇近期發表於《自然-生態與進化》雜誌上的論文中,倫敦大學學院的科學家指出,在過去研究中用來重建這些細胞膜的分子組合併不能真實反映當時海底可能存在的成分。他們發現,如果成分正確,深海熱泉口的環境實際上對形成細胞膜來說是必要的。
  • 為什麼海底會存在高溫氣態水?深海熱液區倒置湖長什麼樣?
    最近,中國科學家首次在深海熱液區倒置湖發現了超高溫氣態水。那麼在海洋深處情況可就不一樣了,上點乾貨:這次深海熱液區科考區域位於水深2180米的地方,那裡的氣液分離溫度為378.1攝氏度。為什麼?因為那裡壓力大唄。
  • 海洋所發現深海熱液區甲殼動物新物種
    日前,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深海甲殼動物多樣性研究取得新進展,科研人員在衝繩海槽水深1200多米的熱液區發現了甲殼動物蔓足類1新科1新屬1SCI文章,已發現深海蔓足類、等足類和十足類等甲殼動物1新科2新屬8新種。
  • 上海交大科研團隊揭示深海熱液煙囪微生物群落的演替
    ,生命科學技術學院肖湘教授和海洋學院王風平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來自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 (WHOI) 的Stefan Sievert博士為該文的共同作者。深海熱液區生態系統是不依賴於太陽光能,由化能自養微生物支撐的典型黑暗生態系統,具有極高的生產力和生物多樣性。硫化物煙囪體是深海熱液區的代表性特徵結構,由噴發的超高溫還原性熱液與低溫富氧海水混合造成礦物沉澱聚集形成。
  • 沒有陽光的生命世界
    深海裡的許多動物其實並非深海的永久居民。它們夜間會遊到淺海進食(比如吃浮遊植物),太陽升起後再躲回到更安全的深海。有些深海動物則是來自淺海的捕食者,例如抹香鯨有時能潛到水深2000米處追捕大烏賊。許多深海的永久居民(例如深海海底的海星、海膽)的食物實際上也來自淺海——從上面掉下來的食物碎屑,例如淺海動物的糞便和屍體,最終還是來自浮遊植物和其他植物光合作用的產物。
  • 深海發現不怕熱的單細胞生物,120℃還能生存!
    2020年10月份,相關研究報告稱,海底微生物與地球表面環境一樣,物種非常豐富。來自日本海洋地球科學小組、德國布萊梅大學、日本兵庫縣大學、高知大學、美國羅得島大學的研究人員從全球40個深海區域採集到4萬多種不同類型的微生物。據了解,深海科考船「Chinkyu」號在日本南海海槽鑽探了1180米的深洞,從而獲取到溫度120攝氏度的沉積物。
  • 新冠疫苗好消息;肝癌治療裡程碑;發現「矮子」基因……
    5月14日,Cell發表的一項來自美國La Jolla免疫研究所的研究稱,正常人體可以對新冠病毒產生強有力的免疫應答,而以前患過普通感冒的人或許也殘留了一些免疫力,人體有獲得長期保護性免疫的可能。我們已經知道,免疫系統的B細胞可以通過產生抗體來阻止病毒,而輔助T細胞能激發B細胞發揮作用,殺傷T細胞則可以尋找並摧毀受到感染的細胞。
  • 海底熱液冷泉並存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
    ,取得了豐碩科考成果,特別是在全球首次發    原標題:海底熱液冷泉並存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    近日「向陽紅01」船在我國南極科考比較薄弱的南極大西洋扇區,進行了物理海洋與氣象、海洋地質、海洋地球物理、海底地形與測繪、海洋化學與生物生態和海洋環境熱點等六大學科領域調查,取得了豐碩科考成果,特別是在全球首次發現了海底熱液與冷泉並存
  • 水只有固、液、氣三種形態?科學家:深海之下有第四種水出現!
    科學家在深海之下發現第四種水!水是生命之源,而人類所生存的地球是由71%的水和29%的陸地所組成的。水在地球上的表現形態是由固態,氣態,液態三種形式存在。但是水真的只有這三種形態,沒有第四種了嗎?科學家在海底發現了第四種水,告訴了人類,其實在這固有的三種形態之外,還有第四種水存在。
  • 你與海底的距離,只隔一個VR—新聞—科學網
    「在海底熱液場景,體驗者可以觀看熱液區生態群落的情況和地形地貌,觀察『海底黑煙囪』噴發熱液硫化物,可以利用手柄抓取探針測量熱液窗口的溫度。熱液區有著豐富的深海生物,你還可以通過機械臂等採樣裝置採集樣品。」
  • 尋找海底多金屬硫化物如海底撈針 中國有挑戰有機遇
    尋找海底「溫泉」,中國有挑戰也有機遇徜徉西南印度洋3月17日,離開模里西斯路易港的「向陽紅10」船繼續乘著波濤前進,執行中國大洋49航次第三航段科考任務。本航段的核心任務是,在位於西南印度洋的工作區對海底多金屬硫化物進行勘查。
  • 同濟大學"深海探索館"開館 即日起每周二至周日免費開放
    作為同濟大學面向中小學生及社會公眾普及海洋科學知識、展示深海科技新進展的又一重要基地,「深海探索館」昨天在同濟大學東校區開館,為廣大公眾揭開深海神秘面紗。據悉,該館自即日起每周二至周日向公眾免費開放,並接受團體預約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