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時間,《泰晤士報》和《星期日泰晤士報》的數字訂閱用戶增長19%,達到30萬;一周可免費閱讀2篇文章的註冊用戶,從去年4月的300萬增至500萬。
能夠實現如此快速的增長,其根本原因在於對的內容找到了對的人。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的獨家編譯帶你看看老牌報紙煥發生機的秘密。
3個月,1000篇文章,18個標籤
過去一年裡,《泰晤士報》用了大量時間對往期內容進行重新審查和評估,希望能清楚哪些因素在影響讀者,以制定內容戰略,刺激用戶的規律性訪問,藉此增加留存和訂閱。
去年6月,《泰晤士報》找到8位兼職,利用標籤技術將過去17個月發布的1000篇文章重新分類標記,每篇文章用內容基調、標題類型、文體和地理位置等13個元數據進行標記,這些標準又在PV、頁面停留時長、評論、收藏、分享、是否因此註冊或訂閱等10個反映互動情況的標準上有所體現,整個過程耗時3個月。在此研究基礎上,《泰晤士報》制定了全新的內容戰略。
舉個例子,因為缺少補充或獨家報導,主頁新聞流量常常表現不佳。所以,過去一段時間,《泰晤士報》將主頁上的新聞減少了15%左右,而用戶「閒逛」的時間反而因為內容的減少而增加。數據上看,手機端的讀者每天在主頁上的瀏覽時間增加了28分鐘,較上一年增長了25%。而在2016年3月,由於受到免費資訊的衝擊,《泰晤士報》決定放棄最具價值的突發新聞更新模式,採用一天三更的方式按版本更新。
《泰晤士報》負責該項目的用戶總監Taneth Evans表示,「媒體行業需要利用網際網路找到合適的指標,那些粗略的標準,比如『好的功能能刺激表現』,對編輯部不會有任何幫助。我們需要用最具體的數據得出結論,為相關從業者和整個公司提供幫助。」
鎖死評論區
在《泰晤士報》,評論是增加留存的關鍵槓桿,尤其是記者和讀者的互動,但這項工作非常耗費資源。編輯部成立了內容復盤制度,5人組成的評論運營小組能輕易找到不同文章類型的優先級,對症下藥,在評論區建立更多討論。
通常情況下,獨家新聞、案例研究、專欄和評論文章為高優先級,評論編輯小組會及時跟進討論,保持評論區活躍度,如果有用戶參與文章討論,運營小組便會通知文章作者加入其中,同時,也利用投票形式鼓勵邊緣讀者參與互動,具體評論情況視文章類型決定。
調研發現,參與評論的用戶的閱讀次數是不參與評論的用戶的三倍。整個訂閱用戶群體中,有65%的用戶會積極評論,或是從評論區受益,整體佔比極大。但這並不意味著評論越多,互動越多。事實上,一篇文章的前5條評論對用戶的瀏覽時長產生極大影響,隨著評論增加,用戶的互動意願也會增加,但評論增加至50條後,用戶的評論意願便會降低。
Evans表示,我們開始關注評論質量而不是評論數量,一旦數量增至上百甚至上千,用戶的瀏覽時間將會受到消極影響。
官方並未透露出具體的用戶流失率,但在今年6月,《泰晤士報》表示,其AI評論推薦工具James已經幫助公司達到流失率減半的成績。
社交媒體運營
除此外,社交媒體組也開始策略性地運營Facebook上的內容,對內容基調和標題進行調整,以獲得更多的推薦流量,此前,Evans曾錯誤地估計了標題對流量的影響。
「事實證明,Facebook用戶和網站讀者的口味差別極大,但標題黨的確和我們的調性不符,不過,實際實踐中也發現,標題中加入引用會有更高的推薦流量。但值得注意的是,Facebook已經表示要嚴打標題黨內容了。」
為了向數字訂閱用戶提供區別於紙質版讀者的附加值,《泰晤士報》推出了一些獨家資訊福利,比如,「那些前往碧水天堂的富人們」這樣的內容通常會在下午5點前發布,讓通勤用戶能在報紙付印之前先睹為快。
目前,Evans團隊將繼續關注讀者和內容的互動,尤其是和新讀者的連接。
精細化運營時代,《泰晤士報》的成功是一個典型的案例,在科技和人工的配合下重新界定內容,對評論和社交媒體的差異化運營,讓好內容找到了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