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種入侵隨著全球化的發展變得越來越頻繁,許多外來物種隨著人類的腳步進入了不同的國家和地區,而每個地區的生態系統都是經過成千上百年的磨合,才形成了今天這個穩定的局面,而外來物種由於在當地沒有天敵,因此時常對生態系統造成破壞,更有些物種成為全球性入侵物種,許多國家都深受其害。
不過難道外來物種真的就只能帶來負面影響嗎?倒也未必,事物都是具有兩面性的,現在各國引進外來物種不在少數,有許多外來物種也成為了當地的經濟物種,反而促進了當地的經濟,像玉米,番薯這些中國人的常見食物,也曾是外來物種,引進之後,大大增加了中國的糧食收成,對中國有著重要影響。而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也是一種對中國有正面作用的外來物種。
原產美國的「大肚魚」泛濫全球,美洲,歐洲,亞洲都有它的身影
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這種魚叫做食蚊魚,有名大肚魚,柳條魚等,它是一種體型十分小的魚,身長15.5~37.5毫米,體長形,略側扁,頭及體背緣較平直,腹部圓,無腹稜,頭寬短.吻尖突.眼較大,腹鰭小.尾鰭圓.體背橄欖色,腹部銀白色.奇鰭上有細小的黑點。
食蚊魚原產美國德克薩斯—瓜達魯普河,是一種暖溫性小型魚,多見於水庫、湖泊、壩塘、沼澤、稻田、水渠、窪地等各類靜水水現在已經是一種全球性物種,在北美,南美,亞洲,歐洲等地區都有這種魚的身影。
不能吃不能賣的大肚魚,為何各國爭相引進,在中國也大受歡迎
大肚魚是一種小型魚,最多也不超過5釐米,既不能吃,也沒有商業價值,為何卻被各國爭相引進,在中國也大受歡迎?
食蚊魚因為嗜食蚊的幼蟲而著名,在20世紀初期,美國政府開始利用食蚊魚來滅蚊,開始大規模的飼養食蚊魚,滅蚊效果甚佳,於是南美菲律賓等地也開始飼養食蚊魚滅蚊。中國也開始引進食蚊魚,引進的過程還較為曲折:
1911年從夏威夷將600尾食蚊魚經日本橫濱運至臺灣,大部途中死亡, 最後只剩下了126尾食蚊魚。
1924年,菲律賓醫學科學研究所贈送一批食蚊魚運至上海試養,試養效果不佳。
1926年,中國又從美國漁業局運來一批食蚊魚,經過長期的馴育和適應, 食蚊魚已在上海郊區小河、池塘大量自然繁殖。
50年代,食蚊魚開始廣泛移植到中國南方各省,開始在中國各地的壩塘、沼澤、稻田、水渠、窪地等各類靜水水體中生活,成為小水體的優勢物種。
雖然食蚊魚既不能吃,也沒有觀賞價值,經濟價值基本為零,但它對於控制蚊子的滋長,特別是那些容易傳染瘧疾的地區,有著重要的作用,可以達到達到防治瘧疾等傳染疾病的目的,因此受到了各個國家的歡迎,被廣泛移植於世界各地。