晦澀艱深的高考滿分作文,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2020-08-10 文史夜話

8月2日,「教學月刊」公眾號發布了「高考滿分作文」系列,其中一篇題為《生活在樹上》的浙江省滿分作文以過量的艱澀詞彙和哲學典故引起了強烈的輿論震蕩和學界爭議。

這篇文章的主旨其實並無特殊之處:在從傳統轉向現代的過程中,家庭、社會的固有權威逐步解體,但不假思索的批判只會讓人們陷入虛無主義,我們應該批判性地繼承過去的思想遺產,才能不失去主體性。據網友統計,這位考生在短短的幾百字裡使用了近20個生僻字和專業術語,引用了近10位哲學家、作家的「名家名句」。

據報導,這篇作文的第一位閱卷老師只給了39分,但後兩位老師給了55分的高分,最後作文審查組判為滿分。浙江省高考作文閱卷大組組長陳建新教授點評稱,「它的每一句話都圍繞著個人的人生理想和家庭社會的期待之間的落差和錯位論說,文章從頭到尾邏輯嚴謹,說理到位,沒有多餘的廢話,所有的引證也並非為了充門面或填充字數。」由於爭議過大,「教學月刊」公眾號已刪除了這篇文章。

在這篇滿分高考作文引起的爭議中,時評人曹林的觀點頗具代表性。曹林認為,作者雖然讀了很多書,但並未完全消化,又染上了炫技和翻譯腔的不良習性,「便成了一場文字災難」:「全文的亮點,也就最後一段最後一句了,其他都是讓人費解的典故隱喻,製造閱讀障礙的歐化語態,牽強附會硬掉書袋的引用,疊床架屋的複雜長句,完全不想讓人讀明白的生僻字堆砌,簡單道理複雜化的臃腫浮誇。」

在他看來,這篇作文主要有三方面的問題。

首先,評論文章的語言應該是沒有閱讀障礙的,應該用平實的語言來傳達有深度的思想,讓讀者能夠進入思想之境而感覺不到語言「中介」的存在,然而這篇文章充滿了冷僻詞彙,給讀者造成了閱讀障礙和「視覺中斷」。

其次,這篇作文陷入了炫技性的過度引用誤區,引用應該給文章起到點睛的作用,作者能用自己的語言說的話就應該儘可能自己去說,如果一定要引用,也應該引用公共認知度較高的名句,而不是很少人知道的冷僻語言。

另外,這篇文章的抽象概念太多,卻未能在具體層面讓讀者理解作者所指的到底是什麼。

這篇「哲學概念含量過高」的高考作文也不免會加固人們對「哲學晦澀難懂」的刻板印象。「新京報·書評周刊」的一篇評論文章認為,「晦澀」的確是我們對部分哲學作品的觀感,但許多以作品高深難懂聞名的哲學家本人,其實也是希望能夠把思想表達得清楚明白的,比如康德就在《純粹理性批判》序言中提出自己已經修訂了之前版本的一些「晦澀之處」,坦誠自己不具有「明確地表達」的「天賦」。與此同時,也有一些哲學的「晦澀」是因為他們本身具有特殊的哲學理念和思維框架。另外,在有些情況下,外國哲學著作的中譯本保留一些「翻譯腔」也是合理的。

儘管如此,文章作者認為,「表述清晰」「簡明易懂」依然是我們寫作的重要原則。這是因為表達的清晰和內容的高質量之間有著明顯的正比關係,也是因為表述清晰是建立學術共同體、更好地與學術同行分享交流思想的前提條件。首都師範大學哲學系特聘教授陳嘉映在接受「新京報·書評周刊」採訪時表示,這篇高考作文雖然算不上是一篇好文章,但他贊成給一個比較高的分數,因為這篇作文與當下流行的作文套路不同,有值得鼓勵的地方。他認為「炫技式寫作」是絕大多數寫作者都要經歷的階段,要克服這個毛病最重要的是多讀好書,培養自己的判斷能力。

《三聯生活周刊》記者吳麗瑋則認為,我們不應過多苛責這篇高考滿分作文的作者。說到底,這是一篇在短短四五十分鐘時間裡寫就的一篇應試作文,高考作文的寫作速度大約是每小時千字左右;在緊張的考場上能用如此有限的時間撰寫一篇立意文字都不錯的作文,勢必有平時的大量訓練和對「拿高分」的功力考量。高考作文是為展現考生語文能力存在的,不需要考慮傳播的價值。雖然這篇滿分作文生詞和用典過多引人詬病,但正如作家馬伯庸所說,「這些生僻詞、生僻典故和生僻表達都用對了地方」,這就是考生實力的體現。吳麗瑋認為,更長遠來看,眼下的這場爭議對這位18歲的主人公來講或許是件好事,它能促使這位年輕人反思自己,並在未來錘鍊自己的思考和表達。

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教育部聘中小學語文教科書總主編溫儒敏在其個人微博上撰文指出,公眾應該以更慎重的態度看待高考作文。他認為,雖然作文的評價有主觀性,但高考作文閱卷有相關的制度制約,為求公平性,閱卷評分必須有統一的標準,網民指責閱卷組的水平有妖魔化高考的嫌疑。他同樣認為,高考作文考的是書面表達能力,和普通寫作是有區別的,是在特定情境下的規定性寫作——無視這個前提,許多對高考作文的批評就沒有意義。

另外,溫儒敏批評了任意將高考作文放在公共平臺上公開討論的做法:「高考閱卷評分應當有保密性,所有參與閱卷者均不得向外透露閱卷情況,這是紀律。這次浙江滿分作文第一時間在刊物上披露,是違規的。坊間每年都有很多所謂『滿分作文』的書,其實大多數是假的,是賣書的噱頭。」

相關焦點

  • 思想界 | 晦澀艱深的高考滿分作文,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本周的『思想界』,我們關注高考滿分作文爭議與留守女生選考古專業爭議。高考滿分作文爭議:掉書袋式的炫技寫法,值得提倡嗎?8月2日,「教學月刊」公眾號發布了「高考滿分作文」系列,其中一篇題為《生活在樹上》的浙江省滿分作文以過量的艱澀詞彙和哲學典故引起了強烈的輿論震蕩和學界爭議。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 高深還是晦澀?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出爐了,這篇作文得分曲折,第一位閱卷老師給了39分,但後面兩位老師給了55分的高分,最終作文審查組判為滿分。是不是對這篇滿分作文好奇了?一起來閱讀:)浙江卷2020作文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標,也有對未來的美好期望。
  • 「龍門陣」這篇晦澀的高考滿分作文撕扯著朋友圈
    浙江省高考作文閱卷大組教授點評稱:「老到和晦澀同在,思維的深刻與穩當俱備。」文章一出,立即引起網友熱議。有人表示,「不能因為自己看不懂,就隨意批判人家的文章故弄玄虛毫無價值」;也有人認為,「這樣的作文可以打滿分,意味著以後考生們可以準備幾篇極力堆砌辭藻而言之無物的文章。
  • 高考滿分作文,「晦澀」一下又如何
    我想循卡爾維諾「樹上的男爵」的生活好過過早地振翮……」截圖自微信公眾號「教學月刊」據澎湃新聞報導,以上語句來自於一篇名為《生活在樹上》的浙江省2020年高考滿分作文首段據稱,浙江省高考作文閱卷大組教授點評文章稱「老到和晦澀同在,思維的深刻與穩當俱備。」這篇滿分作文,隨即引來眾多網友的關注與爭議。有人說好,有人說配不上滿分作文且「辭不配位」,還有人擔心給這種作文滿分,可能會誘導學生模仿,用晦澀和生僻字「裝高深」「博高分」。公布滿分作文,以及閱卷老師對作文的點評,可以讓學校老師、學生和公眾更了解作文評卷標準。這也是多年來各省教育考試部門一直堅持的做法。
  • 浙江滿分作文晦澀難懂引發熱議,高考作文到底在考查學生什麼能力
    浙江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引發熱議。 閱卷過程中第一位閱卷老師只給了39分,後兩位老師給出55分,經商議後最終被判為滿分,有人認為該篇作文老到且晦澀,也有人稱其辭不配位,還有閱卷老師直言不建議學生模仿。你覺得高考作文到底在考查學生什麼能力?
  • 晦澀的滿分作文,傳遞了什麼?
    以上語句來自於一篇名為《生活在樹上》的浙江省 2020 年高考滿分作文首段。據報導,浙江省高考作文閱卷大組教授點評文章稱「老到和晦澀同在,思維的深刻與穩當俱備。」 輿論對這篇滿分作文的評價很不一致。有人誇讚「太牛了」,有人說「看不懂」;有人點讚閱卷老師「識貨」,有人則說給這篇作文滿分是對語文的「侮辱」……出現這樣的輿論毫不奇怪,作文閱卷是專業事務,發帖者並不需要對專業負責。但評價這篇作文好不好,終需堅持專業立場。面對這樣的高考滿分作文,不知道其他人怎麼想,反正我是讀不下去的,而且我同樣很懷疑,閱卷老師是不是真的讀懂了。據稱第一位閱卷老師只打了 39 分,大概就是沒讀懂。
  • 晦澀、生僻詞、翻譯腔,是什麼催生這篇高考滿分作文
    無論是褒是貶,是讚賞給滿分的舉動,還是質疑給滿分的依據,其實,在怎麼評價這篇滿分作文上,兩下有共同點。那就是:誰也不否認它的晦澀。是彈還是贊,主要表現在對這種「晦澀」的不同評價上。認同的是說高考作文在規定時間寫成這樣很不容易,不認同的則覺得這種文風令人厭惡,不該以滿分倡導。確實,在評價這篇作文前,需要明白它是什麼,因為什麼被製造出來。
  • 晦澀、生僻詞、翻譯腔,是什麼催生這篇高考滿分作文
    在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的爭議上,不能怪考生狡猾,而要看到的是,閱卷者認可的方向、高分引導的目標出了問題,已經遠離了大眾期待。8月1日,教學月刊(浙江教學月刊社官方微信公號)發表了一篇文章。浙江高考作文閱卷大組組長、浙大副教授陳建新點評今年該省的一篇滿分作文,篇名叫《生活在樹上》。陳建新認為該文「老到與晦澀同在」,但「說理到位,沒有多餘的廢話」。
  • 如此晦澀難懂的高考滿分作文,是譁眾取寵還是才華橫溢?
    實話實說,以我的文化水平,這是我第一次出現看高考作文還要查字典的情況。最後教授的點評也確實很到位,晦澀難懂差不多是每個人看完這篇作文的感受吧?畢竟不是所有人都能欣賞並識別出好壞。我們大多數人還是跟給39分的老師一樣吧。
  • 太牛了還是太晦澀?高考滿分作文引熱議
    但面對看似無垠的未來天空,我想循卡爾維諾『樹上的男爵』的生活好過過早地振翮……」這段話來自於一篇名為《生活在樹上》的浙江省2020年高考滿分作文。文章公布後,生僻的字詞、引言,奇怪的語句範式,讓許多網友大呼「讀不懂」。而浙江省高考作文閱卷大組教授則點評文章稱「老到和晦澀同在,思維的深刻與穩當俱備」。此文究竟是堆砌辭藻、佶屈聱牙還是辭章華麗、內容深刻?
  • 「晦澀而深刻」的滿分作文,是如何誤解了哲學?
    但面對看似無垠的未來天空,我想循卡爾維諾『樹上的男爵』的生活好過過早地振翮……」——《生活在樹上》浙江省2020年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把不少人讀懵了,有人感嘆「太牛了」,有人則覺得「太晦澀」。這篇「後浪」滿分作文,用詞之深奧與生僻、引文之繁雜與冷門、語句之曲折與晦澀,令閱卷組長不吝讚美:「文字的老到和晦澀同在,思維的深刻與穩當俱備。」
  • 「晦澀而深刻」的滿分作文,是如何誤解了哲學?
    但面對看似無垠的未來天空,我想循卡爾維諾『樹上的男爵』的生活好過過早地振翮……」——《生活在樹上》浙江省2020年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把不少人讀懵了,有人感嘆「太牛了」,有人則覺得「太晦澀」。這篇「後浪」滿分作文,用詞之深奧與生僻、引文之繁雜與冷門、語句之曲折與晦澀,令閱卷組長不吝讚美:「文字的老到和晦澀同在,思維的深刻與穩當俱備。」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老到晦澀」?西安名師點評:高考時慎用
    因為大量引用冷門的名人名言和冷僻字詞,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對外公布後,引發輿論爭議。  滿分作文引發爭議  2日,浙江《教學月刊》雜誌社通過官方微信,將一篇題為《生活在樹上》的作文對外發布。文中稱,這是今年浙江高考的滿分作文。
  • 拿滿分是閱卷組之恥?浙江高考滿分作文晦澀難懂引熱議
    日,浙江公布了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閱卷過程中,第一位閱卷老師只給了39分,後兩位老師給出55分,經商議後最終被判為滿分。浙江省高考作文閱卷大組組長陳建新教授對該滿分作文點評稱,這是一篇極少能碰到的考場作文,老到和晦澀同在,思維的深刻與穩當俱備。「它的每一句話都圍繞著個人的人生理想和家庭社會的期待之間的落差和錯位論說,文章從頭到尾邏輯嚴謹,說理到位,沒有多餘的廢話,所有的引證也並非為了充門面或填充字數。」
  • 高考滿分作文折射出的語文學習問題
    近日,浙江某考生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引起熱議。第一位閱卷老師給了39分,後兩位老師給出了55分,經商議後最終判為滿分。而對這篇作文得滿分有意見的觀點主要在於,學生用詞晦澀艱深,故作老到,仿佛是在作秀般的無病呻吟。
  • 晦澀是種思想病——也說浙江高考滿分作文
    晦澀是種思想病——也說浙江高考滿分作文文/蔡朝陽 關於浙江一考生的所謂滿分作文,其實問題不止晦澀,只是顯示出來是晦澀而已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引熱議:老到晦澀?辭不配位?
    來源:澎湃新聞浙江高考滿分作文引熱議:有人稱老到且晦澀,有人稱辭不配位澎湃新聞記者 朱軒 實習生 楊璐伊 「現代社會以海德格爾的一句『一切實踐傳統都已經瓦解完了』為嚆矢。濫觴於家庭與社會傳統的期望正失去它們的借鑑意義。
  • 2020高考滿分作文,就這?就這?
    前不久,2020年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引發了廣大網友的熱議。但這些帶著諷刺意味的「腦洞」系統,更加凸顯出了這篇高考滿分作文的問題:明明可以用最通俗、白話的語言表達,偏偏要「不好好說話」。把一堆看似艱深的高級抽象詞彙,胡亂拼湊在一起,恰恰是缺乏洞察力和條理性的表現。
  • 浙江滿分作文惹爭議,高考作文考查思辨能力,晦澀難懂不應是主流
    一篇名為《生活在樹上》的浙江省2020年高考作文,在網上引起了熱議。究其原因,一般人很難看懂這篇文章在說些什麼,內容充滿了晦澀。因此,當時閱卷有老師給出了39分,但是浙江省高考作文閱卷大組教授點評文章稱「老到和晦澀同在,思維的深刻與穩當俱備。」
  • 今年浙江高考滿分作文惹爭議,到底什麼是好文章?
    近日,中國浙江一篇題為《生活在樹上》的高考滿分作文,引發輿論熱議。該文充斥著多個冷門名人名言與生僻詞語,被網友怒批「不說人話」。這篇高考滿分作文開篇寫道:「現代社會以海德格爾的一句『一切實踐傳統都已經瓦解完了』為嚆矢。濫觴於家庭與社會傳統的期望正失去它們的借鑑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