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個生態系統所構成的完整閉環都是不可被隨意更改和破壞的,這一點最為適用於對於外來物種的引進。在這個地方沒有的物種一經引進,也就意味著它天生沒有天敵,那勢必會導致其泛濫成災,反而會破壞該地區的生態環境。因此,在引進新物種時需要考慮到多方的問題,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是不可違背的。
一般我們將這種外來物種破壞了當地的生態系統的情況稱為外來物種的入侵。而外來物種的入侵主要是由於人類的活動將它們帶到了不該出現的地方,造成了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和生態系統的破壞。
比如我們經常在動物園看到的長頸鹿,它們一開始可並不是東亞大陸上生活的動物,然而在我國古代宋朝時,已經對這種動物有了記載。在這一時期,已經有來自遙遠非洲大陸的使臣來到中國,帶著他們的這種奇異生物向我國朝貢。由於我國當時只是將長頸鹿當作皇家豢養的觀賞動物,因此沒有讓其大規模地繁殖,否則將會對我國的生態平衡造成進一步的破壞。
同樣的,玉米,馬鈴薯這些農作物一開始也並非我國的本土特產,雖然如今它們已經成為了我國的主要農作物產品,但是最初作為外來物種,它們對於我國的生態環境是有一定的影響的。只是隨著時間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我們逐漸將它們有效地培育和種植了起來,這才解決了其對於我國生態平衡的打破問題。
當然,外來物種的入侵還包括著人為地引進導致。這種一般是經過了科學的考量之後統一作出的決定,因此,其造成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是可控的。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我國為了剿滅泛濫成災的瘧蚊及其他蚊子的幼蟲,於是從美國引進了一種「大肚魚」。這種魚又叫做「食蚊魚」,它們以水棲昆蟲為食,由於它們會將蚊子產在水中的卵給吃掉,因此能從根本上解決蚊蟲問題。
但是,儘管已經借鑑了其他國家用其治理瘧蚊的經驗,我國在引進了「大肚魚」之後,還是因為治理不當,導致了其在國內的泛濫,對我國的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造成了極大的破壞。那麼這麼多年過去了,「大肚魚」在中國的生存現狀如何呢?
不同於小龍蝦,同樣作為外來物種被引進中國的「大肚魚」在一開始的確發揮了一定的剿滅蚊蟲的作用,但是,隨著在沒有天敵的環境中肆意繁殖,大肚魚的危害性逐漸顯現了出來。它們不僅會吃掉水棲昆蟲的卵,甚至還會捕食其它魚類的卵和樹蛙的幼仔蝌蚪,危及在原生水域生活的物種。其大量的繁殖導致了當地一些魚類的減少甚至是絕種。
小龍蝦尚且可以成為桌上美味,但這大肚魚可以說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雖然也能夠在勤勞智慧的中國人的手中變著花樣地成為盤中餐,但是畢竟其個頭太小是「硬傷」,作為小魚乾零食尚可,但要作為一份席桌上的菜就不太合適了。
除此之外,有科學研究表明,大肚魚對於瘧疾的控制是有限的,它們甚至不如當地的一些本土魚類捕食的蚊蟲多。並且,它們不僅對於瘧蚊的控制效果不大,還由於其極高的攻擊性對於其他魚類有極大的威脅性。它們對於生態的危害性正是源於其高效的捕食掠奪方式,它們會攻擊其他魚類,撕扯它們的魚鰭,甚至直接殺死它們。
並且食蚊魚的身上還寄生著一些易傳染的蠕蟲,這些寄生蟲傳染給其他魚類之後會對其他魚類的種群造成極大的危害。針對大肚魚在我國造成的極大破壞和影響,我國目前已經開始著手對其進行治理,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大肚魚能夠像玉米、小龍蝦一樣,恢復到合理的數量並且成功地融入我國的生態環境之中。
對於像「大肚魚」這種野外物種的引進,一定要做好科學的防控措施,針對其可能造成的危害要有良好的預判和解決方案,否則,輕則造成本土魚類的銳減,重則不僅滅不了蚊蟲,反而成為了災害的一種,得不償失。而作為普通百姓,在野外看到這種魚類的時候,最好的方式就是將其捕撈上岸,帶回家吃掉或者直接丟棄。雖然這種做法有些殘忍,但其實是對於自然的順從的無奈之舉。
參考資料:
《物種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